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合集下载

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

资源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海中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 墨鱼、海龟、红鱼等。其中的大黄鱼是一种重要的海产资源。 这里的鱼类从不游往外国的海域,似乎恋着自己的家乡,因而 有“中国家鱼”的美称。南海的金丝燕用海藻和唾液做巢,这 中国家鱼” 种巢就是珍贵的滋补品燕窝。 南海地处热带,海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珊瑚碓和珊瑚岛,它们 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湛蓝的海面上。 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18亿吨,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 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18亿吨,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 斯湾或北海油田 。 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仅临近 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仅临近 海南岛的莺歌海盆地就探明储气量达2147亿立方米,而整个 海南岛的莺歌海盆地就探明储气量达2147亿立方米,而整个 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有12个可望成为大型油气田 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有12个可望成为大型油气田 。 另外 经探明 南海有相当的可燃冰 矿产有锡、钛铁、金红石、独居石、锆英石、海绿石、石英砂 等。深海锰结核也已发现。 波能资源丰富。海水温差发电条件良好。 海上交通的重要性 南海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及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海上要道, 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战略地位重要。 远东十字路口"

二、南海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 (一)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南海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一)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复杂的历史变迁
二、南海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一)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复杂的历史变迁 2、争夺南海资源(都是“资源”惹的祸) 、争夺南海资源(都是“资源”

• • • • • • • •
• • •

近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共轭考察

近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共轭考察
范士陈 , 王凤霞
( 海南大学 旅 游学院 , 口 5 0 2 ) 海 72 8 摘 要: 在对社会 变迁与区域开发的概念界定与 内涵解析的基础上 , 分析 了社会 变迁与 区域开发互馈 演进的 多
元共轭本 源, 并对近现代海 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 演进及其共轭 特征进行 了4  ̄性考察 。 t- , -
力以不同的社 会属性和时代 内涵 , 影响甚至 决定 了各 该时代社 会变
收稿 日期 : 0 0 o 2 8~ 3~ l 0 基金项 目: 海南省 20 0 7年 度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 南 岛 区域 开发 与社 会 变迁 的互馈 机 制研 究” 阶段 性研 究 成果 海 的
(0 03 87 1 )
目标是满足区域社会主体自我存在和发展需要;2 区域开发的根本 点, () 构成了社会变迁和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初始性前提和动因。 动力区域社会系统的需求与创新及其关联互动;3 区域开发的主要 () 3 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时序共轭性 .
依托是“ 人为” 生产力的分化和拓展;4 区域开发的核心是区域经 () 时间是所有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 济、 社会、 文化结构与功能转变;5 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开 生、 () 发展和消亡的完整时间序列。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多个不同的 发、 社会开发、 开发和生态环境 开发 J 文化 。 社会经济时代 , 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赋予人类 自身及其“ 人为” 生产

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的概念与内涵
1社会变迁 的概念与内涵 .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和重要研究命题 , 社会学界也先后
孔德在内的很多社会学家曾分别对社会变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由 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动态性, 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

海南岛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及文化特征

海南岛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及文化特征

126 2/2021 新建筑 | 传统建筑研究[作者单位] 高勇:海南省万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南,571500);杨定海:海南大学林学院(海口,570228)张瑞海:深圳市柏涛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广东,518000)高英杰: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433)*通讯作者(E-mail:************************)海南岛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及文化特征Research on the Spatial Form and Culture Features of Water Adapt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摘 要 以海南岛多元的水环境为线索,从聚居空间演变的视角分析岛内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分布的空间关系。

传统聚落空间经过环水聚居、逐水而居、因水设居的嬗变后逐渐定格,在长期与不同水环境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备高度水适应性的多样化的聚落布局和空间形态,并衍生出以关注水环境适应性为核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极具地域特色的质朴水文化。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水适应性 空间形态 水文化 海南岛ABSTRACT Based on the diversified water environment of Hainan Isl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volution of settlements. The spatial layou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 is gradually stabilized after the evolution, which is settled around the water, in pursuit of the trail of wa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in with the water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different regions and environments have formed settlement layout and spatial form adapting 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derived a simple water culture that focuses on the adaptabi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respects nature, seeks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express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ater adaptability, spatial form, water culture, Hainan Island DOI 10.12069/j.na.202102126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126-0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51468015)高勇 杨定海* 张瑞海 高英杰GAO Yong YANG Dinghai ZHANG Ruihai GAO Yingjie人类的聚居之始就是逐水而居,在不断解决与水环境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海岛旅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海岛旅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海岛旅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发布时间:2021-11-25T01:56:39.97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14期作者:张银[导读] 在海洋产业越来越受国家重视的今天,海岛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我国沿海的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海岛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银(武汉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摘要:在海洋产业越来越受国家重视的今天,海岛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我国沿海的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海岛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对于大陆的旅游研究无法完全覆盖对于海岛旅游的各个层面。

海岛旅游会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从旅游学的角度下进行分析海岛旅游对于海岛产生的变化,为什么海岛旅游业能够成为推动海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海岛旅游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以及如何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条件下进行对于海岛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关键词: 环境保护;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绪论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不断富强,我国人民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不断加强,在人民追求着精神和生理上的良好生活品质的同时,带动的许多行业的发会展,旅游行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旅游行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岛游便是在旅游行业中新发展起来的新兴板块。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对于旅游行业的需求趋势,海洋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凭借着海岛的天独到的优势,未来海岛旅游并将成为海洋旅游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世界海岛旅游发展报告(2019年)》显示,全球海岛旅游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个,40%以上海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过20%,世界海岛旅游出口总值达到610亿美元。

2018年全球发展国际文化旅游服务人次达12.79亿,收入达1.59万亿市场美元。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相继,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_黄德银[1]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_黄德银[1]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黄德银,12,施祺2,余克服2,张叶春2,阎贫2,张乔民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1. 5106402. 510301摘要 :前人在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区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鹿回头珊瑚礁区地貌的粗( 1 ) 略描述;鹿回头珊瑚礁记录的古海平面研究;鹿回头珊瑚礁记录的现代环境信息研究。

通过野外( 2 ) ( 3 ) 实地考察,将鹿回头珊瑚礁分为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带、礁缘砾石突起脊带、外礁坪带、中8 礁坪带、内礁坪带、海滩、沙堤、洼地,它们是全新世海平面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

关于本区珊瑚礁的研究,结合全球珊瑚礁与环境的研究来看,许多工作有待于展开和补充,大致可从以下个方面进行深入4 研究:珊瑚礁的生物地貌过程;珊瑚及珊瑚礁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珊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 1 ) ( 2 ) ( 3 ) 记录;珊瑚礁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及人文系统的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

( 4 ) 关键词:珊瑚礁;地貌;环境;研究进展;鹿回头中图分类号:P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92(2004)02-0056-09鹿回头地区°,°位于海南岛三亚东南,属热带季风气候,水体交换 (10925' E 1815' N) 条件良好,珊瑚生长繁茂,属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是进行全新世珊瑚礁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

根据榆林海洋水文观测站和三亚气象观测站-年的资料统计,本地区多年平 19611999 均气温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年和年,为℃,年平均最高气温 25.7 1963 1971 24.9 出现在年,为℃。

多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全年最低海水温度出现在 1998 27.0 26.9 -月份,平均为℃,最高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在-月份,平均达到℃,季节12 2 23.2 59 29.5 变化超过℃。

海南民族变迁与干栏建筑文化传承

海南民族变迁与干栏建筑文化传承

调查研究265产 城海南民族变迁与干栏建筑文化传承梁楚虞摘要:为了厘清干栏建筑文化在海南的历史变迁规律,应用民族学、建筑学等方法并结合相关史料加以探究。

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历史上曾经历了南岛语族先民、百越族、汉族等等多民族的到访,在这过程中,干栏建筑文化产生了复杂的兴衰变迁过程,并得以波折延续至今。

如今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以及滨水地带的疍民,仍然遗存有特色的干栏建筑文化。

这些遗存的海南干栏建筑作为一笔宝贵的遗产财富,不仅承载着海南古老的文化记忆,而且勾连着与我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地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干栏建筑;海南;民族干栏建筑作为一种起源古老的建筑类型,在海南多民族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比较模糊,有必要加以厘清。

1 南岛语族迁徙与海南干栏建筑文化起源基于分子人类学研究方法,一些学者尝试勾勒东亚人群起源和迁徙图景,认为东亚族群的祖先最初达到了东亚南部,约在2万到4万年前开始分化,一支自越南进入中国,并沿海岸线向北,成为百越族先民,其中一个亚群在北部湾一带就转而南下,途径海南岛到达我国台湾,最终成为南岛语族的先祖(图1)。

另一支则向北经云南四川最终到达我国中原地带,并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汉族祖先之一。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海南岛最早的原始居民,可能与南岛语族先民的早期迁徙有关。

南岛语族指的是居住在北起我国台湾、中经东南亚、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群岛、东至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西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等海岛上的、具有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的土著民族文化体系。

国际上普遍认为,我国台湾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之一,很多学者进一步提出台湾南岛语族的先民,出现在我国华南地区,这其中就有可能来自百越先民,也有可能来自经由海南岛至台湾的早期移民。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6000至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海南东南部沿海曾有人类群体活动遗址如英墩、莲子湾、桥山等。

王明忠先生认为,这些海南岛史前文化发生于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关键时间段和重要节点,并与周边岛屿如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南岛语族地区的史前文化上存在一定相似性。

海南省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海南省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12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现代服饰发展变化的趋势。(2 分)
答案:从以简洁、实用、素朴为主到变得个性、多彩、 舒适。(2分)
123
材料二:粤海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横跨海峡的铁路,它由 湛海线、火车轮渡和海南岛西环线“二线一渡”组成。琼 州海峡蓝色天堑从此变通途,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 车的历史。粤海铁路是国家“九五”期间全国铁路重点工 程项目之一,总投资为45亿元人民币,是1998年8月30日开 工的,由铁道部、海南省、广东省合资修建,数千名建设 者披荆斩棘,历时4年多时间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
上下班的人流
B.交通设施与出行方式的变化
“复兴号”
C.电信事业的发展
动车组列车
D.衣着服饰与审美意识的变化
港珠澳大桥
123456
5.[中考·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
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C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123456
6.[海口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信主要靠书信;20世纪90
123456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 黑”。进入90年代,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 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 A.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人们的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123456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口市某村除节庆日子外,村民日常
——整 理 自 中 新 网 《 我 国 首 条 跨 海 铁 路 ——粤 海 铁 路 通 车 》
12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粤海铁路建成的原 因,并分析粤海铁路建成有何积极意义。(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摘要。

社会生活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在岛域整体层面揭示海南岛个性较强的社会变迁,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我对海南岛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不同阶段社会主体、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梳理、归纳,揭示其承接关系、演进进程和特点,以再现海南岛社会变迁历史过程。

解放后至建省前(1950~xx年)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设立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区,但由于孤悬于海的区位条件和从属于广东的历史传承,海南一直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

xx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加快海南岛社会变迁的高层驱动。

xx年海南行政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岛区域开发和社会变迁。

本阶段,由于身处海防前线的国防地位以及从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建制,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跟随性。

同时,由于孤悬南海,社会变迁又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迟滞性。

二是经济变迁。

解放初期,海南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前,海南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封闭的政策,由于地处海岛,交通闭塞,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经济始终处于欠发达状态。

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历史条件,海南岛作为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缓慢,并创立了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海南农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由于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变迁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本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正式确立和海南国家一级行政区建置,赋予了此间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征。

注。

左图为海南农垦东升菠萝蜜收割。

三是人口变迁。

解放以来,人口稠密地区多为开发较早的海岛北部地区,东部沿海及南部、中部地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

解放后,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政府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使人口呈现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海南人口变化呈明显的高一低一高增长类型。

民族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黎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苗族则居深山密林。

建省后至今(xx年至今)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

xx年,海南正式建省办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最大的海洋省份。

特区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海南在对外开放的各个环节享受了许多独有的优惠政策,如落地签证、26国免签证、航权开放、离境退税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海南省为精简机构,还率先实施了省管县(市)的地方管理体制。

xx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拉开了国家层面全面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的序幕,海南岛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二是经济变迁。

海南建省和办特区,实行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海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xx年以来,海南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的方向,初步形成了以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为支柱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xx年海南提出逐步建设“一省两地”,即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南方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本阶段海南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2济和社会变迁,岛屿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旅游业日益成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但是省内东、中、西部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广大中西部县市经济水平还较落后。

注:左图为海南发展成国际旅游岛后开发的沙滩三是人口变迁。

建省后海南人口呈有序稳定增长态势,总人口上升幅度渐趋合理。

城市数量明显增加,非农业人口总数及其比重逐年稳定上升,人口分布不均衡;海岛北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也较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构成更加广泛;海南建省办特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和民工涌入琼岛,极大地改变了海南人口结构,并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人口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趋势明显。

此外,海南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xx年,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为70.73万人,占8.56%。

海南岛特殊的岛屿环境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海南岛不同于内地的特色经济结构,必须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总结。

纵观两个阶段海南岛总的社会变迁特征和规律,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

国家在政策上也逐渐向海南重点倾斜,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但由于岛屿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闭塞性,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总体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岛经济开始3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政治体制逐渐理顺,人口数量和素质也逐渐提高,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开始进入积极变迁阶段。

建省办特区,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岛良性社会变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掀起了新时期海南岛社会积极变迁与岛域全面开发共轭演进的新一轮热潮,这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海南岛战略地位的重视,对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和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岛必须大胆探索创新,创建独特的海岛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和积极的社会变迁模式,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海南岛建成一个富强文明的和谐岛、生态岛、文明岛和旅游岛。

注。

左图为建省前黎族姑娘单一的服饰。

注:左图为建省后黎族姑娘花样丰富的服饰第二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一、选择题(30×2=60分)1.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c.《定军山》d.《难夫难妻》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a.城市男子穿着西装、女子披着婚妙举行婚礼b.人们乘火车到宁夏旅行c.妇女为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d.家境富裕的人以吃西餐为时尚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6.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7.假如某人在19xx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买一套西装穿上b.到西餐馆就餐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d.骑自行车看风景8.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网址设置“1905”的寓言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国际荣誉9.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10.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

“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11.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1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条电报线架设于a.北京b.台湾c.山东d.xx13.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14.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问题时收集到的四张图片,其中人物的着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是15.小马在求职应聘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某公司发送了一份个人简历,不久就从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到来自该公司的面试通知。

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依托的技术设备是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和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推动作用d.清政府的强行规定17.xx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①电影②电视③广播④互联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8.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主要是指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被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阳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a.辛亥革命以后b.新文化运动以后c.五四运动以后d.国民大革命以后20.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

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1.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22.19xx《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23.肖恩·马洛尼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