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拓展阅读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拓展阅读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拓展阅读祖国当吉普赛人拖着他们庞大的车队像乞丐一样在世界各地到处流浪的时候,他们受尽了世人的白眼,饱经了人间的多少轻蔑啊!没有一个国家会把他们当成尊贵的客人来欢迎他们的到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真正地关心他们未来的命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祖国!一个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可悲的弃儿,他们像是一群被从一片绿林驱赶到另一片绿林的鸟儿,永远都找不到自己落脚的枝头。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民族能够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依托,是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摧毁的源泉……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昌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天空上有多少颗伟大和不朽的灵魂之星在永远闪着迷人的光芒啊!为了点燃人们心中的激情,孔子发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穿越时空的呐喊;为了让人们的生命之剑永远锋利,为了让人们的灵魂不会在失败中退却,老子写下了“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千古不灭的文字……在祖国的大地上,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精神永远像日月一样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每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宁死不屈的苏武被囚禁在北海十九年,而手里从不离开象征祖国尊严的汉使旌节;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后,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就义;林则徐置生死于不顾,愤怒点燃了虎门销烟的烈火;周恩来少年时就曾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毛泽东更以他顽强的拼搏和不屈的斗志与他的同志一起实现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抱负……爱自己的祖国吧!这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里蕴含着的一种最炽热最高尚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向世界袒露的最伟大和最高贵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尊严的最集中体现。
爱自己的祖国是无条件的,就像她无条件地贡献给我们可以畅饮的清泉、甘甜的果实一样。
爱自己的祖国是无言的,就像她在默默中教会我们做人要有山的脊梁、江的气魄、海的胸怀一样!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这个蔚蓝色星球上的一个最富强、最不可战胜的民族;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才不会像吉普赛人那样四处流浪和无可奈何地忍受轻蔑和白眼。
志士常怀报国心——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方 的异 彩 ,揭 去 了满 天 的
睡 意 ,唤 醒 了 四 隅 的 明 霞— —光
明的神驹 .在 热烈地 驰骋 …… 云 海 也 活 了 。眠 熟 了兽 形 的
在迎接 ,在催促 ,在默默地叫唤 ;
9
・
花 文 ・ 季 苑
之 复活 ,这是 光 明 的胜 利 …… 散 发 祷 祝 的 巨人 ,他 的身 影 横 亘 在 无 边 的 云海 上 .已经 渐 渐
涛 澜 ,又 回复 了伟 大 的 呼 啸 ,昂 首 摇 尾 的 向着 我 们 朝 露 染青 馒 形
的小岛冲洗 .激起 了四岸的小沫 浪 ,震荡着这生命 的浮礁 ,似在
报告 光 明与欢 欣之 临在 … … 再 看东方 —— 海句 力 士① 已经
的涓翳在普 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
雄浑 的颂 美 的 歌声 ,也 已在 霞 彩 变幻 中 ,普 彻 了 四方 八隅 … … 听呀 ,这普彻 的欢声 :看 呀 ,
评 家别林 斯基 则说 : “ 谁不 属 于 自己的祖 国 ,那 么他 就 不属 于人 类 人 ”
生代 代 无 穷 已,志士 常怀报 国心
学习语文 ,不妨学习大文 学家苏轼 ,运用 “ 面受敌法” 八 .面对各种
各样 的信 息 和观 点 ,同时 ,又 坚持 独 立思 考 ,有 怀疑 精 神 ,在 思考 、辨 析
・ 面 向 东方 , “ 盼 望 ,在 迎 接 ,在 催 促 ” “ 崇 拜 ,在 祈 祷 ,在 流 ・ 在 , 在
二泪” 。这里,巨 人已不仅是作者幻想中的化身,更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 ・
・ 征 .我们 祖 国的 象征 。我 们 民族 、我们 的祖 国就像 壮 丽的 日 出一样 ,屹 ’
本 文没 有对 E出的过程 作 细致 的记 叙 ,而是 以奇 丽的 幻想表 达 了对 ・ l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6课 《爱莲说》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
体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 )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②瑞:吉,善。
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3)宜.乎众矣(__________)(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
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洗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善于,擅长2.(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或者嗅取香味的)。
3.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4.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社)《海燕》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在氤氲的田野,一声蛙鸣,打破了四周的沉寂。
蛙鸣似天籁,从遥远的天边飘来,唤起了对往事的追忆,一声、两声、三声……直抵心底。
下文中,作者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借蛙鸣传递着乡愁,书写着内心的惆怅。
倾听蛙声天色空蒙,青草地在雨雾中潮湿,柳似烟,灰色的建筑也氤氲起来,似一卷水墨江南。
呱,一声蛙鸣,打破这沉静。
一声、两声、三声……接着是一片,成阵,密集着,此起彼伏。
高亢与低沉呼应,清脆与婉转相和,似乎一个庞大的弦乐团,节奏起伏有致,韵律行云流水。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此刻暮色苍茫,凝望雨中暮霭,听着这阵阵蛙声,起初的惊异喜悦渐渐变成敬畏。
经年蛙鸣已未听。
今天只一声,似天籁,从遥远天边传来的一声呼唤,童年就鲜明起来。
“林外时闻响纬车,雨余归路有鸣蛙!”杏林、槐花、草地、水洼、野鸭、蛙鸣……在水洼边割草,摘野花,逮蝌蚪……想一想都一心清凉,满怀陶然惬意。
一直觉得蛙声总是在槐花飘落的季节激昂,记忆中总是一个画面。
雨落花散,青白的槐花,散落在褐色的土地上,或飘零在水洼上,依然清雅,而此时蛙鸣如鼓。
年轮似蝌蚪换青蛙的服装,而回忆在水波里游弋荡漾。
总看见,田边一只蛙,听见人声,纵身一跃,弧线优美地闪入草丛中。
总忆起,在夏日月夜,在蛙声中扑捉萤火虫。
总想起,夏雨成河的日子,饭桌做船,追逐着蛙声,在水面上飘荡。
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光里,遍翻书卷,听蛙声入诗做琴弦。
多年后,蛙在心中已不是小蝌蚪,蛙也不再是益虫害虫的简单分类。
蛙声是乡愁成阵,铺天盖地而来,巍巍盛大而嶙嶙孤寂,突兀着。
异乡轮渡的日子,乡愁就是白山黑水。
而蛙声飘过,看见年少的自己在水边嬉戏,波光潋滟,槐花儿在水面飘荡,蓝天白云倒影其间,偶尔一只蜻蜓点过水面。
蛙声就这样吟唱着阳光的影子,颤微微地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旋律。
那一刻,泪水漫过我的眼。
蛙声起伏,思绪纷纷然。
明知不可问依然不禁问,盛夏季节,故园青青的空气中是否也有蛙声如弦似鼓地回荡?只怕是无法归去,故园已模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拓展阅读 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短文两篇夏梅说(节选)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
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①时也。
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
花实俱往②,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
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
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③,而过时④久矣。
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⑤,有夏梅诗,始及于叶。
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
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⑥焉,而为⑦图卷以赠之。
【注释】①热:热闹。
②花实俱往:花已凋谢,果实熟了。
③梅:梅树,叶:指叶子繁茂。
④时:开花时节。
⑤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⑥同志:志同道合,和:写诗唱和。
⑦为:作。
故乡的炊烟临近黄昏,因为一起缠手案件,随法庭几个同事下乡。
夕阳西下,警车行驶在宁静的乡村公路上,不时看到附近村庄内飘起缕缕炊烟。
看到微风中飘荡的烟雾,顿时勾起我满腹的相思,耳畔仿佛响起邓丽君那甜甜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意,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歌声让我想起儿时那令人难忘的故乡的炊烟。
老家位于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可以说是一脚踏三界,鸡鸣听四县。
当时的农村还不富有,家家户户都用地锅做饭,以柴草作燃料。
每到放学时刻,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就会奔跑向自家门口,远远可以看到厨房里飘出的炊烟,预示着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做好。
当时,父母忙着耕种十多亩责任田,爷爷奶奶则在家操持家务,守候着孩子们上学归来。
那时我特别希望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看到我家烟囱里升起的炊烟。
特别是在朔风凛冽的冬天,放学时已近黄昏,那昏黄的暮色在朔风中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孩子们的小手小脚冻得早已失去知觉。
当远远看到自家屋顶炊烟升起的那一刻,一股难以言表的温暖顿时涌上心头。
不仅仅是为了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而是因为有慈祥的奶奶在守候,有她细心烤好的红薯可以吃,更有着家的温暖。
少年回眸 吉光片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咬菜根

之头 的 。
还有一种菜根 ,白薯 。但是 白 薯并不难咬 ,我看我们的那班能吃
一
件事 ,我却不肯做 , 那就是把烤
白薯的皮也让给你 ;它是全个烤 白
苦的祖先 。如果 由奈何桥或是望乡 台在过年过节 的时候 回家 ,我们决
不可供些什么煮得木头般硬的鸡或
薯的精华 ,又香又脆 ,正如那张红
皮 ,是全个红烧肘子的精华一样。 山药 、 慈菇 , 也是菜根 。 但是你 如果拿它们来给我咬, 我并不拒绝。
我 并 非一个 主 张素食 的人 ,但
是浑身有刺的鱼。因为他们老人家
的牙齿都掉完 了。一定领略不了我 们这班后人的孝心 :我们不如供上
一
是却不反对 咬菜根。据西方的植物
学 者 的调查 .中 国人 吃 的菜 蔬有 六
盘最容易咬的食 品:煮 白薯 。 如果 咬菜根能算得艰苦卓绝 ,
百种 ,比他们多六倍 。我宁可这六 百种的菜根 ,种种都咬到。都不肯
咬一 咬那名 扬 四海 的猪尾 或 是那摇 来 乞怜 的狗 尾 .或是 那长 了疮 脓 血 也 不多 的耗 子尾 巴。
手 法 ,暗讽社 会 吃苦的现 象 已今非昔比 ,体现 了作者强烈 的忧患意识 。
_ _ I - - _ - - - - _ ● ● - - _ ● _ - l ● - _ _ - _ _ I _ I ● - - _ _ _ _
( 自《 选 中华散 文百年 精华》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19 年 3 99 月第 1 版)
那我简直可以算得艰苦卓绝 中最艰
苦卓绝的人了。因为我不单能咬白
薯, 并且能咬这白薯的皮 。给我一 个刚出灶的烤 白薯 , 我是百事可做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社)《鲁迅自传》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先生是一位语言犀利,充满批判思想的人,然而,生活中的鲁迅却大有不同。
请看下文,说说鲁迅先生有怎样高尚的品格。
细节中的鲁迅翻译家黄源早年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因而便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中,并在那里吃饭。
鲁迅先生对于一天所发生的事,都记在日记中,黄源先生某日某日到他家去,他也记在日记上,但黄源先生看过鲁迅先生的日记,上面只记着自己去他家的事,比如“晚三弟来、河清(黄源先生别名)来”,而对于在家里吃饭的事,鲁迅先生却从来不记。
有一回,黄源先生又去鲁迅先生家,给鲁迅先生买了两盒点心,那天晚上,两人便一边吃点心一边聊天,事后,黄源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夜河清来并赠蛋糕两盒。
”黄源先生因此感慨道:“从这一琐事上,我却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一条规律,就是凡是他对别人付出的,从不记账,而别人给予他的,他都记在账上,即使是两盒蛋糕,琐事如此,大事也一样。
”付出的,不记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记得。
虽然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却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博大情怀。
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丸子,吃的时候,海婴先吃的,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
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几个,海婴吃了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批评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
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就是鲁迅先生,即使是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小事,也极其认真,诚如许广平事后感慨的那样:“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喊的一面。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老山界(山东)-李老师-课外阅读拓展资料

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一九三五年,我在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当团长。
那年五月,我们强渡川滇边界的金沙江,到了四川西部的大渡河。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河宽三百多米,水深十几米。
大渡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困死在那里,一面派遣几十万大军从后面追击,一面抽调“精悍部队”扼守大渡河和泸定桥。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实现北上抗日的计划,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
红一团接受了渡河先遣任务。
出发以前,首长指示说:“这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关系着十万红军的生命!”渡河以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
经过侦察,知道敌人布置了好几团的兵力:三个所谓“骨干团”在泸定桥附近,一个团在安顺场对岸把守渡口(主力在下游十五里处),两个团在下游三十里处防守。
经过分析,选定安顺场做我们的渡口。
安顺场在大渡河西南岸,那里有敌人两个连守着,只有一只渡船。
红军要强渡过去,先得消灭南岸敌人,夺取渡船。
我们冒雨行军一天一夜,深夜十点多钟赶到离安顺场十多里的一个大山坡,等待命令。
一天一夜一百四十多里的急行军是够疲劳的了,战士们一停下来就倒下呼呼地睡着了。
我乘部队休息,找附近的老乡了解情况。
不久接到指挥部的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渡船,强渡大渡河。
我和团政委研究后决定:一营随我行动,抢夺安顺场;二营由政委带领,到下游十五里敌人团主力的对岸,佯作渡河,牵制敌人主力;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我们的决心很快变为部队的行动,疲劳的战士从泥地上爬起来继续行军。
靠近安顺场的时候,一营三个连分成两路,象两把尖刀刺向敌人。
安顺场的守敌做梦也不会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
我们的尖兵排和敌人的哨兵接触的时候,哨兵问:“那一部分的?”他们还以为我们是他们自己人呢。
“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吼声象春雷似的响彻夜空。
呯!敌人慌乱地开枪了。
可是已经晚了,四面都是我们的火力。
不到三十分钟,我们就占领了安顺场。
我坐在一间小屋里正为渡船伤脑筋,突然听到外边有人喊“哪一个?” 通信员一听声音不对,急忙拿起枪来跑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
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
猎人是个渐趋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
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着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
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
我很惊讶,通常狼在危险时,会在草木茂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逃脱,如果爬向沙丘,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坡顶,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
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
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地逃向远方。
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
那是我生平见得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只黑箭。
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
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码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
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
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火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其中冒出来。
我轻轻扒开驼粪,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
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它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与从容的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阅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对比两部作品中狼的品质。
材料共同点不同点作者态度
《狼》
《母狼的智慧》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