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

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

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

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的统一意义的“形象”。

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和标志。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0)2022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

A.种类B.种群C.生物有机体D.物种2.以下生物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oA.竹B.鹭C.细菌D.鲸鱼3.农业生态系统属于()oA.人工生态系统B.自然生态系统C.半人工生态系统D.封闭式生态系统4.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合作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寄生5.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A.势能B.生物化学潜能C.动能D.热能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oA.高的生物产量B.高的经济产量C.多样的生物种类D.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7.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o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oA.温度B.水分C.光D.空气9.根据环境范围的大小分类,环境可分为(从大至小排列)()。

A.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生境、微环境、体内环境B.宇宙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微环境、生境、体内环境C.生态环境、区域环境、生境、体内环境、微环境D.生态环境、生境、区域环境、微环境、体内环境10.“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主张说的是()。

A.耐性定律B.最低因子定律C.十分之一定律D.能量守恒定律11.草原上的“草一羚羊?老虎”食物链属于()oA.捕食食物链B.腐食食物链C.混合食物链D.寄生食物链12.以下生物不属于初级生产者的是()。

A.紫花苜蓿B.玉米C.大麦D.山羊13.以下能量属于生物辅助能的是()。

A.降水B.农药C.农膜D.种子14.磷元素从植物有机体直接归还土壤,被微生物分解后,再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循环属于()oA.沉积型循环B.气相型循环C.生物小循环D.地质大循环15.有机农业生态工程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 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

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 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

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 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

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军军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1、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 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 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 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农业资源分类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 原理;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1、 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 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 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 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 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 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 基质化、能源化);3、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 水土保持技术);4、 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的相生相克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 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 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 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二、农业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数量有限;禾U用水平有限;资源结构不匹配)和潜力的无限性(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以循环利用的)。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五大危机:环境、能源、资源、粮食和人口等五大危机(1960s))。

3P问题: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①沙漠化日益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剧增;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渔业资源受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使用农药;⑨全球气温明显上升;⑩酸雨现象。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3、生态学体系:按照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或景观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1)对环境的研究:环境因子的测定法和控制法。

(2)对生物的研究:分类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等。

(3)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4)研究系统的三大理论:白箱、黑箱和灰箱。

5、农业生态学概念: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控制管理以便达到最大生产力和最佳生态效果,这样的一门学科称为农业生态学。

6、农业研究内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建、保护与利用,食物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行机制等.7、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8、基本内容(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3)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5)农业生态发展及演替规律。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9、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10、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11、系统的结构特点(1)系统都有边界;(2)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3)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4)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9 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10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11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2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他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为耐性限度)。

13 生活型(life form):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doc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doc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

4.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5.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 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6.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7.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8.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9.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10.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库。

11.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

12.生态阎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称为生态阈值。

13.生态农业:生态上能自我维持,投低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是生物成炅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

15.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

填空题1.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划分的,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3.生物群落演替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

4.植物种间相似的生态习性、生态幅度、地理分布,对于种间的结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5.生物种群的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又包括直接干涉型、资源利用型。

6.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调控的途径“扩源、强库、截流、减耗” 4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
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
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

4.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5.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
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6.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
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7.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8.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9.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
的一种协调状态。

10.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库。

11.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

12.生态阈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
度的外界压力,称为生态阈值。

13.生态农业:生态上能自我维持,投低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
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
关系,是生物成员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

15.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

填空题
1.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划分
的,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3.生物群落演替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

4.植物种间相似的生态习性、生态幅度、地理分布,对于种间的结合是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

5.生物种群的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又包括直接干涉型、资
源利用型。

6.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调控的途径“扩源、强库、截流、减耗”4个方面。

7.种内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为行为、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内源
性调节方式。

8.生态恢复包括重建、改造、修复和再植。

9.生物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10.人类活动可以对人类生态环境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功能。

简答题
1.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①影响植物的繁殖特性;②决定植物的分布和起源
地;③影响植物的休眠和地下储藏器官的形成。

2.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①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
持相对平衡;②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③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④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3.温度的生态作用:①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形态;②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分布;③
温度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

4.生产者的作用:①具有固定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功能;②能把从环境中摄取
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③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

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①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②内部养分
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③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④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6.农业资源包括的内容:①由太阳辐射、降水、温度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
②由地貌、地形、土壤等因素构成生物资源;③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
水构成的水资源;④由各种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物资源。

7.群落演替的特征:①演替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包括物种组成结构及群
落中各种过程随时间的变化;②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③群落演替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为顶点,亦即由顶极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

8.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特征:①只涉及种群内某些个体;②影响程度与种群
密度有关;③影响的结果是协同进化;④对象一般仅涉及2个物种或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的物种。

论述题
1.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内容:
a)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
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
利用循环体系。

b)在微观方面上,要求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并对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同时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
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2.农业生态系统和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a)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

b)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农业生物对最佳环境条
件依赖性不断增加,抗逆能力减弱,自然调节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因此,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认为的合理调节和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c)例如,通过适当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辅助能量的投入,实行“能量补给”,
降低农业生物原来用于抗御逆境的自我维持活动的能量消耗,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实现高产稳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