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光电子学电光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光调制实验一、预习部分(可附页)预习成绩:当给晶体或液体加上电场后,该晶体或液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电光效应。
电光效应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应用,它有很短的响应时间(可以跟上频率为1010Hz的电场变化),可以在高速摄影中作快门或在光速测量中作光束斩波器等。
在激光出现以后,电光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电光器件被广泛应用在激光通讯、激光测距、激光显示和光学数据处理等方面。
2.1 一次电光效应和晶体的折射率椭球由电场所引起的晶体折射率的变化,称为电光效应。
通常可将电场引起的折射率的变化用下式表示:n=n0+aE0+bE02+ (1)式中a和b为常数,n0为不加电场时晶体的折射率。
由一次项aE0引起折射率变化的效应,称为一次电光效应,也称线性电光效应或普克尔(Pokells)效应;由二次项bE02引起折射率变化的效应,称为二次电光效应,也称平方电光效应或克尔(Kerr)效应。
一次电光效应只存在于不具有对称中心的晶体中,二次电光效应则可能存在于任何物质中,一次效应要比二次效应显著。
光在各向异性晶体中传播时,因光的传播方向不同或者是电矢量的振动方向不同,光的折射率也不同。
如图1,通常用折射率球来描述折射率与光的传播方向、振动方向的关系。
在主轴坐标中,折射率椭球及其方程为1232222212=++nznynx(2)图式中n 1、n 2、n 3为椭球三个主轴方向上的折射率,称为主折射率。
当晶体加上电场后,折射率椭球的形状、大小、方位都发生变化,椭球方程变成1222212213223233222222112=+++++n xyn xzn yzn zn yn x(3)晶体的一次电光效应分为纵向电光效应和横向电光效应两种。
纵向电光效应是加在晶体上的电场方向与光在晶体里传播的方向平行时产生的电光效应;横向电光效应是加在晶体上的电场方向与光在晶体里传播方向垂直时产生的电光效应。
通常KD*P (磷酸二氘钾)类型的晶体用它的纵向电光效应,LiNbO 3(铌酸锂)类型的晶体用它的横向电光效应。
光电子技术实验_实验五实验报告

光电⼦技术实验_实验五实验报告光电⼦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五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实验⽬的1.掌握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和性能测试⽅法。
2.了解线路编解码(CMI,HDB3)的原理和特性。
3.设计并搭建⼀个点到点光纤传输系统,测量发射光功率和接收机灵敏度,计算可传输的最远距离4.将EDFA⽤于光纤传输系统,了解EDFA的功率补偿在系统中的作⽤⼆、实验原理见后附预习报告三、实验装置“光纤传输实验系统”、EDFA、误码测试仪、双踪⽰波器、光功率计、光纤、可调光衰减器、直流稳压电源等。
四、实验内容1.使⽤光纤传输系统,利⽤伪随机码作为信源,观察直接调制激光器波形及眼图、接收端波形及眼图;学会使⽤眼图评价信号波形的⽅法。
2.学会误码仪使⽤⽅法,了解ITU-T误码测试指标的规定和测量⽅法。
测量光纤传输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和传输距离。
3.研究EDFA对光传输系统的功率补偿作⽤,将EDFA⽤于中继放⼤,经过研究测量得到最优的线路设计,使得总传输距离尽量长。
五、原始数据后附原始记录数据。
六、数据分析处理1.激光器P-I曲线测量根据原始测量的数据,绘制P-I曲线如下(原始数据及系统连接图见原始数据):可见斜率突变点I约为10mA,因此取⼯作点为16.0mA,以保证⼯作在合适th区段。
2.测量传输距离系统图及各部分连接关系见后附原始数据。
通过测量误码刚出现时(误码仪显⽰或⽰波器眼图闭合)时信号功率衰减,从⽽计算传输距离i.眼图眼图刚闭合时如下图:此时测得输⼊功率Pin =-3.64dbm,输出功率Pout=-38.47dbm传输距离d=P in?P out0.2db/km=174.15km ii.误码仪误码仪刚刚开始接收到误码时,测得输⼊功率Pin =-3.64dbm,输出功率Pout=-37.52dbm传输距离d=P in?P out0.2db/km=169.90km对⽐误码仪和眼图测量结果,个⼈认为计算传输距离应以误码仪结果为准,理由如下:误码仪同时接收输⼊信号和输出信号,因此对误码的计数准确⽆误,能较准确的发现出现误码的临界点;但通过⽰波器观察眼图则较难判断临界点,分界模糊,受⼈眼主观性影响较强,因此测量结果不是很准确。
光电子技术实习报告

光电子技术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选择了在一家公司进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1、协助行政经理处理日常事务在行政经理的指导下,我协助处理了公司的日常事务,包括文件资料的整理、各项会议的组织、员工福利的安排等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入了解了公司的日常运作和行政管理流程,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2、参与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包括员工手册、公司章程等等。
通过这项工作,我不仅了解了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协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习期间,我还协助行政经理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员工招聘、培训、考核等等。
通过这项工作,我深入了解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和员工发展状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获得了以下收获和体会: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之前,我虽然学过一些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通过这次实习,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在实习期间,我经常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同时,我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
3、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期间,我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许多工作,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同事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4、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员工福利安排、会议组织等等。
光电子学习实验报告

光电子学习实验报告光电子学学习实验报告光电子学是一门研究光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光的产生、传输、探测以及与电子的相互转换等多个方面。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光电子学实验,深入了解光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以下将对实验内容、方法、结果以及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和分析。
实验内容1. 光电效应实验:通过激光器照射金属表面,观察光照射后产生电子释放的现象。
2. 光电导实验:利用半导体材料,结合外加电场,测量光照射后导电性的变化。
3. 光电探测实验:选取不同波长的激光光源,测量不同波长光线对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响应情况。
4. 光电放大实验:使用光电二极管和放大电路,观察光电信号的放大效果。
实验方法1. 光电效应实验:将金属样品放置于光源下,调整光源强度和波长,同时连接示波器测量产生的电子释放信号。
2. 光电导实验:将半导体样品放置于光源下,施加外电场,测量光照射后的电流变化。
3. 光电探测实验: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光源,照射于光电探测器表面,并测量输出光电流信号。
4. 光电放大实验:连接光电二极管和放大电路,照射光源,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波形及放大倍数。
实验结果1. 光电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光源强度的增加,释放的电子数量逐渐增多,证明光电效应的确存在。
2. 光电导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射后半导体的导电性受外电场影响较大,与光源波长也有关系。
3. 光电探测实验发现,不同波长的光线对光电探测器的响应不同,部分波长光线的探测效果较好。
4. 光电放大实验结果显示,光电信号经过放大电路后,信号幅度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实验预期的放大效果。
结论通过本次光电子学实验,我们对光电效应、光电导、光电探测以及光电放大等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些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光电子学的学习实验,我们扩展了对光电子学领域的认识,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本次实验不仅是对光电子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是对光与电子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
光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包含数据)

0.1399 0.1927
4.17*10-4 1.73*10-4
7.0*10-4 9.6*10-4
表 10.1 调试频率为 5MHz,APD 工作电流为 55.2A L(m) 表头读数φ (°) 1 米的相位差Δ φ (°) 计算距离 测量误差 0.744 16.9 1.744 14.1 2.8 0.2 80%
表 9.3 四象限标定实验数据(X 方向) ,垂直丝杆位置: 2.652 水 平 丝 杆位置 1 2.918 2.918 2.918 2.918 2.918 2.918 光斑坐标 X1,Y1 0.823 0.823 0.823 0.823 0.823 0.823 0.043 0.043 0.043 0.043 0.043 0.043 水 平 丝 杆位置 2 3.018 3.118 3.218 3.318 3.418 3.270 光斑坐标 X2,Y2 0.154 -0.159 -0.618 -0.845 -1.00 -0.827 0.310 0.422 0.406 0.411 0.418 0.560
Eo(mJ) 28.6 ε
i
(mJ) η (%)
12.25 2.335
i
14.06 2.638
16.00 3.288
18.06 3.687
20.25 3.985
22.56 4.166
25.00 4.572
27.56 4.510
3 绘出 E。-ε
关系曲线
4
表 5.2 调 Q 激光脉冲波形的参数值 脉冲峰值(V) 3.76 7.8 10.0 12.0 17.8 26.0 35.4 36.0 脉冲半宽(ns) 31.0 9.6 7.4 6.2 6.4 6.0 5.2 5.6 激光能量(mJ) 94.0 92.6 86.0 75.0 61.6 40.7 40.4 26.7
光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光电子技术实验》
电光调制及其应用
5
到 −������/2 ,又从 −������/2 到 ������/2 ,从 ������/2 到 −������/2 ,又从 −������/2 到 ������/2 ,共四次经过相位延迟为零 的点。由实验原理,此时检偏器的输出应为二倍频,而在从 ������/2 和 −������/2 点,检偏器的输出为同 频同相和同频反相。
当 ������ = ������ ,此时光强最大,有 4
������������
=
1 ������
2
sin2(2������)(1
−
cos
������)
1
������������������������
=
������ (1 2
−
cos ������)
2.3 交流电光调制
如果在电光晶体上不仅加上直流信号,而且同时加上交流信号,则此时的电光调制称为交 流电光调制。 设加在电光晶体上的电压为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
1 2
������30
������22������������
������������′
=
������0
−
1 2
������30������22������������
则沿 x’ 和 y’ 两个方向偏振分量的相位延迟为
Γ′
=
2������ ������0
������30
当给晶体施加外电场时,其折射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成为电光效应。 若折射率的变化与
电场的一次方成正比,则成为线性电光效应,又称泡克耳斯效应。 包括纵向电光效应和横向电
光电子技术实验实验七实验报告

光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七光纤光栅特性与应用一、实验目的1.光纤光栅光谱特性实验(透射谱、反射谱)2.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弹光效应、热光效应)3.光纤光栅的解调方法(边沿滤波法、扫描滤波法)4.用光纤光栅两种解调方法测量温度、微应变、微位移与微载荷二、实验原理见后附预习报告三、实验装置实验平台,1550nm宽带光源,多功能悬臂梁,光纤光栅解调仪,隔离器,2*2耦合线,跳线、法兰盘若干等等。
四、实验内容1.用光谱仪观察光纤光栅的反射光谱和投射光谱2.光纤光栅光谱实验a)反射谱特性实验测量波长-反射光强关系,绘制反射谱曲线并求出中心波长b)透射谱特性实验测量波长-透射光强关系,绘制透射谱曲线并求出中心波长3.边沿滤波法实验a)微位移测量实验1)绘制光强与微位移关系曲线,应变与微位移关系曲线2)根据测出的光强估算微位移大小。
4.扫描滤波法实验微位移测量实验1)调节悬臂,测量位移与中心波长的曲线,并拟合实验曲线2)任意调节螺旋测微器位置,根据拟合曲线求出位移。
五、原始数据后附原始记录数据。
六、数据分析处理1.用光谱仪观察光纤光栅的反射光谱和投射光谱实验中用光谱仪观察到反射光谱如下图:透射光谱如下图:反射光谱为一窄带谱,仅在波长1549.3675nm附近有较大功率,其余波长段功率接近0。
透射光谱则是宽带光谱,但在波长1549.3605nm附近的窄带内功率衰减较大。
这与理论结果相符合,即仅中心波长1550nm附近波段被反射,其余波段均透射。
2.光纤光栅光谱实验a)反射谱特性实验原始数据见后附,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波长-反射光强关系曲线如下图:由此可得,中心波长约为1549.919nm,与理论数据相符合。
b)透射谱特性实验原始数据见后附,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波长-透射光强关系曲线如下图:a)微位移测量实验根据实验数,测量微位移与光强的曲线如下:选取线性性较好的部分,进行一次拟合,可得到如下公式:两段线性区拟合公式分别为y=1878.8x-258500.6和y=2096.8x+30727.7在这段数据中,实测三个位置及其对应光强,根据拟合公式估计位置,如下表:实验中取4个相近位置分别按照上述方法测量光强-波长曲线,求得4个中心频率,取第1、3、4点拟合直线,如下图:根据拟合公式,第2点数据的波长估计值应为:0.14729*15.5+1552.459000=1550.174nm而实测值为1550.139nm相对误差为(1550.174-1550.139)/1550.139=0.002%七、实验总结这次实验虽然操作较为简单,但数据量很大,合理高效地记录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恰当处理都是一项考验。
光电子实验报告

光电子实验报告一、引言本实验旨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光电子的性质,通过实验测量分析,深入了解光电效应对于光电子产生和电子能级的影响。
本报告将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2. 掌握利用光电效应测量光子能量的方法;3. 了解光电子的特性,如最大动能与光频率的关系;4. 建立光电效应与金属、波长、强度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光子能量被物质吸收后,光子和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给物质内的电子,使电子从束缚态跃迁到导带态,并形成自由电子。
其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光量子说进行解释。
根据光电效应的基本公式:能量守恒:hν = W + K_max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光频率,W为逸出功,K_max为最大动能。
四、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装置:1.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2. 光电效应测量系统3. 高压电源4. 示波器5. 光电效应实验样品实验方法:1. 搭建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确保光源、样品与探测器的位置准确;2. 调节高压电源,使光电池的阳极电位适当增加;3. 采用示波器观察和记录光电流信号波形;4. 测量不同波长光束下的最大动能;5.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光电子最大动能与光频率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光电效应实验数据。
以波长为横坐标,最大动能为纵坐标,绘制出了光电效应的功函数图。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与光强、波长和金属种类等因素有关;2. 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与光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3. 不同金属样品对光电效应的响应有所差异。
六、实验结论通过光电效应实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与光子能量、波长等有关,支持光子理论;2. 光电子最大动能与光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3. 不同金属样品对光电效应的响应具有差异性;4. 本实验对于深入理解光电效应的物理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子技术实验》实验报告
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
王浩然无112011011202
1实验目的
∙了解WDM的特性及其简单应用;
∙掌握WDM的复用方法,实现单纤单向和单纤双向的双波长复用和解复用;
∙观察菲涅尔反射现象,了解其在光纤传输中的影响。
2实验原理
波分复用技术是在单根光纤中传输多个波长光信号的一项技术。
典型的波分复用的框图如下所示:
图1:波分复用系统框图
其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组合在一起复用,并耦合到光纤线路中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又将组合波长的光信号解复用,并做进一步处理,恢复出原信号送入不同的终端。
目前波长域的波分复用技术主要有三种:粗波分复用、密集波分复用和光频分复用。
三者的区别是复用的信道的波长间隔不同。
3实验装置
波分复用实验的光端机为视频光发射机和视频光接收机。
实验装置包括视频光发端机三台,视频光接收机三台,摄像头三台,监视器三台,视频电缆6跟,高隔离度的WDM2只,的隔离度的WDM2只,OADM1只,固定光衰减器若干,法兰盘若干,可调衰减器2只。
4实验步骤
1.搭建两种波长分别为1310nm和1550nm的点到点的光纤传输系统,测量两种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计算等效传输距离。
2.按照如下框图搭建单纤单向传输的波分复用系统,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测量两种波长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计算等效传输距离。
图2:单纤单向传输波分复用系统
3.按下图搭建单纤双向传输的波分复用系统,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测量两种波长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计算等效传输距离。
图3:单纤双向波分复用系统
4.如下图所示,将发射端WDM的1310nm和1550nm的发送端接反,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
将接收端也接反,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变化。
图4:单纤单向发射端反接
5.单纤单向传输时,如下图所示,发射端用隔离度较低的WDM,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变化。
如果接收端用隔离度较低的WDM光茶监视器上的图像变化。
图5:单纤单向发射端低隔离度WDM
图6:单纤单向接收端低隔离度WDM
6.如下图所示,甲乙两地进行单纤双向传输时,如果甲地的WDM的1310nm和1550nm 的两端接反了,乙地使用一个隔离度低的WDM,增大传输衰减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变化。
图7:单纤双向乙地低隔离度WDM
7.如下图所示,观察接收端的图像。
如果发射端也增加一个WDM观察接收端的图像变化。
8.如下图所示,发射端分别为1310nm和1550nm,在接收端用隔离度较低的WDM,让两个接收端均为1550nm发射端的图像然后将公共光纤在手指上绕若干圈,观察接收端的图像变化。
9.如下图所示,搭建一个双波长三地通信的WDM系统。
图8:双波长三地通信波分复用系统
5注意事项
∙光纤连接端面应保持清洁,连接前用镜头纸蘸无水乙醇或乙醇乙醚混合液轻轻将连接的两个端面搽干净。
∙光纤跳线接入发射端时,要注意连接器上的突起对准发射端的凹槽,适当旋钮即可,不可大力旋钮或没对准就强行旋钮。
∙测量接收机灵敏度时为接收机监视器上刚开始出现雪花时的接收功率。
6实验数据
对于1550nm的单纤单向传输系统,可以测得其发射功率为-7.74dBm,接收机灵敏度为-34.78dBm,可以计算出最大传输距离为
−7.74dBm−(−34.78dBm)
=135.20km
0.2dB/km
对于1310nm的单纤单向传输系统,可以测得其发射功率为-18.05dBm,接收机灵敏度为-30.27dBm,可以计算出最大传输距离为
−18.05dBm−(−30.27dBm)
=34.91km
0.35dB/km
采用单纤单向波分复用传输系统时,对于采用波长为1550nm的光纤传输系统,其发射功率为-7.74dBm,接收机灵敏度为-32.29dBm,可以计算出最大传输距离为
−7.74dBm−(−32.29dBm)
=122.75km
0.2dB/km
对于采用波长为1310nm的光纤传输系统,其发射功率为-18.05dBm,接收机灵敏度为-31.47dBm,可以计算出最大传输距离为
−18.05dBm−(−31.47dBm)
=38.34km
0.35dB/km
采用单纤双向波分复用传输系统时,对于采用波长为1550nm的光纤传输系统,其发射功率为-7.74dBm,接收机灵敏度为-35.20dBm,可以计算出最大传输距离为
−7.74dBm−(−35.20dBm)
=137.30km
0.2dB/km
对于采用波长为1310nm的光纤传输系统,其发射功率为-18.05dBm,接收机灵敏度为-26.94dBm,可以计算出最大传输距离为
−18.05dBm−(−26.94dBm)
=25.40km
0.35dB/km
可总结为如下表所示:
传输方式波长nm发射机功率dBm接收机灵敏度dBm传输距离km
点到点1550-7.74-34.78135.20 1310-18.05-30.2734.91
单纤单向1550-7.74-32.29122.75 1310-18.05-31.4738.34
单纤双向1550-7.74-35.20137.30 1310-18.05-26.9425.40
表1:各种传输方式下的接收机灵敏度和传输距离
对于实验探究部分,各种连接方式的实验现象如下:
1.发射端WDM的1310nm和1550nm的发送端接反时,增大衰减时,1550nm的接收端先出现雪花,后衰减变不清晰,1310nm的接收端后出现雪花,后衰减变不清晰。
发射端接反时,我们在接收端相当于接收到的为串扰信号,这相当于WDM对两个波长的信号均增加了一个衰减,由于采用可调衰减器增加衰减时,对1550nm的光的衰减更大,所以1550nm的光接收时先出现雪花。
对于接收端也接反时,由于接收机监视器对波长无限制,所以与仅发射端接反时现象相同。
所以反接仅对发射端有作用。
2.发射端接低隔离度的WDM时,与高隔离度的WDM无明显差别。
对于接收端接低隔离度的WDM时,两个波长接收的图像均不清晰,出现彩色条纹,继续增加衰减,1550nm的接收端会收到1310nm的图像,这是由于接收端采用低隔离度的WDM时,串扰信号较强,所以出现图像不清晰和彩色条纹。
增加衰减时,由于对1550nm的光衰减较大,所以当衰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1550nm的信号光会低于1310nm的串扰光,从而产生1550nm的接收端会收到1310nm的图像的现象。
所以低隔离度的WDM仅对接收端有作用。
3.单纤双向传输时,甲地接反,乙地采用隔离度较低的WDM时,对于1550nm的接收端,增大衰减时,图像变不清晰后消失,对于1310nm的接收端,图像先变暗,不清晰;后又变清晰;继续增大衰减,又变不清晰后消失。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1310nm的接收端采用隔离度较低的WDM所以1550nm的串扰信号较强,所以1310nm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主要分为信号光和串扰光,增加衰减时,由于信号光光强减小作用较大,因此图像变不清晰,继续增加衰减,由于可调衰减器对1550nm的光衰减较大,因此此时串扰光的衰减作用较大,因此图像变清晰,进一步增大衰减,串扰光信号较小,信号光的衰减又起主导作用,因此图像变不清晰。
4.单纤单向传输时,在接收端用隔离度较小的WDM,对于1310nm的光,先接衰减器后接入WDM,增大衰减,使得两个接收端均接收到1550nm的发射图像。
继续增大衰减,对于1550nm的接收端,图像变不清晰后消失,对于1310nm的接收端,首先是1550nm的发射图像变不清晰后消失,后又出现1310nm的图像。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我们对1310nm的信号光进行衰减后接入WDM时,由于接收端采用隔离度较小的WDM,会导致接收端1550nm 的串扰光信号强于1310nm的信号光信号,因此会出现两个接收端均出现1550nm的发射光信号,继续增加衰减,由于对1550nm光信号的衰减,会导致串扰光信号强度变小,因此1310nm 端接收到的1550nm的发射光信号变弱,进一步增加衰减时,由于对1550nm的光信号衰减强于1310nm的光信号衰减,因此会导致1310nm接收端的信号光强度超过串扰光强度,从而会出现1310nm发射端的图像。
7实验体会
本次实验的基本部分,测量各种传输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和传输距离部分较简单。
对于后面的探究部分,由于不断改变光路,因此首先应该对光路的连接较明确,提前绘制好光路图,才能顺利的进行实验。
探究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WDM功能的理解,要较好的理解实验现象,我认为要明确几点内容。
首先,接收端对光的波长无限制,因此反接只对发射端有作用;其次,较低隔离度的WDM在发射端没有作用,而在接收端会导致较大的串扰;第三,采用可调光衰减器增大衰减时,对于1310nm的光衰减较小,而对1550nm的光衰减较大。
明白了以上几点,就能较明白地理解和解释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