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民族特色的体现3.传统艺术的延续三、现实措施1.政府政策支持2.教育推广3.创新发展4.人才培养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观众群体萎缩2.演出市场不景气3.传统表演艺术流失五、案例分析1.成功传承的戏曲剧目2.创新表演形式的代表六、结论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戏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探讨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传承戏曲文化,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责任。

2.民族特色的体现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传承戏曲文化,就是传承民族特色。

3.传统艺术的延续戏曲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延续。

只有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

三、现实措施面对戏曲文化传承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现实措施,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1.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戏曲艺术充分的扶持,加大对戏曲传承保护的投入,为戏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教育推广教育部门应将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为戏曲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3.创新发展戏曲艺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表演形式,拓展演出市场,吸引更多观众。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以来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的问题。

1.戏曲的发展现状(1)传统剧种的衰落。

目前,受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剧种的观众逐渐减少,许多剧团停业倒闭。

(2)新生代观众的持续减少。

由于文化环境的改变,新生代观众对于戏曲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不再感兴趣,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和金钱观看表演。

(3)缺乏行业标准。

由于行业自律不严,戏曲表演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剧目的内容与服装道具等都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众的观感和体验。

2.戏曲的传承问题(1)传统经典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目前继承传统经典的人才十分缺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新人才的引入。

为了使戏曲得以传承,在新生代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培养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

(3)弘扬文化价值。

在戏曲的传承中,要注重弘扬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培育传统文化的带动力。

3.戏曲传承的相关政策和措施(1)加强经典剧目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一些重要的戏曲剧种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2)加大对戏曲传承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扶持和引导,制订相关政策,推出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措施。

(3)鼓励戏曲市场的发展,支持相关机构和演出团体进行创新和探索,建立行业标准,加强演出质量的监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

在总结中,戏曲传承是一项浩大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戏曲艺术的传承1. 保护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的瑰宝,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收集、整理、出版传统剧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2. 培养戏曲人才:戏曲人才的培养是传承戏曲艺术的关键。

通过设立戏曲学院、举办培训班、邀请名师指导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戏曲爱好者,为戏曲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 推广戏曲文化:通过举办戏曲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提高公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三、戏曲艺术的发展1. 创新剧目内容:在保持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对剧目内容进行创新,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 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3. 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等,拓展戏曲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

四、结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让它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戏曲的传统传承与现代发展

中国戏曲的传统传承与现代发展

中国戏曲的传统传承与现代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魅力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戏曲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所共同推崇的艺术瑰宝。

一、中国戏曲的历史传承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曲艺演出形式主要是说唱和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出技巧的发展,中国戏曲逐渐从说唱音乐演变成了多种形式的戏曲表演,如京剧、昆曲、越剧等。

此外,不同地区还发展了各种民间戏曲,如川剧、豫剧、秦腔等。

中国戏曲不仅包含了音乐、舞蹈、唱腔等多种表演元素,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它的表演过程中,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中国戏曲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戏曲也在变化与发展中寻求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下,越来越多的戏曲现代化演出形式出现。

微电影、动画片等媒介被广泛应用于戏曲表演中,使戏曲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甚至吸引了年轻一代的青睐。

同时,戏曲演员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戏曲的表演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

从造型、服装、化妆到表演手法、舞蹈等方面都向现代化、简化趋近,赢得了现代观众的心。

三、中国戏曲的传承问题虽然中国戏曲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型改革,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传承问题。

由于先天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实中大批传统戏曲业余爱好者以及专业戏曲演员面临职业困境,失去了用于传承中国戏曲的权力和机会。

中国戏曲路正凋零、走向谷底,若没有一些制度性的纠偏,它就将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现代化发展必须与传统的艺术传承兼备,大力培养一支专业的戏曲后继人才,加大对戏曲的保护和辅导,丰富和完善戏曲传统教育体系,让中国戏曲在现代化中焕发生命力。

四、中国戏曲的未来展望中国戏曲的未来展望看起来并不完全一片光明。

但我们深信,中国戏曲文化的辉煌在前方,它将带给我们深层的情感体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之一。

戏曲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剧、昆曲、豫剧、河南梆子、秦腔、粤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唱腔、音乐演奏、服装道具等元素。

戏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和传承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一、中国戏曲的历史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汉朝。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在城乡村落和市集等场所表演,形式简单,以讲唱为主,趣味性强,常将独唱、合唱、说唱、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

此后,唐宋时期,传统民间艺人在皇宫及达官显贵的宅院中表演,使戏曲艺术趋于成熟和规范化。

元代时,蒙古族入主中国,使得蒙学和汉学相互交融,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壮大。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成为普及到各阶层的文化娱乐,同时也成为精髓传承的时期。

二、戏曲的三大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视听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1、唱腔独特。

戏曲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从唱调、音乐符号、音乐形式和旋律组合等方面,唱腔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2、表演形式多样。

戏曲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吹、拉、弹、等元素的合成。

3、人物形象鲜明。

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爱可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京剧中的涂伦、李逵昆剧中的阎罗王,豫剧中的铡判官等众多经典角色,都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永恒的经典。

三、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是时代与市场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如电影、电视等新的文化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外部文化的进入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冲击,如西方音乐、电影、音像制品等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文化娱乐的竞争者。

为了使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戏曲的培训、传承、创作和普及活动。

戏曲传统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戏曲传统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因地制宜起早经营,上山下乡,送戏上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他们吃住都在老百姓家里,伙食自理,也不要交房钱,这样水陆并进,流通演出。

焦宝德虽出身农村,但日常均民国时期城市人的装束,干练自信,不卑不亢,不用拐杖,总是精神饱满地去料理一切人和事。

他娶的是庞家庄庞纪增妹妹庞平子。

二叔宝珠,娶的是南山子王展学的姐姐王氏。

孙玉存的姑母娘家的孙家舍和庞家庄、南山子,都在兴化县城西三里左右,从此班子内部事务,有她们的操持,免去了焦宝德的后顾之忧。

焦导说他父亲最重亲情,焦宝宽去世以后,焦鸿贵成了孤儿。

父亲将他收在身边,跟客师们学戏。

宏贵他学得很认真。

“提戏”唱念和表演技巧,学得很扎实。

后来焦鸿贵成立了“鸿福堂”,1952年成为常州市洪福木偶剧团,1955年,在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中,他与二女儿焦桂英演的《宇宙锋》受到业内人士赞扬。

焦宝德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木偶艺人,没有见过他读书写字,戏台上也没有笔墨。

但是,焦导大哥焦鸿举看过他印有白底黑字的名片,中间一竖行是焦宝德三个字,下面还有两个小字“润身”,是他的字,是《礼记·大学》中的“富润屋、德润身的意思。

右上角一竖行是“双福堂”提线木人戏,左下一竖行是“江苏楚水”(古时候,兴化属楚地)。

因为当时的官话,就像京剧的台词,半文半白,他肚子里有几十出戏,不但能一字不差地说出来,还能演得出来,因为一人能唱一台戏,这是木偶演员的特有素质,他能用得很贴切,加上自己的社会阅历,能活学活用。

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

焦宝德一生辛劳,在半农半艺的年月里,他十分注重躬耕农事。

焦宝德于1946年6月24日患重病去世,他的木偶戏班由其子焦鸿举、焦鸿鼎继续带班演出,主要演员都由焦氏兄弟、姐妹五人担任,生旦净丑,行当俱全,搬演了大量的京剧名剧,如《秦香莲》《追韩信》《白蛇传》《郭子仪上寿》《包公打銮驾》等。

1957年经过体制改革,“双福堂”改制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南京新亚木偶剧团,由焦鸿鼎任团长,焦鸿举任艺委会主席,并破天荒地进入正式剧场演出,增添了灯光舞美设置,改革了木偶舞台,排演了《草原英雄小姐妹》《英雄少年刘文学》《拔萝卜》《两个小兔》等儿童剧目,广受少儿观众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

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

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

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那么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呢?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

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
既不同于“同光十三绝”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

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30年前的农民。

激进派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

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而对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草根阶层的审美要求则了解甚少。

就目前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

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

就拿过去统领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

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算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

他们中有的认为,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还有的则主张,中西方文化都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因此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其实,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园地百花齐放,既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也要吸收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多重舞台表现形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和审美要求;既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中外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但凡脱离了市场的艺术,都是没有前途的;而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全是由市场推动的。

市场兴隆,收益较高,自然地会吸引许多有才干的人投身于艺术行业,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促进艺术形式的进步。

那么在新时代下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在我国表演艺术的历史上,有过“百戏”、“杂剧”的名称。

所谓“百戏”、“杂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歌唱、舞蹈、小戏、杂耍、武打、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

戏曲在宋代形成之后,许多类
型仍然以“杂剧”名之,如宋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南杂剧等,它们虽然是纯粹的戏剧,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依然是“杂”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说白,有武术,有杂技等等。

观众可以在戏曲中,听到悦耳的歌声、诙谐滑稽的笑话、声情并茂的说白,看到让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难度的武打杂技和神似于生活动作的表演,只不过是将多种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罢了。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规律。

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

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不过,在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的过程中,应有下列的做法,否则,“新杂剧”很难保持住戏曲的特性。

一是要像魏良辅创立“水磨调”那样,对众声腔潜心研究,将每一种声腔中最悦耳、最有当代气息、最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绎出来,进行融合、锻造,形成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声腔,以达到不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幼,人们都由衷地喜爱它们的效果。

它们不仅可以是舞台上的剧曲,亦可以成为百姓日常唱的清曲。

现在中青年观众之所以不太喜爱戏曲,很大的原因是戏曲音乐过于陈旧、旋律简单,而且还有很大的地域性。

创建新的声腔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剧种的音乐,亦可以吸收流行音乐、外国古典音乐中适合于剧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分。

但是,主体音乐一定要是民族的、传统的、戏曲的,否则,戏曲音乐特有的韵味就减淡了。

二是在表演上要将戏曲的表现方式,与诸如话剧、电影这样的体验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戏曲的表演程式是昔日艺人们对某一类型之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与情感所创造的艺术符号,“起霸”显示着将军的威武风采,“甩发”表现的是人物受冤含屈后的愤怒,“捋须”则表示主人公在沉思。

这些符号和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行动与情感表现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它们具有共性,而且美观,在之后无数次再现这些符号之后,这些符号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赏,成了戏曲表演的特色。

然而,客观地说,其表演动作机械、重复,由于演员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之中,甚至有些演员对于人物形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代代相传的一套动作来演,至于为什么用此动作而不用彼动作则从未去想过。

这样,就很难
将所演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更难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表现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神似与形似有机地结合,以前者为主,让后者为前者服务。

具体地说,将体验到的人物情感,通过相应的程式性的动作表现出来。

动作与情感的表现虽然还是夸张的、变形的、唯美的,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情感都有人物心理的依据。

当然,可以和戏曲表演方式相结合的,还有音乐剧、芭蕾舞剧、歌剧、现代杂技、现代魔术、现代武术等等,只要有助于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切表演技艺,在保持戏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汇入。

三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合成一体。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愿可以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