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氨气B.氮气C.汞D.五氧化二磷2.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A.张青莲B.袁隆平C.侯德榜D.道尔顿3.我们常见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等商品,其中的碘、钙、氟指的是()A.原子B.离子C.元素D.单质4.氢是新型清洁能源,但难储运。

研究发现,镧和镍的一种合金是储氢材料。

下列有关质子数为57,相对原子质量为139的元素镧(L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原子中子数为82 B.该元素原子中子数为57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7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7 5.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

下列从微观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B.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6.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点击化学等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铜离子是点击化学常用的催化剂,铜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铜的元素符号是CuB.铜的原子序数是29C.铜属于金属元素D.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5 g7.下列不属于“Fe”表示的意义的是()A.铁B.铁元素C.铁锈D.一个铁原子8.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固体由分子构成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D.反应中Cl变成Cl-,证明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发生改变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前三周期三种不同的元素。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错误的是A.2:00对应的元素极难形成化合物B.7:00对应元素的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C.11: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Na+D.9:00与12:00对应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F D解析:DA、2:00对应的元素是氦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很稳定,极难形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B、7:00对应元素是氮元素,其单质是氮气,由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11:00对应元素是钠元素,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不符合题意;D、9:00对应元素是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F-,12:00对应元素是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故两者易形成得化合物为MgF2,符合题意。

故选D。

2.关于如图所示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是()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②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④片刻后可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变小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D解析:D【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该选项说法正确;②该实验过程中,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③该实验过程中,C 中溶液变红色比B 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该选项说法正确;④片刻后不能观察到试管A 中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该选项说法正确;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7、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铜B.氧气C.氯化钠D 氢氧化钙
【答案】B
【解析】A、铜由铜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汤姆森和卢瑟福都对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论述中,不属于他们两人共同观点的是( )
故选B。
9、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电子数为92 C.核电荷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答案】D
【解析】A、铀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铀电子数为92,故说法正确;
10、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复原—来自分子之间有间隔11、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
A.分子B.原子C.阴离子D.阳离子
1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D、因为原子内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相等造成不显电性,故D错。
故选C。
5、“加铁酱油”“高锌奶粉”“富硒茶叶”中,“铁、锌、硒”指的是( )
A.单质B.元素C.金属D.维生素
【答案】B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加铁酱油、高锌奶粉、富硒茶叶中的“铁”、“锌”、“硒”指的是元素,不是单质、金属和维生素。故选B。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广东多地有天然温泉,温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泡温泉具有一定的保健、疗养功效。

某地温泉水中含有钙、镁、锌、锰等成分,这里的“钙、镁、锌、锰”指的是()A.元素B.原子C.离子D.单质2.【2021·北京】远古时期火法炼铜的原料是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组成Cu2(OH)2CO3的元素种类为()A.3种B.4种C.5种D.6种3.根据某陨石样品中各种元素含量的比例图,请选择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A.该陨石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B.该陨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C.该陨石只含5种金属元素D.该陨石一定是纯净物4.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核外电子数是92。

则铀-214原子的中子数为()A.122 B.92 C.214 D.306 5.【2021·汕头龙湖区模拟】移动通信已经进入5G 时代,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铊的信息,下列有关铊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B.其原子核内有81个质子C.原子质量是204.4 D.元素符号为Tl6.【2021·安徽】关于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N B.属于金属元素C.在地壳中含量最多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07.【2021·汕头龙湖区模拟】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网络,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8.【2021·广东中考节选】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

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

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下图是稀土元素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钪的元素符号为Sc B.钪原子的质子数为21C.钪原子的中子数为21D.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B.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C.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和氯元素不在同一周期D.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3.蔬菜中含有钙、钾、镁、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无机盐,其中钙、钾、镁、钠指的是A.元素B.离子C.原子D.分子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水被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体积变大了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温度计中的汞柱随温度改变而升降温度改变,原子间间隔改变A.A B.B C.C D.D5.金属铯是世界上最活泼的金属,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为132.9B.核电荷数是55C.位于第六周期D.在化合物中一般显负价6.兔兔同学总结了物质、元素及构成粒子的相互关系图如下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不同元素的两离子,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不相同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7.铁是世界上年产量最的金属,下图是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x=8B.铁原子的质子数为26C.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Fe8.2021年4月19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次合成新型铀-214,铀-238与铀-214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时间:65分钟 分值:7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相应位置。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氢的元素符号是( )A.hB.HC.HeD.H22.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合成了两种全新的碳材料C10和C14,构成这两种碳材料的粒子是( ) A.原子 B.离子C.元素D.分子3.含有“氚”的核污水直接排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已知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3,则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0B.1C.2D.34.下列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水分子B.氧分子C.氧原子和氢原子D.氢分子5.分别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都可以制得氧气,说明这两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气 B.氧分子C.氧原子D.氧元素6.已知“●”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7.中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稀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

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部分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1A.铈属于非金属元素B.铈的原子序数为58C.铈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8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8.“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

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A.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分解加快C.水分子间隔增大D.水分子数目增多9.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了汤姆孙、卢瑟福、波义耳等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现在仍在探索中。

图2是锂原子结构的现代行星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2A.从模型可以看出,锂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B.构成原子的微粒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C.结合模型可知,锂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10.新型复合光催化剂(C3N4/CQD S)能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原理如图3所示。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解析: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消毒液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2.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类似的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实验都可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火炉中的火元素进入到汞中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D解析:DA、波义尔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不能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此选项错误;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不断进入容器中,此选项错误;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氧化汞,氧化汞由分子构成,此选项错误;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是因为氧气完全反应后液面不再变化,此选项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大,原子小B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C .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2.下列各组粒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不相同的是A .H 2O 、NeB .23SO --、33PO -C .S 2-、Mg 2+D .4NH +、OH -3.如图为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 的数值是A .2B .4C .6D .84.6000L 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40L 的钢瓶中。

从分子角度解释合理的是A .氧分子体积变小B .氧分子质量变小C .氧分子间隔变小D .氧分子数目变少5.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C .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D .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6.航天员饮用水属于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由5~8个水分子构成,一次饮用125mL 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6小时正常需水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 .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C .小分子团水的组成元素和普通水不同D .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元素的符号是HeB.原子序数:乙>丙>甲C.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D.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8.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9.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a,能够形成X n-,另一元素Y能够形成与X 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 m+,则Y元素的质子数是A.a+m-n B.a+m+n C.a-m-n D.a-m+n10.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铝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试题(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50分。


1.构成冰的分子与构成水蒸气的分子具有( )
A. 相同的物理性质 B.不同的性质
C. 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2.“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说明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A. 分子重新组合 B.分子间间隔发生了改变
C. 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D. 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4.下列物质中,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
A. 氢气、氧气、氯气 B.硫、铁、氖气
C.水、氩气、铁 D.空气、氮气、木炭
5.在室温时,将1g葡萄糖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配成水溶液。

则在此过程中,葡萄糖分子的下列哪种性质会发生改变( )
A. 分子的大小
B. 分子的总数目
C. 分子间的间隔
D. 分子中原子的数目
6.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结成冰块的实质都是()
A.分子运动速度的改变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C.分子的质量减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7.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B.水分子
C.氢离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8. 王芳同学学习化学后,对装修新房的爸爸说“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家具将会粘满
油渍。

”王芳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9.在化学反应里,元素的原子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 质子数
B. 最外层电子
C. 中子数
D. 核电荷数
10.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碘盐,这里的“钙”、“碘”指的是( )
A. 分子 B.元素 C.单质 D. 原子
11. 下图是钠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B.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C.Na+和 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
D. 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12.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
的是 ( )
A. 原子序数
B. 元素名称
C. 元素符号
D. 中子数
13.某物质加热分解后有氧气生成,说明该物质中含有( )
A. 氧元素 B.氧分子 C. 氧原子 D.氧离子
1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D.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15.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
16.下列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是( )
A.离子 B.原子 C.分子 D. 原子核
17.某粒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阳离子
B. 一定是阴离子
C. 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D.无法确定
1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硅 B.铁 C.氧 D.铝
19.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电子数不同20.对于Na和Na+ 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 B.属于同一种粒子
C.核外电子数相同 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2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核外电子数B.核电荷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22.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23. 下列不属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观点的是()
A. 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原子构成的
B. 同种原子的形状、质量和性质都是相同的
C. 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原子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D. 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24.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
25. 根据右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层数
B .钠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 .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
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D .在化学变化中镁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层2
个电子形成镁离子,其离子符号是Mg +2
二、填空题。

(共34分)
26. 铀235是制造原子弹的一种原料。

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核电荷数为92, 其核内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7.A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变 成_____ ___离子,属于____ 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B 元素的离子结构 示意图为 ,该离子带__ _ ___个单位正电荷,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总共有 _____个电子。

28. 有一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此示意图表示原子,则n 10(填 “<”、 “>”或“=”);若此示意图表示阳离子,则n 10(填“<”、“>”或“=”); 若此示意图表示阴离子,则n 10(填“<”、“>”或“=”)。

29. 右图是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示意
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者结论有:
(答出两条即可)
(1)。

(2) 。

30.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_______ 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 __。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第 周期,它们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

三、探究题。

(共16分)
31. 以下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

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
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C B
浓氨水 酚酞 溶液 A
(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4)请你就两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药品用量、以及实验的严密性或其它方面作出比较性的评价:。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试题(三)参考答案
26. 143 92 27. 得到阴非金属 3 13 28. =><
29.(1)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为原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其它答案正确也可)
30. (1)15 (2)氩(3)3 (4)三电子层数相同
三、探究题。

31. (1)滤纸变红(2)A杯内溶液颜色变成红色,B未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对照实验,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4)图(2):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严密性不够;
图(1):操作复杂,药品用量多,观察时间较长,严密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