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共3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共3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共3篇)这篇《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

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

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

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

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三要素是“诗”,“歌”,“舞”。

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

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

同时,乐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是从人生命根源流出来,且具有明确节奏。

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人只是“表出”,有人是“表现”。

这就是个人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人是在创造自己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

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

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

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

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

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

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

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

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

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

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前言《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本书进行回顾,同时分享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中国艺术精神》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所包含的独特气质和独到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崇尚自然、尊重道德、注重内涵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艺术家们试图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征《中国艺术精神》在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也提到了其核心特征。

其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敛与含蓄中国艺术精神强调内在的力量,注重反思和内涵的传达。

相较于西方艺术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中国传统艺术更多地运用隐喻和诗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内敛与含蓄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2. 和谐与平衡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美。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强调在有序中寻求美感。

这种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3. 自然与生命的认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和认同。

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景仰和敬畏之情。

音乐和舞蹈也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动作,展示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阅读《中国艺术精神》,我在思考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艺术追求做出了一些反思。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更加感到自豪和珍惜。

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振兴和创新。

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记不清是哪位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我总觉得,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只有深得中国文化的三昧的人才说得出来。

据我的体会,这里所以称中国文化为“艺术的文化”,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采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那种艺术精神。

对于中国文化之富于伦理精神,已为世人所广泛了解,且论之者在在皆是;而相比之下,世人对于中国文化之富于艺术精神的了解,则显得很不够,且论之者亦不多。

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而传统艺术的重要功能则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之中以助理想人格的完成。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道家,尤其是《庄子》书中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中蕴含着的艺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不过,道家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在老庄时代并未达到自觉的程度,而是经由魏晋玄学和其时的艺术理论家的阐发才得以发扬光大,并达到自觉的。

徐复观先生在比较分析儒、道两家思想中的艺术精神时说:“儒道两家,虽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孔子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地以音乐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完成的'境界。

因此,他不仅就音乐的自身而言音乐,并且也就音乐的自身以提出音乐的要求,体认到音乐的最高意境。

因而关于先秦儒家艺术精神的把握,便比较明显而容易。

庄子则不仅不像近代美学的建立者,一开始即以美为目的,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思考、体认。

并且也不像儒家一样,把握住某一特定的艺术对象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求。

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他们只是扫荡现实人生,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

中国艺术精神(论文)

中国艺术精神(论文)

中国艺术精神和谐审美观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陈介平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统一的,都要求创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由于自然的伟大,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敬拜它,赞美它。

亲近它,描绘它。

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而中国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

而对创作对象全身心地投入,“物我两忘”。

浑然而一体,与客观创作对象产生共鸣,抓住对象的精神,将自己的、对象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

正如朱光潜所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亦没入我,我和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发展,在一块颤栗。

”例如日常应用的汉字,在书法家的作品中,那些线条成为表达生命的元素,组成的“字”成为具有生命的意象,这是书法家生命力的融入。

也是象形文字生命本身的表达,结体章法等无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徐悲鸿的《奔马》,其强有力的动感正是生命的体现。

花、乌、虫、鱼均能入中国画,关键也正是在于艺术家所表现的精神。

松、兰、梅、竹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永恒主体,就是因为它们做寒的生命力,这已不仅仅是客观物体的生命,也成为了中国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的人格标志。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成为美的典范,是因为它表达的幽雅、恬适的精神境界是生命力的升华,是“道”——最初的本源的回复。

艺术家对于自然之源的探索,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探索。

对自身的探索,却以对自然的探索作为形式。

另外。

从生物学意义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

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

”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

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

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

具象中国精神油画艺术研究论文

具象中国精神油画艺术研究论文

具象中国精神油画艺术研究论文具象中国精神油画艺术研究论文艺术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等阶段的探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具象绘画的回归并非一种复古或在原有起点上的再次起航,而是意味着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协调,标志着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因此,新具象绘画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质的当代意识后,便形成时代感和本土特质并存的中国新具象艺术。

一、当代具象绘画的表现新具象绘画着重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试图运用现代艺术语言的极强表现力和传统艺术样式的多元化进行表达的新艺术形式。

其中,同中国美术关系密切的莫过于弗洛伊德和巴尔蒂斯。

弗洛伊德是一位忠实于眼前事物和内在精神表现的画者。

就像法国评论家让克莱尔说的那样,透过他的作品,人们能感悟到一种生命的涌动气息,除画面表现之外,具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同是后现代新具象画家的巴尔蒂斯,忠于表现事物背后的东西,他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艺术。

他曾说:“我不喜欢当代绘画。

我不得不创造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

”所以,在二人的画里,观者总能感受到一种饱含的内在精神指向,一种虽然不可视,却可以用精神感受的存在。

二、刘小东、忻东旺的新具象油画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的众多艺术家选择了具象绘画风格,具象油画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更为鲜活的面貌特征。

刘小东和忻东旺作为中国当代新具象主义艺术家的突出代表,各自创作的具体内容和关注、表现的角度有所不同。

下面笔者试从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经历入手,分析其艺术的不同特性。

1.刘小东具象油画刘小东以描绘城市普通民众和周围的人物为主,这类日常化了的表现便是刘小东创作题材的概括。

就他的作品而言,不论是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还是人物形象本身,就连作品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也似乎特意保留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痕迹。

对于日常生活化常态的表述,笔者认为,更为随意地体现在他的画面技法表现、绘画语言及自由表达上。

2.忻东旺具象油画忻东旺的作品以表现农民生活题材为主,他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深刻领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他眼中的农民形象及其精神历程。

浅谈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

浅谈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

912020/03 No.217浅谈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内容提要: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共分十章,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在附录中还有相当长的篇幅谈论书法和绘画的鉴定问题。

书中还辨析、校正了许多前人的考据错误,澄清了许多前人的绘事公案,呈现了广阔的学术视野,表现了学术的人类性和现代性。

他将中国艺术精神看作是承载作者艺术追求与作品历史境遇的核心媒介,中国艺术精神也成了21世纪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老庄精神;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气韵文_张家毅常州市武进书画院《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重要专著,书中除了第一部分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论述了儒家学说中音乐的艺术理念,其余绝大部分篇幅都是通过中国古典画论来印证由《庄子》所奠定的中国艺术精神—出乎技艺而成就自由的人生。

徐复观充分的论述,一方面让我对《庄子》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有了更加具体可见的体悟,也使我对中国画的思考更加深入,建立起了一些理论框架。

艺术精神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

譬如,中国画不同于日本画,不是它们的物质媒介不同,而是内在的精神不同。

由此可见,艺术精神中蕴含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

中国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或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而纯艺术精神主要又体现在了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是由此思想系统所导出。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因为笔者的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画,所以本文着重对《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有关中国画的部分进行分析。

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由人物而山水,山传色而淡彩,而水墨,这些都是出自虚、静、明的精神,都是向虚、静、明精神的自我实现。

体悟中国艺术精神

体悟中国艺术精神

体悟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述评[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精神有孔子和庄子两个典型,孔子的艺术精神是与道德的当然之则和谐统一所获得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由,体现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庄子的艺术精神则是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体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

孔子所要求的是与伦理道德相统一,而庄子是要去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艺术精神的最根底在于自由的意识,对自由的追求,孔子和庄子这两个典型从不同的方面契合了这种自由,形成了道德快乐主义和精神快乐主义。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自由孔子音乐仁美庄子自然道有学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在看完了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后,我更深刻地体认到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只有深得中国文化之三昧的人才说得出。

并且,这里所以称中国文化为“艺术的文化”,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那种艺术精神。

中国文化在对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艺术根源的发掘中,体现出了精神的自由解放,并且使其成为了中国艺术最本质的一种内在品格。

对于中国文化之富于伦理精神,已为世人所广泛了解,且论之者比比皆是;而相比之下,世人对于中国文化之富于艺术精神的了解,则显得很不够,且论之者亦不多。

在八股文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的成就更被“末梢化、庸俗化了,以致与整个地文化相脱节”1,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在潜移默化之中以助理想人格的完成。

因此,为了对中国文化这方面的成就进行有系统地梳理,而使其复归于中国文化的整个大流之中,徐复观开始了对中国艺术成就方面的探索,也正是在不断地对中国艺术成就方面的探索中,徐复观提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问题,并写出了《中国艺术精神》这本书。

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有孔子和庄子两个典型,而其中“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则是庄子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pdf

中国艺术精神pdf

中国艺术精神pdf“中国艺术精神”是指凝聚和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步骤阐述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步:中国艺术精神内涵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内涵的核心是“神”的思想,即表现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者情感体验。

在中国艺术的传承中,“神”的思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这种“神”的思想是由琢磨、感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艺术精华和审美理念所形成的。

第二步: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点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点是“中和”,即平衡、和谐、统一。

在中国艺术中,中和的思想贯穿始终,表现在各个方面,如音乐、绘画、书法等等。

它是中国艺术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国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

第三步: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比如中国画、书法、音乐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艺术精神被视为最重要的文化精髓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

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海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四步:如何传承发扬中国艺术精神要想传承和发扬中国艺术精神,关键在于发现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道理和精髓,让中国艺术精神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今后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艺术家的创造,营造有利于艺术创造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发扬提供充足的土壤和条件。

总之,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现代文化的点亮之一。

通过大力传承和发扬中国艺术精神,将能够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精神
和谐审美观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陈介平
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统一的,都要求创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由于自然的伟大,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敬拜它,赞美它。

亲近它,描绘它。

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而中国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

而对创作对象全身心地投入,“物我两忘”。

浑然而一体,与客观创作对象产生共鸣,抓住对象的精神,将自己的、对象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

正如朱光潜所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亦没入我,我和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发展,在一块颤栗。

”例如日常应用的汉字,在书法家的作品中,那些线条成为表达生命的元素,组成的“字”成为具有生命的意象,这是书法家生命力的融入。

也是象形文字生命本身的表达,结体章法等无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徐悲鸿的《奔马》,其强有力的动感正是生命的体现。

花、乌、虫、鱼均能入中国画,关键也正是在于艺术家所表现的精神。

松、兰、梅、竹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永恒主体,就是因为它们做寒的生命力,这已不仅仅是客观物体的生命,也成为了中国
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的人格标志。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成为美的典范,是因为它表达的幽雅、恬适的精神境界是生命力的升华,是“道”——最初的本源的回复。

艺术家对于自然之源的探索,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探索。

对自身的探索,却以对自然的探索作为形式。

另外。

从生物学意义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

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

”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

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

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

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及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因此,古代许多仕途不顺,愤世嫉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借助中国画、山水诗证明内心怀有“出世”的清高。

当然,对于那些献身于官僚政治的文人,虽不能忘情于山水,但他们以山水画、山水园林来代替真山真水。

满足其纵情林泉的高远情致。

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理论
1、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美学理论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认
为有与无是可以相生的,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

才是至美的境界。

与之相关。

“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2、“虚实相生”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
以山水诗为例,在中国诗歌创作中,常化实为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四虚序》。

山水诗中,也有许多虚实相生的范例。

例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江水共澄鲜”。

诗人用浓墨重彩将乱流争趋,水天一色,云日辉映,绮丽清新的景色实写,使人如身临其境,令人身心愉悦,灵魂得到净化。

然后,笔峰一转,用“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的大片飞白,表达了诗人观景后的感喟,虽未具体写景。

却从“表灵”、“蕴真”中感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末测的造化之功的由衷赞叹。

在中国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

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

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

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

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

在中国画的画面上,通常是景物是实。

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
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

中国画家总是在画面中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极少将整个画幅涂满。

这些“留白”是经过提示的想象空间。

例如游鱼的四周一定是水,乌的身后则是天空。

以马远绘《寒江独钓图》为例,画面只绘一叶扁舟与一独钓寒江的渔翁,大片的空白不着一笔,黑白对比强烈,衬托出了江面辽阔,渔人专注闲适的气态和气氛,空白处虽无图像,但却表尽了无言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另外,如果画竹,则要求描叶应劲利中求柔和,描竿应婉媚中求中正,描节应分断处要联属,描枝应柔和中要有骨力,整幅画面应做到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折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系;其烟岚云树、村落平原、曲折可通,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旷,才能使整幅画面达到最高境界。

2010年3月31日
呈送黄意明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