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掌握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区别。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秦腔》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表演技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唱腔、念白、做功等。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秦腔的热爱和传承发展的决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魅力。

(2)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秦腔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秦腔》,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有关秦腔的资料,加深对秦腔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秦腔》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唱腔、念白、做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腔的表演技艺。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秦腔的感受。

(2)讨论如何传承和发展秦腔,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发展秦腔的责任。

五、课后作业2. 观看其他戏曲剧种的演出或视频,比较其与秦腔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高中语文 第10课 秦腔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0课 秦腔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秦腔
附件:《秦腔》学案
一、字音积累:
哭丧.熨.烫妊娠.凶神恶煞.木椽.攒.拥冗.长惟妙惟肖.
煨.熟扳.平麦秸.悄.然无声渠畔.侮.辱冷颤.嘁.嘁喳喳
二、字形积累:
刁钻婉转旋律天翻地覆敦厚疙瘩皱纹不计其数
天籁筹集招致感人肺腑嬉闹田埂别扭揪心裂肠
三、辨析以下三组词:
教授品赏欺侮
传授欣赏侮辱
四、解释以下成语:
相濡以沫
....:
声情并茂
....:
欲壑难填
....:
不屑一顾
....: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答疑:
五、赏析下面句子: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没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六、秦腔没有被淘汰或沉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并作简要分析。

七、为什么说秦腔是大苦中的大乐?。

高中语文 第10课 秦腔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0课 秦腔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必修3

《秦腔》【学习目标】1、熟读课本,了解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结构【课前了解】1、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

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之首。

[1]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自主学习】一、字音积累:哭丧.熨.烫妊娠.凶神恶煞.木椽.攒.拥冗.长惟妙惟肖.煨.熟扳.平麦秸.悄.然无声渠畔.侮.辱冷颤.嘁.嘁喳喳二、字形积累:刁钻婉转旋律天翻地覆敦厚疙瘩皱纹不计其数天籁筹集招致感人肺腑嬉闹田埂别扭揪心裂肠三、辨析下列三组词:教授品赏欺侮传授欣赏侮辱四、解释下列成语:相濡以沫....:声情并茂....:欲壑难填....:不屑一顾....: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答疑:五、赏析下面句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没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秦腔》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秦腔》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秦腔》评课稿一、课堂背景《秦腔》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秦腔的发展历史、唱腔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这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加深对北方戏曲文化的了解。

课程安排在高二上学期,作为第四讲的课文内容。

二、评课目标本节课的评课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阅读和学习《秦腔》,加深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分析《秦腔》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部分:导入与预习(10分钟)1.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写出标题《秦腔》,让学生猜测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简短的介绍,向学生引入戏曲文化的主题,帮助他们了解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让学生自主预习《秦腔》的课文,提前了解戏曲腔调、唱腔特点等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阅读与分析(25分钟)1.学生自主或分组阅读《秦腔》,注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引导学生分析《秦腔》的写作手法,例如对比手法、描写手法等,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作者的表达意图;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引导学生探寻戏曲表演中的特点和内涵。

第三部分:讲解和讨论(30分钟)1.教师对《秦腔》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强调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能够理解戏曲的传承和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围绕文章内容展开讨论,例如《秦腔》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等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四部分:拓展与实践(25分钟)1.配合课堂教学,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小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行查找秦腔的相关视频、音频资源,加深对秦腔的了解;2.学生展示小组作业成果,通过观看相关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以秦腔为例,让学生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讨论。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贾平凹对秦腔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秦腔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感受秦腔的魅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解析,理解作者对秦腔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历史背景的阐述,对其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2. 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秦腔》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独特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秦腔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秦腔》,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秦腔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秦腔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介绍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5. 语文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感受秦腔的语音韵律。

(2)选取课文片段进行表演,体验秦腔的表演风格。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秦腔》。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其他关于秦腔或者贾平凹的作品,如《废都》、《古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秦腔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运用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秦腔》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作品文学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秦腔》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熟悉作品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秦腔》,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秦腔》,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秦腔》精品教案

《秦腔》精品教案
在这里,“只有……才有……”限定了秦川人获得成就、得到认可的条件。“大凡”“哪一个何曾未”“起码”组成的句子,和前一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作者想要通过这种不断的强调和重复,突出秦腔在秦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百姓中获得的普遍认可和推崇。
还有第2段。
作者说,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他们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你以《秦腔》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哪些内容呢?有的同学可能会向读者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和行当,有的同学可能会推荐相关的艺人、剧目等……
然而,预习过这篇文章或者关注了课文学习提示的同学,会发现本文虽然名为《秦腔》,但其用意并不只在秦腔本身,而是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表现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展现出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可见,在秦腔背后,还有秦人、秦地在做支撑呢,秦人、秦地、秦腔——三者密不可分。
同学们要注意,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式,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融合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与内容相结合,值得我们品鉴、学习。
我们再来看第52页第6段描写演出的场景。
在这里,作者对女的角色和男的角色从动作的角度做了细节描写。女的角色,“碎步后移”,如同在水上漂;男的角色,“摇那帽翎”,双单结合,动静相生,最终“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还有“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蹲下去”“往起站”“站起来”等一系列动作以及四个“慢慢地”,生动地体现了秦腔演员的表演技艺高超。而观众的叫好声不绝,体验到那种冷战、麻酥酥的感觉,还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与男女角色的正面描写形成呼应,表现出观众的入戏和身心愉悦。

《秦腔》教案简编

《秦腔》教案简编

《秦腔》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腔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秦腔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热情。

3. 通过学习秦腔,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秦腔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3. 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4. 秦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5. 学生实践环节:欣赏秦腔片段,学唱秦腔选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代表剧目。

2. 教学难点:秦腔的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代表剧目。

2. 欣赏法:观看秦腔片段,感受秦腔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秦腔选段,体验秦腔的表演乐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秦腔艺术》PPT或教材。

2. 视频资料:秦腔片段。

3. 音响设备:播放秦腔音乐。

4. 教学道具:秦腔服装、道具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播放秦腔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秦腔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秦腔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三、学唱秦腔(15分钟)1. 学唱秦腔选段,体会秦腔的唱腔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秦腔表演,感受秦腔的表演技巧。

四、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1. 观看秦腔视频,了解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 学习秦腔唱段,准备第二节课的展示。

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观看秦腔视频的心得。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 介绍秦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三、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欣赏秦腔片段,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秦腔的心得。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演唱秦腔选段。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
“这里的地理构造竞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

”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与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秦地是息息相关的。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交流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贾平凹以及秦腔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

在我国西北五省就流传着一种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

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简要介绍秦腔。

源于西府(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 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 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震撼;
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2、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等。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三、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四、研讨课文:
(一)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

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⑷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 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

”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括号中应该是一个什么词?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A.都唱 B.全喊 C.齐吼 D.均演
3.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⑴点面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4.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

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

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

“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

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五、拓展延伸:
在当代,文化娱乐的形式丰富多彩,诸如秦腔之类的传统艺术已有衰落之势,据此有人提出了,秦腔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更多层次的观众。

那么,请谈谈你对诸如秦腔之类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

六、课堂总结: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七、布置作业:
1、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对比阅读: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美学家丹纳则将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大要素。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从而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本文的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结合上述论点与本课文,归纳一下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在一哪些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统一?并比较阅读《秦腔》《胡同文化》试分析两篇散文各表现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