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第一篇: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为提高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的水平和质量,MBA教育中心决定,从2004级春季班开始,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前,必须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凡未经过开题报告程序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程序。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如下:一、开题报告的撰写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通过实际调查和文献查阅写出开题报告,最迟在每年9月10日前完成。
开题报告应包括如下5个基本内容:1.选题的目的、意义(800-1000字左右);2.选题所依据的文献综述或所针对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不同的观点以及作者自己的新见解(2000-2500字左右);3.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研究方法等;4.参考书目及实际材料或文献资料来源;5.论文的进度安排、操作方式。
二、开题报告公开评审1.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三名以上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审议组听取学生的报告,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查,并审议决定是否准予开题进行论文工作;2.由于学生本人原因致使开题报告未能按期举行或未能通过者,可在一个月内再次开题,若再次开题仍未通过者,延迟半年开题。
3.外地学生可以采用通讯评审方式,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三名以上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审议组分别写出书面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开题并反馈给学生。
4.开题报告评审时间为9月10日----9月25日。
三、填写论文开题报告书决定开题后,学生应按学校统一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标准格式填写一份开题报告书,提交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并签署相应意见,在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十五天内,上报MBA教育中心。
海南大学MBA教育中心2005年7月4日第二篇: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要求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要求1、选题:主要考察其前瞻性、实用性、新颖性、重要性;2、理论与方法:主要考察其理论应用,有一定理论深度,有独立见解、正确运用研究方法;3、应用价值:主要考察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操作性;4、综合能力:主要考察其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5、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考察其逻辑性是否强,结构是否严谨,文字是否通顺流畅,引注、参考文献(中外文)是否规范等;6、MBA学位论文是对其综合能力,尤其是调查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最为直接、有效的考察。
海南大学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此页为封皮统一装订样版(红色字体请勿打印)学校代码:10589 学号:分类号:密级:45号行楷海南大学小初黑体硕士学位论文4号宋体加下划线题目:证视野中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作者: X X X指导教师:X X X 教授专业:世界经济时间:二○○八年十二月此处为英文题名,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30号,加粗A Thesis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XXXX Degree in XXXXXBy(姓名汉语拼音)Postgraduate Program(院系英文名称)Hainan UniversitySupervisor: (导师姓名汉语拼音)Academic Title: (导师职称英文)Signature ___________ApprovedSeptember。
Year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南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开题报告 - 副本

三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理工学院指导教师:汪源
学生姓名
陈云翔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电信0802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基于LabVIEW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题目类型
工程设计(项目)类□
论文类□
作品设计(作品)类□
其它□
一、选题简介、意义与背景
从公元2800年前的古代埃及,人们为了建造金字塔,而使用过的人力驱动升降机械到公元1765年发明蒸汽机后美国利用蒸汽为动力,并通过皮带和涡轮减速装置而制作的电梯,再到后来1878年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发明的水压梯,直到18世纪末发明了电机,并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到19世纪就有了以交流电作为动力的电梯,进入我们所熟悉的20世纪80年代通过控制电压的频率,出现了交流变频调速电梯,开拓了电梯的新领域。
(5)全微机化电梯
全微机化电梯的开发与使用是电梯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指电梯的传动系统及操纵系统实现微机控制。随着微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全微机化电梯一定能满足人们对电梯的要求。
早期的电梯控制系统由继电器、接触器进行控制,但是它存在功能弱,故障高,可靠性差,寿命短等缺点,正逐渐的被淘汰。随着人们对电梯的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的提高,电梯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LabVIEW作为一种图形化语言,也普遍的应用于电梯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中。LabVIEW用各种图形,连线和框图代替我们平常的程序代码,使得编得的程序更加清晰清楚,同时也能比较形象的观察数据的传输过程。电梯采用LabVIEW实现对电梯的控制,可靠性得到的大大的提高,同视其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海南大学开题报告(范本)

(1)2014月1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2014年3月中旬:完成资料的搜集,对所研究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对论文有一个宏观把握;
(3)4月上旬:完成论文初稿和中期检测表;
(5)4月下旬:对论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在4月下旬确定最终终稿;
(6)5月10日:论文答辩。
此外,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能促成良好的低碳产业,比其他国家更早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机制应当得到更大的利用和发挥。其中,金融手段的有效利用能带来社会和企业的双赢。
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自身的经营模式和业务创新要积极转变和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兴起,这为商业银行发展创新业务提供了机遇,服务于绿色甚至是零碳企业,既可以为银行带来利润,提好、更快地发展。
(2)SWOT分析法。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中间业务进行SWOT分析,分析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中间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并创新碳金融中间业务的必要性,以及在创新中应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商业银行的内在和外在优势、如何规避风险等。
(3)案例分析法。以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为例,阐述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发展。
2013年,石纬,张宇,张娇娇在《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指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声誉风险和诉讼风险急剧增加。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低碳业务发展的经验,从外部约束、道德自律及盈利空间等角度推进国内商业银行低碳业务与低碳经济的融合。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步骤及进度安排
1.理论依据
以碳金融理理论为依据;以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国内外碳金融发展为依据。
《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②已有文献在进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时,往往从其与人力资源、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工作嵌入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工作嵌入以被证明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以组织信任为调节变量,研究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
(2)现实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学者努力的尝试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系统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研究当属于 Hollinger 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极少有人探索的领域。Hollinger 等将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定义为,在工作场所中发生的员工(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故意的伤害组织的行为。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可分为两类:生产性偏离行为和财产性偏离行为。生产性偏离行为指违反可以接受的生产水平准则的行为,包括身体退缩(physical withdrawal)(如离职、缺席和迟到)、心理退缩(如在工作中酗酒和滥用药品、做白日梦)和各种形式的组织破坏活动(如怠工)。财产性偏离行为指未经允许而获取或破坏组织的财产和产品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偷窃、破坏公物、浪费资源等。Hollinger 等关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分类对后续的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许多学者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分类多借鉴于此项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模板2

[13]Jami, S. K., Hill, R. D., Kirti, P. B.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nnexins in indian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and detoxification of ROS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constitutively expressing AnnBj1. 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 2010, 5: 618-621.
[10] Cantero A,Barthakur S,Bushart TJ,Chou S,Moi^an RO,Fernandez MP,Clark GB,Roux SJ,2006,Expression profiling of the Arabidopsis annex in gene family during germination.
[18]Cantero, A., Barthakur, S., Bushart, T. J., Chou, S., Morgan, R. O., Fernandez, M. P.,Clark, G. B., Roux, S. J.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the Arabidopsis annexin gene Family during germination, de-etiol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Plant Physiology and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一份重要的文件,是对将要开展的研究进行系统阐述的一份正式书面报告。
本文将介绍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相关要求,并引用三个不同领域的案例来展现。
一、开题报告的格式要求1、开题报告的标题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必须明确反映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2、科研背景和意义部分应该说明当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相关理论和分析可行性、和对社会和学术界的贡献。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部分需要说明本次论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要陈述清楚,不能笼统而泛化。
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部分需要对研究的程序、具体方法、实施步骤等进行详细阐述。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列举研究方法时,要避免过多地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揣测。
5、预期成果和论文的创新之处部分,需要清晰而准确地表述出此次研究预期得到的成果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部分还需要明确展示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引用先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形成差异化思考。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论文题目:无人机拍卖集成电路设计及实现指导教师:某某论文主要内容:首先,探索了现有无人机的技术发展,并对无人机中一般应用的传感器与设备的性能发展进行了研究。
其次,研究了控制器芯片的制作工艺和关键技术。
然后,通过集成电路、传感器和其他无人机设备的组合、设计和配对,提出了一套高性能、大规模无人机拍卖系统的设计方案。
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建立了相应集合电路模型,提出了无人机拍卖模型的实现方案。
最后,实现了无人机拍卖的原型系统。
案例二:论文题目: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攻击检测及防范研究指导教师:某某论文主要内容:文章讨论了在向量空间模型下,在网络流量的数据集上使用机器学习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防范的方法。
具体来说,先对网络流量进行特征提取,再将提取的特征通过SVM、RF 和文本分析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和训练,以建立相应的模型。
然后,使用蒙特卡罗模拟和样本集测试算法,对模型的有效性与实际效果进行测试和验证。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论文应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不授予学位。
二、学位论文大摘要书写的一般格式1、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1)题目:论文的第一页上1/4处为题目,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字,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2)摘要:论文第二页为摘要,用中文撰写,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8个)。
(3)外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同。
(4)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后标明与正文对应的页码。
(5)序言: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方面的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2000字为宜。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上方有论文题目,文、哲、经、法学科硕士论文不少于30000字,理、工、农学科硕士论文不少于20000字。
学科专业不同,论文的选题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要求章节标题醒目,不能有任何涂抹、粘贴、删改等痕迹。
(7)注释:需加注释处标明①、②样符号,在当页下划一横线,标明“注释①、②……”并加以解释。
注释是引文的,要注明出处,要求与下项同。
(8)参考文献: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书写格式以海南大学学报要求的格式为准。
(9)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研究生类别:□博士□硕士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
姓名:
学号: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入学年月:
填表日期:年月日
论文题目
工作嵌入、组织信任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研究
学位论文计划定稿时间
年月
是否与导师科研课题相关
一、研究来源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个人主义的盛行,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已成为当今企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由于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诉讼、员工离职、低效率的生产和企业负面的公众形象,使企业遭受了巨大的财物损失。据估计,每年企业因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所支付的成本高达6~200亿美元。此外,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还会对组织成员造成负面的社会和心理影响。研究发现,成为员工偏离行为对象的员工,遭受了身体的和心理的伤害,产生了对工作和企业的抱怨情绪,这阻碍了他们有效的从事工作。因此,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研究应成为实践者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学者努力的尝试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系统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研究当属于Hollinger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极少有人探索的领域。Hollinger等将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定义为,在工作场所中发生的员工(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故意的伤害组织的行为。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可分为两类:生产性偏离行为和财产性偏离行为。生产性偏离行为指违反可以接受的生产水平准则的行为,包括身体退缩(physical withdrawal)(如离职、缺席和迟到)、心理退缩(如在工作中酗酒和滥用药品、做白日梦)和各种形式的组织破坏活动(如怠工)。财产性偏离行为指未经允许而获取或破坏组织的财产和产品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偷窃、破坏公物、浪费资源等。Hollinger等关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分类对后续的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许多学者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分类多借鉴于此项研究。
信任研究的关键变量之一,就是组织信任(Organizational Trust),备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Gilbert&Tang,1998)。由于人们对于组织信任的理解和研究重点不同,所以定义也不尽相同。Mayer等(1995)认为组织信任是无论有无监视和控制,一方基于期望另一方执行特定的行动,都愿意将自己置身于容易被伤害的情况之下主动承担风险。Robinson(1996)认为组织信任是员工对于组织或领导者诚意及可靠性的认可和信赖。王黎(2014)则认为组织信任描述的是组织中一种氛围,是员工对组织环境是否安全、友善的一种主观评价。
3.工作场所偏离行为
早在20世纪20年代,泰勒在探索科学管理方法与理论的过程中,他发现工人普遍怠工这一员工偏离行为。早期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社会学、职业心理学、犯罪学和组织人类学等学科中,比较受关注的议题有:挪用公款、虚报账目、员工偷窃(主要指员工轻微的偷窃行为)、蓄意破坏(故意损坏机器、原材料等)等。由于这些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破坏性极大、成本高昂,同时在管理追踪方面较为容易,因而这些行为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另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实践领域中管理者对生产效率关注增强的影响,故意降低产出、偷懒、迟到和早退等这些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2.组织信任
西方研究者对信任(Trust)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员工与组织或其他个体的交换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换,还包括支持和信任等心理层面的交换。人际互动的核心形态之一就是社会交换,而信任是社会交换的基础(赵君等,2013)。信任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本文结合以往的学者的定义,如王黎(2014)、林亚清等(2014),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视角,认为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相信他人的行为至少不会损害自身利益,并愿意为该种信念承担风险。
Mitchell等将工作嵌入解释为:一些存在于员工当前工作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链接形成一个网络,个体会被嵌入其中。Yao等将工作嵌入定义为一系列使得员工无法离开当前工作的因素,包括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因素及与工作非直接相关的因素。
Mitchell等将工作嵌入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联系(Link)、匹配(Fit)、牺牲(Sacrifice),并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上从组织和社区两个层面将其划分为六个子维度:组织—匹配、社区—匹配、组织—联系、社区—联系、组织—牺牲、社区—牺牲,但是该项划分却没有明确定义社区的范围,美国的社区概念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目前学者们对该问题还存在较大的争议。Lee等进一步将工作嵌入划分为工作内嵌入(on the job embeddedness)以及工作外嵌入(off the job embeddedness),该划分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将其运用于研究中。
(二)文献综述及评价
学术界对工作嵌入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研究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Mitchell等(2011)从心理抗拒理论的角度分析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认为员工在感觉到被限制并且不能改变现状时会变得沮丧并且产生工作场所偏离行为。Emerson等(1972)则通过权力依赖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谨慎的员工会尽量避免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本文引入组织信任这一调节变量,从新的角度研究工作嵌入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问题。
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员工在感觉到被限制并且不能改变现状时会变得沮丧并且产生工作场所偏离行为(Mitchell et al.,2011;Rothbaum et al.,1982;Spector,1978);而权力依赖理论认为当员工对组织的依赖不强时(更自信)更倾向于离职,依赖性强的员工则会十分谨慎,保持与组织的合作,尽量避免工作场所偏离行为(Emerson,1972;Molm,2003)。
2.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工作嵌入、组织信任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工作嵌入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同时探讨组织信任在该种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明确各研究对象的含义,并对各研究对象的测量维度进行明确。第二,构建理论模型和提出假设。第三,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收集。第四,进行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第五,得出结论为企业等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
Shaw(1997)认为组织信任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征,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组织成功、影响团队有效性、影响组织成员合作和影响组织成员信任度四个方面。赵君等(2013)认为人际互动的核心形态之一就是社会交换,而信任是社会交换的基础。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组织信任是指个人或群体成员遵守并忠诚于共同商定的承诺,不谋取任何额外利益的一种共同信念。
2001年美国心理学家Mitchell和Lee在研究员工主动离职的问题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全新的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早期Price、Mobley等离职模型中指出非工作原因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作用;可见员工离职问题涉及的变量更加丰富,除了工作中的态度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外,还包括家庭、宗教、嗜好等因素;2)组织层面对员工离职的影响。许多公司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作业,逐渐形成了达成共识的工作群体,从而使员工难以离开;3)一些实证研究中发现许多离开组织的员工对其工作还是满意的。工作嵌入概括了影响员工离职的有关组织与社区相关的因素,拓宽了离职前因变量的研究范围。
[1]Bennett, R.J. (1998),“Perceived powerlessness as a cause of employee deviance”, in Griffin,R.,O’Leary-Kelly, A. and Collins, J. (Eds), Dysfunctional Workplace Behavior, JAI Press,Greenwich, CT, pp. 221-239.
②已有文献在进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时,往往从其与人力资源、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工作嵌入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工作嵌入以被证明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以组织信任为调节变量,研究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
(2)现实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
减少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是降低企业风险,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减少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应从员工心理层面入手,员工工作嵌入可以有效解释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工作嵌入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提出,用于解释员工为何离职。之后该理论逐步得到学术界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已有少量研究工作嵌入的文献。工作嵌入作为对员工心理层面的研究,在预测员工离职方面有显著效果,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1.工作嵌入
嵌入(Embeddedness)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波兰尼(1957)的著作。经济史学家波兰巧在《大转折》一书提出,嵌入意指经济活动被非经济制度制约的程度(张建,2011).随后,嵌入理论被美国社会学家Granovetter(1985)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纵然是在市场化社会,经济活动也不像经济模型提出的那样与社会剥离。Granovetter接着将嵌分为结构型嵌入和关系型嵌入。Hobfoll(1989)从资源保存视角定义工作嵌入为员工与组织、同事和环境等各类资源的累积。
Shelly等(2016)通过比较心理抗拒理论和权力依赖理论在预测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的解释力中发现:在低组织信任的情况下,高工作嵌入会使员工产生更多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即心理抗拒理论更具有解释力。这一观点否定了盲目增加员工工作嵌入度的做法,提出了在低组织信任下应降低员工工作嵌入度。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有丰富的理论及现实背景。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工作嵌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