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作用:力的概念,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力的测量和计算: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的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应用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教案第三章:能量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和类型: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换原理,如摩擦生热、能量的传递等。

能量的守恒: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或传递。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

讲解:讲解能量的类型和转化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第2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3节:保护生物多样性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的现象第2节:影子的形成第3节:光的传播3. 第3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第3节: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的基本现象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知识,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光的传播、电磁感应。

2. 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光与影子的关系、简单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磁铁、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学生用书、实验报告册、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以影子游戏引入光与影子的学习。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分析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

解释简单电路的组成和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练习画影子,观察光与影子的关系。

动手制作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的导电现象。

4. 课堂小结:归纳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

概括电与磁的基本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内涵、价值、保护方法2. 光与影子:现象、原理、关系3.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性质、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解释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画出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照下的影子。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加强法制管理等。

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简单电路设计: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组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与影子第2节:光的传播3. 第3章:力的作用第1节:力的认识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4. 第4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探究光与影子、力的作用以及电与磁现象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力的作用效果、简单电路。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子形成原理、力的作用效果、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演示光的传播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效果。

展示简单电路,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通过光的传播例题,解释影子形成原理。

以力的作用例题为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结合简单电路例题,解释电流的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影子变化,并完成练习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力的作用实验,观察现象,完成练习题。

指导学生搭建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现象,完成练习题。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影子形成原理。

3. 力的作用:力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环境:描述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

光与影子:画出一个影子形成的示意图,并解释影子变化的原因。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01
02
03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 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2024/2/3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 动,周期为365.25天,形 成四季变化。
地球倾斜
地球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 平面的倾斜,导致不同地 区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从而影响季节变化。
28
天文现象观察及记录方法
2024/2/3
实验步骤
03
06
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绿豆生长的差异,得 出结论
8
植物繁殖方式探讨
2024/2/3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种子繁殖
通过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过程进行繁 殖
营养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 繁殖,如分株、扦插、压条等
繁殖方式的比较
分析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优缺点及适用 情况
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如森林、 草原、湖泊等。
动物适应性
探讨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环 境,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的选 择等。
2024/2/3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人类活 动)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动物对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对土壤质量 的影响等。
复习与测试
每个单元结束后设有复习课和单元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2024/2/3
02
植物生长与繁殖探究
7
植物生长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实验材料:绿豆、水Biblioteka 土壤、阳光、温度 计等02
0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密码——DNA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水与地球4. 磁铁与电5. 光与色彩6. 岩石与矿物详细内容如下:1. 生命的密码——DNA: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概念及其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花开花落等。

3. 水与地球: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地球水资源分布及保护。

4. 磁铁与电:掌握磁铁的性质,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学习电路的组成。

5. 光与色彩: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彩的形成及三原色。

6. 岩石与矿物: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遗传作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的三态变化,磁铁与电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DNA模型,植物种子,水、冰、水蒸气实验器材,磁铁、电池、导线,光实验器材,岩石、矿物标本。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种子,实验记录本,画笔、颜料,岩石、矿物识别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水的三态变化等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DNA的结构、植物生长过程、磁铁与电等知识。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绘制DNA结构图,解释基因的遗传作用。

(2)观察种子发芽,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3)制作简单电路,了解磁铁与电的关系。

(4)进行光的实验,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5)识别岩石、矿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密码——DNA:DNA结构、基因、遗传作用。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株生长、花开花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常识 2. 生活常识与科技常识 3. 实验活动科学常识1.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2.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生活常识与科技常识1.学习生活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2.科技常识是指与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了解科技常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科技。

实验活动1.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学习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

三、教学步骤1.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课文预习本节课内容。

2.理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实验活动:根据课程设置的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4.归纳: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延伸:教师通过举例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6.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所学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等内容。

2.平时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实验设备和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针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安排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

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

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

(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第二个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水、空气、各三粒大型相同的种子等两个组的不同条件:一组放在室温下,另一组放在冰箱里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绿豆种子在室温的环境中发芽,是实验组;而另一组冰箱里发芽,是对照组。

结论: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第三个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水、温度、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两个组的不同条件:空气的有无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绿豆种子在正常的情况下发芽,是实验组;而另一组在没有空气密闭的环境下,是对照组。

结论: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空气。

三、探究结论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环境条件: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四、拓展延伸种子的存储冬季,种子大多需要储存起来,储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的生产。

因此,要做好防护措施,让种子保持清洁干燥。

储存种子的室内温度最好在10℃左右,隔段时间将种子摊开或用手搅动。

因为温度过高,种子的呼吸作用较为旺盛,会消耗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发芽率。

板书设计1、适宜的温度种子发芽的条件:2、一定的水分3、充足的空气作业布置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凤仙花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土壤)、(水)。

3.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空气)、(温度)和(水)三个条件。

课后反思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份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放大镜、移植说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种子发芽视频。

2.提问:同学们,大家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吗?二、分析交流1.根据上节课的实验内容,完成表格。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_______的实验记录共有()小组参加了这个实验2.关于控制温度的条件、水的条件、光照的条件、空气的条件,汇报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发芽的情况,做好记录。

三、科学小常识种子发芽首先是吸水膨胀,一般含淀粉和油分多的种子需水量少,含蛋白质多的种子需水量多。

其次随着种子吸水膨胀,直至露白,呼吸作用逐步加强,需要吸收大量的氧气。

播种过深或土壤积水都会造成土壤缺氧,影响种子发芽。

再次,每一种作物的种子都有发芽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低温度以下时,发芽慢或不发芽,在最高温度以上时,可能会烧芽或幼苗徒长不健壮,只有在最适温度时,发芽才最佳。

植物的发芽最适温度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

四、知识延伸二十世纪初,辽东半岛大连普兰店东郊发现古莲子,寿命在千年以上。

由于莲子外表皮由坚硬的栅栏状细胞构成,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可防止水分和空气的内渗和外泄;加之被埋在温度低、湿度小、少微生物干扰的泥炭土中,上千年后仍能萌芽、生根、开花。

五、课堂总结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六、动手实践把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种植到花盆里。

板书设计2、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作业布置1.我们在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盘里最少要放()颗绿豆种子。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和()。

课后反思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教师: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课件。

学生:带上自己种的绿豆芽。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得怎样了。

(可以以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他们的绿豆芽现在怎么样了,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绿豆芽和别人的比一比,观察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会说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土壤、温度等)。

关注:学生汇报中的争论。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让学生思考一下,不需要马上让他们回答,把这个问题在全班讨论,收集学生的想法,这对后面的评价环节有好处。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改变的条件:光照;不改变的条件:温度、空气、土壤、水分等)(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一样多)(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会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课堂上对以上这些问题讨论之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提示的实验设计样式把实验方案写出来,然后在全班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关注:学生对对比实验的理解:只能改变一个条件——阳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教师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个活动建议由教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

所以在上课前教师要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关注:学生观察的细微发现。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香蕉叶子宽大;松树的叶针形;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沙漠地区。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沙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鼓励学生说,收集更多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信息。

)关注:学生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认识经验。

板书设计: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关、温度、空气、水分、土壤……教学反思: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交流学生对蚯蚓认识的经验1.交流学生对蚯蚓认识的经验2.问:“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3.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ppt出示)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以下步骤可作参考:(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6.关注:学生实验中是否控制好实验条件。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ppt出示)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以下步骤可作参考:(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