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森林气象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气象学复习资料(0002)

气象学复习资料(0002)

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

其值为1367瓦•米-2。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森林气象学章节练习题

森林气象学章节练习题

名词解释:1、大气科学;2、气象学;3、气候学;4、天气学;5、气候;6、天气;7、小气候。

1、研究大气的组成、结构、物理现象、化学变化、运动规律以及其他问题的科学。

2、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就称为气象学。

3、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气候学。

4、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5、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极端状态。

6、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7、在局部地区范围因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即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

第二章大气一、名词解释:1、干洁大气;2、气象要素;3、露点;4、绝对湿度;5、水汽压;6、相对湿度;7、饱和水汽压;8、气温直减率。

二、判断题: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8、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三、填空题: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氩和。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5、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林学——气象学复习资料

林学——气象学复习资料

复习时要重在理解题型: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简答、问答(红色可以少看或不看)一、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说明可变空气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可变空气成分:CO2分布:集中在大气底层,主要分布在20km以下的气层内作用: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2、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温室效应)O3分布:低层少,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称为臭氧层(ozone layer)作用:①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小于0.29微米全部吸收),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在高空50KM形成暖区);②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2.对流层有哪些主要特点?厚度:10—12km(低纬17—18km,高纬8—9km;夏季高于冬季)主要特点:1.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5℃/100m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天气层;4.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水平运动。

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的性质差异很大,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3.天气、气候、气象要素、气温直减率气候:某一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而特有的多年天气状态天气:指某地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区别气候天气•时间尺度:长期的大气平均状态短期的大气状态的综合•形成原因:气候系统产物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表现特征:相对稳定性和一定规律性突发性•特征量:气候要素气象要素联系:描述大气状态,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表现世界气象组织(WMO)将表现气候统计状态的基本时段规定为30年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日照、辐射、温度、气压、湿度、风、云量、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温直减率γ:实际气层中每升高单位高度时气温的降低值。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象学复习资料⽓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空⽓:⼤⽓中除了固,液微粒及⽔汽以外的空⽓2.湿空⽓:含有⽔汽的空⽓3.对流层:从地⾯⾄约12km⾼的⼤⽓层。

其下垫⾯为地⾯,上界⾼度随纬度和季节⽽变。

集中了⼤⽓质量的80%和全部⽔汽,云、雾、⾬、雪等也都发⽣于其中。

4.平流层:⾃对流层顶到⼤约55Km左右的⼤⽓层;5.虚温:在⽓压相等的条件下,具有和湿空⽓相等的密度时的⼲空⽓具有的温度。

6.单位⽓压⾼度差:指在垂直空⽓柱中⽓压相差⼀个单位值(通常指1百帕)所对应的⾼度差。

⽤它来表⽰⽓压随⾼度增加⽽降低的快慢程度7.位势⾼度:动⼒计算中由某参考[零]⾯(重⼒位势零⾯)⾄计算等压⾯之间的位势差8.等压⾯:空间各⽓压相等的点组成的⾯9.等⾼线:等⾼线是某⼀特定等压⾯(850hPa、700hPa、500hPa等)上⾼度相等的点的连线10.等⾼⾯:⾼度相等的点所组成的⾯11.等压线:等压线是同⾼度的⽔平⾯上⽓压相等的点的连线12.⽔汽压:⼤⽓中的⽔汽所产⽣的那部分压⼒称⽔汽压(e)。

单位也⽤hPa;13.饱和⽔汽压:⼀定温度、体积空⽓中的⽔汽含量达到最⼤时的⽔汽压称饱和⽔汽压(E),其⼤⼩随温度的升⾼⽽增⼤14.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中所含的⽔汽质量,即⽔汽密度15.相对湿度:实际⽔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汽压(E)的⽐值(⽤百分数表⽰),16.⽐湿:在⼀团湿空⽓中,⽔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总质量的⽐值。

其单位是g/g或g/kg17.混合⽐:⼀团湿空⽓中,⽔汽质量与⼲空⽓质量的⽐值即单位为g/g18.露点:在空⽓中⽔汽含量不变,⽓压⼀定下,使空⽓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温相同19.风、风向、风速:空⽓的⽔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地⾯⽤16⽅位、⾼空⽤⽅位度表⽰,即0°(或360°)表⽰正北,90°表⽰正东,180°表⽰正南,270°表⽰正西等。

气象学习题(总)

气象学习题(总)

⽓象学习题(总)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地球表⾯被⼀层厚厚的⽓体包围着,这层⽓体通常称之为地球⼤⽓,简称⼤⽓。

2、⽓象:⼤⽓中不断地进⾏着各种各样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3、⽓象学:就是研究⼤⽓中所发⽣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4、⽓象要素:⽤来表⽰⼤⽓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象要素。

5、天⽓:指⼀个地区短时间内各种⽓象要素的综合表现的现象。

6、天⽓学:指研究天⽓形成及其演变规律,并肩负着对未来天⽓作出预报的⼀门科学。

7、⽓候:指⼀个地区多年的⼤⽓平均统计状况。

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8、⽓候学:是研究⽓候的特征及其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候资源及其与⼈类关系的学科。

9、应⽤⽓象学:是将⽓象学的原理、⽅法和成果应⽤于⼈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同各专业学科相结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

10、农业⽓象学:就是研究⽓象条件与农业⽣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规律,并运⽤⽓象科学为农业⽣产服务的⼀门学科。

11、农业⽓象条件:在⼀定时期内各种农业⽓象要素的的某种组合。

12、农业⽓象要素:⽓象要素中和农业⽣产密切相关的要素称为农业⽓象要素。

13、农业⽓候条件:⼀个地区多年的农业⽓象条件的特征。

14、平⾏观测:即在进⾏各项⽓象要素观测的同时,也进⾏农作物⽣长、发育状况、农业⽓象灾害的观测及⽥间管理⼯作的记载等。

15、⼲空⽓:⼤⽓中,除⽔分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体,称为⼲洁空⽓,简称⼲空⽓。

16、⼤⽓中的固体杂质:⼤⽓中悬浮的各种固态和液态微粒,统称杂质17、⼤⽓污染:由于⾃然过程和⼈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正常成分之外的⼀些物质和能量输⼊⼤⽓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的净化能⼒,以致造成伤害⽣物、影响⼈类健康的现象称⼤⽓污染。

18、极光:在⾼纬度地区,⾼空中⼤⽓稀薄的地⽅出现的⼀种光的现象。

⼆、简答:1、天⽓和⽓象的区别答:⽓象在时空范围上是泛指,⽽天⽓的时空范围要⼩得多。

气象与气候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气象与气候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气象与气候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气温递减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 ,气温则下降约0.6℃,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通常以表示:2、饱和水气压(E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是有限的,当水汽含量达到极限时,此时空气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即为饱和水气压。

3、相对湿度(f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f=e/E ×100%4、比湿(q ):同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w d w m m m q +=5、露点(Td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下,若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 )变成饱和水汽压(E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

6、能见度: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单位用米(m )或千米(km )表示。

7、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v v d RT P T R P ρρ=?=8、可见光:肉眼能够看得见的从0.4~0.76um 的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

9、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状态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370W/m2)。

10、维恩(Wein )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 )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的,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C T m =λ。

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11、斯蒂芬(Stefan )-玻耳兹曼(Boltzman )定律: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σT4 (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

气象学——精选推荐

气象学——精选推荐

⽓象学⽓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象学:⽓象学是研究⼤⽓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类活动对⼤⽓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这些规律为⼈类服务的科学。

⼤⽓污染:由于⼈类活动或⾃然过程,使局部、甚⾄全球范围的⼤⽓成分发⽣对⽣物有害的变化称为⼤⽓污染。

照度:单位⾯积上接受的光通量称照度。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则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

地⾯有效辐射:地⾯辐射(Ee)与被地⾯吸收的⼤⽓逆辐射(δEa)之差,称为地⾯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以E0表⽰,即E0=Ee—δEa地⾯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地⾯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辐射差额(R),也称地⾯净辐射。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0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容积热容量。

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向获得或失去λ焦⽿(J)的热量时,温度升⾼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导温系数),也称热扩散率。

⼲绝热直减率:在⼤⽓静⼒条件下(即⽓块的⽓压时时都与周围⼤⽓的⽓压处于平衡),⼲空⽓和未饱和湿空⽓的这种作⼲绝热升降运动⽽引起⽓块的温度随⾼度的变化率(γd=—dT/dZ),称为⼲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直减率:湿绝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

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汽压的⽐值,⽤百分数来表⽰,称为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在空⽓中⽔汽含量不变和⽓压⼀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使空⽓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燥度:⼀地某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量之⽐值,称为⼲燥度或⼲燥系数。

地转风:地转风是指⾃由⼤⽓中空⽓作等速、直线的⽔平运动。

当地转偏向⼒增⼤到与⽓压梯度⼒⼤⼩相等,⽅向相反时,空⽓就沿着等压线作等速直线⽔平运动,这种⽔平运动称为地转风。

季风:①认为⼀年内随季节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称季风;②认为并不是⼀切盛⾏风向的明显季节变化都能叫做季风,只有那些盛⾏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才称季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20、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21、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2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2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这一部分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

24、温度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日较差。

25、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

26、降水量——从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厚度。

27、霜冻——在植物生长季节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害的现象。

28、气压——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29、农业气候资源——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自然物质和能源,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支持能力。

它包括光资源、热资源、水资源、气资源等。

30、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

31、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称为大气污染。

32、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33、电磁波谱——将各种不同辐射波的波长(或频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成一个谱.
34、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35、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36、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37、降水距平——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
38、天气系统——在气压、风、温度、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能产生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系统,如锋、气旋、反气旋、槽、脊、切变线等。

39、等压线——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压线。

40、气候——指某一地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41、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

42、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

43、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入发育阶段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44、乱流——流体在各方向上的不规则运动称为乱流,也称湍流。

45、作物水分利用率——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

46、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47、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48、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一门科学。

49、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50、气候带——根据气候因子或气候要素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称为气候带。

51、下垫面——大气下接的水面、冰面、雪面、陆地面等整个地球表面称为下垫面。

52、大气阳伞效应——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进入大气的尘粒,CO2等成分增多,大气温室效应将加强,地面将有一种增温的趋势,但大气中微尘和CO2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53、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54、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质量。

5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每升降单位高度的温度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γd表示。

56、气温垂直梯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气温直减率),用γ表示。

57、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称为积温。

58、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59、水平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60、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
61、大气上界——一是以激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km)作为大气的物理上界;一种是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的高度(2000~3000km)作为大气上界。

62、大气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63、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中所具有的水汽压力。

6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65、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

66、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67、地转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68、天气预报——根据气象观测和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运动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69、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70、湿绝热变化——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湿绝热变化。

71、湿绝热直减率——饱和的湿空气每升降单位高度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用γm 表示。

72、天气过程——各种天气系统相互配合,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过程。

73、蒸散——农田中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

7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7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及其随时空的变化过程。

76、焚风——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发生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称为焚风。

77、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78、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79、三基点温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和称为三基点温度。

80、辐射——物质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