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造型元素
课件19:电视摄像造型元素

全景
全景语义:全面客观
• 注意事项: • 一.完整性.不要顾头 不顾脚. • 二.处理好主体与环 境的关系.不要拍出 一锅粥,不知所云. • 三.作为其它小景别 画面的基准.
中景
中景语义:重要的组成部分
• 注意事项: • 一.底线:胸以下,膝 盖以上 • 二.选取具有表现力 的部分 • 三.注意构 • 拍摄方向 • 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
拍摄高度
平角
• 语义含义:平等、客 观、公正
仰角
• 语义含义:崇高、庄 严、伟大。突出气势
俯拍
• • • • • 语义含义:对大场面 来说可以表现宏大与 气势,但对于小景别 来说,则容易表现出 个体的渺小与卑微。
俯拍:可以拍出可爱,也可以拍出可恨 所以轻易不用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一节:电视画面景别
第二节:拍摄角度
第三节:运动 第四节:构图
电视画面景别
• 景别:被拍摄主体一 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 框架结构中呈现出的 大小和范围 • 分类:远景、全景、 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
远景语义:远取其势
• 注意事项: • 一.分为大远景和远 景 • 二.电视的表现力远 不如电影(你可以想 一下把千军万马压进 一个小盒子里的感觉) • 三.多以逆光拍摄
近景
近景语义:具有代表性的局部
• 注意事项: • 一.寻找主体最具有 表现力的部分.人物 看眼睛.在一般电视 拍摄中较为常用.领 导人都须有近景镜头 • 二.力求背景的简洁, 多用长焦拍摄
特写
特写语义:这里出事儿了,请注意
• 注意事项: • 一.脸不全要,小处着 眼 • 二.信息量最高的局 部 • 三.忌晃\忌摇\忌乱 抓一气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造型元素

• 3、运动形成了一定的运动速度和运动节奏, 这些运动速度和运动节奏的变化在电视画 面中具有不同的感情意味和艺术表现力。 速度快的运动,给人以热烈、紧张、欢快 豪迈、急切躁动感觉;速度慢的运动,表 现凝重、沉静、抒情等视觉效果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4、被摄主体的运动是场面调度和运动摄像 的内在依据和外在表现。运动形式和轨迹 决定了拍摄方向、高度、机位。在某种程 度上,主体运动决定了机位设置、开机时 间和场面调度。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5、通过个性化、特色化的动作可以反映人 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 6、对被摄主体运动的造型要借助与电视画 面的框架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物体 的运动是与框架结合的运动,这就涉及到 运动的线路与框架的关系问题,运动不同 的景别、高度和方向来创造新的造型和运 动之美。
• 与全景相比,中景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 间次要,内部结构线条清晰,变得主要。 必须注意抓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 动作,注意随中心点变化而变化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四、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 体局部的画面。
• 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和眼神已经成为表 现的重要方面。注意形象的真实性、客观 性、科学性。由于景深的限制,对聚焦的 要求严格。画面简洁,色调统一,避开背 景中明亮夺目的物体。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五、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 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 作用:从细微处揭示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放大 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创造视觉张力。
• 通过镜头来揭示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 • 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活动和意念 • 与远景注重“量”的表现相比,特写更讲究“质”的表
第三讲 电视画面与造型元素(1)

3)斜侧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 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过肩镜头: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 采访者的前侧,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 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 化。
4、背面
有把观众带到现场的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具有一定的悬念。
2、与镜头、画幅的区别
在涉及造型处理时多称画面,涉及时间结构时多称镜头。说镜头 组接,画面剪辑,而不称镜头剪接。
在导演部门和制片部门称为镜头而不称画面,在摄影、摄像部门 称画面。
3、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
1)屏幕显示特性 色彩失真 ,色彩失真,中间层次少 画面无纯黑部分 有强光漫射现象 屏幕上光点亮度消失不同步
4.4 拍摄角度
2、 拍摄角度
1)正面 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 充分展示被摄体的横线条,产生对称、均衡、庄重、稳定、 严肃的效果。 显得呆板无生气。
常用在口播、政治性会议, 拍建筑物,产生平静和谐的 视觉效果。突出宏伟气势。
2)侧面
被摄体的视线方向位于画面的一侧或在画面之外,从而使其具有明确 的方向性。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3、
心理角度
1)客观角度
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
是基础性的、主流形态的拍摄角度。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2)主观角度
代表画面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如果有意从被摄者的视线角度拍 摄就意味着让观众从他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 易引起观众的心理感应。
由于其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 意力。
利用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主体
用运动摄像,利用景别、角度的变化将主体突出。 主体在场景和镜头画面中占据的时间必须长于其它对象。
第二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2章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主要包括:电视画面景别、画面构图形式元素(线条、形状、光线、色彩、影调)、拍摄角度、画面(内、外)运动和画面长度。
它们的统一运用、共同组构而形成电视画面的特定语汇,构架和完善了电视画面的自身系统的规律性和艺术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在画面造型的创作过程中,共同完成画面构图、内容表达和信息传播的任务。
第1节电视景别景别的选择是摄像者画面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是摄像者创作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表现。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决定一个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在拍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拍摄距离的改变可使画面形象的大小产生改变,距离缩进则图像变大景别变小,距离拉远则图像缩小景别变大。
另一方面,在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不变情况下,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小;镜头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
景别不同,表现内容和公用均不同。
1、远景远景——表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面的画面。
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
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很小,基本上呈现为一个点状体。
细分为:大远景和远景。
大远景——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
如莽莽的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
特点: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有较强的抒情性。
远景——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如战争、群众集会、田园风光。
画面中人体隐约可辨但难分外部特征。
特点:开朗、舒展,一些宏大形体的轮廓线能够在画面中表现清楚。
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多的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气势、场面等方面的整体视觉信息。
电视片中常以远景作为开片、结尾或过渡镜头。
注意事项:由于电视屏幕较小,,远景的表现力在屏幕上有所损失,要求摄像者处理远景画面时删繁就简,目的性要强;同时,画面时间长度要足够充分,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也不宜太快;一般不用前景。
第二章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一节 电视景别
第一章 电视画面
远景画面特点是开朗、舒展,一些宏大形 体的轮廓线能够在画面中表现清楚。
适于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如 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田园风光等,画面中 人体隐约可辨但难分外部特征。
第一节 电视景别
第二节 拍摄角度
第一章 电视画面
画面特征和意境: 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画面生动有较 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起到分出主次,突出两者之一的作用。 有利于安排主体与陪体。
第二节 拍摄角度
第一章 电视画面
3.背面方向拍摄 背面方向拍摄是以被摄对象的背后即正后方 进行拍摄。 画面特征和意境: 画面表现的视向与被摄主体的视向一致, 给人强烈的主观参与感。
第二节 拍摄角度
第一章 电视画面
具有不确定性,有悬念,引起想象。 利用人物的姿态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第二节 拍摄角度
第一章 电视画面
对某一具体被摄对象来说,将拍摄方向和 拍摄高度,与景别的变化三者结合起来,将会产 生一系列不同视角,形成一系列不相同的画面形 象。
第二节 拍摄角度
第一章 电视画面
三、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 1.客观性角度指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电视摄像
任金洲 高波 著
授课教师:宋克
电视摄像
第二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一章 电视画面
本章内容提要
• 景别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 • 画面造型的新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角
度的独特。 • 运动,使得电视画面成为一种动态构成,
电视摄像成为一种动态造型艺术。 • 构图是将各种造型元素加以组织以构成画
第一节 电视景别
第三讲 电视画面与造型元素(1)

2、景别的作用
摄像师通过调整景别,可以对景物删留取舍、组织 并结构画面,制约观众视线、引导注意力,规范画面 内部空间、暗示画面外部空间。
总体作用 远景——重气势; 全景——重气氛; 中景——重形态; 近景——重表情; 特写——重神情。
3、景别变化方法
用定焦距镜头,选
择不同的拍摄距离拍摄
在同一拍摄距离上, 用变焦距镜头拍摄
二、 画面造型元素
景别 高度 角度 运动 光线 镜头 线条 影调 远 仰 正 固定 顺 长 直线 亮调 全 平 侧 推 侧 短 曲线 暗调 中 俯 斜 拉 侧顺 标 折线 中调 近 背 摇 侧逆 逆 特 移 顶 跟 升降 脚
画面造型的实体元素
包括: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 a、主体 既是表达画面内容的主要对象,又是结构画面的中心。 主体单一,双主体较少见。 将主体居于画面重要位置 利用各种对比方法突出主体:如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虚 实对比、动静对比等等。 利用线条指引突出主体:把主体放在透视中心利用线条的指引突出主 体,用在静态构图之中。
机位推拉与变焦改变景别的区别
1,机位推拉改变景别,镜头的视场角不变,景物呈现范围较大。 变焦推拉视场角随焦距的变大而缩小。 2,机位推拉景物的空间透视感较强,变焦推拉透视感随焦距的变 大而减弱 3,机位推拉景深范围不变,变焦推拉景深随焦距的变大而减弱
4、景别的画面意义
1)远景
a、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但其中必须有主导景象。 其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 风貌、开阔的场面。画面意义通常为“远眺”。
2)全景
a 、主要表现对象,特别是人的形体,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 境和活动空间。 拍摄是要清楚主体的重要性,防喧宾夺主,可选择适当的前景 和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主体。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造型元素

• 2、侧面拍摄:分为正侧方向与斜侧方向 • (1)正侧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在与被摄主
体正面方向成90度角的位置上进行拍摄。 有利于表现运动姿态、轮廓线条,人物交 流。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百米冲刺, 多方会谈)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主观参与感,具有不确定性、悬念、想象
• 分为平角、俯角和仰角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1、平角:不变形,感到平等、客观、公正、 冷静、亲切。画面结构稳固、安定,形象 主体平凡、和谐,是新闻摄像常用的高度。 避免地平线等分,否则会压缩远近景物, 呆板、单调。(长焦拍骑车,车流)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2、俯角(俯摄):地平线上升,有利于表 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以及 盛大的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 交待环境位置、数量、远近,表现整体 气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 (拳击比赛)不适于表现人物的神情和人 物的情感交流。 视觉重量小,显得人物萎缩、低矮,可 造成贬低、蔑视的意味。
•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主观性角度: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想 象和创造,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 力,引起强烈的心理感应(如:赛车、动 物、跳楼)。特写+仰拍+斜侧面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3、 仰角(仰摄):地平线下降,前景突 出,背景压缩,净化背景,突出主体,垂 直方向的被摄对象时强调高度和气势(拍 跳跃、腾空时,夸张,强的视觉冲击力) 形象主体高大、挺拔、权威,视觉重量大, 具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 广角近距离仰拍人物易变形
电视摄像第二章电视画面 的造型元素
• 大远景: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 自然景观。画面简单、清晰
电视摄影第2章电视画面造型三要素--景别

第一节 电视景别
四、景别的分类
(二)全景 (4)全景的作用
①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从而反映其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
②将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表现,环境对人物 具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
③具有“定位”作用,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
1,机位推拉改变景别,镜头的视场角不变, 景物呈现范围较大。变焦推拉视场角随焦距的 变大而缩小。
2,机位推拉景物的空间透视感较强,变焦推 拉透视感随焦距的变大而减弱
3,机位推拉景深范围不变,变焦推拉景深随 焦距的变大而减弱
作业
找比较喜欢的一个影视段落,结合景别 的所学知识,进行拉片练习。要求:
第一节 电视景别
四、景别的分类
(四)近景 (2)近景表现内容: 近景主要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
第一节 电视景别
四、景别的分类
(四)近景 (3)近景画面的特点
①近景拍摄由于受景深和拍摄范围的限制,人物的头部成为观众注意的 焦点,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脸部表情是近景镜头的主要表现内容。
第一节 电视景别
四、景别的分类
(一)远景 (4)远景的作用
①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 地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气势和场面等方面的整体视觉信息;
②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 ③用于电视片或某一蒙太奇段落的开篇或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
第一节 电视景别
第一节 电视景别
四、景别的分类
(二)全景 (1)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场景全貌的画面。
第一节 电视景别
四、景别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第一节电视景别一、什么是景别景别:是指被摄物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从摄像工作者的角度来理解:是摄像师在创作过程中组织和结构画面、制约观众视线、引导观众注意、规范画面内部空间、暗示画面外部空间,决定观众的观看内容、观看方式以及对画面内容接受程度的一种有效造型手段。
对电视画面中景别的处理,是摄像师进行视觉创作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从表达效果来看:正因为景别的存在、排列和组合,才可以造成电视画面强烈的造型效果和视觉效果,产生特定的观赏节奏和情绪。
因此在电视视觉形象中,对景别的把握和控制是摄影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影响景别的因素1、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在镜头焦距固定的前提下,拍摄距离的变化造成画面景别的相应变化:拍摄距离越近,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越大,景别越小;拍摄距离越远,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越小,景别越大。
2、摄像师使用的摄像机镜头焦距长短。
在摄像机与被摄主体距离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长,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越大,画面景别越小;镜头焦距越短,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越小,画面景别越大。
注意两点: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事件发展的逻辑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摄像师对景别的选用,摄像师通过对被摄主体景别大小的设计,引导观众的视线,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
所以,景别的大小应当和它的表现内容和情绪变化相适应。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景别的大小通常决定镜头时间的长短,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摄像师必须保证观众有足够的时间看清楚画面上的内容,而不同的景别需要的看清内容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镜头时间也会相应不同。
当然,有些时候由于特定的表达需要,如想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那么小的景别也可以占据较长的时间以让观众强烈感受到表达的情绪,或者较大的景别占据较短的时间,让观众直观感受画面而不是看清画面。
在实际操作中,摄像人员要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和不同需要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取舍与范围,排除一切多余的、次要的部分,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
景别的选择是摄像师创作思维活动的最直接表现。
不同的景别,往往表现着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
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不同的景别。
当然,有些时候由于特定的表达需要,如想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那么小的景别也可以占据较长的时间以让观众强烈感受到表达的情绪,或者较大的景别占据较短的时间,让观众直观感受画面而不是看清画面。
三、景别划分及特点(一)、远景1、定义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远景可以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1)大远景: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其画面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有较强的抒情性,画面结构通常简单、清晰。
(2)远景:一般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画面中人体轮廓清晰可见,但外部特征含糊不清,无法识别具体形象。
在远景画面中,被摄主体的形象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是只是一个点,远景的表现重点是环境。
2、远景的特点:(1)画面注重对场景整体、宏观的表现,反映景物的全貌,力求在一个画面空间内表现出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气势和环境等方面的视觉信息,同时交代事件和环境、人物和场景之间的关系。
(2)远景景别中,人物被处理成占空间很小的视觉形象,被完全“物化”了。
意思是:电视画面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在远景中被摄主体往往混于众多景物之中,环境成为整个画面的造型主体。
3、远景的作用(1)用来表现自然环境和某种气氛,表现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自然景观和大场景的群众活动场面,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画面的真实性。
(2)将人物与环境结合起来,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可以产生特殊的情绪效果。
如通过景物环境表现出被摄人物与环境结合时的宁静心态或相当悲观的心理格调、极度的孤独感。
(3)远景中的被摄主体往往从属于画面内的环境。
观众在观看电视画面时,可以更清晰、更客观地获得有关被摄主体的活动范围和运动轨迹的信息,或者将被摄主体的活动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某种新的信息。
(4)远景的景别特征,通常会在观众的心理上表现出一种过渡感和退出感。
在影视作品中,远景常常被用于影片的开头、结束或者作为场景间的转换镜头,用于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形成舒缓节奏。
4、拍摄远景时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画面的整体结构和气势表现广阔的视觉空间和景物的宏观现象是远景画面的主要任务,摄像师在处理远景镜头时应该注意对画面气势的表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远取其势”。
通过画面的合理构图,对被摄主体进行合理布局、色彩配置、明暗表现和线条安排,形成画面的整体气氛和特殊意境。
(2)对被摄主体的表现目的性要强,从大处着手。
在电视画面中要清楚的表达出环境气氛、空间规模、地理位置、人物与场景的关系、主体的运动轨迹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目的,使远景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意义,要做到言之有物。
(3)大远景和远景的画面构图一般不用前景,而注重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
拍摄远景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从而限制、制约人物和摄像机的位置关系。
手段:首先,拍摄远景时常选择侧光或者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显示空气透视效果其次,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利用线条延伸观众的视线,利用影调将画面分为多个表现层面,避免画面平板、单调乏味。
(4)重点处理好画面的主要线条、色调和影调。
在通常情况下,远景画面中景物数量多、布局杂,摄像师应特别注意利用各种造型手段和技术方法简化画面,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同时,摄像师可以通过对画面结构的安排如利用点线面关系、线条引导、色彩对比、透视变化等方法使被摄主体得到突出;处理地平线时,应经营好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随时注意地平线的水平。
(5)摄像师在操作时必须考虑画面视觉变化及产生的运动节奏。
远景景别形成的画面效果对观众心理有较大影响。
摄像师在处理远景画面时,通常以静为主,多采用静止画面或缓慢摇移的形式。
在表现有一定内容的远景画面时,镜头更应该沉着、平稳,并保持一定长度,让观众有足够时间了解画面内容。
(二)、全景全景:表现人物全身或者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在全景画面中,被摄物体的全貌或者被摄人物的全身被完整的表现出来,同时保留了较大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使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与远景相比,全景画面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通常表现为场景中某一被摄主体的整体视觉形象和动作线条,环境与被摄主体在全景景别中具有几乎同样重要的地位。
1、全景的特点(1)画面视觉效果分析表明,在全景中,被摄主体与环境在视觉关系上是相当的。
全景表现的重点是被摄主体,但环境场景对被摄主体起到了烘托和说明作用。
在全景画面中,画面主体和场景二者缺一不可。
(2)全景是对拍摄场景的全面描述全景画面不仅可以确定被摄主体的外部轮廓线条,而且可以表现被摄主体或物体在实际空间中的方位或多个被摄景物相互间的关系。
2、全景的作用(1)全景镜头往往是每一场景的主要镜头,它决定了场景中的空间关系。
全景画面具有完整再现被摄主体和场景全貌的特点,因此通常充当介绍、记录的角色,在一个场景中作为介绍镜头存在。
全景镜头有时被称为定位镜头,是对场景中被摄主体的地理位置、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光线、色彩,以及镜头调度和人物调度的描述。
在现场拍摄时,全景镜头时必不可少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摄像师应该首先拍摄全景镜头。
(2)全景景别的画面中清楚、完整地表现了主体人物的形体动作、动作范围和活动轨迹。
在人物类全景画面中人物是画面的绝对主体,是全景表现的中心,环境空间成为造型的补充和背景。
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是全景画面的重要作用,全景画面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感情和心理状态,或者通过环境对被摄主体进行说明、解释、烘托、陪衬。
(3)全景镜头可以将多个被摄物体纳入画面并留有一定环境空间。
因此,全景往往表现了多个被摄物体之间、被摄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推动节目叙事结构向前发展。
(4)全景画面由于景别较大,可以形成舒缓的节奏,让观众的眼睛可以有暂时的调整和休息。
3、拍摄全景画面时应注意的问题(1)全景画面是拥有最多表现元素的画面,因此拍摄时要注意各被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防止喧宾夺主。
通常摄像师可以利用影调、色彩对比、线条等等构图手段突出被摄主体。
(2)全景是一个场面中的总角度,制约着该场面镜头切换中的光线、影调、人物运动及位置。
全景镜头是一个场景中其他小景别画面的位置关系、色调和影调的基础。
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必须考虑如何利用全景画面在场景段落中表达全面的空间构成关系,特别是突出被摄物体的位置关系,注意在整个场景中各种景别的画面光效和轴线关系与全景画面是否保持一致。
全景的使用要和该场景其他不同景别的镜头综合起来考虑使用,以形成必要的画面节奏变化。
(3)全景画面是反映被摄主体轮廓线条、形状和运动的主要景别画面,摄像师必须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构图的准确。
在拍摄时应该将被摄物体的全部轮廓线收进画面,在必须的情况下需要保留一定的空余空间,让被摄主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4)拍摄全景时,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环境的渲染,摄像师必须善于利用前景和背景,利用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线条建立具有纵深感的三维空间,在不影响被摄主体表现的前提下丰富环境内容。
(三)中景1、定义:是指摄取人物膝盖以上或物体的大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可以完整的表现出人物上半身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
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部以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在中景画面中,环境处于次要位置,被摄人物的具体形态和活动成为画面表现的主体,可以大致观察到被摄人物的神态表情。
2、中景的特点(1)中景画面中环境空间降到了次要位置。
同时画框将人物膝盖以下部位切除,破坏了该物体完整形态,使得被摄体的轮廓局部出画,这样就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与其他物体的交流上。
(2)中景画面空间更紧凑,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视线、动作线、人与人或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线等,具有较强的画面结构和人物交流特征。
当使用中景表现人物间的交谈时,画面的结构中心是人物之间视线的相交点;当表现人与物的关系时,画面的结构中心是人与物的连接线。
(3)中景画面中被摄主体的内部结构相对远景和全景要清晰,成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内容。
所以,中景画面加强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使画面具有了更多的细节,使观众可以看清楚被摄物体的身体形态,了解被摄物体的具体特征。
3、中景的作用(1)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常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
中景主要表现紧凑空间内的人物活动和关系,这种空间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关系相近,符合观众的观看心理,因此使电影电视中运用较多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