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方案(案例)

软件设计方案(案例)
软件设计方案(案例)

软件设计方案

用户界面设计规范

用户界面:又称人机界面,实现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控制计算机或进行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的系统部件。

GUI:即图形用户界面,一种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它使用图形界面代替正文界面。

本系统坚持图形用户界面(GUI)设计原则,界面直观、对用户透明。用户接触软件后对界面上对应的功能一目了然、不需要多少培训就可以方便地使用本应用系统。

1、界面设计介绍

界面设计是为了满足软件专业化标准化的需求而产生的对软件的使用界面进行美化优化规范化的设计分支。

1)软件启动封面设计

应使软件启动封面最终为高清晰度的图像,选用的色彩不宜超过256色,大小多为主流显示器分辨率的1/6大。启动封面上应该醒目地标注制作或支持的公司标志、产品商标、软件名称、版本号、网址、版权声明、序列号等信息,以树立软件形象,方便使用者或购买者在软件启动的时候得到提示。插图宜使用具有独立版权的、象征性强的、识别性高的、视觉传达效果好的图形,若使用摄影也应该进行数位处理,以形成该软件的个性化特征。如果是系列软件还将考虑整体设计的统一和延续性。

2)软件框架设计

软件的框架设计要复杂得多。软件框架设计应该简洁明快,尽量少用无谓的装饰,应该考虑节省屏幕空间,各种分辨率的大小,缩放时的状态和原则,并且为将来设计的按钮、菜单、标签、滚动条及状态栏预留位置。设计中将整体色彩组合进行合理搭配,将软件商标放在显著位置,主菜单应放在左边或上边,滚动条放在右边,状态栏放在下边,以符合视觉流程和用户使用心理。

3)软件按钮设计

软件按钮设计应该具有交互性,即应该有3到6种状态效果:点击前鼠标未放在上面时的状态;鼠标放在上面但未点击的状态;点击时状态;点击后鼠标未放在上面时的状态;不能点击时状态;独立自动变化的状态。按钮应具备简洁的图示效果,名称易懂,用词准确,能望文知意最好,让使用者产生功能关联反应,群组内按钮应该风格统一,功能差异大的按钮应该有所区别。

4)软件面板设计

软件面板设计应该具有缩放功能,面板应该对功能区间划分清晰,应该和对话框、弹出框等风格匹配,尽量节省空间,切换方便。

5)菜单设计

菜单设计一般有选中状态和未选中状态,左边应为名称,右边应为快捷键。如果有下级菜单应该有下级箭头符号,不同功能区间应该用线条分割。对与进行的操作无关的菜单要用屏蔽的方式加以处理,如果采用动态加载方式,即只有需要的菜单才显示最好。主菜单的宽度要接近,字数不应多于四个,每个菜单的字数能相同最好。主菜单数目不应太多,最好为单排布置。

6)标签设计

标签设计应该注意转角部分的变化,状态可参考按钮。

7)图标设计

图标设计色彩不宜超过64色,大小为16x16、32x32两种,应该加以着重考虑视觉冲击力,它需要在很小的范围表现出软件的内涵,在设计时使用简单的颜色,利用眼睛对色彩和网点的空间混合效果,做出精彩图标。

8)滚动条及状态栏设计

滚动条主要是为了对区域性空间的固定大小中内容量的变换进行设计,应该有上下箭头,滚动标等,有些还有翻页标。状态栏是为了对软件当前状态的显示和提示。

9)安装过程设计

安装过程设计主要是将软件安装的过程进行美化,包括对软件功能进行图示化。

10)包装及商品化

最后软件产品的包装应该考虑保护好软件产品,功能的宣传融合于美观中,可以印刷部分产品介绍。

2、界面设计原则

1)易用性

(1)完成相同或相近功能的按钮用Frame框起来,常用按钮要支持快捷方式;

(2)完成同一功能或任务的元素放在集中位置,减少鼠标移动的距离;

(3)按功能将界面划分局域块,用Frame框括起来,并要有功能说明或标题;

(4)界面要支持键盘自动浏览按钮功能,即按Tab键的自动切换功能;

(5)同一界面上的控件数最好不要超过10个,多于10个时可以考虑使用分页界面显

示;

(6)分页界面要支持在页面间的快捷切换,常用组合快捷键Ctrl+Tab;

(7)默认按钮要支持Enter及选操作,即按Enter后自动执行默认按钮对应操作;

(8)可写控件检测到非法输入后应给出说明并能自动获得焦点;

(9)Tab键的顺序与控件排列顺序要一致,目前流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式;

(10)复选框和选项框要有默认选项,按选择机率的高低而先后排列,并支持Tab选择;

(11)界面空间较小时使用下拉框而不用选项框;

(12)选项数较少时使用选项框,相反使用下拉列表框;

(13)适当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提倡使用通用性字眼。

2)规范性

通常界面设计都按Windows界面的规范来设计,即包含“菜单条、工具栏、工具厢、状态栏、滚动条、右键快捷菜单”的标准格式。小型软件一般不提供工具厢。

(1)菜单前的图标能直观地代表要完成的操作,常用菜单要有命令快捷方式;

(2)完成相同或相近功能的菜单用横线隔开放在同一位置,菜单深度一般要求最多控制在三层以内;

(3)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工具栏放在一起,工具栏中的每一个按钮要有及时提示信息;

(4)系统常用的工具栏设置默认放置位置,工具栏的图标能直观地代表要完成的操作,一条工具栏的长度不能超出屏幕宽度;

(5)工具栏太多时可以考虑使用工具厢;工具厢要具有可增减性,由用户自己根据需求定制,默认总宽度不要超过屏幕宽度的1/5;

(6)状态条要能显示用户切实需要的信息,常用的有:目前的操作、系统状态、用户位置、用户信息、提示信息、错误信息等,高度以放置五好字为宜;

(7)滚动条的长度要根据显示信息的长度或宽度能及时变换,以利于用户了解显示信息的位置和百分比,并且宽度应比状态条的略窄;

(8)菜单和工具条要有清楚的界限,菜单要求凸出显示,这样在移走工具条时仍有立体感;

(9)菜单和状态条中通常使用五号字体。工具条一般比菜单要宽,但不要宽得太多,否则看起来很不协调;

(10)右键快捷菜单采用与菜单相同的准则。

3)合理性

屏幕对角线相交的位置是用户直视的地方,正上方四分之一处为易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位置,在放置窗体时要注意利用这两个位置。

(1)父窗体或主窗体的中心位置应该在对角线焦点附近;

(2)子窗体位置应该在主窗体的左上角或正中,多个子窗体弹出时应该依次向右下方偏移,以显示出窗体标题为宜;

(3)重要的命令按钮与使用较频繁的按钮要放在界面上注目的位置;

(4)与正在进行的操作无关的按钮应该加以屏蔽(Windows中用灰色显示,没法使用该按钮) ;

(5)对可能造成数据无法恢复的操作必须提供确认信息,给用户放弃选择的机会。

4)美观与协调性

(1)按钮大小基本相近,且与界面的大小、空间要协调,忌用太长的名称;

(2)避免空旷的界面上放置很大的按钮,放置完控件后界面不应有很大的空缺位置;

(3)前景与背景色搭配合理协调,反差不宜太大,最好少用深色,常用色考虑使用Windows界面色调;

(4)界面风格要保持一致,字的大小、颜色、字体要相同,除非是需要艺术处理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

(5)如果窗体支持最小化、最大化或放大时,窗体上的控件也要随着窗体而缩放;

(6)对于含有按钮的界面一般不应该支持缩放,即右上角只有关闭功能;

(7)通常父窗体支持缩放时,子窗体没有必要缩放。

5)界面一致性

在界面设计中应该保持界面的一致性。一致性既包括使用标准的控件,也指使用相同的

信息表现方法,如在字体、标签风格、颜色、术语、显示错误信息等方面确保一致。

(1)显示信息一致性

①标签提示:字体为不加粗、宋体、黑色、灰底或透明、无边框、右对齐、不带冒号、一般情况为五号;

②日期:正常字体、宋体、白底黑字;

③对齐方法

左对齐:一般文字、单个数字、日期等

右对齐:数字、时间、日期加时间

④分辨率800*600,增强色16色;

⑤字体缺省为宋体、五号、黑色;

⑥底色缺省为灰色。

这些信息的排列显示风格供参考, 在同一软件中应当注意表现形式的一致性。

(2)布局合理化

应注意在一个窗口内部所有控件的布局和信息组织的艺术性,使得用户界面美观。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也不能过于空旷,合理的利用空间。

在一个窗口中按tab键,移动顺序不能杂乱无章,先从上至下,再从左至右。一屏中首先应输入的和重要信息的控件在tab顺序中应当靠前,并放在窗口上较醒目的位置。布局力求简洁、有序、易于操作。

(3)鼠标与键盘对应

应用中的功能只用键盘也应当可以完成,即设计的应用中还应加入一些必要的按钮和菜单项。但是,许多鼠标的操作,如双击、拖动对象等,并不能简单地用键盘来模拟即可实现。例如在一个列表框中用鼠标单击其中一项表示选中该项内容,为了用键盘也能实现这一功能,必须在窗口中定义一个表示选中的按钮,以作为实现单击功能的替。又如在一个窗口中有两个数据窗口,可以用鼠标从一个数据窗口中将一项拖出然后放到另一个中,如果只用键盘,就应当在菜单中设置拷贝或移动的菜单项。

(4)快捷键

在菜单项中使用快捷键可以让使用键盘的用户操作得更快一些,在Windows及其应用软

件中快捷键的使用大多是一致的。本系统中应用的快捷键在各个配置项上语义必须保持一致。

Ctrl-O 打开 Ctrl-Tab 下一窗口

Ctrl-S 保存 Ctrl-Esc 任务列表

Ctrl-C 拷贝 Ctrl-F4 关闭窗口

Ctrl-V 粘贴 Alt-F4 结束应用

Ctrl-D 删除 Alt-Tab 下一应用

Ctrl-X 剪切 Enter 缺省按钮/确认操作

Ctrl-I 插入 Esc 取消按钮/取消操作

Ctrl-H 帮助 Shift-F1 上下文相关帮助

Ctrl-P 打印

Ctrl-W 关闭

其它快捷键

其它快捷键使用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不常用的可以没有快捷键。

6)向导

对于应用中某些部分的处理流程是固定的,用户必须按照指定的顺序输入操作信息,为了使用户操作得到必要的引示应该使用向导,使用户使用功能时比较轻松明了,但是向导必须用在固定处理流程中,并且处理流程应该不少于3个处理步骤。

7)用户帮助

系统应该提供详尽而可靠的帮助文档,在用户使用产生迷惑时可以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常用的帮助设施有两种:集成的和附加的。集成的帮助设施一开始就是设计在软件中的,它与语境有关,用户可以直接选择与所要执行操作相关的主题。通过集成帮助设施可以缩短用户获得帮助的时间,增加界面的友好性,附加的帮助设施在系统建好以后再加进去,通常是一种查询能力比较弱的联机帮助。

(1)帮助文档中的性能介绍与说明要和系统性能配套一致;

(2)操作时要提供及时调用系统帮助的功能,常用F1;

(3)最好提供目前流行的联机帮助格式或HTML帮助格式;

(4)用户可以用关键词在帮助索引中搜索所要的帮助,当然也应该提供帮助主题词;

(5)在帮助中应该提供我们的技术支持方式,一旦用户难以自己解决可以方便地寻求新的帮助方式。

8)出错信息和警告

出错信息和警告是指出现问题时系统给出的坏消息,信息以用户可以理解的术语描述。

(1)信息应提供如何从错误中恢复的建设性意见;

(2)信息应指出错误可能导致哪些不良后果,以便用户检查是否出现了这些情况并帮助用户进行改正;

(3)信息应伴随着视觉上的提示,如特殊的图像、颜色或者信息闪烁;

(4)信息不能带有判断色彩,即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指责用户。

9)一般交互

(1)一致性:菜单选择、数据显示以及其它功能都应使用一致的格式;

(2)提供有意义的反馈;

(3)在数据录入上允许取消大多数操作;

(4)减少在动作间必须记忆的信息数量;

(5)允许用户非恶意错误,系统应保护自己不受致命错误的破坏。

10)数据输入

(1)尽量减少用户输入动作的数量;

(2)维护信息显示和数据输入的一致性;

(3)交互应该是灵活的,对键盘和鼠标输入的灵活性提供支持;

(4)在当前动作的语境中使不合适的命令不起作用。

11)独特性

如果一味地遵循业界的界面标准,则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在框架符合规范的情况下,设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界面尤为重要,在商业软件流通中会有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广告效用。安装界面上应有单位介绍或产品介绍,并有自己的图标。

编程规范总则

1、排版

1)程序块要采用缩进风格编写,缩进的空格数为4个,对于由开发工具自动生成的代码可以不一致;

2)相对独立的程序块之间、变量说明之后必须加空行;

3)较长的语句要分成多行书写,长表达式要在低优先级操作符处划分新行,操作符放在新行之首,划分出的新行要进行适当的缩进,使排版整齐,语句可读;

4)循环、判断等语句中若有较长的表达式或语句,则要进行适应的划分,同3);

5)若函数或过程中的参数较长,也要进行适当的划分;

6)不允许把多个短语句写在一行中,即一行只写一条语句;

7)if、for、do、while、case、switch、default等语句自占一行,且if、for、do、while等语句的执行语句部分无论多少都要加括号{};

8)对齐只使用空格键,不使用TAB键;

9)函数或过程的开始、结构的定义及循环、判断等语句中的代码都要采用缩进风格,case语句下的处理语句也要遵从语句缩进要求;

10)程序块的分界符(如大括号‘{’和‘}’)应各独占一行并且位于同一列,同时与引用它们的语句左对齐。在函数体的开始、类的定义、结构的定义、枚举的定义以及if、for、do、while、switch、case语句中的程序都要采用如上的缩进方式;

11)在两个以上的关键字、变量、常量进行对等操作时,它们之间的操作符之前、之后或者前后要加空格,但不要连续留两个以上空格。进行非对等操作时,如果是关系密切的操作符(如->)后不应加空格。

采用这种松散方式编写代码的目的是使代码更加清晰,在已经非常清晰的语句中没有必要再留空格。如果语句已足够清晰,则括号内侧(即左括号后面和右括号前面)不需要加空格,多重括号间也不必加空格。在长语句中,如果需要加的空格非常多,那么应该保持整体清

晰,而在局部不加空格。

(1)逗号、分号只在后面加空格。

int a, b, c;

(2)比较操作符、赋值操作符、算术操作符、逻辑操作符、位操作符等双目操作符的前后加空格。

a =

b + c;

a *= 2;

a =

b ^ 2;

(3)"!"、"~"、"++"、"--"、"&"(地址运算符)等单目操作符前后不加空格。

flag = !isFull;

p = &com;

i++;

(4)"->"、"."前后不加空格。

(5)if、for、while、switch等与后面的括号间应加空格,使if等关键字更为突出、明显。

if (a >= b && c > d)

12)一行程序以小于80字符为宜,不要写得过长。

2、注释

注释应该说明代码的目的,要讲清为什么要那么做,而不是怎么去做。 1)一般情况下,源程序有效注释量必须在20%以上。注释的原则是有助于对程序的阅读理解,在该加的地方都加,注释不宜太多也不能太少,注释语言必须准确、易懂、简洁;

2)注释格式尽量统一,建议使用“/* …… */”;

3)说明性文件(如头文件.h文件、.inc文件等)头部应进行注释,注释必须列出:版权说明、版本号、生成日期、作者、内容、功能、与其它文件的关系等,头文件的注释中还应有函数功能简要说明;

4)源文件头部应进行注释,列出:版权说明、版本号、生成日期、作者、模块功能、主要函数及其功能等;

5)函数头部应进行注释,列出:函数功能、输入参数、输出参数、返回值等;

6)边写代码边注释,修改代码同时修改相应的注释,以保证注释与代码的一致性;

7)避免在注释中使用缩写,特别是非常用的缩写。如无法避免,应对缩写进行必要的说明;

8)注释应与其描述的代码相近,对代码的注释应放在其上方或右方(对单条语句的注释)相邻位置,如放于上方则需与其上面的代码用空行隔开;

9)变量、常量、宏的注释有时也是必须的,应放在其上方相邻位置或右方;

10)数据结构声明(包括数组、结构、类、枚举等),如果其命名不是充分自注释的,必须加以注释。对数据结构的注释应放在其上方相邻位置,对结构中的每个域的注释放在此域的右方;

11)全局变量要有较详细的注释,包括对其功能、取值范围、哪些函数或过程存取它以及存取时注意事项等的说明;

12)将注释与其上面的代码用空行隔开,注释与所描述内容进行同样的缩排;

13)对变量的定义和分支语句(条件分支、循环语句等)必须编写注释。这些语句往往是程序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关键,对于维护人员来说,良好的注释帮助更好地理解程序,有时甚至优于看设计文档;

14)通过对函数或过程、变量、结构等正确的命名以及合理地组织代码的结构,使代码成为自注释的,减少不必要的注释;

15)当代码段较长,特别是多重嵌套时,在程序块的结束行右方加注释标记,以表明某程序块的结束;

16)建议注释多使用中文,除非能用非常流利准确的英文表达。

3、标识符命名

1)标识符的命名要清晰明了,有明确含义,同时使用完整的单词或大家基本可以理解的缩写,避免使人产生误解。较长的单词可取单词的头几个字母形成缩写,一些单词有大家公认的缩写;

2)命名中若使用特殊约定或缩写,应该在源文件的开始之处,进行必要的注释说明;

3)命名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一致;

4)对于变量命名,禁止取单个字符(如i、j、k...)。单个字符容易敲错,且编译时又不易检查出来。建议除了要有具体含义外,还能表明其变量类型、数据类型等,但i、j、k作局部循环变量是可以的;

5)命名规范必须与所使用的系统风格保持一致,并在同一项目中统一。除非必要,不要用数字或较奇怪的字符来定义标识符;

6)在同一软件产品内,应规划好接口部分标识符(变量、结构、函数及常量)的命名,防止编译、链接时产生冲突;

7)用正确的反义词组命名具有互斥意义的变量或相反动作的函数等;

下面是一些在软件中常用的反义词组:

add / remove begin / end create / destroy

insert / delete add / delete get / release

increment / decrement put / get

lock / unlock open / close first / last

min / max old / new start / stop

next / previous send / receive show / hide

source / target source / destination

cut / paste up / down

8)除了特殊应用,应避免使用以下划线开始和结尾的定义。

4、可读性

1)注意运算符的优先级,并用括号明确表达式的操作顺序,避免使用默认优先级;

2)避免使用不易理解的数字,用有意义的标识来替代;

3)源程序中关系较为紧密的代码应尽可能相邻,便于程序阅读和查找;

4)不要使用难懂的技巧性很高的语句,除非很有必要时。程序的高效率并不等同于语句的高技巧,而在于算法。

5、变量与结构

1)去掉没必要的公共变量,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2)仔细定义并明确公共变量的含义、作用、取值范围及公共变量间的关系;

3)明确公共变量与操作此公共变量的函数或过程的关系,如访问、修改及创建等。这种关系的说明可在注释或文档中描述;

4)当向公共变量传递数据时,要十分小心,防止赋与不合理的值或越界等现象发生。若有必要应进行合法性检查,以提高代码的可靠性、稳定性;

5)构造仅有一个模块或函数可以修改、创建,而其余有关模块或函数只访问的公共变量,防止多个不同模块或函数都可以修改、创建同一公共变量的现象;

6)使用严格形式定义的、可移植的标准数据类型,尽量不要使用与具体硬件或软件环境关系密切的变量;

7)结构的功能要单一,是针对一种事务的抽象。结构中的各元素应代表同一事务的不同侧面,而不应把描述没有关系或关系很弱的不同事务的元素放到同一结构中;

8)不同结构间的关系不要过于复杂,否则应合为一个结构;

9)仔细设计结构中元素的布局与排列顺序,使结构容易理解、节省占用空间,并减少引起误用的现象;

10)结构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向前兼容和以后的版本升级,并为某些未来可能的应用保留余地;

11)留心具体语言及编译器处理不同数据类型的原则及有关细节;

12)编程时,要注意数据类型的强制转换。对编译系统默认的数据类型转换要有充分的认识,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数据类型默认转换与强制转换,合理地设计数据并使用自定义数据类型,避免数据间进行不必要的类型转换;

13)对自定义数据类型进行恰当命名,使它成为自描述性的,以提高代码可读性,但要注意其命名方式在同一产品中的统一。

6、函数与过程

1)设计高扇入、合理扇出(小于7)的函数。较良好的软件结构通常是顶层函数的扇出较高,中层函数的扇出较少,而底层函数则扇入到公共模块中;

2)函数的规模尽量限制在200行以内,不包括注释和空格行;

3)对所调用函数的错误返回码要仔细、全面地处理;

4)在同一项目组应明确规定对接口函数参数的合法性检查应由函数的调用者负责还是由接口函数本身负责,缺省是由函数调用者负责;

5)防止将函数的参数作为工作变量。对必须改变的参数,最好先用局部变量代之,再将该局部变量的内容赋给该参数;

6)一个函数仅完成一件功能,不要设计多用途的函数。函数名应准确描述函数的功能;

7)函数的功能应该是可以预测的,也就是说只要输入数据相同就应产生同样的输出;

8)避免设计多参数函数,不使用的参数从接口中去掉,减少函数间接口的复杂度;

9)非调度函数应减少或防止控制参数,尽量只使用数据参数,防止函数间的控制耦合;

10)检查函数所有参数输入与非参数输入的有效性;

11)在编程时,经常遇到在不同函数中使用相同的代码,许多开发人员都愿把这些代码提出来,并构成一个新函数。若这些代码关联较大并且是完成一个功能的,那么这种构造是合理的,否则这种构造将产生随机内聚的函数;

12)功能不明确且较小的函数,特别是仅有一个上级函数调用它时,应考虑把它合并到上级函数中,而不必单独存在;

13)减少函数本身或函数间的递归调用。除非为某些算法或功能的实现方便,应减少没必要的递归调用;

14)仔细分析模块的功能及性能需求,并进一步细分,若有必要画出有关数据流图,据此来进行模块的函数划分与组织;

15)对于提供了返回值的函数,在引用时最好使用其返回值;

16)当一个过程(函数)中对较长变量(一般是结构的成员)有较多引用时,可以用一个意义相当的宏代替。

7、可测性

1)在同一项目组或产品组内,要有一套统一的为集成测试与系统联调准备的调测开关及相应打印函数,并且要有详细的说明;

2)在同一项目组或产品组内,调测打印出的信息串的格式要有统一的形式。信息串中

至少要有所在模块名(或源文件名)及行号;

3)编程的同时要为单元测试选择恰当的测试点,并仔细构造测试代码、测试用例,同时给出明确的注释说明。测试代码部分应作为(模块中的)一个子模块,以方便测试代码在模块中的安装与拆卸(通过调测开关);

4)使用断言来发现软件问题,提高代码可测性。用断言来检查程序正常运行时不应发生但在调测时有可能发生的非法情况,但不能用断言来检查最终产品肯定会出现且必须处理的错误情况;

5)对较复杂的断言加上明确的注释,用断言确认函数的参数,保证没有定义的特性或功能不被使用,对程序开发环境的假设进行检查;

6)正式软件产品中应把断言及其它调测代码去掉(即把有关的调测开关关掉),以加快软件运行速度;

7)在软件系统中设置与取消有关测试手段,不能对软件实现的功能等产生影响;

8)用调测开关来切换软件的DEBUG版和正式版,而不要同时存在正式版本和DEBUG版本的不同源文件,以减少维护的难度;

9)软件的DEBUG版本和发行版本应该统一维护,不允许分家,并且要时刻注意保证两个版本在实现功能上的一致性;

10)在编写代码之前,应预先设计好程序调试与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并设计好各种调测开关及相应测试代码如打印函数等;

11)调测开关应分为不同级别和类型。针对模块或系统某部分代码的调测,针对模块或系统某功能的调测,对性能、容量等的测试;

12)编写防错程序,然后在处理错误之后可用断言宣布发生错误。

8、程序效率

1)在保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稳定性、可读性及可测性的前提下提高代码效率,包括全局效率、局部效率、时间效率及空间效率;

2)局部效率应为全局效率服务,不能因为提高局部效率而对全局效率造成影响;

3)通过对系统数据结构的划分与组织的改进,以及对程序算法的优化来提高空间效率;

4)仔细考虑循环体内的语句是否可以放在循环体之外,使循环体内工作量最小,从而提高程序的时间效率;

5)仔细考查、分析系统及模块处理输入(如事务、消息等)的方式,并加以改进;

6)对模块中函数的划分及组织方式进行分析、优化,改进模块中函数的组织结构,提高程序效率;

7)不应花过多的时间拼命地提高调用不很频繁的函数代码的效率;

8)仔细地构造或直接用汇编编写调用频繁或性能要求极高的函数。嵌入汇编可提高时间及空间效率,但也存在一定风险;

9)在保证程序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压缩代码量、去掉不必要代码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局部和全局变量,来提高空间效率;

10)尽量减少循环嵌套层次。在多重循环中,应将最忙的循环放在最内层,以减少CPU 切入循环层的次数;

11)避免循环体内含判断语句,应将循环语句置于判断语句的代码块之中;

12)尽量用乘法或其它方法代替除法,特别是浮点运算中的除法;

13)不要一味地追求紧凑的代码,因为紧凑的代码并不代表高效的机器码。

9、质量保证

1)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构筑软件质量;

2)代码质量保证优先原则

(1)正确性,指程序要实现设计要求的功能;

(2)稳定性/安全性,指程序稳定、可靠、安全;

(3)可测试性,指程序要具有良好的可测试性;

(4)规范/可读性,指程序书写风格、命名规则等要符合规范;

(5)全局效率,指软件系统的整体效率;

(6)局部效率,指某个模块、子模块、函数的本身效率;

(7)个人表达方式,指个人编程习惯。

3)只引用属于自己的存贮空间;

4)防止引用已经释放的内存空间;

5)过程/函数中分配的内存,在过程/函数退出之前要释放;

6)过程/函数中申请的(为打开文件而使用的)文件句柄,在过程/函数退出之前要关闭;

7)防止内存操作越界;

8)认真处理程序所能遇到的各种出错情况;

9)系统运行之初,要初始化有关变量及运行环境,防止未经初始化的变量被引用,并对加载到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

10)严禁随意更改其它模块或系统(不属于自己)的有关设置和配置,不能随意改变与其它模块的接口;

11)注意易混淆的操作符。当编完程序后,应从头至尾检查一遍这些操作符,以防止拼写错误;

12)有可能的话,if语句尽量加上else分支,对没有else分支的语句要小心对待。switch语句必须有default分支;

13)不使用与硬件或操作系统关系很大的语句,而使用建议的标准语句,以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

14)精心构造算法,并对其性能、效率进行测试,对较关键的算法最好使用其它算法来确认;

15)注意表达式是否会上溢、下溢,使用变量时要注意其边界值;

16)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对一些错误事件(如用户误操作等)能进行自动补救;

17)对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操作代码要仔细考虑,防止对数据、硬件等的安全构成危害,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0、代码编辑、编译与审查

1)同产品软件(项目组)内,最好使用相同的编辑器,并使用相同的设置选项;

2)打开编译器的所有告警开关对程序进行编译;

3)通过代码走读及审查方式对代码进行检查;

4)编写代码时要注意随时保存,并定期备份,防止由于断电、硬盘损坏等原因造成代码丢失;

5)某些语句经编译后产生告警,如果你认为它是正确的,那么应通过某种手段去掉告警信息;

6)使用代码检查工具对源程序检查,使用软件工具进行代码审查。

11、代码测试与维护

1)单元测试要求至少达到语句覆盖;

2)整理或优化后的代码要经过审查及测试;

3)代码版本升级要经过严格测试;

4)使用工具软件对代码版本进行维护;

5)正式版本上软件的任何修改都应有详细的文档记录;

6)发现错误立即修改,并且要记录下来;

7)关键的代码在汇编级跟踪;

8)仔细设计并分析测试用例,使测试用例覆盖尽可能多的情况,以提高测试用例的效率;

9)尽可能模拟出程序的各种出错情况,对出错处理代码进行充分的测试;

10)仔细测试代码处理数据、变量的边界情况;

11)保留测试信息,以便分析、总结经验及进行更充分的测试;

12)不应通过“试”来解决问题,应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

13)对自动消失的错误进行分析,搞清楚错误是如何消失的;

14)测试时应设法使很少发生的事件经常发生;

15)明确模块或函数处理哪些事件,并使它们经常发生;

16)坚持在编码阶段就对代码进行彻底的单元测试,不要等以后的测试工作来发现问题;

17)去除代码运行的随机性,让函数运行的结果可预测,并使出现的错误可再现。

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手段。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要求对于指定的应用环境,构造出较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起数据库应用系统,并使系统能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

1、设计数据库之前

1)理解客户需求,询问用户如何看待未来需求变化。让客户解释其需求,而且随着开发的继续,还要经常询问客户以保证其需求仍然在开发的目的之中;

2)了解企业业务,在以后的开发阶段节约大量时间;

3)重视输入输出。在定义数据库表和字段需求(输入)时,首先应检查现有的或者已经设计出的报表、查询和视图(输出),以决定为了支持这些输出哪些是必要的表和字段;

4)创建数据字典和E-R 图,对SQL 表达式的文档化来说这是完全必要的;

5)定义标准的对象命名规范。

2、表与字段的设计

1)表设计原则

(1)标准化和规范化;

数据的标准化有助于消除数据库中的数据冗余。标准化有好几种形式,但Third Normal Form(3NF)通常被认为在性能、扩展性和数据完整性方面达到了最好平衡。事实上,为了效率的缘故,对表不进行标准化有时也是必要的。

(2)采用数据驱动,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

(3)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考虑到哪些数据字段将来可能会发生变更。

2)字段设计原则

(1)每个表中都应该添加的3 个有用的字段;

①dRecordCreationDate,在SQL Server 下默认为GETDATE();

②sRecordCreator,在SQL Server 下默认为NOT NULL

DEFAULT USER;

③nRecordVersion,记录的版本标记,有助于准确说明记录中出现null 数据或者丢失数据的原因。

(2)对地址和电话采用多个字段,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最好拥有自己的数据表,其间具有自身的类型和标记类别;

(3)使用角色实体定义属于某类别的列,创建特定的时间关联关系,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文档化;

(4)选择数字类型和文本类型要尽量充足,否则无法进行计算操作;

(5)增加删除标记字段。在关系数据库里不要单独删除某一行,而在表中包含一个“删除标记”字段,这样就可以把行标记为删除。

3、键和索引

1)键选择原则

(1)键设计4 原则

①所有的键都必须唯一;

②为关联字段创建外键;

③避免使用复合键;

④外键总是关联唯一的键字段。

(2)使用系统生成的主键,控制数据库的索引完整性,并且当拥有一致的键结构时,找到逻辑缺陷很容易;

(3)不要用用户的键,通常情况下不要选择用户可编辑的字段作为键;

(4)可选键有时可作主键,能拥有建立强大索引的能力。

2)索引使用原则

索引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最高效方式之一,绝大多数的数据库性能问题都可以采用索引技术得到解决。

(1)逻辑主键使用唯一的成组索引,对系统键(作为存储过程)采用唯一的非成组索引,对任何外键列采用非成组索引。考虑数据库的空间有多大,表如何进行访问,还有这些访问是否主要用于读写;

(2)大多数数据库都索引自动创建的主键字段,但是不能忘了索引外键,它们也是经常使用的键;

(3)不要索引memo/note 字段,不要索引大型字段,这样会让索引占用太多的存储空间;

(4)不要索引常用的小型表,不要为小型数据表设置任何键,尤其当它们经常有插入和删除操作时。

4、数据完整性设计

1)完整性实现机制

(1)实体完整性:主键

(2)参照完整性

①父表中删除数据:级联删除,受限删除,置空值;

②父表中插入数据:受限插入,递归插入;

③父表中更新数据:级联更新,受限更新,置空值。

DBMS对参照完整性可以有两种方法实现:外键实现机制(约束规则)和触发器实现机制。

(3)用户定义完整性:NOT NULL,CHECK,触发器。

2)用约束而非商务规则强制数据完整性;

3)强制指示完整性。在有害数据进入数据库之前将其剔除,激活数据库系统的指示完整性特性;

4)使用查找控制数据完整性,控制数据完整性的最佳方式就是限制用户的选择;

5)采用视图。可以为应用程序建立专门的视图而不必非要应用程序直接访问数据表,这样做还等于在处理数据库变更时给你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 课时,80 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识字4 》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 个生字; ·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 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 的培养;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 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 ·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 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 模仿和创新写作,抒发自己的感受或编成儿歌。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三、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关

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任务驱动(网络拓扑图的制作)教学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

《荷叶圆圆》 设计者王晓华铁岭县种畜场小学 一、概述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 课共需2课时。课文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 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教师具体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 3 —5自然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读书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联系生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在6?7岁的年龄段中,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较好地接受活泼有趣、直观形象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有个性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3.学生有较好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主要运用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运用自主读一一作读一习说”的学习方法,使 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 及团结合作意识。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和进行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促进思 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教师所用的荷叶、字词贴图、网络课件、教材,学生所用的教材。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分析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彩 虹 普洱市景东县安定镇中学教师:王 U nit7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 一设计思路 营本节课的词汇主要是服饰类的,课型属 于听说课。所以在课前先 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唱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进课堂, 期间还有pairwork,groupwork,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 互相对话。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两次,可以提供给学生充 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前一单元初步学习完有关食物的英语知识之后,本单元进一步地学习有关服饰的知识。而本课时是 着 绕 第一课时,所传授的知识点应该浅显易懂,不应该太难。本课时围 为词汇教学,在 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展开。首先 学习词汇之后,句型的教授也应该把握重点,本课时的主要句型是How muchis??It’s?dollars.Howmuchare??Theyare? dollars.词汇的重点是要区分单复数,还有dollar的用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Newwords: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 (2)Questionsandanswers:Howmuchis/are??It’s/They

are?dollars.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 语的能力。 。 乐 (2)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1)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 握 回答。 (2)学会询问价钱的英语句型及其 难点: (1)表示大小,颜色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前时,该如何摆 。 放 。 (2)听力2a前,如何充分铺垫,以便于学生跟上录音速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初一的学生对有关服装的知识有些了解所以接受起来应该不难。但是词汇的发音以及概念,却需要老师的及时 续时间 持 指导。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记 忆 的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节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就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定义介绍 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errill,M.D.)在1996年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理论家迪克与凯里(Dick&Carey)在1996年为教师写的教学设计普及读物《教师规划指南》中认为:教学设计是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教学的系统化过程。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方案案例 教师上课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教学设计方案是对整节课的教学进行的系统规划,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本词条下,我们将例举若干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分享、学习。 中学学科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2、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在实际问题上的运用。 4、教学内容结构: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折射各个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③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④能够对照光的反射来阐述光的折射,以及能够区别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情境导入的学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识字4》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个生字;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 一、概述 ·课名是《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简洁优美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反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本节课教材为五年级教材,为探究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跨越式发展的程度,选择了四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会利用课件和网络资源,了解圆明园的园林艺术、历史文物、以及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 ·学生熟悉运用网络独立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价信息的方法。 ·通过圆明园特色、兴衰历史的学习,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有创造性的电子作品,能向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作出口头汇报。 ·学会生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提高小组讨论、交流的参与意识和技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结合”试验班的学生。 ·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提出有关圆明园的问题。 ·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术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了解不够。 四、资源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九册;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参考网址:(学生可以访问这些网址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d6802145.html,/(圆明沧桑) http://(圆明新园) http://(圆明园遗址)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3.3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范例1: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 (一)概述 ·课名是《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简洁优美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反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 仇恨。 ·本节课教材为五年级教材,为探究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跨越式发展的程度,选择了四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会利用课件和网络资源,了解圆明园的园林艺术、历史文物、以及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 ·学生熟悉运用网络独立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价信息的方法。 ·通过圆明园特色、兴衰历史的学习,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有创造性的电子作品,能向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作出口头汇报。 ·学会生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提高小组讨论、交流的参与意识和技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结合”试验班的学生。 ·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提出有关圆明园的问题。 ·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术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了解不够。 (四)资源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九册;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最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1

一、单选题 1、四、五十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流派是(B) A 山西派 B 山药蛋派 C 西北风派 D 农村派 2、穆旦诗所表现的“自我”的特点是(D ) A 夸饰 B 浪漫多情 C 感伤、自怨 D 分裂、痛苦 3、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C ) A 《高干大》 B 《小二黑结婚》 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 《种谷记》 4、何其芳的代表作《画梦录》是(D) A 散文集 B 诗歌集 C 短篇小说集 D 长篇小说 5、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C) A 胡适的《尝试集》 B 周作人的《小河》 C 郭沫若的《女神》 D 朱自清的《毁灭》 6、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之说的是(B )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李大钊 7、散文《往事(一)(二)》、《笑》、《山中杂记》的作者是(B) A 朱自清 B 冰心 C 徐志摩 D 周作人 8、1929年春香港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是(D)

A “银铃会” B 新民会 C 启文社 D “岛上社” 9、方鸿渐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A) A 钱钟书《围城》 B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C 沈从文《八骏图》 D 曹禺《北京人》 10、叶绍钧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 A 冷静客观 B 明丽典雅 C 感伤悲哀 D 古朴晦涩 11、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B) A 浅草社 B 未名社 C 语丝社 D 新月社 12、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A ) A 《长河》 B 《八骏图》 C 《月下小景》 D 《绅士的太太》 13、“好一记鞭子”指的是(C ) A 三篇杂文

教学设计方案

园艺植物的繁殖教学设计 曲阜市职业中专 胡纪龙 2013-5-20

园艺植物的繁殖 ---嫁接 教材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选择的课题是《园艺植物的繁殖》中的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植物的嫁接繁殖。这节课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和劳动技能课上都有的一节课;学生有着这方面的知识和潜在的能力学好本课,这节课也是最具操作性的一节活动课,同时也是同学们最喜闻乐见的一个内容。所以我们就选择这节课为示范课程。但是这节课的教材内容有严重滞后的现象。特别是操作技能方面教材中仍然沿用被淘汰了的知识内容。现行教材中的嫁接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芽接法和枝接法,存在问题有:嫁接材料比较浪费;操作比较麻烦;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等不利因素。而近两年新发展的改良的嫁接方法:切接法和嵌芽接有着弥补这些缺点的作用。这两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嫁接方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瓶颈。由此看来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我们职业类的教师要经常学习时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时俱进,跟上现代化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步伐。所以本次课的内容的编写没有完全根据教材内容,而是把实践内容部分加以更新,许多操作步骤都需要重新总

结编写,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进行了很多次实验,努力使内容不断的完善。但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其中必然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室内理论学习 1.章节名称 本节课是八年级生物下册课程中的一节。也是初中劳动技能中的一节实践课。 本节课是培养中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具操作性的一堂活动课。 2. 学时计划。 室内理论知识的讲解1节课45分钟;室外活动实习1节课45分钟。 3.教学目标。 普及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无性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情感目标。 本课程分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目标要求。了解内容为嫁接概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知识点。熟悉内容为嫁接原理,嫁接成活的条件等。掌握内容为切接法和嵌芽接的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在勤加练习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达到在实习中植株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优秀率。时间分配分别是:导语部分和了解内容8分钟;熟悉内容用时10分钟;掌握内容为27分钟。课外实习时间为45分钟。

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学生能初步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整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及策略 优势:一年级的学生在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时已接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时刻接触各种钟表。 不足: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数学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此时的年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以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认识时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做出的策略:1、教师要将时间与学生的实践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2、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来认识钟表。 三、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Flash动画、图片、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小钟面、小闹钟。 四、教学过程 1猜谜语导入课题 (1)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引出时钟,教师出示时钟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可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将钟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认识钟面 (1)观察发现PPT课件出示:起床图,再通过配合日常起床情节进行讲解。 提出问题:图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小朋友的起床时间? 学生作答,观察发现。 (2)感知钟面。拿出自己的钟面,观察发现。 (3)小组交流。相互说说钟面的组成。 认识整时 (1)通过玩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学生回答钟面上的时间。设计意图:将该年龄段学生喜欢的游戏插入到学习中,通过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整时的规律。(2)教学任意某个整时 通过PPT课件展示钟面某时,进行提问,再具体讲解整时的钟面表示方法。着重引导学生说清两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整。 (3)总结记录整时的两种方法。(借助课件图片分别作讲解)(4)对12时这个特殊时间进行单独讲解。 设计意图:12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要刻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 (3)巩固练习。巩固整时的认识 4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收获,教师补充说明。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及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教案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设计案例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 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学号:060401041237 提交日期:2008 年11 月20 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案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案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案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案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案实施规划 二、教案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案内容设计 教案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案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