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诗歌鉴赏教案之思想情感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态度教案精品

诗歌鉴赏之情感看法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方法:检测法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四)(除作文外全部试题)总结:参与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存在问题:第三、四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套题的训练,能够提升答题速度,熟识高考题型,学习应用答题技巧答题,进而提高成果。
2、与时发觉学生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1、在讲解过程中,留意答题技巧的灌输,教会学生审题答题。
2、关注高考学问点的链接,让学生积累应试学问。
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成果总结,试题分析。
师生活动:老师分析成果与试题难易度。
(2分钟)二、讲解第一题《艺术与仿照自然》。
(10分钟)1、主客体颠倒2、逻辑不当、强加因果。
师生活动: 1、老师公布答案。
2、学生找到答案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错误所在。
3、师生共同总结本题考察点。
三、讲解古诗鉴赏题《柳梢青》、1、回顾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作者注释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老师补充:问题:1、依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信息?2、疏通整首诗的诗意。
师生活动:1、学生小组探讨完成以上问题。
(6分钟)3、老师提问,板书重点。
(4分钟)3、解决8题。
此次在写法上采纳了那些手法?请至少答出两种,请简要赏析。
师生活动:1、师生共同疏通诗意(2分钟)2、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手法。
(4分钟)3、老师指定学生答题,与时订正问题。
(4分钟)4、老师归纳答题步骤。
(2分钟)4、解决9题。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师生活动:老师指定学生分析回答。
(4分钟)三、好用类文本阅读。
1、旧知回顾:好用类文本要读懂什么?(1分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贡献?2、解题《侯伯宇:一个高级学问分子的风骨》(2分钟)师生活动:指定学生回答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在读文章时要关注那些信息?3、解决试题。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 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 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
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
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了解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不同的主题和 思想感情。
叮咛、赞颂对方; 送别诗 诉说惜别之情; 叙述别后思念 对古代人、事的凭吊; 缅怀先贤、追慕古人; 咏史诗、怀古诗 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倾诉生不逢时的感慨; 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 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 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 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 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 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 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 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 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 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 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 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 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 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 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爱情诗常见意象: 5、 牵牛(牛郎织女):比喻夫妻间的思念。 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6、 金风玉露:表现七夕相会,相逢珍贵。如 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 却人间无数。” 7、 结发:比喻夫妻。如《孔雀东南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8、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落花喻指年华逝 去,青春不再。如李清照《一剪梅》:“花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一、思想与感情思想感情常常连用,但还是有区别的,思想就是形成感情的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说感情必须要说明其原因,也就是思想。
比如诗中表现了诗人的愁苦,但是必须要说明,是什么造成的。
是远离故乡,是仕途不顺被贬谪,还是国家动荡忧国忧民。
这一点一定要区别写出来。
二、感情的分类(一)感情坐标系我们首先为感情建立一个坐标系,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区分感情的种类,在描述的时候更加准确。
一个维度是情感的性质,一端是不愉快,另一端是愉快。
一个维度是情感的强度,一端是弱,另一端是强。
比如我们就可以将下列词在坐标系中标示出来。
恬淡、闲适、轻松、愉悦、欢乐、狂喜,把这些词连起来,就是在性质正半轴的一条线段,由弱到强。
建立这个坐标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在分析诗歌感情时,要先判断情感的性质,是悲是喜;再判断情感的强度,是强是弱;最后再确定具体描述情感的那个词。
这样,我们的描述才能称得上是比较准确的。
(二)确定感情1看题目、看注释、看正文1注意题目中的直接涉及喜怒哀乐的词,如《征人怨》《哀江头》《田园乐》《静夜思》。
2要特别注意注释的内容,考试时,试卷的空间极为宝贵,出题人不会写一句废话,有注释就一定会有用,如果我们的答案中和注释一点关系没有,那么这个答案一定是有问题的。
除了字词上的注释,关于作者作品的注释往往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
2看关键词:1找“感情词”:找诗词中“喜、笑、怨、泪、哭、怒、气”这样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或是“思、奠、悼、卧(表示一种闲适、超脱之情)”等描述与感情密切相关的行为的词。
2找“属性词”:苦词:孤、残、寒、苦、冷、霜、硬等这些触感寒冷、坚硬、粗糙的,味道苦涩的,气味不好的,视觉残破、破旧的词,我们称之为苦词,都是表达凄凉悲苦哀愁的感情的。
乐词:丽、细、小、柔、暖、轻、香、婀娜、婉转……这些词都是色彩艳丽的,体量轻小的,触感温暖细腻的,气味芬芳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味道香甜的。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诗歌鉴赏和思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思想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诗歌鉴赏和表达。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诗歌作品。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辅助材料。
3. 提前制定教学活动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幅诗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期待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诗歌的形式特点、意象的运用、韵律的感受等。
2. 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层次意义。
实践操作:1. 分发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阅读并标注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标注的诗句或段落,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和鉴赏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诗歌鉴赏作品和讨论记录,评估他们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选定的诗歌作品和相关的鉴赏材料。
2. 图片和音乐资源,用于引入课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考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学案

导教案 2 小题, 11 分)( 2017 年新课标 3 卷)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 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人间荣华应无分,身后文章合闻名。
莫怪气粗语言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 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伏:佩服。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愉悦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 表。
B .元稹经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拟,这从侧面说了然白诗较高的创作水 准。
C .白居易在诗中称号李绅为“短李”, 也隐含着不太认同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作者深信自己势必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代,所以其实不介怀在当时能否获得认同。
E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 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能够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下手,联合全诗,剖析作者表达的感情态度。
( 6 分)【答案】 14.CD15.诗人戏谑友人,炫耀自己,经过幽默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不是全部是戏言,也表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状况的无奈与自嘲。
2、( 2015 新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未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 注]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问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如何的作用?( 6 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自然不可以由于距离遥远、 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 但想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教学设计第一篇: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教学设计《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
2、在考试中,能帮助学生回答诗词中有关思想感情的考题。
重点:四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难点:在考试中帮助学生回答诗词鉴赏题中有关思想感情的考题。
准备:多媒体、音响、测试卷等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典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
古人写诗“一草一木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我们的考试中,考到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题,也是比比皆是。
如【2014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共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2014南充市中考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二、四看法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当中,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纷繁复杂的,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呢?我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个“四看法”。
看标题看意象看作者看关键句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春夜喜雨》——诗歌抒发的是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喜)《送孟浩然之广陵》——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惜别)《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意象我们先看一下李白的这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见床前之明月,疑为是霜,为确定是否是月光而望月,却突然变为对故乡的思念。
因为月这个意象,勾起了他的乡愁。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5篇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5篇第一篇: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一轮复习主备:徐银莲李红梅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了解思想感情类考题的题型。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一、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了怎样的的情怀?二、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答题思路:第一步:确定诗词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词)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归纳:1、咏史怀古诗(标题中有“咏怀”、“咏史”、“览古”、“怀古”或古地名等字样)叙述登高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
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归纳:(1)吟咏历史、评价人物是非,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2)借古讽今,昔日的繁华鼎盛已经消亡,或讽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或抨击时弊,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3)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慨世事变迁,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白的《越中览古》: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教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学习目标】1.熟悉古诗词中所抒发的各种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其鉴赏术语;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考纲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一.学会提取各种信息,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2、作家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3、诗词的题目、注释及“序”;4、文本中的情态词及作品复杂的情感;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真题回放常见高考试题提问方式:1、(09年高考山东卷)(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09年高考四川卷)(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3、(09年高考安徽卷)(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09年高考辽宁卷)(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09年高考江苏卷)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三.题目类型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表现了怎样的情趣;5、主旨是什么;6、结合意境提问;7、就某句某联发问。
四.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五.分类讲练㈠.别离贬谪诗1.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⑴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①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④表达自己的志向。
⑵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2.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作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评价是个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3,9,17曹亚平一、考点解读:1.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即诗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高考常见的诗歌题材1、咏史怀古诗2、咏物言志诗3、羁旅思乡诗4、赠友送别诗5、边塞征战诗6、山水田园诗7、哲理诗8、爱情闺怨诗三、依据诗歌的题材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咏某位古人”等。
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要点1、弄清史实,即作者怀什么“古”。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要多积累历史知识。
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关注注解。
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3、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②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
或借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或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或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担忧,对百姓疾苦同情;或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类比古人的成就,抒发自己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4、分析写法。
怀古咏史诗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
在写法上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手法。
(四)示例赏析1、阅读下面两首《题乌江亭》,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①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这种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②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越宫遗址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3、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2、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限的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释]①许浑,晚唐诗人。
②古堞,城上的矮墙。
③缑岭,即缑氏山,距洛阳约百里。
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略作分析。
答:①首句“禾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开首的“彼黍离离”化用而来的,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②第二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
③“水声东去”既是写实景(故洛城紧靠着洛水北岸),又是双关寓意。
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
④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太子普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
仔细体察物关情[咏物诗鉴赏](一)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形态、色泽、特征),体会特殊物象的象征意义。
2、感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态度。
3、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4、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从整体构思看,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二)示例赏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请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什么道理。
【答案】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介(例如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2、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通过画上风骨朴素淡雅的梅花刻画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愚斫五弦琴。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1)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来越强壮,越是暴晒越是茂盛。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一)题材特征1、诗题中多含有能够体现飘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代表团圆的古代节日名。
如: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2、诗中常见如下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鸿雁、浮云、高楼、寒山、暝色、宿鸟、日暮等。
3、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二)内容情感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或因梦寄情。
其感情大致分为三类:1、羁旅的寂寞、艰辛;漂泊在外的凄凉、孤独、愁苦、寂寞。
2、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常用技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3、对面落笔(曲笔)、联想、想象。
4、细节描写。
5、虚实结合。
6、比喻、拟人等(四)示例赏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南宋沈义父又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结合全诗和前人的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景结合的艺术。
【答案】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思想情感。
诗的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旅愁思乡之情。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使全诗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作者身处何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客居他乡,孤寂思乡(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从对面着笔,抛开自己,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
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答:①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②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1、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旅居异地的乡愁。
6、(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