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问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问题及答案篇一:小学科学试题集锦及答案小学科学试题集锦及答案(一)、填空(20分,每空1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
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
它是根据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
8、_、_和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
(二)、选择(10分,每题1分)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问题及答案)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三)简答。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设计备课人:目录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71给动物分类72鱼类133鸟类164哺乳类22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285运动与位置286不同的运动357运动的快慢39第三单元常见的力468力与运动469弹力5110摩擦力6011浮力70第四单元简单电路8512点亮小灯泡8513导体和绝缘体9014电路暗箱9615生活中的电102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10616常见的岩石10617.认识矿物111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116专项学习123像工程师那样……123活动手册参考答案132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师备课参考(单元主题解析)(2021新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主题解析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自然界的事物处在不停地变化中,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物质的变化可以给人们带来益处,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物质的变化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有害气体和粉尘等。
研究各种物质变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的科学自然观,形成"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利用了物质变化"的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有助于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明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学会按照"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标准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为中学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奠定基础。
本单元力图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多种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本单元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特别安排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力图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遗传能使生物界的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变异能使生物的个体产生新的性状,或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和变异。
造就了物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得地球上生物世界生生不息,气象万千。
遗传规律、DNA技术正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改良动植物品种、生产疑难病药品、治疗遗传疾病、治理环境污染、侦破复杂案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三套)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一)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问答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当前我国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如何?3.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怎样?4.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5.社会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怎么样?6.什么是“教学大纲”?7.“教学大纲”的问题在哪里?8.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9.课程标准是怎样界定的?10.课程标准有什么功能?11.为什么说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弹性?12.课程标准的结构是怎样的?13.课程标准的陈述形式是什么?14.世界各地的科学课程标准有几种陈述形式?15.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16.为什么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17.怎样理解“科学素养”?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19.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20.“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21.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22.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23.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24.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25.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26.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27.课程标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2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29.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二、科学(3-6年级)课程目标问答30.什么是课程目标?31.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2.为什么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33.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是否包含“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34.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35.什么是科学探究?36.为什么分目标的第一部分就是科学探索?37.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8.什么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39.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是科学课的德育目标?为什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不用“德育目标”?40.科学教育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41.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42.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43.《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合作交流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吗?44.为什么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45.科学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三、科学(3-6年级)内容标准问答46.什么是探究?47.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48.为什么说探究是一种本能?49.儿童自发的探究有什么特点?50.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51.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不同之处?52.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共同之处?53.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54.科学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吗?55.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吗?56.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57.在科学探究方面我国对小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58.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关系?59.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60.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来自哪里?61.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支持条件?62.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63.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倾听学生?64.探究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已有的原始观念?65.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66.如何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四、科学(3-6)年级实施建议67.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68.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69.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70.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71.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72.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73.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74.什么是亲历活动?75.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76.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77.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78.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79.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80.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81.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82.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3.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85.什么是教育评价?86.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87.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88.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89.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90.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91.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92.“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4.“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5.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96.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97.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98.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99.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100.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查试题(答案)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四年级的科学答案

四年级的科学答案一、引言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对他们的认识世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四年级学生们提供一些常见科学问题的答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
二、科学与日常生活1. 为什么我们要洗手?洗手是为了保持我们的手部卫生,从而预防疾病的传播。
我们的手部往往接触到很多细菌和病毒,比如上厕所、接触脏物等。
如果不洗手,这些细菌和病毒会通过我们的手部进入我们的身体,引发疾病。
因此,经常洗手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2. 为什么吃水果对身体好?吃水果对身体好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和维持身体机能。
其次,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和预防便秘。
此外,水果还含有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身体细胞免受损害。
因此,均衡饮食中加入适量的水果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三、物质与变化1. 什么是固体?固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有序,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大。
常见的固体有金属、石头、木头等。
固体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的位移能力。
2. 什么是液体?液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但不如固体有序,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小。
常见的液体有水、果汁、牛奶等。
液体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大的分子间的位移能力。
四、植物与动物1. 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能量,在叶片的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首先,光能被吸收后,叶绿素中的电子被激发并传递给叶绿体内的其他分子。
然后,这些激发的电子和阳光提供的能量被用来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最后,葡萄糖可以被植物用来提供能量或合成其他有机物质。
2. 动物有哪些不同的身体特征?动物有很多不同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帮助它们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三套)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一)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问答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当前我国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如何?3.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怎样?4.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5.社会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怎么样?6.什么是“教学大纲”?7.“教学大纲”的问题在哪里?8.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9.课程标准是怎样界定的?10.课程标准有什么功能?11.为什么说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弹性?12.课程标准的结构是怎样的?13.课程标准的陈述形式是什么?14.世界各地的科学课程标准有几种陈述形式?15.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16.为什么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17.怎样理解“科学素养”?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19.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20.“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21.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22.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23.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24.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25.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26.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27.课程标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2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29.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二、科学(3-6年级)课程目标问答30.什么是课程目标?31.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2.为什么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33.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是否包含“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34.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35.什么是科学探究?36.为什么分目标的第一部分就是科学探索?37.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8.什么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39.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是科学课的德育目标?为什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不用“德育目标”?40.科学教育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41.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42.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43.《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合作交流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吗?44.为什么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45.科学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三、科学(3-6年级)内容标准问答46.什么是探究?47.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48.为什么说探究是一种本能?49.儿童自发的探究有什么特点?50.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51.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不同之处?52.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共同之处?53.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54.科学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吗?55.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吗?56.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57.在科学探究方面我国对小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58.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关系?59.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60.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来自哪里?61.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支持条件?62.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63.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倾听学生?64.探究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已有的原始观念?65.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66.如何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四、科学(3-6)年级实施建议67.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68.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69.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70.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71.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72.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73.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74.什么是亲历活动?75.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76.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77.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78.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79.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80.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81.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82.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3.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85.什么是教育评价?86.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87.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88.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89.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90.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91.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92.“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4.“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5.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96.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97.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98.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99.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100.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查试题(答案)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精品】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5道(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五年级科学的主要内容?A. 动植物B. 地球与宇宙C. 物质与能量D. 信息技术2. 在五年级科学中,下列哪个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A. 动物的分类B. 地球的形状C. 物质的状态D.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五年级科学的主要内容?A. 动植物B. 地球与宇宙C. 物质与能量D. 信息技术4. 在五年级科学中,下列哪个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A. 动物的分类B. 地球的形状C. 物质的状态D.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5.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五年级科学的主要内容?A. 动植物B. 地球与宇宙C. 物质与能量D. 信息技术二、判断题5道(每题1分,共5分)1. 五年级科学主要包括动植物、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和信息技术。
()2. 在五年级科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包括动物的分类、地球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 五年级科学主要包括动植物、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和信息技术。
()4. 在五年级科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包括动物的分类、地球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5. 五年级科学主要包括动植物、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和信息技术。
()三、填空题5道(每题1分,共5分)1. 五年级科学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在五年级科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五年级科学主要包括动植物、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和信息技术。
()4. 在五年级科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包括动物的分类、地球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5. 五年级科学主要包括动植物、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和信息技术。
()四、简答题5道(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五年级科学的主要内容。
2. 请简述在五年级科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期末考卷含参考答案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青蛙B. 猫C. 鲨鱼D. 蜗牛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哪里进行的?A. 根B. 叶子C. 花朵D. 果实3. 下列哪种材料是导电的?A. 塑料B. 木材C. 铜D. 玻璃4. 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中,水蒸气变成水滴叫做什么?A. 蒸发B. 凝结C. 冻结D. 汇集5. 下列哪种现象是物理变化?A. 燃烧B. 腐烂C. 熔化D. 发芽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消费者。
()4.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
()5.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______和降水三个过程。
2. 植物的根除了固定植物体外,还能吸收______和______。
3. 光是沿______传播的。
4.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5. 声音的强弱称为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2. 描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3. 解释什么是物理变化。
4. 简述食物链的概念。
5. 解释摩擦力的作用。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小明把一块冰放在室温下,冰会变成什么?这个过程叫做什么?2.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它的速度会怎样变化?3. 如果把一颗种子放在湿润的土壤中,它会发芽吗?为什么?4. 当我们打开电视时,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如何产生的?5. 如果把一块磁铁放在一堆铁钉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 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2. 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四大要素的表述: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探究核心):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③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④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蕃薯和萝卜是根,马铃薯和荸荠是茎。
从根和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分析。
3. 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一是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
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是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三是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实验、二、通过提问三、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总结四、试图解释五、展示资料六、鼓励提问七、鼓励验证八、赞赏特别办法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个基本要素。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星空最为壮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是辨认星座最容易的季节。
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也最醒目,它的右上方是金牛,左上方是双子,正上方是御夫,左下方是大犬与小犬,运气好的话,向右会看到狮子座。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根据对物体具有的一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观察和度量的结果,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也是看星的好机会。
“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
秋夜星空多的是王公贵族: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鲸鱼。
二、辨别题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原都是病毒。
正确。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有关。
潮汐现象(潮涨潮落)的变化周期与月球的周日运动相关。
海面因为受到引潮力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
所谓引潮力,也就是潮汐的原动力,主要因为天体对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引力差异而产生;其中以月球为最大,遥远的太阳次之(平均为月球的46%),其他天体则非常微弱。
原则上,潮水一天升降两次;但也有一天只升降一次的地方。
海面上某点的水位上升到极致的状态,称为高潮;下降到极致的状态,称为低潮。
自低潮到高潮的变化,称为涨潮。
相反地,由高潮到低潮的变化,称为落潮。
以月球为例,地表正对和正背向月球的两处都是引潮力最大的地方,因此造成高潮现象。
由于地球不断自转的原故,通常由高潮到下一个高潮,约隔12小时25分钟,而到再下一个高潮,则约隔24小时50分钟。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也以同方向绕地球运行,每天在绕地轨道上前进的角度是360°/29.5天,所以地球上同一点要多花24/29.5小时(即50分钟)才能再度正对月球。
所以,每天潮涨潮落的具体时间也是不同的。
此外,每当日、月、地球三者连成一线(即朔和望)过后的一、两天,海面所受引力为日、月的总和,因而出现最高的高潮和最低的低潮,潮差最大,这就是大潮。
而每当日、月、地球三者成直角关系(即上弦和下弦)过后的一、两天,日、月的引力互相抵消,便出现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潮差最小,形成了小潮。
因此,一个月中会发生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11、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①提问⏹——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为什么?” “怎样?” ——质疑产生问题?!⏹让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要提出具体、形象的问题!——少而精?!⏹学生提出问题——写下来——明确⏹学会提问?!⏹把学生的设想和愿望当作问题!②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
⏹假说与预言⏹假说——提出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解释。
为了说明已有的结果。
⏹有观察(或以前的实验)作为基础,但一定有猜测性。
⏹预言——基于观察,预测一件将来会发生的事件。
预言是验证假说正确与否的重要环节。
⏹科学不是解释问题、现象,假说需要新预言——证实!③制定计划⏹——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事先设计原始记录表!⏹——有计划、记录系统化、帮助细致观察、实验。
④观察、实验、制作⏹观察——仔细查看,做好笔记,进行对比和对照。
⏹观察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直接、或借助“工具” 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被观察对象的信息。
⏹前提:“不干扰、影响事物”⏹全面、深刻、锐敏、准确。
胆大心细观察记录⏹要唤起学生做观察记录的愿望⏹如:“ 你很会观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但是你怎么才能让别人跟你分享这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是不是应该把它写下来,画下来,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了呢?”记录——重要⏹观察的结果用什么表示⏹使用观察记录本:画图记录,文字记录,写小作文,填写表格,拍照,录音等,并把这些内容都放入记录本中。
⏹事先设计记录表!——有计划⏹实验⏹——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活动,测量、收集数据以及控制变量。
(一定工具、技术)。
⏹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
⏹能用简单观察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例:单摆实验: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记录——重要!实验的结果用什么表示,使用实验记录本:画图,文字、表格、拍照、录音等。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小发明、小制作⑤收集整理信息⏹收集——收集书面、文字证据,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信息的爆炸——需要辨别、剔、留信息。
⏹整理——分析:定量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⑥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例:黑箱电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解释——归纳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提出结论,找出合适的模型。
⏹结论不等于实验数据——认识的深入⑦表达与交流⏹——将自己的探究情况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形式用科学语言告知他人。
⏹数据及结果的描述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示意图)三、案例分析17、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可从教学民主的角度分析:⏹平等——避免教学压制⏹倾听——学生的要求、疑问⏹尊重——学生的思考、奇思怪想、事实⏹规范——行为、程序——依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实验?!⏹参与——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
也可从教师角色的角度分析:作为推动者的教师的行为:●①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②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解释和疑问●③让学生观察新事物、做新尝试、鼓励持续深入的实验和思考●④组织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⑤培养解释能力方面给予支持。
18、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这天大致是公历五月到六月上、中旬里的一天。
这天早晨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傍晚从西北方向落下,中午太阳从接近正中天空经过,中天高度较高。
这天白天时间长,黑夜时间短。
太阳除参与因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存在因地球公转引起的在恒星背景上的相对运动,即周年视运动。
太阳因周年视运动在黄道上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1°。
在一年的不同日期内,太阳的赤经、赤纬的变化,引起昼夜长度的变化。
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两天,即春分和秋分,太阳由东点出,西点没,昼夜相等。
从春分起,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北移,夏至日到达最北点。
在这段时间内,太阳出的时刻逐日提早,而没的时刻逐日延迟。
同时中天高度越来越高,白昼变长,黑夜缩短。
夏至那天中天高度最高,白天最长。
夏至以后,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南移,中天高度逐渐下降。
秋分以后,太阳的出没位置已在东、西点以南,昼短夜长。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冬至日为止。
这时,太阳的出没位置到达最南点,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以后,太阳的出没点重新北移,到春分点时昼夜又相等,完成一年一周的运动。
由于纬度不同,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
纬度越高,夏季白天越长,冬季白天越短。
极圈以北开始出现“白夜”和“黑昼”。
在地球北极,则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太阳不再每天东升西落。
南半球的情况和北半球完全相同,只是冬和夏、春和秋,恰好相反。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19、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可从科学探究教学的科学规范角度分析论述。
科学课教学的科学规范:⏹①科学术语⏹②程序规范⏹③动作规范——操作⏹④实事求是——尊重事实⑤质疑——合理相信20、某一天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变暗,一观测者看到月亮高挂在东南天空。
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此时的月相应该是上弦月。
这天大致应该是夏季的农历初七、初八。
月球从新月(或满月)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位置的时间间隔,叫朔望月或盈亏月。
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它的长度等于29.5306平太阳日。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通宵达旦都看不到月亮,这天的月相叫新月或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