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保险行业介绍

中国保险行业介绍

29
走进保险业
这是一个黄金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时代 你的成功,源于你的选择!
30
人寿保险——
走进保险业
阳光保险——
31





32
1980 年 恢 复 保 险业务以来,保险业 保持高速增长; 2003-2014 年年均 增长20%
截 止 20 1 4 年 , 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超 过 10 万亿,是 2002 年的15倍
截 止 201 4 年 , 我国保险市场已有保 险公司 160 家,保险 资产管理公司超过18 家
12
保险密度(人均保费)
前总理温家宝:“一定要加强保险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让更多的家庭拥有保 险保障!” 李克强总理:“……新国十条将开启人人“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大保 险时代。”
“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李克强总理主持 2015年5月国
务会议)
19
国家普及保险教育
中小学课外读本
第三章
中国保险业 的广阔前景
各国年长期寿险投保率(%):
第二章
中国保险业 的发展现状
700% 420%
18%%? 110% 竞猜
中国 韩国 美国 日本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14
从业人员数量
中国从业人员少, 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980人 1301人 1304人
第二章
中国保险业 的发展现状
每万人中保险从业人数
1980年:恢复财产保险业务 1982年:恢复人寿保险业务 ……
古代镖局
7
美好事业
第二章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8
市场主体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可追溯到清朝时期,秦始皇时期的历史甚至更久远。

十三世纪时,清朝有关官府规定,村民可就河道、漂流物等公共威胁购买
并缴纳保费,以便保障其家中物品安全。

然而,这种形式的家庭保险仅在
有限的地区适用,而且一旦发生灾害,被保险人将只能获得有限的赔偿。

在清朝时期,中国有多家保险公司,其起始时期称为“弘毅之间”,
或者“厂商社会”,是最早的保险组织,这些保险公司主要保障海运货物
安全。

1856年,中国第一家国营保险公司中国安恤保险公司成立,其初
衷除了海运货运安全,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保险安全。

此后,中国国有保险
公司快速发展,涵盖多种安全类型,如火灾保险、油料保险、货运保险、
生命保险等等。

此外,中国保险业还出现了多家民营保险公司,主要提供
建筑保险、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服务。

20世纪50年代,中国保险市场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中国保险业出
现了全面发展,引进了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家建立新的非共产主义机制,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保险市场经历了由分散
的多个保险公司向中央政府控制的少数保险公司转变的过程。

第二章: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五、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六、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七、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支持国民经济建 设 八、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可持 续发展能力 九、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007年是近年来保险业发展形势最好的一年,全 年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 目前,中国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居第9位。并且, 五年来,中国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 其中,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7035.8亿元,是 2002年的2.3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 是2002年的4.5倍。
(五)信用与保证保险
1901年,美国合同担保保险 1919英国成立出口信用担保局 1934年伯尔尼联盟
三、中国保险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旧中国 民族保险业创立期(1885 ~1914) 民族保险业发展期(1914 ~1937)
民族保险业创立期(1885 ~1914) 1805年东印度公司鸦片部在广州设立谏 当保险行。 1885年轮船招商局独资在上海创办“仁 和”和“济和”保险公司。 1905年黎元洪与海外华侨合资兴办的 “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
中国保监会成立
1998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挂牌成 立,作为全国商业保险公司的主管部门, 集中统一地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保险基金入市
1999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 以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 但是,入市比率由中国保监会核定。 中国保监会批准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保险和中 宏人寿保险的投资基金的比例分别是15%、12 %和10%。 2001年,中国保监会宣布,将平安保险、新华 人寿保险和中宏人寿保险三家保险公司的投资 连结类保险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比例从30 %放宽至100%,此举将为保险资金入市进一步 拓宽渠道。

中国保险的起源范畴

中国保险的起源范畴

中国保险的起源范畴
中国保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

在贸易过程中,商人们需要面对种种风险,如海盗袭击、货物损失、天灾等。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商人们开始相互合作,对彼此的交易进行保障,从而形成了保险的雏形。

在中国,最早的保险形式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一些富有的商人和船主会相互合作,承担彼此的风险。

这种保险形式被称为“互保”,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代保险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保险业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0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谏当保安行,这是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目的是为了方便水路运输鸦片。

后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伦敦保险公司、于任洋面保安行等。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奋发图强,1865年建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保险公司:上海华商义和保险行,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

后来清朝大臣李鸿章亲自带头于1875年创办了保险招商局,向社会公开募股,相继创建了“仁和保险”等保险公司,也渐渐拉开了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序幕。

总的来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源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阶段。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保险知识之中国保险的发展史

保险知识之中国保险的发展史

保险知识之中国保险的发展史现在买保险越来越普遍,但是你知道我国的保险是怎么发展的吗?你知道中国的保险历史吗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保险的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保险的发展史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在国内、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设立了多家分机构,成为当时我国保险市场上一家实力雄厚的民族保险公司。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的诞生。

1956年,太平停办国内业务,专营境外业务。

1958年12月,全国财政会议正式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

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8年5月28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当时的平安保险公司由招商局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同出资设立,是新中国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国内成立的第二家全国性商业保险公司,平安保险的成立与后来发展所创造的贡献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1年5月13日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中国太保的成立形成了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及中国再保险前身)、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国内数家大型保险企业并延续至今。

1991年9月,开始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保险法。

1993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引进美国摩根斯坦利和美国高盛集团两大国际投资银行入股平安13.7%的股份,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企业。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国保险业大事记1805 年英国人在XX成立于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一一义和公司保险行在XX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XX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垄断地位彻底改变,种种特权被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巳全部自动申请停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10月,XX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巳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1959年起,国的国内保险业务除XX、XX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1959年9月,做出10年国有保险总结:共收入保险费16.2亿元,其中,财产险占91.19%, 人身险占8.81%,支付赔款共3.8亿元,拨付防灾费130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财政5亿元。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寿险业务由中国保险公司办理分保,港、澳、新等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XX分公司管理。

1972年4月1日起,恢复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保险。

1973年起,人保开办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安装、石油开采、钻井平台、油轮的油污及其他保险。

1974年,人保开办国际航线的航空保险。

1978年保险复办。

但是产、寿险合并。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

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XX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2年简易人生保险开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XX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

中国保险简史

中国保险简史

沧海桑田,岁月易逝,白驹过隙。

唯有历史沉淀在那里,真实曲折、惊心动魄、宏大壮观。

通过纪年法的方式把中国保险,一个从荒芜开垦,肆意生长,起起落落发展至今日辉煌灿烂的行业,几十年风雨沧桑的历史,严肃明了地呈现出来。

中国保险史前传命运多舛 1805年-1949年在那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政局的动荡导致保险公司命运风雨飘零。

I.民族保险业创立期1805年,东印度公司鸦片部在广州设立谏当保险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

1875年,洋务派在上海创办保险招商局,独资先后创办了仁和和仁济两家中国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

至1911年,约有35家保险公司,其中水火险公司27家,人寿保险公司8家。

II.民族保险业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强忙于战争,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契机。

1925年,陆续设立了39家保险公司,其中有19家经营寿险。

1929年,“北四行”之一金城银行在上海独资创办太平水火保险公司。

1934年,太平保险公司开设人寿保险部。

至1935年,由银行和政府部门投资的保险公司有12家,资本总计2070万元。

中国保险正史1949年,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成立,给保险业带来新的曙光和发展。

曙光初现 1949年-1958年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唯一一家保险公司。

停滞不前 1958年-1978年1958年,全国财政会议正式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只保留少量的涉外保险业务继续经营。

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很多行业都是有巨大的影响。

全国保险业务全面关闭状态,陷入了长达20年的停滞期。

重振旗鼓 1978年-2001年1978年,改革开放,保险作为金融行业之一,注定也将迎来很大发展。

1979年,中央下发《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得以全面恢复,同时迅速建立起了各级机构。

1980年1月,中国人保驻伦敦联络处成立。

1982年,中国人保恢复办理人身保险(寿险)业务。

中国保险发展史

中国保险发展史

中国保险发展史
中国保险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5年,国外的保险
公司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

1928年,中国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
大地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以后,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保
险业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1950年代初,中国保险业被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经济部门。

保险业务主要由保险公司和国营保险代表处承担。

1960年代,保险业实行了新的保险原则和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保险业也逐渐开放。

1980年代,中国保险业开始引进外资,探索多种合作形式,提高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1990年代以后,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公司可
以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或与国内公司合资,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全面和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国际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保险业将在与全球保险市
场的竞争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保险摇曳沉浮两百年中国保险,摇曳沉浮两百年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honoring the bicentennial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保险”刚进入中国时,曾有个非常诗意的名称,“燕梳”(insurance的音译)。

如此轻巧的一个名字,却背负着中国保险两百年的历史。

保险进入中国1685年闭关多年的清政府出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开放海禁,特设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洋商在广州的海运贸易越来越频繁,其中尤以鸦片运输为多。

在运输过程中,船舶常常会遇到风浪、海盗,甚至战争的威胁,商人们迫切地需要降低风险,于是在西方已经产生了两个世纪的现代保险业进入了中国。

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在广州发起成立了谏当保安行。

它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中国保险历史从此开始。

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保险的业务量不是非常多,外商保险公司更多是通过洋行代理其在华业务。

洋行代理保险业务,是稳赚不赔,不仅可以从保费超过赔款的余额中,取得按股份分配的红利,而且每做成一笔保险生意都能收取佣金。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外商可以从事贸易的口岸,从上海等沿海“五口”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十口”。

保险也跟着贸易的脚步踏上了各个口岸,从沿海进入了内地。

鸦片战争之前,广州是中国保险业的中心。

当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取代了广州,成为保险业的中心。

敞开国门的中国很快就成为欧美国家远东贸易的中心。

中国各个新开港口之间的短程货运逐渐频繁,但是这一时期时局动荡,战乱的危险也在增加,保险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开发的保险市场。

英国《泰晤士报》曾为此大肆鼓吹:“我们英国商人正在闯入中国,好像进入一个未开发的处女地带。

……‘能够保险吗?’中国托运商很快就提出这个迫切的询问了。

因此,为1/3人类的贸易开办保险业务,也摆在这些新来的的冒险家的面前了。

”兼营大量业务的洋行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洋行便筹措资金投资设立独立经营的保险公司。

1835年宝顺洋行设立了于人洋面保安行,1836年怡和洋行设立了谏当保险公司,洋行既是投资者又是代理人。

英商保险最早进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垄断了中国保险市场。

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其他国家的洋行怎肯让英国人独享。

19世纪60年代,美商、德商、日商洋行不仅开始代理本国保险公司的业务,而且和英商一样开始直接设立保险机构。

民族保险业之兴起虽然19世纪初,保险就进入中国,但是对保险思想的引介却在鸦片战争之后。

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之托,根据林则徐在广东组织翻译的《四洲志》等资料,撰写了《海国图志》,望国人能师夷长技攻夷、制夷。

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人文、地理、历史等,其中谈到了“船担保”(即水险)、“宅担保”(即火险)及“命担保”(即寿险)三大“担保会”(即保险公司)及其运作。

《海国图志》启蒙了中国人的保险思想,但由于当时中国尚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还不足以产生中国自己的保险业,因此并没有促使民族保险业的兴起。

之后,洪仁轩、王韬、郑观应对保险思想多有论述。

1865年,闽粤著名的商号德盛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它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开端。

但是只此一家民族保险机构,势单力薄,又缺乏经验,很快就从保险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真正兴[0.25 -7.41%]起还要从保险招商局算起。

19世纪中叶,洋商迅速、安全、收费低廉的轮船进入中国的航运业后,很快将中国传统的沙帆船挤了出去。

为了中国的航运业不致为外商所操纵,同时解决清政府供给的漕运问题,1872年在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抢走了洋商许多华商客户,洋商非常不满。

当招商局向洋行托保轮船时,他们借机报复,向招商局收取近乎敲诈的高额保费。

李鸿章意识到,欲求富国自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于是李鸿章委托有多年买办经验的唐廷枢、徐润筹办保险招商局,并于1875年11月开始公开招股。

华商们多半都受过洋商保险公司的欺压,对于华商保险自是十分支持,很快“投股逾额”。

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

但是保险招商局承保能力非常有限。

当时每艘船的价值一般为10余万两,但保险招商局只能承保船舶价值1万两和货物3万两,溢额须向洋商保险公司投保,而洋商公司只限保六成,剩余风险仍需由保险招商局自己承担,且“转保于洋商,傍落利权,能无介意?”于是,1876年7月,唐廷枢、徐润等人公开招股,另行成立仁和水险公司。

1877年初由于美国旗昌洋行经营不善,轮船招商局并购了旗昌的轮船和码头栈房,轮船招商局的规模迅速扩大。

但是仁和是水险公司,每年轮船招商局的码头、栈房和货物的火险仍须向洋商投保,保费大量外流。

为维护利权,1878年4月在原保险招商局基础上,又招股20万两,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

后来,唐廷枢推举张慎之为“江孚轮”船长。

这是华人首次担任船长,之前这个职务一直都是由外国人担任。

洋商不满于此,拒绝接受货物运输保险。

于是,济和船栈保险局增资至50万两,扩大经营范围,更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

之后的几年,仁和与济和的业务扩展到海外,获利丰[26.40 -0.38%]厚。

由于仁和、济和实力逐渐雄厚,外商保险公司刁难华商的行为也大为减少。

1883年中法战争的爆发引起了上海金融风潮,轮船招商局了陷入了非常拮据的处境,仁和、济和也深受影响。

为重振雄风,1886年2月仁和、济和两家公司合并为仁济和水火保险公司,股款都存于轮船招商局。

然而,从1888年起轮船招商局由“官督商办”进入“官办”阶段。

到了1920年,轮船招商局亏银达2000万两之局。

由于仁济和大部分资金滞留在轮船招商局,严重影响了它的经营,业务慢慢萎缩,最终于1934年10月停业。

团结力量,对抗洋商保险招商局成功地在洋商独霸的保险市场上,为其后的民族保险发展,打开了局面,民族保险公司逐渐多了起来。

尽管保险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新生的产业,力量非常薄弱,但是众多分散的力量集聚在一起,也是一股不容洋商忽视的力量。

1899年洋商成立了上海洋商火险公会,他们在佣金、折让、费率、险种、拒保、分保等方面协调一致,共同遵守。

洋商势力像一堵高墙挡在了华商保险前面。

恰在此时,香港华商同益水火保险上海分公司失败停业,洋商以之为口实,恶意对华商信誉进行诋毁,拒绝与华商进行分保和业务交换。

洋商还采用跌价和放佣的不正当手段,排挤华商,使华商保险举步维艰。

1905年5月,由于美国排斥在美华工,引起国人激愤。

上海商会会长、福建巨商曾铸组织全国各商会协力抵制美货,7月抵制美货运动开始席卷沿海和内地十几个省、一百六十余个城镇。

国人抵制美货的同时,为不受洋商欺压,也在积极筹办民族保险。

曾铸说:“目睹洋商挟资本来华从事种种经济上之侵略,深知国人非急起直追,自营银行、轮船、保险等事业,已不足与之争长短,而挽利权。

”遂联合上海著名绅商朱葆三、王亭一等,筹办上海华兴保险公司。

但是民族保险公司毕竟资金力量薄弱,承保能力有限,分保又受到洋商的掣肘,想要与洋商“争长短、挽利权”,确实有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团结同仁力量,才能与洋商一争长短。

1907年,朱葆三(华兴、华成、华安三家保险公司的总董)利用自己的威望,发起成立华商火险公会。

这是中国第一个保险社团组织。

随着民族保险的发展,以及公会影响的扩大,华商火险公会多次改组,1931年更名为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

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先后创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总计有45家之多。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民族保险业终于在洋商称霸的保险市场争得了10%的份额,数额虽小,但却意义重大。

北洋军阀时期寿险崭露头角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结束了清政府三百年的统治,消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制度性障碍。

1914年—1918年,一战战火烧遍欧洲,欧洲国家忙着处理自家“后院”之事,无暇分身远东,让长期在欧美势力压制下的中国的工商业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5年“五卅”惨案,唤醒了广大国人沉睡的民族意识,人们以抵制洋货、爱用国货的实际行动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保险业也趁着大好形势加速了自身的发展,1912年—1925年陆续设立了39家民族保险公司,其中寿险公司就有19家。

1850年以前已有外资寿险公司委托洋行在上海代理寿险业务,最初只限于旅华外侨,业务量非常小。

不过敞开了大门的中国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在华外侨人数快速增长,洋商开始直接在华设立人寿公司或分支机构。

迨到1889年英商永福人寿保险公司制定了《1846—1900年华人死亡率经验表》后,洋商逐渐开始承保华人寿险业务。

彼时,华人对寿险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及至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造就了大批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些生活相对宽裕的人是寿险主要的业务对象。

特别是在上海,这类小康人群大大增加,其中有不少人愿意购买寿险,于是民族人寿公司大量涌现。

但是寿险与水火险不同,它对费率的计算、业务的管理等等,要求更为精细。

不少不懂寿险原理知识和科学管理的民族寿险公司,开办没几年就关张了。

1912年吕岳泉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组织纯粹华人资本,联合政界要人、工商巨绅,成立了中国华[0.05 4.26%]安合群保寿险股份有限公司。

吕岳泉曾在洋商保险公司服务多年,他虽然对寿险业务不是很熟悉,但他长袖善舞,深谙与权贵交往之道,非常重视引政界显贵、商界和金融界精英入股或进入董事会,这也成为华安在发展中刻意追求的传统。

也正是通过拉拢权势人物,华安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公司的业务空间。

他们甚至上书袁世凯,“今欲开通社会,维系信用,不得不赖在上者赞助扶持”,“倘蒙钧座赞助,则公司事业之扩充,当易如反掌。

”1916年化安还约请到黎元洪出任名誉董事长。

当然华安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权势网络”,它还聘请了洋商寿险的精算和管理人才,懂得如何利用时局、顺应时势。

五卅惨案后,华安发起“经济救国保寿”,深望举国人士,共同扶植该险种,使国民既尽爱国之义务,亦可获得对自身及家庭之保障。

20世纪30年代初,华安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可与洋商寿险公司相抗衡的著名华商寿险公司。

但随着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寿险业务发展所需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被破坏,20世纪30年代后期,华安的业务一落千丈,惨淡经营到解放前夕。

金融资本激荡民族保险业高潮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