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2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说课

六、教学过程
一、屎壳螂出国记
1.导入第新二课步:作出假设
2.材料分析
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是
。
你作第第二一出步步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
第三步
第四步
二教、师探引究导实学验生做出有意义的假设
1同.对学比们引提发出思影考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 2种.实一验种设地计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蚯蚓有影响,为了确保 实验结第果一只步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 ,也就第是二说步,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 样,在第研三究步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 件不同第之四外步,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 先验证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五六、、说教教学学过过程 程
一(、一屎)壳情螂景出导国记入 1展.导示入图新片课 ,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材料分析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二、探究实验
1.对比引发思考
2.实验设计
对同学第们一所步 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第二步
空间、第水三温步 、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 等是生第物四因步 素。
一、屎壳螂出国记
1.导入新课
2.材料分析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二、探究实验
1.对比引发思考
2.实验设计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4.用镊子将蚯六蚓放、在教纸学盒横过轴程中线处
一、屎壳螂出国记
1.导入新课
2.材料分析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二、探究实验
1.对比引发思考
2.实验设计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说课稿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说课稿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②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二)重难点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有:探究讨论法和合作实验法。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也了解了设计实验遵循的原则。
因此学生基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物学问题。
2.学生对生物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科学思维还不够严密。
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加强。
四、实验教学理念和过程*实验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实验教学过程:(一)户外观察:首先学生在户外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查阅相关资料。
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了解了它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情感性目标——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去发现生命现象。
(二)提问质疑:1.学生结合户外的观察以及查阅的资料,针对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提出问题。
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
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提出了光、水分可能会影响蚯蚓的分布,还想到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蚯蚓的生活。
这也让我感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老师更全面、更发散。
最后,通过讨论辨析,学生们自由结组,选择了感兴趣的8个问题进行探究,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酸碱性、土壤中有机物多少、农药、化肥这8个因素是否影响蚯蚓的分布。
(三)思维碰撞通过交流讨论, 8个探究小组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了补充质疑。
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
时间关系,这里只展示了光、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其实针对每一种环境因素各探究小组都设计了实验方案。
比如探究农药这一因素时,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土壤两侧有无农药形成对照,将蚯蚓放在中轴线的位置进行观察。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2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学生在田野里、花坛内、经常会见到蚯蚓,也了解了“蚯蚓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蚯蚓的分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去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切身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做调查、捕捉蚯蚓的活动,调查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没有蚯蚓,这就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此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然后每个小组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给出了一个“小明的探究计划”,让学生通过分析小明的探究计划,发现小明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明解决计划中的问题,得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此时完善并实施各小组的科学探究计划,这样各小组制定、实施的计划就比较科学、合理了,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形成统一正确的科学结论,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最后,出示“农药”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是为了课后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生物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内容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学生最先接触、感知的也是宏观生态环境。
因此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首要内容。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生物课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1.采集蚯蚓的感受,引入新课。
2.分析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制定探究变量。
3.分析制定探究课题,小组选择探究课题。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向全体同学汇报。
5.小组实施实验计划,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6.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进行表达交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2)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围绕其他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2)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3)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1、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解决策略:(1)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活动教案《蚯蚓的生存环境》

科学探究
一、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知识。
二、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盒子、手电筒、泥土、报纸等)、幼儿记录卡。
三、重难点:重点是观察蚯蚓的生存环境为阴暗潮湿。难点是记录探索的结果。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手电筒和纸盒
实验二: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4.交流探索的结果、展示幼儿记录卡: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鸭、鱼等。蚯蚓是中药,叫地龙。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2008年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蚯蚓会处理垃圾。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2.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2.把蚯蚓送回家。
四、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讲故事: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了解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
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观察和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2、教学难点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蚯蚓若干条纸盒、土壤、干沙、湿沙、树叶、水、手电筒等实验记录表、笔2、场地准备实验室或教室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前几天在花园里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生物,你们猜猜是什么?(稍作停顿)对啦,就是蚯蚓!那你们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蚯蚓与环境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关于蚯蚓生活环境的问题,例如:“蚯蚓喜欢干燥的地方还是潮湿的地方?”“蚯蚓在黑暗中还是在光亮处活动更多?”(三)作出假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大胆猜测并作出假设。
比如,对于“蚯蚓喜欢干燥的地方还是潮湿的地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假设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
(四)设计实验1、以“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为例,设计对比实验。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纸盒,分别标记为 A 和 B。
在 A 盒中放入湿润的土壤,B 盒中放入干燥的沙子。
在两个盒子的中间各放入 5 条蚯蚓。
观察蚯蚓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2、强调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如土壤和沙子的量、蚯蚓的数量、观察的时间等,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五)进行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
2、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蚯蚓的行为,如它们是往哪个方向移动、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频率等。
(六)记录结果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包括蚯蚓在不同时间点在 A 盒和 B 盒中的数量。
幼儿园生态科学探究小小实验员观察蚯蚓教案

幼儿园生态科学探究小小实验员观察蚯蚓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生态习性和生活环境。
2.探究蚯蚓如何实现腐殖质的分解和土壤改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蚯蚓2.透明玻璃容器3.新鲜的蔬菜果皮4.尺子5.画笔和纸张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蚯蚓,并让幼儿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Step 2:实验前准备(10分钟)1.把透明玻璃容器中加入少量的湿沙土,使蚯蚓有适合生活的环境。
2.让幼儿准备好新鲜的蔬菜果皮,用于喂养蚯蚓。
Step 3:观察蚯蚓的活动(15分钟)1.把蚯蚓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让幼儿观察蚯蚓的活动。
2.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移动方式、呼吸方式和食物摄取方式,并做好记录。
Step 4:蚯蚓的饮食习性(15分钟)1.幼儿将新鲜的蔬菜果皮放入容器中,观察蚯蚓对食物的反应。
2.让幼儿观察蚯蚓吃掉食物的方式,并了解蚯蚓吃食物的原理。
Step 5:蚯蚓的土壤改良作用(15分钟)1.幼儿观察并记录蚯蚓把食物吃进体内后,通过排泄变成的土壤。
2.引导幼儿思考蚯蚓的排泄对土壤的改良有何作用,并由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Step 6:总结和延伸(15分钟)1.与幼儿一起总结所观察到的蚯蚓的习性和土壤改良作用,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2.引导幼儿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并让他们画出自己对蚯蚓的认识。
步骤7:拓展活动(15分钟)1.让幼儿到户外或校园中寻找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方式,并记录下来。
2.引导幼儿展开小小科学实验,探究蚯蚓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教学后评价:通过观察和探究蚯蚓教案,幼儿可以加深对蚯蚓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幼儿也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土壤改良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听取幼儿的发言等方式进行评估。
《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2)明白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总结。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和环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蚯蚓的生活环境特点。
(2)蚯蚓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教学难点(1)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蚯蚓若干条、土壤、盒子、湿纸巾、手电筒、放大镜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蚯蚓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蚯蚓生活在哪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蚯蚓与环境。
2、新课讲授(1)蚯蚓的生活环境①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蚯蚓可能生活的环境,并记录下来。
②教师展示一些蚯蚓生活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蚯蚓生活环境的特点,如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等。
(2)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①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条蚯蚓,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包括身体的分节、环带、刚毛等,并记录下来。
②教师讲解蚯蚓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让学生了解蚯蚓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3)蚯蚓的运动方式①让学生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巾上,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
②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运动方式与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4)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的视频,介绍蚯蚓在其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改良土壤等。
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蚯蚓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学生在田野里、花坛内、经常会见到蚯蚓,也了解了“蚯蚓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蚯蚓的分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去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切身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做调查、捕捉蚯蚓的活动,调查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没有蚯蚓,这就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此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然后每个小组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给出了一个“小明的探究计划”,让学生通过分析小明的探究计划,发现小明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明解决计划中的问题,得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此时完善并实施各小组的科学探究计划,这样各小组制定、实施的计划就比较科学、合理了,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形成统一正确的科学结论,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最后,出示“农药”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是为了课后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生物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内容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学生最先接触、感知的也是宏观生态环境。
因此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首要内容。
而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必须讲究科学性和方法论,为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尤其重要,《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10个一级主题主题中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要性。
学会科学探究,也就具备了今后不断学习与探索生命科学的基本能力。
由于“探究环
境对生物的影响”是第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这个活动不要求学生完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是要在怎样控制实验变量和怎样设置对照实验上多做指导。
使学生感悟到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从而学会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探究环境因素---如水、光、温度等因素对蚯蚓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影响蚯蚓分布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
探究环境因素—如水、光、温度等因素对蚯蚓生存的影响
具体策略: 1、调查法课前安排调查活动,精心设计调查表格,培训小组长,让学生做好调查记录,拍摄调查过程的照片,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发现提出影响蚯蚓分布的因素 2、观察法本节的重点是环境因素对蚯蚓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在调查活动中还是课堂探究中都必须让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切身感知光、水、温度、空气等因素对蚯蚓的影响 3、分析讨论法组织学生集体和分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五、难点及突破的具体办法:
实验探究中,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
具体办法:展示“小明的探究计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小明同学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提及解决的方法,明确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控制实验变量法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方法,制定实施本组的探究实验方案,在表达交流过程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实验准备:教师:盛水的烧杯、镊子,温度计、农药、
调查表、探究报告、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泥土、蚯蚓、纸盒、玻璃、硬纸板、电子表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一、光水
影响蚯蚓分布的因素
温度空气等
二、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调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我的探究教学中,将学生课前的调查照片制作在课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明的探究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了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突破了难点。
通过表达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实现了评价多元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教学中虽然学生讨论的多,但都是在我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思考的问题深度不够。
此外,在细节方面的处理还不到位,提出的问题不够简练深入,不能做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另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
附:
1、调查蚯蚓分布情况表(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第小组
填表说明:土壤情况:土壤疏松程度描述、潮湿程度描述
2、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第小组你们提出的问题是:
你们作出的假设是:
你们制定、实施的计划是:(写出计划的步骤)
你们的结论是:
3、全班的探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