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小说《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京华烟云读书篇1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来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

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

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

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

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

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

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

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

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篇2《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

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精品10篇)

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精品10篇)

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精品10篇)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篇1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

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in Peking》。

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

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

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

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一样注脚。

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

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

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

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比较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

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能够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

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

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

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

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

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

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

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

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

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

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

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

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5篇)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5篇)京华烟云读后感1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梦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能够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

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

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

她的身体与林黛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

”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

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

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

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够说是很难很难。

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

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我们在理解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理解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京华烟云一书,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京华烟云读后感1《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

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

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

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

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

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

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

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

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

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

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

”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00字(共6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00字(共6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00字(共6篇)篇1: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00字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

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

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

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

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

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

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

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

如木兰、莫愁、陈三等。

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

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

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篇2: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00字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此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文学巨著,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我仅读过这一本,对于他本人的了解,也仅从此书开始。

将现代文学与古代神话相比较,我自然是万分喜欢古代神话的,因为,我总觉得现代文学太过直白,也比较复杂,读起来远不如古代神话所带来的新奇、有趣;特别是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我犹为喜欢。

《京华烟云》读后感作文5篇(最新)

《京华烟云》读后感作文5篇(最新)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 月至1939 年8《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1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

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

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

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

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

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

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

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

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2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

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篇《京华烟云》读后感1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

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

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

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

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

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

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

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

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

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历史小说《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读历史小说《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京华烟云》是由多部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

这本书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

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因此与新近甚多“黑幕”小说迥乎不同。

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对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了当时的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养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这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

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

此书的最大优点不在于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的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故事以木兰成长为主线,从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
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写她从富家生活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成普通的农民。

文章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还有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

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主要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

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的心在震动。

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

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发!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另外,这本书详细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对女主人公姚木兰的刻画,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姚木兰,一个
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具备了中国女性应有的美德,琴棋书画皆通,通情达理兰心蕙性,正所谓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更难得是她认识甲骨文,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奇女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女性,婚姻却遭遇着不幸,她是在冲喜和代嫁的基础上嫁进了曾家,嫁给了她不爱的曾家三少爷曾孙亚,放弃了她深爱的孔立夫——一个正真、敢为、有知识才华上进爱国的好青年。

新婚之夜,发现娶的是自己不爱的姚木兰的曾孙亚一气之下出逃,丢下她一个人度过一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洞房花烛时光。

她不曾抱怨什么,依然很平静的用她的理解、信任、责任、宽容、忠诚一边为曾家操劳,一边耐心的等待着浪子回头。

可是曾家三少爷却在外面沾上了一个女学生曹丽华,两人冲破道德舆论家庭制约爱的轰轰烈烈死去活来,并生下了一子,这无疑是在木兰的心上插上一把刀。

木兰也曾绝望过,想过放弃离开,可是曾母的请求、曹丽华的死亡最终使她和曾孙亚走在一起。

姚木兰不仅接纳了他们的孩子,也重新原谅了丈夫。

并用她的智慧将无所事事,没有社会家庭责任感的富门纨绔子弟——曾孙亚打造成了一个有责任心,有道德感的男子汉。

曾孙亚幡然醒悟: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并不是只守候着两人的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顾全大局,顾及他人感受,爱他人。

曾孙亚在结婚十几年后发出“睡在我身边的原来是一块金子”的感慨。

木兰赢了,赢在最后,也赢得最漂亮。

木兰是可敬的,是成功的,她终于等来了洗心革面后的曾荪亚,
等到了幸福的婚姻。

由此我们懂得婚姻无所谓是非对错,既然两人走在了一起,一定有冥冥之中的安排定论,一定有上天所赋予的因果缘份,婚姻的堡垒要靠两个人共同努力铸造,即便没有爱的砖瓦垒砌,也会有情的灰石粘合。

与其一味的埋怨责备后悔,倒不如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经营改变,就像木兰,靠实力争取来的美满婚姻比送到跟前的婚姻更结实牢固!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其中蕴含的哲理会使我终生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