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口送风计算
空调风口风速设计规范取值汇总

空调风口风速设计规范取值汇总汇总如下:1、排烟口的风速<10m/s (老建规946.6 )2(1)、空调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 ,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
(采暖 6.5.9)2(2)、空调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2-5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3-5 m/s。
条缝型风口下送(多用于纺织厂),当空气调节区层高为4-6m人员活动区风速不大于0.5m/s时,出口风速宜为2-4m/s。
(采暖条文6.5.9&民用条文7.4.11 &技措5.4.6.2【孔板】)3、空调回风口的吸风速度:(采暖 6.5.11 &民用7.4.13)利用走廊回风时,回风口安装在门或墙下部的回风口面风速1-1.5m/s (采暖条文 6.5.11 )4、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的空气流速(m/s ):(民用表6.6.4-1 )7、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 ;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技措4210.2 )8、洗衣房机械排风系统洗衣机、烫平机、干洗机、压烫机、人体吹机等散热两大或有异味散出的设备上部,应设置排气罩,其罩面风速应>0.5m/s。
(技措4.5.1.3.1 )9、实验室通风柜操作口处风速:(技措表 4.5.7 )10、暗室通风宜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排风量宜取次/h换气。
排风口宜设在水池附近,进风口应采用遮光百叶窗,通过百叶窗的风速应v 2m/s。
(技措 4.5.8 )11、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 ;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 ;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 ;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技措 4.8.5.3 )12、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人脚踝处风速不宜超过0.2m/s < (技措5.4.10.2 )13、各类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技措表5.4.11-1 )、风口选用总说明:(10K121 )1、风口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室内气流组织、噪声、建筑装修美观要求、安装维修以及经济性等方面因素。
常用风口设计风速

简介:1、排烟口的风速≤10m/s(老建规9.4.6.6)2((1)、空调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采暖6.5.9)2(2)、空调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2-5 m/s。
4、地面固定斜百叶风口安装于地面,适用于下送风。
5、侧送百叶送风口的最大风速(m/s)见下表:使用场所风速使用场所风速图书馆、播音室 2.5 一般办公室 6.0住宅、公寓、旅馆 3.8 个人办公室 4.0剧场、会堂 3.8 商店7.5电影院 6.0 医院病房 4.06、对于舒适性空调,当采用双层百叶风口侧送时,应选用横向可调节叶片在外、竖向固定叶片在内的风口。
暖通南社整理。
7、对于工艺性空调,当采用贴服侧送时,应采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可调节的双层百叶风口,并配对开多叶调节阀。
三、散流器选用说明:(10K121)1、自力式温控变流行散流器适用于高大空间顶部嵩俸。
自力式温控变流行散流器是将热动元件安装在圆形或方形散流器内,通过感受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高低来调节叶片角度,改变送风气流的流型。
夏季送风温度小于等于17℃时,调节叶片角度为水平送风;冬季送风温度大于等于27℃时,调节叶片角度为垂直送风。
2、地面散流器适合安装在夹层地板内,用于高舒适标准的工作环境及计算机房等局部热源较多的场合。
3、圆形或方形散流器相应送风面积的长宽比不宜大于1:1.5.4、散流器宜对称布置或梅花形布置,散流器中心线与侧墙距离不宜小于1.0m。
5、地面散流器不应直接安装在作为下,安装位置距离座位不宜小于400mm。
6、并非所有地面散流器均需设集尘斗,且集尘斗安装与否并不影响地面散流器的气流流型。
7、散流器的颈部最大允许风速(m/s)如下:使用场所允许噪声dB(A)室内净高度(m)3 4 5 6广播室32 3.9 4.15 4.25 4.35 住宅、剧场33-39 4.35 4.65 4.85 5.00 公寓、客房、个人办公室40-46 5.15 5.40 5.75 5.85 餐厅、商店47-53 6.15 6.65 7.00 7.15 电影院、一般办公室54-60 6.50 6.80 7.10 7.50四、喷口选用说明:(10K121)1、球形喷口多设计为可调节型,其送风方向可现场手动调节,也可通过执行器自动调节,喷口可在上下±30°范围内调节,以改变送风气流方向。
喷口送风如何计算?

喷口送风如何计算?
大空间空调或通风常用喷口送风,可以侧送,也可以垂直下送。
喷口通常是平行布置的,当喷口相距较近时,射流达到一定射程时会互相重叠而汇合成一片气流。
对于这种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的计算可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实验研究综合的计算公式。
许多场合,多股射流在接近工作区附近重叠,为简单起见,可以利用单股自由射流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喷口垂直向下送风
⑴轴心速度衰减方
式中d0--喷口出口直径,m,对于矩形喷口,利用
按面积进行折算;Ar按
计算;x--离风口的距离,m;K--射流常数。
送冷风取“十”,送热风取“—”。
⑵轴心温度衰减方
⑶设计计算步骤
② 根据建筑平面特点布置风口,确定每个风口的送风量。
②假定喷口出口直径d0,按
计算射流到工作区(即x=房间净高-工作区高度)的风速vx,如果vx符合设计要求的风速,则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需重新假定d0或重新布置风口,再进行计算。
③用
校核区域温差Δtx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也需重新假
定d0或重新布置风口。
2.喷口侧送风
设喷口与水平轴有一倾角α,向下倾为正,向上为负。
倾角的大小根据射流预定的到达位置确定。
通常送热风时下倾,而送冷风时α=0。
⑴射流中心线轨迹方程
喷口侧送射流的轨迹
⑵在(x,y)点处的射流轴心速度
⑶轴心温度衰减方程
⑷设计步骤
与垂直送风相同。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管风速、风口风速、水管流速的规定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速的规定一、各类风口风速规定1、采暖风口1.1、采用热风采暖系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送风口的送风速度V(m/s),应根据送风口的高度、型式及布置经过计算确定,当送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送风速度宜取:V= 5~15m/s;当送风口位于离地不高处时,送风速度宜取:V =0.3m/s~0.7m/s;回风口的回风速度,宜取:V=0.3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71.2、热风幕的送风速度:公共建筑的外门,风速不宜大于6 m/s,高大外门不应大于2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152、送排回风口2.1、进风、排风口风速(m/s)注:风口风速应按实际有效面积计算,一般百叶风口的遮挡率取50%。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1.4.82.2、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下表采用: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42.3、机械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下表采用: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52.4、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2.102.5、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采用2m/s~5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较高的数值。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出口风速较高时,要求稳压层内的静压也较高,这会使送风较均匀;同时,由于送风速度衰减快,对人员活动区的风速影响较小。
但当稳压层内的静压过高时,会使漏风量增加,并产生一定的噪声。
一般采用3m/s"'_'5m/s 为宜。
喷口气流计算gu

-26%
11%
-26%
0
0
Tw
b3
-12
Q
28
18
28
18
28
21
28
29
28
19
20%
28
23
26.5
19
28
7
25
10
29
196
24
9
301
370
m1/m2
7.156
0.7075
±
12 7.5 13
圆喷头直径 d0(m)
喷口风速 v0(m/s)
喷口风量
0.214
4.1 531.9329
369.6826
0.7
喷口风量 319
喷口风速
阿基米德常数 阿基米德常
Ar
数Ar'
落差(校核)
末端流速 (校核)
射流汇合 的距离m
3.422
0.00082
0.00415
5.6
0.42
0.3
喷口风量 313
喷口风速 阿基米德常数 落差(校核)
末端流速 (校核)
射流汇合的 距离m
2.013
0.01549
12.0
0.22
横向热风 幕采暖方
传热系数 6.4 6.4 6.4 6.4 1.88 1.88 1.88 1.88 6.4 2.88 0.465
mo
x
750
-0.544021111
室内温度 16 16 16 16 16 16 14.5 16 13 17 12
do
5000
5
0.25
参照:邹月琴 论文 《分层
工作区 风速 0.25
(完整版)送风距离计算

对整个工作区的气流分布的评价用ADPI来判断。
对已有房间,ADPI可以通过实测各点的空气温度和风速来确定。
在气流分布设计时,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办法进行预测;或参考有关文 献、手册提供的数值。
10.1.5通风效率Er
通风效率E (Ventilation efficiency)又称混合效率,定义为实际参与工作 区内稀释污染物'的风量与总送入风量之比,即
⑵非单向流: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都在变化; ⑶两种流态混合存在的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风口布置方式的气流分布模式。
1031
图10-9给出了7种侧送风的气流分布模式。
1•上侧送,同侧下部回风
⑴气流分布
如图伍),送风气流贴附于顶棚,工作区处于回流区中。
⑵特点
送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充分,工作区风速较低,温湿度比较均匀。 适用于恒温恒湿的空调房间。
第
10・1
10.1.1
空气分布又称为气流组织。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合理的组织室内空 气的流动与分布,使室内工作区空气的温度、湿度、速度和洁净度能更好的满足 工艺要求及人们舒适感的要求。
空调房间内的气流分布与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位置,回风口的位置,送风 参数,风口尺寸,空间的几何尺寸及污染源的位置和性质有关。
美国ASHRAE55-92标准建议1・8m和0. Im之间的温差不大于3°C(这是考 虑人站立工作情况)o
10.1.3
工作区的风速也是影响热舒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温度较高的场所通常可以 用提高风速来改善热舒适环境。但大风速通常令人厌烦。
试验表明,风速v0.5m/s时,人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我国规范规定:舒适性 空调冬季室内风速》0.2m/s,夏季》0.3m/so工艺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A0. 3m/s,夏季宜采用0.2-0.5m/s。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管风速、风口风速、水管流速的规定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速的规定一、各类风口风速规定1、采暖风口1.1、采用热风采暖系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送风口的送风速度V(m/s),应根据送风口的高度、型式及布置经过计算确定,当送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送风速度宜取:V= 5~15m/s;当送风口位于离地不高处时,送风速度宜取:V =0.3m/s~0.7m/s;回风口的回风速度,宜取:V=0.3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71.2、热风幕的送风速度:公共建筑的外门,风速不宜大于6 m/s,高大外门不应大于2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152、送排回风口2.1、进风、排风口风速(m/s)注:风口风速应按实际有效面积计算,一般百叶风口的遮挡率取50%。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1.4.82.2、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下表采用: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42.3、机械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下表采用: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52.4、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2.102.5、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采用2m/s~5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较高的数值。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出口风速较高时,要求稳压层内的静压也较高,这会使送风较均匀;同时,由于送风速度衰减快,对人员活动区的风速影响较小。
但当稳压层内的静压过高时,会使漏风量增加,并产生一定的噪声。
一般采用3m/s"'_'5m/s 为宜。
暖通示范中有关各类常见风管风速,风口风速,水管流速的规定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速的规定一、各类风口风速规定1、采暖风口1.1、采用热风采暖系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送风口的送风速度V(m/s),应根据送风口的高度、型式及布置经过计算确定,当送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送风速度宜取:V= 5~15m/s;当送风口位于离地不高处时,送风速度宜取:V =0.3m/s~0.7m/s;回风口的回风速度,宜取:V=0.3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71.2、热风幕的送风速度:公共建筑的外门,风速不宜大于6 m/s,高大外门不应大于2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152、送排回风口2.1、进风、排风口风速(m/s)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1.4.8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4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52.4、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2.102.5、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采用2m/s~5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较高的数值。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出口风速较高时,要求稳压层内的静压也较高,这会使送风较均匀;同时,由于送风速度衰减快,对人员活动区的风速影响较小。
但当稳压层内的静压过高时,会使漏风量增加,并产生一定的噪声。
一般采用3m/s"'_'5m/s 为宜。
条缝形风口气流轴心速度衰减较快,对舒适性空调,其出口风速宜为2m/s~4m/s 。
喷口送风的出口风速是根据射流未端到达人员活动区的轴心风速与平均风速经计算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26
Ls 42000
单个喷口送风量 (m3/h)
Ld
5515.10 4671.64
喷口个数
n
7.62 8.99
方框内数值 根据实际设 计工况填 写;
方框内数值 为自动生 成;
喷口高度(m)
yh 20
喷口选型计算
工作区域高度(m) 喷口距工作区高度(m) 射程(m)
喷口直径 (m)
y
xHale Waihona Puke ds2.517.50
40
0.4
理论计算 实验公式
注:
1.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 计手册(第二版)》编制 。 2.理论阿基米德数计算公 式:Ar=(y/ds-tgβ *x/ds)/(x/ds*cos β)^2*(0.51ax/ds*cosβ +0.35) 3.实验阿基米德数计算公 式:Ar=((y/ds-tgβ *x/ds)/0.812(x/ds*cos β)^2.5^(1/1.158) 4.喷口送风速度计算公 式:vs=(g*Δ
5.计算喷口个数:n=Ls/Ld
工作区域气流平均风速vp 一般为0.2m/s左右 送风速度vs不应大于10m/s
流速限制:普通体育馆不 大于0.5m/s,小球不大于 0.2m/s 计算步骤:1,确定计算参 数:x,y,vx,Δt0;2,求 出:d0和v0;3,校核计 算:若d0不在0.2~0.8m 内,v0不小于10m/s时,重 新设定Δt0或y和x,重复上 述计算,直至合适为止。
阿基米德数
Ar
0.000883032 0.001230677
射流末端 射流平均
喷口送风速度(m/s) 轴心速度 速度
(m/s) (m/s)
vs
vx
vp
12.19
0.82
0.41
10.33
0.46
0.23
选型计算
喷口倾角
β 5
喷口紊流系数 送风温差 室内温度 总风量(m3/h)
a 0.07
Δts
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