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1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
2.学会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图像的阅读,掌握概括某地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结合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1、应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2、结合相关资料,评价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学会概括某地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学案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方式:学案导学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亮点主要有:1.淡化知识,注重方法指导与能力培养。
做到切实结合地理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落实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读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学会描述某一地区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
强化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淡化具体知识。
2.注重概念教学。
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地理学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例如地形、地势、地形区、山区的概念等。
3.培养人地协调观,做到自然、人文不分家。
虽然本节课的重点是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但不能拔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因此,加入了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帮助学生树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人地协调观念。
4.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通过课后练习,读北京市地形图,概括北京市地形特征的练习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不足之处:1.在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得特别清晰,只是追求知识的更全面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相系,容易对学生的认识产生误导。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形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势地形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地形地势对国家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地势对国家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地势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准备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势地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
讲解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实例的影响。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学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3.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悉我国地势的特征。
难点:说明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地表各种各样的叫做地形。
2.地表的总趋势称为地势。
3.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北纬36°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的地势是。
4.我国地势总特征是高低,大致呈级阶梯。
5.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河南省省会郑州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和为主。
6.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为和。
7.下列山脉中,即位于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又是省级行政区大致界线的是( )A.昆仑山B.天山C.太行山D.南岭8.有关我国地势特征,下列图解中相对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9.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B.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C.大河多自东向西流D.大河流向阻隔了东西交通10.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丘陵和平原B.高原和盆地C.山地和高原【第二课时】【学习过程】1.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脉2.我国的地形类型有、、、、。
3.被称为第三极的世界最高峰是,它是山的最高峰,位于我国和(国家)的边境上。
4.我国的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的比重是。
5.我国各类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6.连线题:A.青藏高原①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内蒙古高原②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C.黄土高原③冰川广布,雪山连绵D.云贵高原④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赏析彩图“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平原”、“山东半岛丘陵”等使学生在了解高原、平原、丘陵特征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壮丽,或雄浑、或清秀,各具不同特色的美。
知识与技能:1、教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教学。
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这种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
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1) 中图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1)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意图,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1、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观察判断:让学生仔细阅读图D,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中图版

【读图连线】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61 页《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连成一线,教师讲解这两条分别是第三级和第二级阶梯、第二级和第一及阶梯的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在地形图上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片面分析我国地势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主要的山脉及分布我国主要的地形
难点
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的建立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内容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节次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2.初步理解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3.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4.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 分布以及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和主要特点
【过渡】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P61页图,然后请同学们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P64页的表格中。
【教师提问】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教案

全年无冰期,水量大而稳定,通航里程长、运输能力大;
经济腹地广阔,流经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城市密布。
活动:P56探索,这条河为什么叫倒淌河?
视频观看:倒淌河的成因
三、当堂检测
1、我国第一阶梯上的典型内陆高原盆地是()
A.准噶尔盆地B.塔里木盆地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地势的特点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P65复习题1、2小题
板书设置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概念
地势特征
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注意:图B为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不同的颜色来判断海拔高度,从而判断地势的高低)
绘图活动:阅读课本P56内容及图B,完成P57活动。
参照地图册和课本内容,在图B中用笔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
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名称、海拔高度及主要地形。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堂指导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在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南麓,有一个著名的盆地——吐鲁番盆地。盆地的艾丁湖洼地低于海平面153.31米,是我国陆地的最低点。
判断:课件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一幅能表示我国的地势特点。
3.地势特点的影响
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地势对气候、水利、交通有何影响?
(请学生指图回答)
归纳:
对气候的影响: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案

第三章《复杂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形地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和地势》这一节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讲述的地形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知识,而且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很大的联系,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中国的气候、河流等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生活等。
二、学生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性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2、学生对于理解本节知识的地理能力较低,知识不足,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理念本着积极实施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理念,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独特优势,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信息反馈——共建图式”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第一步,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这一步是教师用客观事物、客观现象、问题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关键一步。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做到如下几方面:1、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
教学中利用直观图片、视频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形成良好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引入新课时,欣赏歌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利用地形图找各阶梯地形区,介绍各阶梯内地形区,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
2、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各抒己见,相互争论,最后达到解决疑难、深化知识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②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投影仪、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___ 。
(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
高低起伏的_______ ?(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
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
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
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 )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西高东低
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意图,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 阶梯状)
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一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一祁连山一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
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
1、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
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
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
观察判断:让学生仔细阅读图D,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
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
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
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
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 各以什么地形类型
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
D 和59页图B ,并填写下表:
下面我们分成 A 、B 、C 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 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 一个问题(A 组:2题;B 组:3题;C 组:4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 阐述本小组观点。
A 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
(1)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 (夏季风)
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
农业生产。
(2)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西高东
低的地势,必然造成
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难怪古人有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 “滚
滚江水东逝去”。
B 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
河流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 再从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 落差由大变小、水流 由急变缓,水能资源由丰富变贫乏(由大变小)。
河流落差大的河段便于人们建设水电站, 利 用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 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 沟通了我国东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山地高原 第二级阶梯 咼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 平原丘陵
近海
大陆架
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
响呢?
海拔(单位:米) 4000米以上 1000〜2000米左右 500米以下
200米以下
(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
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
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
碍。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布置作业:1、课本67页复习题2
2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r对我国的影响
r总特征(1)气候’________________
地势彳西部髙,东部低V(2)河流; ________________
[呈阶梯状分布(萄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 [(4)经济*________________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