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中国山水

合集下载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

近现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和发展,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技法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下面将介绍几位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1. 张大千(1899-1983)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擅长运用写意的手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气势磅礴,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山水情怀。

2. 黄宾虹(1865-1955)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相融合,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绘画理念。

他的作品《白洞山图》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简洁大气,富有现代感。

3. 潘天寿(1897-1969)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他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写意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山水图》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构图严谨,笔墨流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4. 吴冠中(1919-2010)吴冠中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创新的艺术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色彩丰富多样,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以上仅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一部分,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也为中国艺术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课件(36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课件(36张)


1. 一个情商较高的人,不仅能够妥善 管理自 己的情 绪,还 能够准 确地解 读他人 的情绪 表征, 诸如面 部表情 、肢体 语言等 ,进而 做出恰 当的反 映。

2. 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 如此有 意识地 自成一 体,因 此,可 以毫无 愧色地 说,他 的艺术 是世界 文化的 不容质 疑的组 成部分 。
●树木和山石
树的造型千变万 化,世界上没有完全 相同的两棵树;树的 结构规律大致相同, 万变不离其宗。
下笔当取势,确 定树干的姿态,再根 据树木结构规律完成。
树干前后左右出 枝体现空间感,树枝 当争当让,或增或减, 穿插自然。
树木组合遵循统一变化的 法则,强调大小对比、前后空 间关系的变换,更注重树木之 间相互呼应的情意性。

8、 横 向 立 意 :就是 在思考 问题的 过程中 ,思维 顺着原 材料所 告诉读 者的指 向去考 虑。我 们无论 做什么 事,都 不能脱 离实际 。这种 立意的 好处是 能紧扣 材料的 基本倾 向、主 要观点 ,因而 不会出 现偏题 、走题 的现象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之厚
重并富有体积感。
披麻皴
斧劈皴
画山先定外形轮廓,然后 皴出山体结构,点染而成。山 的造型要注意脉络贯通,山势 起伏,层次分明。
山石画法步骤
披麻皴
披麻皴

学习活动二
学习山石画法,并添加树 木,组合为完整的山水小品。
云雾聚散,泉流蜿蜒,使画 面布局变化万千,层次丰富,虚 实相间。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 舟船、屋宇、桥梁、栈道等,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宣示 作品主题,并在构图中起着重 要作用。画点景的人、物结 构要简洁、用笔与整体协调 一致,山水景物浑然一体。

苏少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美术上册第 1 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苏少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美术上册第 1 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米点山水开始于北宋画家米芾,儿子米友仁 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有 “米氏云山米氏云山”“米派”之称。米芾的 “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迷 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 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元代山水画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 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我们常说的“诗情 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 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小卡片
文人曲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 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 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唐代大诗人 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一卷《富春山居图》分成了前 后两段,前段在浙江省博物馆,后 段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曾经由明代一个叫吴洪 裕的人收藏,吴临终前却嘱咐家人将 它烧掉作为殉葬,幸好他的侄子吴静 庵不忍名画成灰,把它从火中抢救出 来,但画的一部分已损毁。
我可没觉得《溪山行旅图》压抑, 恰恰相反,我更喜欢这种高山的大气!
工作坊
表现北方的山水画在构图 上有哪些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山下溪水潺潺,一队商旅车 马正缓行于道中,给这幽深的山 色增添了几许鲜活。
马远和夏圭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 马、夏的山水画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 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 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 于一侧,表现浩淼的空间,后来称之为 “马一角、夏半边”。
1933年早春,已近古稀之年的黄宾虹前往 四川青城山,途中遇雨,全身湿透,索性坐于 雨中细赏山色变幻,“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 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 浓”。他的山水画讲究用笔用墨,《青城山》 虽说笔墨攒簇,却是层次井然,浑厚华滋。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第11课-泼墨山水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第11课-泼墨山水

爱痕湖(中国画) 1968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
四川内江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 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 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 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 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 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思考:怎样将自然 风景用水墨的形式 表现到画面上?



(留 白)



找一找:
画家的作品中添加了 哪些小景?
想一想: 添景之后画 面给你怎样的感 觉?
更有生活气息, 体现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意境。
这张画可以添 些什么景呢?
添景原则 内容——少、小 用笔——干、简
作业:
在上一个环节创作基础上添加景物,丰 富画面,创作一幅完整的泼墨山水画。
第11课
泼墨山水
欣赏:
你知道这是什么画吗?
泼墨山水的特点:气韵生动、墨色淋漓。
比一比
这两幅中国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有何不同之处?
水淋漓。
设计、制作:谢双燕
泼墨画法:
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用水墨大片地 洒在宣纸或绢上,灵活多变,随意性极强,求自 然的水墨流动韵味之意外效果,多呈水墨淋漓状。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三、妙夺造化
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 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 正因如此,画中山水绝不同于真山真水。
《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纵 206.3厘米、横103.3
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绘巨峰耸立,下不见底,山涧中一线飞瀑直泻而下, 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丛林茂密,楼阁隐约可见,山路 上走来一行毛驴驮队,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构图于饱 满中见出空灵 ,山石树木勾勒严整 ,以雨点皴表现山石的 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质感。画面浑厚壮观,气势雄强,为范 宽的代表作品 。
青卞隐居图 [元代]王蒙 山林深处有茅屋数楹、中坐一隐士。
近处山道上一人曳杖而行、似来寻访。 此图笔法繁而不乱,构图密而不塞,渲 染出深山密林的清气氛,被董其昌赞为 “天下第一王叔明”。描绘画家故乡卞 山苍茫景色,山上树木茂密苍郁,溪流 回环,景色清幽,隐士行居其间。画法 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再用焦墨 皴擦,使得画面不迫不塞,元气淋漓, 气势磅礴,创造了线繁点密、苍茫深厚 的新风格。画家通过此图表达了隐居山 林的愿望卞山位于王蒙家乡吴兴附近。。
以王希孟为 代表的宋代 青绿山水画, 对后世影响 很大,如元 代钱选,明 代蓝瑛以及 清代袁江、 袁耀,近代 张大千等; 且远及日本, 促进了日本 画的发展。
相关链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画的笔墨
运笔、用墨的不同技巧,能产生丰富多变的线条与色彩。不同的线条与色彩又有不同 的形状与质感。笔墨不仅在表现物象,更在传达审美精神,如古拙、雄浑、秀润、俊逸 等。历代山水画家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笔墨审美与精神的共识。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2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2

中国山水画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 现出北方山水画派雄强的特点。画面由 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 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静止的画面有 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 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 206.3×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山水画

雨点皴
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 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 宝者吾最倾倒者”。
中国山水画

斧劈皴
基本信息 作 者 图形内容 绢本水墨,192.5 × 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 以踏歌为主题,陡峭山峰、踏歌百姓、水雾树丛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
立轴,水墨山水,斧劈皴
中国山水画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山水画
鹊山 华不注山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 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非常形象地画了这两座山。山 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 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南宋的山很秀丽,画面有很多的空白,题画诗的出 现,开创诗书画结合的形式
中国山水画

避触 人袖 幽野 鸟花 不多 成自 啼册 舞页
镜 片 《山径春行》马远(南宋) 绢本 册页 27.4×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画图,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 和景明,正是四季里最适合外出赏花、踏青、访 友的季节。在这幅马远的「山径春行」里,画中 高士外出春游,享受的,无疑就是宋代理学家程 颐笔底下所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 川”的春景!在这样的春景里,高士的衣袖触动 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 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 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 而来。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山山水水》ppt课件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山山水水》ppt课件


發 仁
静 衣 思
(
琴 用

期 全
)
国 画

警 离




16
的 外 食 述 脚
呢图间ummunipiecam
物 ;秘篆
(
故 公散 金 凡康 呼 话热 牙 院喻
黄 山 图 中 国 画 现 代 黄 永 玉
18
)
(
)
漓 江 山 水
中 国 画
现 代 李 可 染
19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 墨色浓,远景墨色淡些。
实践探究 :
① 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什么是中锋,什 公是侧键,效果有何不同。
@
色浓淡的变化。
20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时注意石分为三面,大小相间。
2、基本皴法:
(1)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为了表现山石,树 木的肌理,质感与典型特征的一种特殊方法。 皴法的种樊很多, 一般有披麻皴,斧劈皴,卷
:树 点皴等。
三面分明,
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
25
石的画法(4)根据需要点苔,在淡墨皴擦基础上渲染出石 头的结构,然后罩染赭石色,根据需要用花青分染石头。
26
3.水纹的画法
(2)画水置采用拖笔,弧线宜偏扁。要注意 水纹的远近,疏密的变化。
27
水纹的画法:画水宜采用拖笔,弧线宜偏扁。要注
意水纹的远近,疏密的变化。
11
(
)
万 里 云 山 中 国 画 现 代 朱 屺 瞻
12
(
)
溪 山 幽 居 图
中 国 画
现 代 林 容 生
13
(
)

鳞 桥 烟 柳 图

美术鉴赏课——《千里江山图》赏析

美术鉴赏课——《千里江山图》赏析

Arts circle美术教育2013/11++美术鉴赏课——《千里江山图》赏析美术鉴赏课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分析批评能力的课程,是教学生学习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理解到理性分析,从而获得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批评能力。

鉴赏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能够以个人的体会、知识、分析美术作品的美术现象。

批评能力是在对作品感受的基础上,并建立一定的美术鉴赏标准,以理论分析作品的价值与美学价值,和对社会美学的意义。

在对中国画鉴赏中《千里江山图》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作品的赏析也是很关键的,它不仅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也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一、画面构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晚期典型的大青绿山水画,整幅画以绚烂、自然的石青、石绿色为主要色彩,选色以厚重的不透明色为主,色彩之间在明度上形成一定的对比。

其画整体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画面迂回而具有深邃的空间,堪称我国古代传统青绿山画的经典之作。

《千里江山图》在皴法的运用上遵循传统皴法的发展原则并以线为主,通过点线面变化,生动的概括了山水的走向和发展脉络。

同时,《千里江山图》将颜色与墨线相结合,在用浅浅的石绿笼罩一层之后,再用石青与三绿交互皴染,从而达到了墨线与颜色,色面与皴线完美结合的画面效果。

画面依据构图的节奏变化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之间以水、沙渚、船舶、小桥相衔接呼应。

首段以近岸小景为主,其间穿插丛林、村落、溪桥和水榭,穿过树林、山峦,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村庄;远处山峰耸立,山腰间云雾缭绕。

远景处水天相接,细浪频频,商船往来于江面。

水天相接之际,远山一抹如带,与江面的白与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画面第二部分则以山景为主,平缓而清脆满山的江岸,水草异常丰茂。

沿着陡峭的山壁九曲盘旋而上的山路,还有群山环抱的古寺,峡谷间一泻千里的瀑布,急流入江。

平坡处有多间楼阁屋舍错落于山间平坡处,生机盎然。

远山与近山通过清淡的色彩、淡淡的云气形成了无限深远的效果,岸边绿水扬波、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活动人群,形成一块倒三角形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歌图
宋 马远 绢本水墨 纵191.8横 104.5 藏 故宫博物院 马远南宋画院画家 马一角
松崖客话图
宋 夏珪绢本淡设色 纵27横 39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夏珪南宋画院待诏 夏半边 拖泥带水皴 趣胜
水村图
元 赵孟頫 纸本水墨 纵24.9横120.5 藏 故宫博物院 平远小全景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纸本水墨 纵33横636.9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1269-1354) 与吴镇 倪瓒 王蒙 元四家
兰亭修禊图
明 文征明纸本设色 文征明(1470-1559) 明四家 文人画 吴门画派
桃园仙境图
明 仇英绢本设色 纵175横66.7 藏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仇英(1502-1552) 明四家 工整细密 设色典雅
昼锦堂图
明 董其昌 绢本设色 纵41横198 藏 吉林省博物馆 董其昌(1555-1636) 明后期 追求笔墨意趣 南北宗理论
山水清音
石涛
青城山途中
现代 黄宾虹 纸本设色
幽谷图
现代 张大千纸本设色
江山如此多娇
现代 傅抱石 关山月 纸本设色
漓江山水
现代 李可染 纸本设色
中国山水画小结
• 种类 青绿(大青绿、小青绿、金碧青绿) 水墨 浅绛 泼墨、泼彩 • 表现手法 三远 • 欣赏 描摹自然 诗情画意 寄情山水 精神家园
千里江山图
宋 王希孟绢本设色 纵51.5横 1191.5 藏 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1095-1?) 宋徽宗学生
万壑松风图
宋 李唐 绢本设色 纵188.7横 139.8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唐(1050-1150) 画院待诏 大斧劈皴
寒江独钓
宋 马远 纸本水墨 纵26.8横 50.3 藏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马远南宋画院画家 马一角 意深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 185.8 横 106.8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笔有墨 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关山行旅图
五代 关仝绢本 纵 144.4 横 56.8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潇湘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 50 横 141 藏 故宫博物院 董源 董北苑 江南山水画派 披麻皴
秋山问道图
五代 巨然绢本水墨 纵 156.2 横 77.2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巨然 师法董源
读碑窠石图
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纵 125.9 横 104.9 藏 日本大阪市美术馆 李成(919-967)
溪山行旅图
宋 范宽绢本墨笔纵 206.3 横 103.3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范宽北宋 高远 董源 李成 范宽为北宋三大画家
早春图
宋 郭熙绢本 纵 158.3 横 108.1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熙(1023-1085) 林泉高致 三远法美术欣赏源自之中国山水画游春图
隋 展子虔 绢本设色 纵 43 横 80.5 藏 故宫博物院 流传下来 最早的青绿山水画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绢本设色 纵 101.9 横 54.7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思训(651-761)大李将军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绢本设色 纵 55.9 横 81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昭道李思训之子 小李将军
白云红树图
明 蓝瑛绢本设色 蓝瑛(1585-1664) 明后期 重彩没骨 装饰效果
黄海松石图
清 渐江 纸本水墨淡设色 纵198.7 横 81 藏 上海博物馆 渐江(1610-1664) 清初 四僧
细雨虬松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02.6 横 41.3 藏 上海博物馆 石涛(1642-1707) 清初 四僧
鱼庄秋霁图
元 倪瓒纸本水墨 纵96横47 藏 上海博物馆 倪瓒(1301-1374)倪云林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纸本水墨 纵141横42.4 藏 上海博物馆 王蒙(1308-1385) 寄情山水
庐山高图
明 沈周纸本淡设色 纵193.8横98.1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周(1427-1509) 明四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