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前言]
株洲。多民族和睦共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独特的文化甘霖。 滋润着这方古老而又
神奇土地。以久负盛名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为主导(湖南花鼓戏湘东路子一个纯公益性的
事业单位)及县市级《茶陵湘剧传承保护中心》,《醴陵河滨艺术团》,《攸县花鼓戏演艺
有限公司》等专业艺术团体为先锋活跃在各个城市。对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传承,发展
地方戏曲艺术。让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薪火相传,对培植传统文化,满足广大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历史沿革

1956年6月,湘潭民间职业剧团《湖南新民花鼓戏剧团》到株洲巡演,因符合中央

文件精神,该团即在株洲定点登记,定名为《株洲市新民花鼓戏剧团》。1958年6月,剧
团更名为《株洲市花鼓戏剧团》,此名号沿用至今。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流行于株洲县、渌
口、醴陵、浏阳、茶陵、攸县及郴州安仁、江西宜春、萍乡一带。一个多世纪以来,长沙花
鼓戏湘东路子深深扎根于湘东这方热土,且枝繁叶茂,瓜瓞绵长。1957年7月,株洲市花
鼓戏剧团排演了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三女抢板》,一炮打响。毛主席、朱德、彭德怀、贺
龙、董必武、谢觉哉、康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在长沙和株洲观看了此剧,大加赞扬,并
建议到北京、上海演出。花鼓戏《为了您的幸福》走遍三湘四水,获湖南省文化厅“演出百
场奖”;自创、自演的轻歌剧《小巷歌声》在全国歌剧交流会中获演出一等奖;歌剧《从前
有座山》荣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创编花鼓戏《拦车》、《杀嫂》、《小砍樵》
均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九十年代,花鼓戏《红藤草》三次进京展演,获国家 “五
个一工程”奖。近年来,大型现代花鼓戏《城市英雄》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第四届电教片卫
士奖一等奖;大型歌剧《沥沥太阳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歌剧《又见梅
花开》获湖南省新剧目调演“田汉新剧目奖;独幕歌剧《夏天小雨》获全军文艺调演创作演
出”金奖“; 大型花鼓戏《轱辘声声》获2003年湖南艺术节“特别奖”;通俗喜剧《太
平村的锣声》获湖南省专业剧团新剧(节)目汇演“优秀剧目奖”;音乐剧《鹅卵石》荣获
第三届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大奖”;小花鼓戏《早春》、舞蹈《少女的第一场雨》获湖南省
第三届艺术节群星奖“金奖”;小品《何结巴打狗》获湖南省首届农村文艺汇演“金奖”;
大型现代花鼓戏《山竹》在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等11个单项奖。著名艺
术家、词作家乔羽老先生曾为中心题词,株洲因此被誉为 “音乐之城”、“歌剧的绿
洲”。 2009年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殊荣;历届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好剧团”光荣称号;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文化产
业优秀单位。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负责“湘东路子花鼓戏”和民族歌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创作展演歌剧、歌舞剧、音乐剧、花鼓戏等各类剧目;承担全市公益性演出活动。

代表演员:陈正武、李远、文亚辉、张广军、杨立新、刘红英等
新创作:大型花鼓戏《山竹》
新创作花鼓小戏:《五朵村花》、《试官》、《酒楼趣事》、《早春》,《猪要减肥》等。
移植排练:《天仙配》、《今天有客来》、《拾玉镯》、《上天台》、《打棍出箱》。
复排大型花鼓戏:《哑女告状》、《三子争父》、《刘海砍樵》、《五女拜寿》、《朱买臣
卖柴》、《珍珠塔》、《皮秀英四告》等。
新创作小歌剧:《启明灯》、《暖流》。
新创大型音乐剧:《天使合唱团》
复排大型歌剧:《江姐》
新创作情景剧:《何瑶》、《先达风雨情》、《妈妈我爱你》等。

当前工作概况和面临的最大困难(戏曲传承和发展方面)
1、戏曲教育属于特殊教育,费用高,周期长,学习地方戏曲艺术,更要懂得方言,导
致戏曲艺术后辈人才青黄不接。
2、当前戏曲观众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青人绝大多数对传统戏曲的冷淡、疏远甚至陌生。
如何才能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1、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一方面通过
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传帮带”授徒模式,一方面与艺术院校合作,继承好热推广以往“团带
班”、“订单式培养”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建立地方戏曲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优秀
的剧本创作、乐队演奏、剧目演出等戏曲人才。
2、加强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非遗的宣传与普及,激发当代青年对地方戏曲观赏的兴趣与
热情,扩大戏曲鉴赏群体。
3、建立、完善地方戏曲剧目生产保障机制,以此促进戏曲院团在剧目生产能够高水平、
高质量地进行。
4、建立地方戏曲推广传播机制。继续开展地方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加强自身已有
的网站建设,要增强戏曲工作者与网民的交流互动,地方戏曲要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
开展持续性、广泛性的戏曲推广传播活动。
5、建立地方戏曲资料数据库,加强对传统剧目、现当代剧目以及音频、声像资料的保存。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在创作上真抓实干,每年都有不同的惊喜,不同的力作面向观众。
在繁荣艺术创作,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对培养艺术人才和接班人也特别给力。自2010年
至2014年,先后招收花鼓戏演员共15人。在剧团精心培养下,通过艺术实践,有不少优秀
人才已相继成为剧团的业务骨干,多人获得全省个人大奖和荣誉称号:自2003年始,剧团
先后有1 人获湖南省戏剧表演最高奖“芙蓉奖”,1 人获芙蓉奖提名奖;在历届青年戏曲
演员大奖赛中,剧团有1 人先后荣获金奖、1人铜奖。目前,戏剧传承中心共有2人获国
家一级演员称号,20人获国家二级演员称号,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株洲市戏剧传
承中心在历届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
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日益提
高,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在株洲除市戏剧传承中心外还有《醴
陵河滨艺术团》,《攸县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等。每个艺术团体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不同
的管理体系及市场理念。

1;《茶陵湘剧传承保护中心》传承保护中心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原茶陵湘剧团前身为仁
和班,1950年由县政府接管更名为茶陵县仁和湘剧团。1954年从田汉所领导的抗敌宣传队
(省军区洞庭湘剧团)抽调陈福芳、凌野等12人到剧团工作,在仁和湘剧团的基础上正式
命名为《茶陵湘剧》2008年经茶陵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与茶陵县影剧院合并,重新组建
茶陵县湘剧团。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文政法发〔2011〕22号改革文件精神,
原茶陵湘剧团更名为茶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茶陵湘剧”传承保护中心)至今。在任
职团长刘冬华、任职书记谭光荣为主的领导下,现有中级和初级职称演职员32人。《茶陵
湘剧传承保护中心》2010年创作排演了湖南省县级专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金奖剧目《洣水
魂》反映如火如荼的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时期,积极进取、英勇善战的茶陵人民为中国的解放
事业忍辱负重、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湖南省优秀剧目展演“金奖”、“五个一”工程奖剧
目《洣水魂》在“雅韵三湘·株洲风”株洲市、醴陵市、攸县、炎陵范围内巡回演出获得各
界人士一致好评。2012年排演移植湘剧弹腔剧目《买母为奴》入围“株洲红·戏剧艺术月”
展演,获得“最佳演出奖”。恢复排演《金印记》、《白兔记》、《哑女告状》、《生死牌》、
《借女冲喜》、《狸猫换太子》、《五女拜寿》、《春江月》、《孽子与慈母》、《王老虎
抢亲》、《秦香莲》;新创湘剧小戏《三牛告状》、《盼路》、《两型催开幸福花》、《湘
剧一支绽奇葩》;恢复小戏《回书》、《许婚》、《断桥》、《柜中缘》。自创湘剧表演唱
剧目《两型催开幸福花》在株洲市“家乡情·两型美”汇演中荣获“最佳节目奖”。2013
年折子戏比赛《三牛告状》、《回书》获“银奖”《许婚》获得“铜奖”。

2;《醴陵河滨艺术团》,的前身是醴陵市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56年6月,文革时期解散,
1968年收回部分演职员,改名为醴陵县文艺工作队,1976年恢复《醴陵县花鼓戏剧团》,
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更名为《河滨演艺团》。活跃时期为1977年—1985年。代表有黄平、
张玲、叶文航、杨丽芝,创作剧目影响力最大的《三换轿》,近5年平均每年演出约200
场次,观众反映非常好,演出的主要地点为醴陵、浏阳、萍乡、攸县一带。现有中级职称演
职员11人。 《醴陵滨河花鼓戏剧团》,可演出剧目达50多个,常演剧目30多个。其中以
《秦香莲后传》《刘海砍樵》《四郎探母》《朱买臣卖柴》等为演出最多。

3;《攸县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攸县花鼓戏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一年。经县人民政府批
准命名为“攸县楚剧团”,一九六四年,改名为“攸县文艺工作队”,1978年更名为“攸
县花鼓戏剧团”。 2012年按照中央艺术团改革精神,改为“攸县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现有演职员工62人,(退休12人,临聘人员16人,具有
艺术职称和有编制的闲杂人员34人。)剧团成立60多年来,创作、移植演出大小剧目300
多台,演出2万余场,观众达1600多万人次。自创剧目《洣江湾》、《并蒂花开》、《腊
鱼庙的传说》均获全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汇演“金”奖,连续19年荣获“全省好剧团”称
号。现有中级初级职称人数34人。《攸县花鼓戏剧团》常演剧目达20多个,其中以《珍珠
塔》《包公告状》《状元与乞丐》《刘海砍樵》《喜盈门》《哑女传奇》《兰寄子扳砖》《福
寿图》《腊鱼庙的传说》《儿大女大》等为演出最多。

各级艺术团体都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其中《茶陵湘剧传
承保护中心》从2011年开始每年演艺惠民80场2015年已经完成113场。《醴陵河滨艺术
团》演艺惠民从每年60递增到达100场。《攸县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年平下乡190天以
上,每年演出达250多场,其中“演艺惠民 送戏下乡”150场。让戏曲艺术在深入改革中
不断接受社会和市场检阅。同时也让公益惠民演出真正得到发扬光大。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
文化需求。为保护传承传统舞台剧以及满足市民看戏的需求,株洲市政府投入230万元,将
原市花鼓戏剧团小剧场改造成“周末剧场”,可容纳300多名观众。市民凭身份证领票,即
可免费观看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2013年11月“周末剧场”首演后,便深受市民青睐,2014
年,“周末剧场”纳入到了株洲市十大民生工程。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通过两台流动舞台车,
把好戏送下乡,让广大民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精彩的节目表演。喜闻乐见的湖南经典传统
花鼓戏《讨学钱》《小姑贤》。现代花鼓戏《今天有客来》和综艺节目的表演都给广大的观
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村头,集市,农贸市场等都留下了村民憨实,纯朴的笑声及演
员们辛苦的足迹,全年演出232场。高雅艺术五进,就是进机关,学校,军营,企业,社区
等。自2012年以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每年演出60场,已形成常态化。2011年开始,
株洲市神农湖公园正式开放,每周五、周六晚,神农湖边的水秀表演吸引着大批各地在株洲
的观众和游客。目前已经演出了400多场。

二、发展现状和建议

目前,株洲地方戏曲包括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面临是戏曲人才流失且严重断档、没有专
项的创作经费、戏曲教育缺乏、排练演出场地设施陈旧等诸多困难,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小
型的惠民演出,但在专业性的大型演出或者大型商业演出上尤其是县市级艺术团体就力不从
心了。振兴地方戏曲艺术迫在眉睫。

A;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对地方戏曲类教育的投入,深入开展“名
师带徒”活动,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在传承方面,以艺术家文
亚辉,李远,陈正武等老师为主,开展在中青年演员当中传帮带已经走出了一条可喜路子。
培养了以唐农家,杨立新,刘文华,文果,刘红英,高志杰,魏义东,杨其彪,高世逢,匡
晓玲,付千红,杨小妹,金冬妮,翁杨,熊伟玲,肖子翱等为主的优秀演员。)同时,鼓励
戏曲的创新,力争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加强地方戏曲宣
传与营销工作,培育观众土壤。持续开展的“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和“雅韵三湘”高雅艺
术普及计划,将大量经典的戏剧节目送到基层乡镇、社区和校园,培养大批戏曲观众尤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