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美容古方舒缓肌肤过敏

中医美容古方舒缓肌肤过敏

中医美容古方舒缓肌肤过敏过敏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让人感到不适和烦恼。

中医有许多古方可以帮助舒缓肌肤过敏的症状,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美容古方。

1. 青盲散青盲散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的古方。

它由白背膘、冬瓜蒌子、苦参等草药组成。

将这些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过敏的肌肤上,每天使用2-3次。

青盲散可以减轻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并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皮肤。

2. 菊花茶菊花茶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来改善皮肤过敏。

制作菊花茶非常简单,只需将干燥的菊花用沸水冲泡即可。

每天饮用2-3杯菊花茶,可以帮助缓解肌肤过敏引起的不适。

3. 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由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草药制成的汤剂,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

将这些中草药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炖煮2小时,然后滤去渣滓,将汤剂分成几次饮用。

黄连汤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皮肤瘙痒和红肿,并且对于改善皮肤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4. 蜂蜜面膜蜂蜜是一种常见的天然美容产品,具有保湿和舒缓肌肤的功效。

制作蜂蜜面膜非常简单,只需将适量的蜂蜜涂抹在洁净的脸部肌肤上,轻轻按摩几分钟后静置10-15分钟,然后用温水洗净。

蜂蜜面膜可以帮助舒缓肌肤过敏引起的不适,同时滋润和修复受损的皮肤。

5. 五倍子水五倍子是一种具有收敛和抗炎功效的中草药,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

将适量的五倍子放入开水中,煮沸后静置冷却,然后用棉球蘸取五倍子水轻轻擦拭过敏的肌肤。

五倍子水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并有助于加速皮肤的修复过程。

以上介绍的中医古方是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舒缓肌肤过敏。

但是,在使用这些古方之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皮肤科医生,以确保适合自己的皮肤状况和过敏程度。

此外,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当的保湿护理也是维持肌肤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过敏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制中医眼科学——青盲

制中医眼科学——青盲

01
02
03
肝肾亏损型
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 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无力。
脾虚气弱型
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昏花 ,眼胀不适,神疲乏力, 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脉 虚弱。
气滞血瘀型
视力骤降或视野缺损,眼 胀或刺痛,舌质紫黯或有 瘀斑,脉涩。
02
中医对青盲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
肝肾阴虚,精血不足, 目失所养,发为本病。
睛明穴
太阳穴
位于目内眦角稍上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 、目视不明等眼部疾病。
位于耳郭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 上方,主治头痛、目疾等。
百会穴
处, 主治头痛、目眩等头部疾病。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中指),主治脾胃、肠道疾病以 及眼部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青盲 症状可能与身体其他部位有关,针灸 治疗需考虑整体情况。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
调和阴阳
通过针灸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改善 眼部血液循环,缓解青盲症状。
标本兼治
在缓解青盲症状的同时,注重调理患 者体质,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常用针灸穴位
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 波动对眼部的影响。
04
康复训练
视力训练
通过视力训练,如看远看近、辨色等,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
眼球运动训练
通过眼球运动训练,改善眼球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认知训练
通过认知训练,提高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
心理调适
通过心理调适,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康复。
中药治疗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到医 院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医生及时

暴盲中医护理常规

暴盲中医护理常规

暴盲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临症护理
1.对视力较差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告知患者病区环境与病房
内设施固定位置,防止发生碰撞等意外。

2.冲洗结膜囊,保持结膜囊的干净,眼局部清洗。

饮食护理
饮食合理,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戒烟酒。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疗效与反应。

并发症护理
观察患者视力与视野的变化。

健康指导
1.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无忧思恼怒。

2.注意眼部卫生,不得久用眼力,避免过劳及熬夜。

3.饮食合理,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戒烟酒。

暴盲健康教育:
1.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无忧思恼怒。

2.注意眼部卫生,不得久用眼力,避免过劳及熬夜。

3.饮食合理,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戒烟酒。

4.安定静养,外出活动注意安全。

5.对眼部进行按摩,减轻眼疲劳。

青盲 病情说明指导书

青盲 病情说明指导书

青盲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青盲概述青盲,中医病证,指视盘色淡,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以失明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本病可从多种眼部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

本病与性别、年龄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下行性视神经萎缩、上行性视神经萎缩等。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少数病例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头部,眼。

常见症状:视盘色淡、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主要病因:先天因素、眼部疾患、外伤、肿瘤压迫、全身性疾病、情绪因素。

检查项目: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眼底检查、CT、MRI、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无法自愈,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明确病因、证型,积极进行综合治疗。

临床分类:肝郁气滞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气血瘀滞证。

二、青盲的发病特点三、青盲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既可由某些眼部疾患、外伤、肿瘤压迫等引起,也可因情志不畅、先天体质差、久病体弱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或阻滞,使眼部得不到充分的濡养,日久则会出现青盲。

基本病因:1、先天因素先天体质较差,肾精不足,不能转化为充足的气血,眼部得不到充分的濡养,日久出现青盲。

2、眼部疾患本病可从青风内障(青光眼)、视瞻昏渺(脉络膜、视网膜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眼部疾病演变而来。

3、肿瘤压迫包括颅内肿瘤和眼部肿瘤。

4、外伤头眼部外伤通过损伤眼部经络,导致局部气滞血瘀,气血不通畅,无法濡养眼部,导致青盲。

5、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某些遗传疾病等,这些慢性疾病不断耗损人体气血,气血不能充分濡养眼部,迁延不愈,日久可导致青盲。

6、情绪因素情绪压抑,肝气郁滞,肝气升发功能受影响,导致气血不能上行充分濡养眼部,出现高风内障、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络阻暴盲、目系暴盲等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错误,日久出现青盲。

治疗青盲验方

治疗青盲验方

治疗青盲验方1、青盲、雀目(按:青盲是外观正常,但不见物,雀目即夜盲)。

用决明一程式、地肤子五两,共研为末,加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

2、病后青盲(病不久者)。

用淫羊藿一两、淡豆鼓一百粒,水一碗半煎成一碗,一次服完。

3、青盲、雀目。

用苍术四两,淘米水浸一夜,切片焙干,研细,每服三钱。

另将药末包在猪肝中,扎好,和粟米同煮熟,用以熏眼。

临眼前,食肝饮汁。

又方:用苍术二两,淘米水浸过,焙干,捣碎为末,每服一钱。

另以羊肝一斤,切破,放入药末,扎好,以淘米水煮熟,冷定吃下。

4、再方。

用石决明一两(烧存性)、加苍术三两(去皮),共研为末。

每取三钱,放入切开的猪肝中,扎定,加水煎熟,乘热熏目,待转温后,食肝饮汁。

5、再方。

有蛤昨粉炒黄,研为末,加油蜡化和做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放入猪腰子中,扎定,蒸吃。

一天吃一次。

6、青盲内障,用白羊肝一具、黄连一两、熟地黄二两,同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饭后稍久,茶送服七十丸。

一天服三次。

7、治青盲眼。

用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匀,煎过,滤取汁,频频点眼。

8、青盲的治疗便方。

取青桑叶焙干研细,煎汁乘热洗目,坚持必效。

有患此病二十年者,照此洗浴,双目复明。

又方:用桑灰煎汤洗眼,坚持有效。

9、各种目疾(雀目、赤目、青盲、内外障翳、风眼等)。

用空青(洗净)、胡黄连(洗)各二钱半,先取槐芽(天未明时乘露采得)适量,装于青竹筒内,悬挂起来,等候干燥。

干后研细,取一钱半,与空青、胡黄连共研为末,再加龙脑少许,收存备用。

病人每于睡前漱口后,仰头让人吹此药入两鼻内,随即安睡。

效果显著。

本验方摘录于《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青盲诊疗方案

青盲诊疗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直至不辨人物,甚至不分明暗,而外眼轮廓无异常。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或模糊。

(3)视野检查中心暗点和视野缺损。

(4)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5)色觉减退先红后绿。

(6)VEP检查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视力减退且不能矫正。

(2)色觉不同程度障碍。

(3)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有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

(4)眼底视乳头色泽变淡或苍白。

(5)有明确的视野缺损。

(6)电生理P100波峰潜时和/或振幅有明确异常。

以上(1)、(4)、(5)、(6)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视神经萎缩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上行性三种,该分类可提供病因诊断,在此供参考。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脉弦。

2.肝肾阴虚证:双眼昏蒙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细。

3.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4.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炒枳壳、青皮、丹参、川芎、菟丝子、枸杞、石菖蒲。

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

2.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推荐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柴胡、当归、五味子、枸杞、丹参、川芎、石菖蒲。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中医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青盲

中医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青盲

中医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青盲中医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青盲青盲是指患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逐渐下降,以致失明的眼病。

多由视瞻昏渺、高风雀目等瞳神疾病日久失治演变而来,亦可由温热病、头眼部外伤引起,为致盲率较高的一种眼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

凡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乳头炎、初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等眼底病的后期所发的视神经萎缩,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辩证治疗】1.肝郁气滞症状和体征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物模糊,眼前阴影,中央有大片遮挡,日渐加重,首无所见,伴清志不舒、急躁易怒、郁闷胁痛、日苦等,舌红,答薄,脉弦。

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色谈或苍白。

多曾有目珠转动时牵拉痛和压病史。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气机失调,气滞血瘀,神光不得发起,则目规不明、眼前阴影、眼底出现视神经萎缩的病变。

目系脉络不通,则目珠疼痛。

肝气流泄失调,则急躁易怒或郁闷。

肝脉不利,则胁痛脉弦。

气郁化火,则日苦、舌红。

治法流肝理气,通经活络。

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承泣睛明球后风池大冲期门合谷随证配穴兼有胸满、腹胀者,加内关。

制灸方法针用泻法。

眼周穴位,直压火式进针,做捻针,不提话。

方义承泣、隋明、球后皆为局部选穴,旨在通调局部气血。

风地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活络明目。

规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配合谷开郁行洽,通络活血。

2.肝肾阴应症状和体征双眼昏蒙,眼前有黑影遮挡,视觉障碍,渐至失明,伴双眼干涩、头晕耳鸣、咽干额红、遗精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数。

眼底检查可见视现头包谈或苍白。

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血减少,目失滋荣,故视物渐昏。

日久目系枯萎,神光熄灭,眼底则见树林经萎缩的改变。

全身症状及脉象,皆系肝肾阴盛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明目。

以足少阴肾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承让睛明球后肝俞肾俞光明大溪照海行间随证配穴眩晕甚者,加翳明、风池。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承泣、睛明、球后疏调眼部气血。

肝俞、肾俞滋养肝肾。

配足少阳经络穴光明,肝经荣穴行间,有调肝明目之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010—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胃癌中医护理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方案附录1护理方案附录2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视物模糊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2.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经常与其交谈,增强患者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情志安和,身心愉快。

3.对于忧郁、焦虑的患者,要安慰患者,讲解情志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使患者能自觉调整和控制情绪。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代茶饮,如菊花代茶饮。

(三)眼干涩1.指导患者少用目力,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避免强光刺激,室内光线柔和,外出可佩带有色眼镜。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上睛明、承泣、四白、养老等穴。

4.遵医嘱予睑板腺按摩。

5.遵医嘱中药熏蒸。

6.遵医嘱中药代茶饮,如菊花、金银花、枸杞子代茶饮。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熏蒸:患者宜采取坐位,眼部由远及近,慢慢向熏蒸头靠近,觉得温度可耐受时保持此距离进行熏蒸,注意眼部距熏蒸头不得小于10厘米(其他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7.艾灸(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生活起居有节,注意用眼卫生,不可久用目力。

2.指导患者做眼保健操、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如上睛明、丝竹空、承泣、养老等穴,或按摩肾俞、涌泉等强壮穴。

3.患者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并尽量避免夜间外出。

4.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活动,以增强体质。

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饮食指导1.肝郁气滞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荞麦、橘皮、豆制品、萝卜等。

也可用菊花茶、绿豆汤、荷叶粥等配合治疗。

悲伤郁怒后不宜立刻进食,以免影响消化。

2.肝肾不足证:宜食补肝益肾的食品,如肝、血、黑芝麻、黑豆。

可配合食疗方:银杞明目汤。

眼干涩者,可配合菊花、枸杞子代茶饮,多食滋阴食物,如百合、薏苡仁,木耳等。

3.气血两虚证:宜食补气养血的食品,如红枣、桂圆、甲鱼,服用补药时忌食萝卜、白芥子等破气的食品,也可配合服龙眼肉粥以养心安神。

4.气滞血瘀证:宜多食有活血行气功效的食品,如山楂、丝瓜、大白菜等。

食疗方:桃仁粥。

少食寒凉之品,以免加重气血郁滞。

5.指导患者饮食上补充动物的肝脏、麸皮等富含维生素B1、B12的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烟酒。

(三)情志调理1.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病的特殊性,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2.多听舒缓放松的音乐,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彩云追月等。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及社会交往,以放松身心。

五、护理难点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解决思路: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逐渐接受此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2.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3.鼓励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取物品,室内活动,独自出行。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其他: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附件1:眼保健操1.第一节按揉攒竹穴: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指尖抵在前额上。

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1圈,做4个八拍。

2.第二节按压睛明穴: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

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1次,做4个八拍。

3.第三节按揉四白穴: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大拇指抵在下颌凹陷处,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

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1圈,做4个八拍。

4.第四节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弯曲。

伴随音乐口令,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每拍1圈,揉4圈。

然后,大拇指不动,用双手食指的第2个关节内侧,稍加用力从眉头刮至眉梢,两个节拍刮1次,连刮2次。

如此交替,做4个八拍。

5.第五节按揉风池穴: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

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1圈,做4个八拍。

6.第六节揉捏耳垂脚趾抓地: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

伴随音乐口令,用大拇指和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用双脚全部脚趾做抓地运动,每拍1次,做4个八拍。

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