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SPF动物:指特殊病原体自由动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饲养的动物,没有特定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2.病死率:指某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致死的比例。
3.隔离:指将患病或疑似患病的动物单独隔离,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4.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动物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5.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6.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在一年中的某个季节或几个季节中更容易流行。
7.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指某些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周期性流行的现象。
8.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
9.传染源: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如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0.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胎盘、卵和分娩过程传播。
11.单纯感染:指动物只感染一种病原体的感染。
12.地方流行性:指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
13.发病率:指某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发生的比例。
14.封锁:指在发生法定一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以及安全地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其动物群进行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
15.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反应的过程。
16.混合感染: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17.获得性免疫:指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和接种某种疫病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
18.继发性感染:指当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9.检疫:指对病畜和可疑感染的动物进行管理,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蔓延。
20.紧急接种:指某些传染病发生后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该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
21.局部感染:指病原体局限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变。
兽医传染病复习-详表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
1.常见于2-5月龄猪,仔猪易感性高
2.呼吸道
打喷嚏、吸气困难、鼻塞、流鼻涕、鼻出血、生长停滞、颜面变形或歪斜、泪斑
鼻炎、鼻中隔扭曲、鼻甲骨萎缩、下鼻甲骨下卷曲
淘汰阳性带菌猪,建立健康猪群
1.两种表现形式:进行性萎缩性鼻炎、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名称
1.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原性
2.人感染后分伤口感染型(特征为淋巴结脓肿)、非伤口感染型(呼吸道感染)
布鲁菌病
布鲁菌
1.牛、猪、羊易发生
2.消化道、结膜、伤口、吸血昆虫(蜱),慢性传染病
3.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流产、胎衣滞留、睾丸炎、关节炎、不育、
牛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猪胎儿干尸化,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猪支原体肺炎(气喘病)
猪
肺
炎
支
原
体
1.自然病例仅见猪
2.乳猪和断乳仔猪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呼吸道感染,给健康猪皮下、静脉、肌注或胃管投入病原体都不能致病
咳嗽、气喘
分为急性型、慢性型、隐性型
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肺肉变→胰变或虾肉样变
X线检查,云絮状渗出性阴影
1.支原体科,支原体属,又称猪肺炎霉形体
4.分支杆菌是胞内寄生菌,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传染性免疫和传染性变态反应同时存在。
炭疽
炭
疽
杆
菌
1.草食兽易感
2.消化道、呼吸道、吸血昆虫
脾脏显著肿大、尸僵不全、黏膜发绀
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抗炭疽高免血清,20%漂白粉
兽医传染病复习资料

总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持续性感染、长程感染、顿挫型感染。
潜伏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垂直传播、生物性传播、直接传播、间接传播、传播媒介、传染病、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源地、疫区、疫点、散发性、流行性。
检疫、产地检疫、口岸检疫、PCR、隔离、封锁、特异性疗法、消毒、终末消毒、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消毒法、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免疫程序、多联苗、多价苗、免疫失败、药物残留、疫病预防、疫病防制、疫病的消灭或净化、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变态反应、变态原、免疫监测、药物预防二、简答与问答题1.家畜传染病的危害性2.在动物传染病防制方面我国与以达国家间的主要差距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我国畜禽传染病发生的现状?4.传染病区分于非传染病的特征有那些5.传染病的典型发病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分为那四个阶段?6.潜伏期在防制传染病的实际工件中有何意义和用途?7.如何切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试举出切断每个环节两种以上的措施8.降低动物易感性的措施有哪些?9.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0.同一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有较大的变动范围,其原因是什么?11.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去避免上述问题?12.影响家畜易感性高低的主要因素13.导致动物群体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4.导致群体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5.动物疫病的周期性是如何形成的?16.什么是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性和细菌性疫病各举例5个。
17.如何消灭疫源地?其消灭条件是什么;18.什么是传染病的散发流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形式的流行?19.什么是疫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为什么会有此现象20.什么是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为什么会有此现象?21.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22.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23.动物疫病平时的预防措施包括那几个方面24.发现动物疫情时的扑灭措施包括那几个方面。
《兽医传染病学》(汇总版)

兽医传染病学引言概述: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一门学科,涉及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对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防控和治疗动物传染病,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正文内容:一、病原体的种类和特征1.细菌病原体1.1线形菌属1.2嗜酸菌属1.3弧菌属1.4菌样体1.5隐球菌属2.病毒病原体2.1RNA病毒2.2DNA病毒2.3反转录病毒2.4空壳病毒2.5复制酶3.真菌病原体3.1霉菌属3.2酵母菌属3.3放线菌属3.4真菌代表种3.5真菌的生物学特性4.寄生虫病原体4.1约线虫属4.2蛔虫属4.3蚂蚁虫属4.4疟原虫属4.5并殖吸虫属5.衣原体和支原体病原体5.1衣原体5.2支原体5.3衣原体感染与支原体感染二、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1.1联系性传播1.2父子传播1.3同种群传播1.4接触性传播1.5分泌物传播2.空气传播2.1飞沫传播2.2细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3病毒病原体空气传播2.4真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5寄生虫病原体空气传播3.食物传播3.1水源传播3.2食物原料传播3.3食品加工传播3.4食品贮存传播3.5食品接触传播4.媒介传播4.1蚊虫媒介传播4.2蜱虫媒介传播4.3蝇虫媒介传播4.4蚤虱媒介传播4.5虱螨媒介传播5.环境传播5.1土壤传播5.2水源传播5.3大气传播5.4农产品传播5.5动物籍介传播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疫苗防控1.1疫苗的分类和原理1.2疫苗的研发和生产1.3疫苗的接种和免疫程序1.4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1.5疫苗的应用策略和普及推广2.药物治疗2.1抗生素治疗2.2抗病毒药物治疗2.3抗真菌药物治疗2.4抗寄生虫药物治疗2.5免疫调节剂治疗3.环境卫生控制3.1动物场所的清洁和消毒3.2饮用水和饮水设备的卫生控制3.3保持动物饲养环境的整洁和卫生3.4土壤和水源的治理和保护3.5动物隔离和交通管制措施4.动物检疫和监测4.1动物进口检疫程序4.2动物出口检疫程序4.3动物集市和交易场所的监测和控制4.4野生动物的检疫和监测4.5全面性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5.公众教育与宣传5.1传染病知识的普及5.2养殖和屠宰工艺的宣传5.3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的教育5.4疫情应对和紧急措施的宣传5.5合理使用药物和兽药的普及总结:兽医传染病学是一门涵盖广泛且重要的学科,深入研究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首篇——名词解释1、家畜传染病学: 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2、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3、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4、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5、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6、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7、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8、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9、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10、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11、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12、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13、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4、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15、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首篇——名词解释1、家畜传染病学: 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2、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3、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4、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5、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6、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7、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8、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9、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10、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11、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12、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13、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4、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15、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一、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个体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具有传播性、感染性和致病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二、病原体的分类:1.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2.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
3.真菌:包括表皮真菌、真菌寄生虫等,如白色念珠菌、疥癣菌等。
4.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如钩虫、血吸虫等。
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通过患病个体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到健康个体。
2.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3.食物水源传播:通过口腔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导致感染。
4.生物媒介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蜱等昆虫传播给其他个体。
四、兽医传染病防控的方法:1.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隔离和消毒: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个体;对患病场所、设备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3.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场、实验室等易感染疾病的场所,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动物健康监测: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异常情况。
5.厨余垃圾处理:做好厨余垃圾的处理,防止通过食物垃圾传播传染病。
五、常见的兽医传染病:1.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飞沫和粪便等途径传播,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较高的致命性。
采取早期隔离、检疫、灭杀措施来控制传播。
2.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可以通过动物的唾液通过咬伤、抓伤等途径传播。
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个体是控制病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3.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猪。
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方法来防控传播。
4.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可以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给人畜两界。
执业兽医的复习资料之兽医传染病学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①即"牛肺疫",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慢或急或急性接触性病;为OIE列为A类病,我国于1996年消灭本病;②特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冬季多发;其病理变化多出现在呼吸道和关节;③经纯培养的菌落为圆形煎蛋状,边缘整齐,中间突起。
④诊断:用补体结合试验;⑤鉴别: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变主要在肺部;牛巴氏杆菌也称牛出败;⑥防治:活瞄免疫。
蓝舌病:①特征:羊发热,白细胞减少,消瘦,口鼻胃黏膜溃疡。
以1岁绵羊最易感。
②经库蠓传播;②证病意义:肺动脉基部出现2-15mm出血斑;④防控:关键是疫苗的应用。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①即"红鼻病",以肉牛多发,表现为5种病型,呼吸道型。
生殖道型,脑膜炎型,眼炎型,流产型;②其中20-60日龄牛最易感,发病率可达75%.3.防控:本病可引起持续感染;可用PCR检出阳性牛并扑杀。
牛出血性败血症:①即"牛巴氏杆菌病",犊牛多发;②分为急性败血症,肺炎型,水肿型;其中肺炎型的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③诊断: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椭圆型杆菌;④防:疫苗免疫。
牛流行热:1.即"三日热,暂时性热",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经吸血昆虫传播;2.诊断特征:高热、流泪、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跛行;3.特点:大群发生,传播迅速、发病高、死亡率不超过1%;其中3-5岁牛多发。
4.诊断:将发热期血液接种乳鼠6天后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①或称"牛黏膜病";6-18月龄多发;冬春多发;发病率为15%,病死率可达100%;②临诊特征:黏膜发炎、糜烂、坏死、腹泻。
③特征性损害: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④防:磺胺药可减少继发细菌感染。
小反刍兽疫:①为OIE的A类病;我国一类病,绵羊山羊多发,发病率可达100%,致死率可达100%;②特征: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肺炎;③病理特征:结、直肠结合处有特征性的现状出血;④防治:受威胁区接种牛瘟弱毒苗;发病羊立即扑杀销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绵羊痘(variola ovina ; sheep 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
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
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 caprina ; 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ae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
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 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
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型流感”与“真性鸡瘟”(fowl plague)的概念混为一谈。
真性鸡瘟是HPAI的旧称,1981年起已被废止不用。
HPAI是OIE分类中的A类病,而MPAI既不是A类病,也不是B 类病,因此区分HPAI和MPAI十分重要。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亦称恐水症,俗称疯狂病。
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在病理组织学上,以非化脓性脑炎和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内基小体为主要特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临诊症状,病死率较高。
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且大多不表现临诊症状,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
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 TSE)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羊痒病、牛海绵状脑病、貂传染性脑病和人的克-雅病、格-斯综合征、库鲁病等。
其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几个月至几十年);机体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诱生干扰素,也不受干扰素影响;不破坏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免疫调节剂影响;不影响其他病毒,也不受其他病毒影响。
表现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姿势不稳、知觉过敏、痴呆和先为反常等神经临诊症状,病和发展缓慢,但全部以死亡告终;组织病理学变化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神经元空泡化、脑灰质海绵状病理变化等为特征。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又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是由朊病毒牛的一种传染性脑病,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先为反常、运动失调、旅行车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为特征。
病牛终归死亡。
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细菌性人兽共患病。
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随着大型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巴氏杆菌(pasteurellosis)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
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人的病例少见,且多呈伤口感染。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分支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节病理变化。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破伤风(tetanus)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哭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兽共患病。
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本病分布广泛,呈共散在性发生。
猪链球菌病是链球菌属中马链球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puisubsp .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qui)、Lancefield 分群中D、E、L群链球菌以及猪链球菌(Streptccoccus suis)引致猪的疫病的总称。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等症状。
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最主要的病原,该菌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
1987年,Kilpper Balz 和Schleifer建议将猪链球菌归纳为一新种。
到1995年,已鉴定出35个荚膜血清型(1至34型及1/2型)。
多数菌株来源于病猪,而荚膜14型来源于人,17、18、19和21型来源于健康猪,20型和30型来源于病牛,33型来源于病羔羊。
De moor(1963)等倡议成立Lancefield R群将以上不能定型的链球菌归为R群。
Elliott(1978)按荚膜分型的方法,将该菌归为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与Lancefield R 群相对立。
与疾病最为相关的是猪链球菌2型,该型亦是临床分离频率最高的血清型。
Katsumi(1997)等报道,1985—1994年10年间从日本全国各地分享的99株猪链球菌中,2型占35.4%;Luque(1998)等证实,从西班牙不同地区分离的91株猪链球菌中,2型占57.8%。
1991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98—1999年夏季在我国江苏部分地区猪群暴发流行并导致特定人群致死的疫病是由猪链菌2型所引起的。
肉毒梭菌病毒素中毒症(botulism)是由于肉毒梭菌毒素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以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
动物的发病多因食入含毒素的高蛋白腐败饲料所致。
本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纬30~50度之间的西北地区较多发生。
鼻疽(malleus , glanders)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在鼻腔和皮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生鼻疽性结节。
人鼻疽的特征为急性发热,局部皮肤或等处肿胀、坏死、溃疡或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
我国目前已基本控制该病。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是一种由衣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使铆动物发病,人也有易感性。
以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等多种临诊症状为特征。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疽和发热为特征。
猪瘟(swine fever ; hog cholera)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其临诊症状从急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临诊上非洲猪瘟与猪的很多出血性疾病相似,尤其与猪瘟很难区分。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还可侵害。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无奇痒。
公猪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临诊症状。
本病也可以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 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
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
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
本病于1967年在英国首次报道,其后欧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均有本病的报道,现已遍布全世界。
我国在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也相继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 TGE)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2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疫病中必须检疫的猪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