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气象)

名词解释1、气温递减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 ,气温则下降约0.6℃,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通常以 表示:2、饱和水气压(E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是有限的,当水汽含量达到极限时,此时空气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即为饱和水气压。
3、相对湿度(f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f=e/E ×100%4、比湿(q ):同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w d w m m m q +=5、露点(Td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下,若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 )变成饱和水汽压(E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
6、能见度: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单位用米(m )或千米(km )表示。
7、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v v d RT P T R P ρρ=⇔=8、可见光:肉眼能够看得见的从0.4~0.76um的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
9、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状态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370W/m2)。
10、维恩(Wein )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 )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的,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C T m =λ。
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11、斯蒂芬(Stefan )-玻耳兹曼(Boltzman )定律: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σT4 (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效劳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外表、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局部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到达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到达饱和时的温度。
气象学名词解释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3、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时数。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9、大气质量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0、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2、散射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开13、散射辐射太阳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5、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6、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7、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8、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9、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1、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感光性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2、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之比。
23、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气压: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干空气)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的温度降水: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矢量云量:将地平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份数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第二章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夹角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散射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在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太阳常数之比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由于地面的反射作用返回大气或宇宙空间反射率:反射辐射/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的能量第三章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干绝热变化: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湿绝热变化:一团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气温直减率为负值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层中某个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第四章蒸散: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总和。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气象学名词解释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2.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3.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4.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5.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6.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8.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9.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1.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3.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1. 温度(气温)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 与最低温度(气温) 之差。
2.温度(气温)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 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 之差。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太阳能利用率;某一生长季节内,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放出的热能与该时段同一面积上所接收的太阳总辐射(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
\饱和水汽压;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容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限度时产生的水汽压,就称为饱和水气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南北纬30°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大型高压系统。
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植物的光周期--植物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昼夜长短产生反应,在特定的时间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等原因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范围较大的闭合高、低压区,称之为大气活动中心;水汽压--空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寒潮--由于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出现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在中国近海海面有7级以上大风,就称为寒潮;活动面--由于辐射作用直接吸热和放热,从而影响其上下物质层(包括气层、土层、水层、作物层等)热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气候系统--是一个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短日照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短的白天和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
蒸腾系数-植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蒸腾)的水分克数,就称为植物的蒸腾系数。
锋面-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的交界面或过渡面。
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
气压: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
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
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
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干空气)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的温度
降水: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矢量
云量:将地平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份数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
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夹角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
散射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
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在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太阳常数之比
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由于地面的反射作用返回大气或宇宙空间
反射率:反射辐射/总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的能量
第三章
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
干绝热变化: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湿绝热变化:一团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气温直减率为负值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
大气稳定度:大气层中某个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
第四章
蒸散: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总和。
绝热冷却(云):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因体积膨胀对外做功而导致空气本身的冷却。
辐射冷却(露、霜、雾):指在晴朗无风的夜间,由于地面的辐射冷却,导致近地面层空气的降温。
平流冷却(雾):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将热量传递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温度降低。
混合冷却:当温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水平混合后,也可能产生凝结。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云:是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冰晶或者两者混合组成可见聚合体,底部不与地面相接,并有一定的厚度。
热力对流(积状云):指地表受热不均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引起的对流上升运动。
动力抬升(层状云):指暖湿气流受锋面、辐合气流的作用所引起的大范围上升运动。
大气波动(波状云):指大气流经不平的地面或在逆温层以下所产生的波状运动。
地形抬升(积状云、波状云和层状云):指大气运行中遇地形阻挡,被迫抬升而产生的上升运动。
晕:光线经过卷层云的冰晶的折射和反射作用,呈现一个或两个以上围绕在太阳或月亮四周的光圈、光斑、光弧的光学现象。
降水量: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降水或融化后的固态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聚集在水平面上的水层深度。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水绝对变率:某地逐年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水量之差的平均值。
降水相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降水频率:某界限降水量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次数与该期降水总次数的百分比。
降水保证率:指高与(低于)某界限降水量的频率总和。
第五章
低压槽:低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由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
鞍形气压场:由两个高压与低压相对组成的中间区域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水平气流辐合:空气质点聚积,引起气压升高的现象
水平气流辐散:空气质点向周围流散,引起气压降低的现象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承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大气环流:地球上各种规模的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称为海陆风
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夜间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山风和谷风合成为山谷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又干又热的风
第六章
气团:指占据广大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物理属性比较均匀,铅直方向上各处物理属性的分布比较相似,在它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的大块空气。
锋:是指大气中不同属性的气团(如冷气团和暖气团)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指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锋面受地形阻挡,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锢囚锋:冷锋快行赶上暖锋,或两条冷锋合并而成。
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温带气旋:是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因而又称锋面气旋
温带反气旋:是指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反气旋
副热带高压:一个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动力性高压带
干热风:高温低温并伴随一定风力的综合天气预报
霜冻: 在植物生长季里,植物表面以及附近气层的温度降到0℃或0℃以下,引起植物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第七章
南方涛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变化关系
气候型:在同一个气候带里,由于地理环境或环流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按环境特征进行气候划分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海洋性气候:某一地区的气候受海洋影响较深,且能反映出海洋影响的气候特征
大陆性气候:某一地区的气候受陆地影响较深,且能反映出陆地影响的气候特征
季风:在大范围内,以一年为周期,低空盛行风向及其所相应的盛行气团和天气气候特点随季节而明显变化的现象
第八章
小气候: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附:15年还考了下垫面、气候带这两个名词解释,暂时不放上来了书上有,第八章有一些隐藏的名词解释,要好好看书……其他的这里面都包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