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百岁女作家苏雪林
苏雪林的青阳情结

责任编辑临时决定去婺源,是缘于小妹的约请,更是缘于对那一片乡村桃源的向往。
抵达婺源境地,道路两旁皆是一排排整齐的香樟,浓荫如盖,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点点滴滴地洒落,清风拂过,仿佛一朵朵金色的“太阳花”在地面腾挪跳跃。
第一站便直奔有着梦里乡村之称的严田民俗园。
刚入景区,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正是江南仲秋时节,走在园中,嗅着饱满的桂花香气,一时恍惚,不知今夕何年。
热情的朋友引领我们去观赏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樟,一旁的导游说,这是一棵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树,需十三个成人手牵手才能够合围,主干斑驳苍老,却枝叶繁茂。
面对这样一棵古树,让人多少生出些光阴似水的慨叹。
小妹家的一对儿女,早已经飞奔过去,围着虬结的树干玩耍嬉戏。
这也是一棵在乡村备受膜拜的“水口树”,它静静地依河而立,在沧桑岁月中默默佑护着村庄。
大树旁横跨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下溪水清澈,微波粼粼。
田畈间成片黄绿相间的稻田,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散落其间,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悠然和宁静的景象。
偌大的景区内亭台轩榭,曲径通幽。
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间,望远山似黛,近水如碧,不由生出一种逃离凡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来。
离开严田,路过彩虹桥,却因为维修不开放,与之擦肩而过,仿佛那有缘相遇却无缘相亲的爱情,令人有些怅然若失。
虽然只是远远一瞥,那座宋朝的古桥长廊,亦已经在心底摇曳如梦。
到达李坑景区的时候,已是夕阳近黄昏。
一进村口,便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婺源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的聚居古村落,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古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村里的民居宅院大都依山或沿溪而建,斑驳的青石板路纵横交错,溪水缓缓地穿村而过,十几座形状和材质各异的溪桥连通着两岸。
彼时,秋日的夕阳映照在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屋上,老屋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中……眼前的群山,流水,人家,俨然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是不一样的天上人间。
历史趣闻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导语:苏雪林(1897年3月26 日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
苏雪林(1897年3月26 日—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
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
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
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
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
爱国情怀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苏雪林也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当消息传到嘉定时,她与袁昌英、凌叔华等人抑制不住激动和兴奋,举着小旗,高呼口号,加入了游行队伍的行列。
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历时十八年。
1949年,到了台湾,离开了她为之奋斗半生的土地。
离开大陆后,苏雪林先去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学会任编辑。
1950年,第二次赴法国,为的是去海外搜集关于楚辞的研究资料,探讨屈赋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在巴黎,她依靠从国内带去的工薪节余,省吃俭用,但为时不久,便因经济拮据,身体欠佳,与之朝夕相处的姐姐病重。
1952年春,乘船回到台湾,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
1957年,赴台南成功大学任教授,1974年退休。
苏雪林赴台后,长期患眼疾,视力极差,严重时濒于失明,但她以
生活常识分享。
世纪才女苏雪林 - 池州新闻网---池州新闻,池州论坛,安徽省 …

艺儿,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
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
同样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
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尔做一两件这
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人们都说:苏
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
头”。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
雨耳。坐卧蓬中,耳不闻噪音、目不接杂物,安然
淡然定然,享受心灵自由奔放的快乐。
我有顶帐篷,我买帐篷的初衷既有重返蜗
居的愿望,也基于小时候田间地头看护庄稼的
草棚里睡觉那美妙的经验。夏日的草棚,四面空
开,于棚柱的高处绑扎出一个截面,铺上木板,
房成而床就。夜卧其上,于习习凉风中看月华朗
照田地、庄稼,听蛙鸣虫唱,悦乎于耳目,淡宁于
心底,她都不知。她是那么绝情,一去永
不回眸,连隔世窥看都不曾。她的绝情,
她也不自知。
人世间,有一种凝望,永远是独自凝
Hale Waihona Puke 望,单向的凝望。思君千万回,
他不回顾。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
商隐的《春雨》里的句子,最是冷艳凄美。
在惆怅雨夜,隔着连天连地的春雨,遥看
伊人居住的红楼,内心清冷,这情境伊人
无处话凄凉……”生死大别,痛的从来不
是驾鹤仙去的人,而是健在的那个,像个
弃儿,承受无处话凄凉的独自衰老,承受
永无止息的思念,承受梦里相逢梦后终
虚空的断肠。
他尘满面鬓如霜,她不知。他明月夜
里独自遥望短松冈,她也不知。她是远去
的云朵,已经化作水滴,归入千万条江
河。他怀揣着有她的记忆在人世浮沉辗
转,小轩窗,正梳妆,都还历历在眼前,在
【中国文学名人】苏雪林简介

【关键字】中国文学名人苏雪林简介苏雪林传由于台湾海峡和政治的隔绝,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对苏雪林都有陌生感,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著作等身的学者,桃李满天下的教授。
一苏雪林,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
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
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
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
1899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
她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艺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而同样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而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
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头”。
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幼学琼林》等。
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
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
久而久之,她不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
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
后来,苏雪林的叔叔、哥哥们都先后进入上海新式中学或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苏雪林便借机有挑选地阅读起来。
《史记》、《汉书》,她读过一些选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以及历代名家的专集也都涉猎个大概,连当时流行的译作《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也都读得着迷。
苏雪林

经历Biblioteka • • • • 笔耕80载 执教50秋 著述 65部 创作2000余万字
轶事
• • • • • “野丫头” 矛盾一生 “珞珈三杰” “反鲁斗士” 故园安息
与 鲁 迅 论 战
1936年11月12日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 书》,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 。过四 天,她又写下《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 书》,继续对鲁迅进行抨击 。 1967年将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 其中加上附录共收集十八篇文章,她在《自序》 中谈到了出版此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出 版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苏雪林是反 对鲁迅的。“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但 为什么要反?究竟是怎样反法?则好像是没有人 能知道清楚。……因为这本书代表我个人对鲁迅 的“观察”、“感想”、“评价”。 也应该写一 点,所以一口气竟写了一篇两万七千字的《鲁迅 传论》和《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但 我担心鲁迅偶像又将在台湾竖立起来,鲁迅崇拜 也将在台湾日益推广。
苏雪林
——另类才女
生平
• • • • • 原名:苏梅,字雪林 笔名:绿漪、灵芬 生卒:1897~1999 籍贯:安徽太平 职业:作家 画家 教授 文学评论家
民 国 二 十 二 年 在 武 汉 大 学
苏雪林(右)与林海音
苏雪林(右)与谢婉莹
“安徽才女” “文学祖母” “中国现代文坛常青树” “闺秀派”代表作家 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杜醒秋:
杜醒秋是一个出身于旧家族又经历新思潮 洗礼的知识女性,小说多侧面展现杜醒秋 徘徊于新与旧、情与理(礼)之间的矛盾 心理:向往理想之爱又强调“爱情的贞 操”,与未婚夫没有感情、深以包办婚姻 为苦却为了减轻母亲痛苦勉力践行婚约, 愤愤于旧势力旧传统的戕害人性又恋恋于 祖父、母亲等人身上的那种“崇高悲壮” 的旧式美德,先是激烈批判宗教的“反科 学”后又神往宗教信仰的“虔洁”、“热 忱”、“神乐”并最终皈依宗教……一个 新旧时代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跃然 纸上。
台湾岛上寿星多

龙源期刊网 台湾岛上寿星多作者:林长华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1期现代台湾报刊、电台、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长寿歌、长寿秘诀、长寿验谈等。
其中有个著名女作家苏雪林(1897-1999),是蜚声文坛的台湾老寿星。
她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海峡两岸最长寿的作家。
这位103岁的“老寿星”一生保持素餐淡饭,喜吃蔬菜、水果。
此外,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寿从笔中来”也是她的长寿经。
国民党元老、著名寿星张群(1889-1990)生前很重视养生之道,1969年他写过一本名为《谈修养》的书,分“养身”、“养心”、“养慧”、“养量”、“养望”等5部分。
张群主张养生必须从“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做起,其次是要有愉快的心情。
他说:“我曾在韩国看到一副对联‘一笑一少;一怒一老’,我说对联改写为‘大笑一次,年轻一天;大怒一次,短寿一年’,更精辟动听。
”在1985年97岁时,张群写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
”他每天在自家庭院里走动5000步,以个人的实践证明“生命在于运动”。
他写过一首《自律歌》来阐述自己的养生心得:“日行五千步,夜眠七小时;饮食不逾量,作息要均衡。
心中常喜乐,口头无怨声。
爱人如爱己,报国尽忠忱。
”他还有一个言简意赅的《不老诀》:“多动,少吃,多听,少讲。
”虽然只是8个字,但要持之以恒并非易事。
台湾有个寿星杨仲佐(1876-1968),他在91岁那年写了一首《养生歌》“睡得早,起得早,勿过饿,勿过饱。
勿妄求,勿奸巧。
奸巧天不容,妄求惹烦恼。
闲事莫管,身心自讨……”杨伸佐早年是个积极抗日的爱国志士,晚年隐居台湾一处人称“网尾寮溪”的幽雅僻静之处,称为“网溪别墅”,吟诗作赋自娱。
杨仲佐还特别喜欢种植菊兰及奇花异草,尤擅烹饪福建名菜“佛跳墙”。
这些高雅的爱好给他晚年生活平添了悠然自乐的情趣。
现代台湾寿星不断涌现,据台湾媒体报道,现居台北市育英街的王李凤仪老人2006年已有118岁,是目前岛内“第一长寿”老人。
语言之美,情感之真——苏雪林《溪水》赏析

语言之美,情感之真——苏雪林《溪水》赏析苏雪林在文章中一再强调“清白的风格”,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和敬重。
她是位感情细腻而又十分富于理智的作家。
所以她的作品无论描写景物还是抒发感情,都充满着一种诗意美。
《溪水》正是这样一篇优秀之作。
读《溪水》,我不禁想到它宛若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
作者尽情地讴歌那自由、轻松的农村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喜悦、愉快、欣赏和陶醉。
我们的精神也随着潺潺溪水进入那纯净、安谧、清澈、灵动的乡野之中。
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
本文的作者苏雪林( 1897-1991),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我国著名的作家,是台湾第一位女性的文学硕士。
她才华横溢,思想敏锐,对社会生活有独特见解。
她留给人们的文字,清新、质朴、洒脱、自然、隽永,成为台湾文学的一道风景线。
她的散文很多,现仅选择两篇《溪水》和《故乡的荔枝》与大家共赏。
首先,作者从语言角度着手,以“明亮”“宁静”和“新鲜”来描写月色。
通过“明亮”这个词来表达月亮清晰明朗的印象,同时又是如此皎洁。
作者从侧面写月色明亮,极富层次感:月光仿佛只泻向她一人,轻柔、清冷、孤寂……看似清冷孤寂的背后却又蕴含着一丝温馨和幸福,令人遐思不已。
其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溪水比作温顺、可爱、贤淑的少女。
“缓缓流淌的她在岸边悠闲自得地依偎着她的[gPARAGRAPH3]”,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把溪水拟人化了,同时也使溪水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作者为什么要用“暗淡了的月色”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光明和坦荡呢?她希望“月光”能够“唤醒青蛙”“使水草乱动”“微波跳跃”,这样就可以增添农家生活的乐趣,体现出作者的真诚和热爱。
“不但水底的沙石和苔藓而已”,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水中的沙石、杂草拟人化了,并且赋予它们“顽皮的生命力”,使它们的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作者借夜莺、月色,展开联想,赞美农村的山水。
“松林上部的细绿的灯影倒映在山水的流波里”“它有一张圆润饱满的小嘴儿”,作者把月亮拟人化,以松树为“眼睛”,以山水为“嘴巴”,表现出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喜爱之情。
溪水

苏雪林
作者简介
苏雪林(1899~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研究 家。又名苏梅,字雪林,以字行。原籍安徽太平(今黄 山区),生于浙江瑞安。1917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 子师范学校。翌年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毕 业,次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回国。1928年起任苏州 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 授,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9年到香港真理学会 工作。1950年赴巴黎研究神话。1952年到台湾,任台 湾师范大学、台南成功大学教授,1973年退休。
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 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散文集 《屠龙集》等。苏雪林的创作常写个人生活经历,笔致 秀丽畅达,不乏女性作家温hà) 靛(diàn) 嗔(chēn) 狡狯(jiǎokuài)
词语解释:
娟娟:美好的样子。 靛:深蓝色。 涎着脸:作出涎皮赖脸的样子。 嗔:怒;生气。
散读课文并思考: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笔下是一条怎样的溪
水?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欣赏“溪水恶作剧”
请在文中找出溪水是“戏弄”小红叶的相 关的描写,说说这里写出了溪水的怎样的性格。
欣赏“水石相斗”
水与石头争执时,水对石头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中可以看出溪水拥有怎样的性格精神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百岁女作家苏雪林作者:沈晖1999年4月21日,皖籍居台著名老作家苏雪林先生在台南逝世,享年102岁。
大陆媒体《参考消息》在报道苏雪林去世的电讯稿中称其为“享誉国际的文坛耆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
由于台海阻隔,大陆读者对这位集作家、教授、学者、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文化老人的非凡经历知之甚少,对她煌煌著述更未知其详。
笔者有幸在她晚年于大陆编辑出版4卷本《苏雪林文集》,并与之通信15年,有缘两次赴台拜谒,朝夕相处月余,聆听她诉说百年人生之旅。
闻道的喜悦和解惑的清明,如春风拂面,似甘泉沁心,现将访谈及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与读者一起走近苏先生,去一睹这位文坛传奇人物的魅人丰采。
女师才女苏小梅苏雪林(1897-1999),生于前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
原名苏小梅,学名苏梅,字雪林(因慕明代诗人高启咏梅佳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取“雪林”为字)。
20年代末成名后多用“雪林女士”、“绿漪女士”笔名发表作品。
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苏村,据《太平苏氏宗谱》,太平岭下苏姓为四川眉山苏氏裔脉,苏雪林为宋代文学家苏辙第34代后裔。
太平岭下苏村,依偎在雄奇灵秀的黄山北麓,风景幽绝。
奇峰奇云的黄山烟霞,引发她幼年美丽的遐想,波光潋滟的太平湖水,陶冶她宽广的胸襟,山之刚,水之柔,铸就了她后来散文佳作阳刚阴柔两种美。
苏雪林自幼就是一个具有灵动不羁性情的女孩,天资聪慧,求知欲极强,她能想出各种办法逃避那个时代一般女孩黯淡无趣的童年生活。
“只因出世早,没有现在一般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塾里混了几年,家里就不允许再读书了。
”她央求祖父衙署里的老伯老妈,讲述神怪故事和有趣的民间传说,她还悄然无声地溜进叔兄们的书房,把《三国》、《水浒》、《说唐》、《封神》一类小说“偷”来,当作课本阅读,或找来纸笔临摹书中的插图,为自己营造一个快乐而艺术的小天地。
如饥似渴的潜心自修,使她萌发了强烈的艺术冲动。
11岁时,她受当时一本日俄战争连环画的启发,绘制一本厚厚的《猫儿国的故事》,描写猫与老鼠开战,情节穿插极其热闹,自成章回。
13岁时四叔为了测试她有无做诗天份,出了《种花》二字,要她去诌一首七绝,半小时后,她交卷了——林下荒鸡喔喔啼,宵来风雨太凄其;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
首句走韵,四叔改为“满地残红绿满枝”,后二句则赞为“婉丽有风致,孺子可教。
”诗炉之火一旦腾腾燃烧,就会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今观先生诗集《灯前诗草·少作集》,其天资、悟性与灵心令人惊诧:《初夏》碧栏干外望斜阳,燕子双飞水一塘。
日夕凉风亭畔起,薄衫时著柳绵香。
《晚景》乡村三月里,到处菜花香。
篱绕一池水,门开四面桑。
蛙声喧乱草,犊影带斜阳。
扶杖过桥去,云山已半藏。
淡写轻描,情景逼现,这对于一位尚无师承仅凭自修的鬓龄女孩来说,诚属可贵。
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姐姐与堂妹读了一点书后,便回到闺阁学刺绣缝纫,过着那个时代一般女孩的正常生活。
雪林对女红没有兴趣,终日与诗书笔墨打交道。
她跟长兄学画山水,那浅墨著色的尺幅小品,气韵生动,颇具章法;诗在四叔的熏陶下,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的长篇常赢得长辈们嘉许。
1914年,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招生,消息传到偏僻的山村,激活了她上进求学、读书深造的热望,她“费了无数的眼泪、哭泣、哀怨、吵闹”,“甚至拚上一条小命”,以自杀相要挟,才争取到读书的权利。
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第一女师。
在师范三年六个学期,年年第一,各科成绩优异,且能诗会画,每到年节,一些老师、家长向她求诗索画。
那时为民国初年,女孩崭露头角真是凤毛麟角,“女师有个苏小梅”,“江城才女苏小梅”在斗大的安庆城,可谓家喻户晓。
以“五四人”自命1917年在女师毕业后,遂留附小任教。
1919年暑假,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苏雪林毅然放弃小学教员的职位,赴京就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与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黄庐隐、冯沅君同在一班,亲列新文化先驱胡适、李大钊门墙受教。
渊渊如海的古都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她的整个心灵都被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狂飚突进的新思潮所鼓动,直到晚年她都难忘这一段影响她一生的求学经历。
“每天我们都可以从名人的演讲里,戏剧宣传里,各会社的宣言里得到一点新刺激,一点新鼓动。
我们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抗,什么是破坏。
”“我是从‘五四’思潮里翻滚过来的人,‘五四’对我影响巨大。
”1919年10月1日,她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对旧社会里妇女非人生活提出控诉,号召全社会的人都要从恶社会里拯救妇女同胞,使她们能过上人的生活。
她还用白话文在校刊上做了一篇短篇小说《童养媳》,对乡村中至今还蓄养童养媳之陋习与罪恶进行揭露,“辛酸刻骨,悲风满纸”。
接受新思想熏沐的苏雪林,以“五四人”自命,用了许多笔名向报刊投稿,并与同学周寅颐应《益世报》编辑成舍我之约主编该报《妇女周刊》。
五四后盛谈的妇女解放、女子享有教育权、继承权、经济权等,她都诉诸文字予以鼓吹。
尽管她多用笔名,如灵芬女士、老梅、杜芳、杜若等(注:据她晚年告诉我说,只愿以文章与读者见面,不愿以作者本人与读者见面),但细心的读者从文笔文风上仍能判断她就是苏梅,请听七十年前的一段历史回声——“这是不喜欢用自己真姓名而好多用笔名发表作品的一位女作家……五六年前的北京文坛(注:指1921年前),凡是提到苏梅女士,差不多没有人不知道的。
当时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出了许多擅长于文学的女生,其中最著名的号称四大金刚(注:指苏雪林、黄庐隐、冯沅君、程俊英),苏梅女士是四大金刚之一”(张若谷《现代中国女作家》,载《真美善》女作家专号)。
1921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创办的海外中法大学在京沪粤三地招收留学生,即将由女高师毕业的苏雪林,又鼓荡起乘长风破万里浪赴海外留学的雄心,毅然报名应考,作为首批105名留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进入法国里昂艺术学院深造,先学美术,后改习文学。
1925年留法归来后,一面教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丰沛的作品,宛若一朵朵绽放的鲜花开放在新文学百花园中。
一举成名的《棘心》和《绿天》1928年署名绿漪女士的散文集《绿天》和1929年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相继面世,使苏雪林一跃而为蜚声文坛的女作家,与冰心女士、沅君女士、丁玲女士、凌叔华女士并称为新文学最受瞩目的五位女作家。
《棘心》之名取自诗经“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棘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小树,木初生称为棘心,世人多以此比喻人之成长,需要慈母的深情养育,故称人子思亲之心为棘心。
在这部长篇中,她以自己留学法国的经历,再现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本世纪初的动荡时局,以如诉如泣的文字,抒写一位出自旧家庭同时又接受新思想的“五四”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苦闷、彷徨与追求,展现五四后知识女性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心路历程。
尤其是作品主人公杜醒秋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和对慈母的眷念之情,鲜活感人,读来催人泪下。
一位叫一萍女士的曾回忆当年《棘心》初版发行的盛况:“京沪爱好文艺的青年,莫不人手一册,有人结婚,送《棘心》是很时髦的礼品。
”一年不到,《棘心》便风行大江南北,畅销十余版。
已谢世的作家兼翻译家朱雯先生,当年就是读了《棘心》受其艺术魅力感染而走上文学道路的。
今年去世的萧乾老人,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看了小说后,撰写《评〈棘心〉》一文在《辅仁杂志》上发表,成为最早评论苏雪林作品的作者。
台湾女作家叶蝉贞曾回忆她上中学时读《棘心》的心情:“那时候我们读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风花雪月小说,读得无病呻吟起来,读《棘心》才感到一股真性情、真情感的热流,由心底蒸蒸升起。
五四时代已过去七十多年,那个时代的面貌,即使是过来的人也模糊不清了,今天重读《棘心》,那个时代的人物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我们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棘心》后来在香港、台湾重印,近年又在大陆出版发行,说明这部开描写留学生生活长篇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其现实主义特征与艺术魅力、阅读的审美情趣和时代并进,永远受到读者的青睐!《绿天》是自20年代末流传至今的一本畅销散文名著。
叶圣陶先生30年代曾将集子中的《收获》、《扁豆》选入初中国文,作为全国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
今日台湾国文课本也一直把《秃的梧桐》这篇优美的散文,作为中学课本的保留篇目。
苏雪林是现代文坛公认的散文大家,六十多年前文艺评论家阿英就说过:“苏绿漪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她的作品里,对于自然描写最为出色,成就特别高”。
她以童心看世界,以自然、母爱为主题,率真清新的文字,轻倩灵活的笔触,牵着读者的手,走进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奥妙大自然勃勃生机以及带给人类无尽的遐思。
精妙的文采,豪放的才思,娓娓动人的抒情,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人性的芬芳。
作者笔下学养深厚的智慧澄液,心中高雅充实的生命力,是她散文撞击读者心灵夺人共鸣的魅力所在。
诚如老作家林海音所言:《绿天》实在是一本富有诗意的散文,我在中学生时代读它,和今天我做了祖母再读它,一样使我深得其味。
学术界的“福尔摩斯”苏雪林自青年时代就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她受业师胡适先生的影响很深,尤其推崇胡适“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获得学术上的新发现”的观点。
她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是1927年出版的,那时她刚满30岁,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
这本研究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专著,自出版至今已过去七十多年,一直受到学林重视,书中许多观点仍频频被中外学人引述。
李商隐的诗,素以隐僻、别有所指难以读懂,尤以诸多《无题》诗,寄托遥深,神秘莫测,故元好问有诗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千余年来,人们解读李商隐诗,众说纷纭,未得真髓。
苏雪林在精研李商隐全部诗作后,又据《唐书》、《通鉴》、《唐才子传》等史料,考其年谱、交游、成诗年代与写作背景,终于寻到了诗人恋爱的蛛丝马迹,揭出这位风流才子浪漫恋情的一大秘密:原来他诗集中那些为数众多的《无题》诗,及《可叹》、《一片》有题等于无题诗,是有意用若明若晦的怪僻言辞的典故炫惑读者的眼光,剥去矫饰的外表,他的诗其实大部分都是极香艳、极缠绵的情诗,曲折委婉地写其一生的艳遇和恋爱事迹。
唐代风气是很开放的,为什么李商隐偏要这样扭扭捏捏说些叫人猜谜的话头呢?苏雪林对此作阐释:李商隐以曲笔、隐晦的手法来抒写他的恋爱,实别有苦衷,因他恋爱的对象,非为寻常女性,既有女道士(宋华阳),又有宫女及嫔妃(卢氏姊妹——飞鸾与轻凤),如不加掩饰直笔昭明,不但对方名誉不保,杀身之祸即在旦夕之间,就连诗人自己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但作为一代情圣的李商隐,如何因危险而抹去这一段刻骨铭心、令他时时心动的恋情呢?毕竟他是位风流才子,不敢说又忍不住不说,于是呕心挖脑,制作了一首首巧妙的诗谜,他用教后人猜谜的方法,窖藏了他的恋史,但窖上却精心安置了一定的标识,犹如矿山上的一块矿苗,教后来认得这标识的人,去寻找矿脉,开掘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