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牙合学 第三章

合集下载

牙列、牙合与颌位课件

牙列、牙合与颌位课件

NS反馈调节、软组织弹性与粘滞性保持该位置
(五)意义
•此位置上、下牙不接触,避免了非咀嚼性磨损 •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不承受负荷,口颌肌放松
四、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一)ICP与RCP (二)ICP与MPP
(一)RCP与ICP关系
二位,一位
1mm
1)一致性:RCP=ICP
2)协调性:长正中(90%) 长正中:RCP直向前滑动1mm到ICP 3)不协调性: RCP到ICP有牙合障碍,偏滑
(三)意义
⒈由于此位置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 失后,ICP也丧失,此位置仍存在,临床修复中以 此来取得ICP参考位 ⒉是下颌功能位
(四)获取方法
被动法:
双手托住受试者下颌,两拇指放在下唇中央下方,嘱 受试者放松,然后轻推其下颌向后
主动法: 受试者尽量向后仰头,然后轻轻闭口,注意有意使下 颌后缩,当后牙一有接触,停止闭口运动,保持该位
(二)ICP与MPP
ICP
从MPP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 RCP 到ICP,主要在垂直方向关系。
1mm
长正中
MPP
若距离小于1mm或有向后移动或过度向前移动 及出现左右方向的移动时,可能存在颌位或肌肉功能异常。
五、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㈠前伸牙合颌位
⒈定义: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同时向前运动,运动过 程中所有位置
易重复,临床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基准位
ICP正常使双侧咀嚼肌均衡对称发挥收缩力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
(一)定义:
下颌不偏左、不偏右
髁状突位于关节窝最后位,向上有牙接触。
(二)形成机制
•髁突后方软组织结构,缓冲空间,髁突后移有可能性 •TMJ韧带有一定可让性,对髁突有向后限制作用,也有一定缓冲范围-韧带位 •肌肉收缩是各种运动必不可少,该位置发生及维持主要由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 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收缩实现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
(三)球面学说:在Bonwill三角基础上,提出学说:以 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划出一个球面,此球面的一 部分恰与下颌牙列的合面吻合,下颌的运动即以此球面运动,同 时认为补偿曲线也是此球面的一部分。 此学说解释了:颞下颌关节、牙列、咬合与下颌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牙合(occlusion)
牙合: 牙与牙的接触关系 下颌静止时,上颌牙与下颌牙发生 接触的现象,下颌骨位置变换,上 、下颌牙的接触关系也随改变。
牙合 基本牙合型:恒定的有 牙尖交错牙(正中牙合) 前伸牙合 侧牙合
一、牙尖交错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pided occlusion,ICO):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上下颌牙尖相互交错) 是上下牙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牙合。
2、牙列特征
(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 ①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 ②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
3 临床常以尖牙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为标志
⑴第一磨牙关系反应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的牙 合(侧)楔状隙 侧 楔状隙 一般有三种关系: 一般有三种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中性合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的近中- 远中合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的远中- 近中合
1 ICO的咬合接触特征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着上唇系带 一牙对二牙,牙尖交错接触(除了下颌中切牙与 上颌最后一个磨牙)
意义: 意义:使合面广泛接触有利于咀嚼功能 一牙对二牙,分散合力,避免个别牙负担过重 一牙对二牙,分散合力, 不会因为个别牙缺失导致无对颌牙咬合接触的现象, 不会因为个别牙缺失导致无对颌牙咬合接触的现象,短 时间内牙不会移位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牙合学》教学大纲

《牙合学》教学大纲

《牙合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Gnathology总学时:16 讲授学时:16学分:1先修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牙合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

它是以咬合为中心阐述咀嚼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功能、功能异常和临床应用等;也是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临床学科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牙合学理论是口腔医务工作者处理咬合的准则和依据。

国外牙合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是口腔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牙合(3学时)教学内容:1.1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1.2牙合的接触特征1.3牙合的分类1.4牙合紊乱1.5牙合的检查教学要求:1. 掌握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

2. 掌握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的关系。

3. 了解咀嚼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4. 掌握静态咬合接触特征。

5. 掌握形态学分类及临床分类。

6. 了解功能分类。

7. 理解检查项目及检查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二章颞下颌关节及其生物力学(1学时)教学内容:2.1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2.2颞下颌关节软骨2.3颞下颌关节盘、盘后组织及其生物力学2.4颞下颌关节囊、关节韧带及其生物力学2.5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教学要求:1.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

2. 理解关节软骨的结构、成分和代谢。

3. 理解关节盘的形态、组成和结构。

4. 理解关节盘后组织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5. 掌握关节硬、软组织的改建。

6. 了解颞下颌关节的形态改变和关节退行性变。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三章咀嚼肌(1学时)教学内容:3.1咀嚼肌的功能特点3.2牙合、颅面形态与咀嚼肌3.3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教学要求:1. 了解咀嚼肌纤维构成与分布。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第2节-牙尖交错牙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第2节-牙尖交错牙合)

(4)深覆盖: (5)反牙合: (6)开牙合:
后牙覆合、覆盖关系分类
后牙 型分型
(1)正常覆 、覆盖:后牙覆 覆盖关系 正常时,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同时下牙 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嵌合, 密切接触。
(2)后牙反合:
下后牙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颊侧。
(3)锁合:
上后牙舌尖在下后牙颊尖颊侧。
支持尖 引导尖
1> 是咀嚼中主要压 力实施者;
2> 维持咬合关系稳 定,支持下面部高 度 ──正中止接触 (centric stop)
1>功能性接触部位很小,约 1mm范围,因而不是主要 的施力牙尖;
2>其牙尖内侧面与支持尖 的侧面相接触,对稳定咬 合关系起重要作用;
3>在咀嚼时引导下颌运动, 并在咀嚼中具有一定的反 馈意义;
(4)反锁合:
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颊侧。
5.上下颌牙齿的咬合接触关系
(1)前牙的接触部位和接触类型
1> 前牙接触部位 上切牙舌侧( 切缘 ) 下前牙唇侧( 切缘 ) 上尖牙近中牙尖嵴舌侧 下尖牙远中牙尖嵴颊侧
由于前牙不是咀嚼主力 牙,而只是咬切以及引 导咀嚼运动,因而ICO时 前牙可以不接触,如果 接触过强,反而会引起
参考面与参考线
眶耳平面(Frankfort 平面) 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 特点: 与地平面平行(端坐时)
耳屏鼻翼线 耳屏中点←→鼻翼中点 特点: 与 牙合平面平行,与地平面呈15°交角
眶耳平面 鼻翼耳屏线
牙平合 面
前牙唇向漂移。
2> 前牙接触的类型
前牙向唇侧漂移约12~28°(与垂直线),下切缘咬于上前牙 舌窝内。
(2)后牙的接触部位和接触类型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第三章 牙列合与颌位

第三章 牙列合与颌位
cf:上1牙冠唇面形态可分为: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与 人的面型相协调
(三)牙列中牙的 排列情况
1.正常牙列:
2.异常牙列: 数目异常
2.异常牙列:排列异常
二、牙列的大小
1.牙列的长度与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2.Terra 牙列指数
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100%
乳牙列:20,牙弓短而阔, 似半圆,其牙列宽度与长度 的比例大于恒牙列,乳牙列 的Terra 牙列指数>恒牙列
3.混合牙列:丑小鸭期
Question ?
? 患者,女,25岁,左上3舌侧有一乳Ⅲ,其 余正常,该病人属于:A恒牙期 B 乳牙期 C混合牙列期
(二)牙列形态特征
1.方圆形:上、下四个切牙切缘连线较直,弓形从 尖牙开始 弯曲向后
2.尖圆形:自上2即明显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明 显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从侧切牙开始向后逐渐弯曲, 前牙段较圆突
? 后牙,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 之间的垂直距离
? 覆合分型:浅覆合1/3 中度覆合1/3~2/3 深覆合2/3以上
(二)唇颊舌向关系
? 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 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 前牙,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前后 向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 2~4mm
? 合平面occlusal plane :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 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 假想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平分颌间距 离
? 意义:是制作全口义齿合堤和排列人工牙依 据
? 解剖学合平面: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 双侧最后一个mola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远中颊
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 意义:描述和记录上下

牙合 学 课件 第三章

牙合 学 课件 第三章
当下颌侧向运动或咀嚼运动时,有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P的 作用,同时有剪割食物的作用,故称引导尖(guiding cusp), 又名剪割尖(shearing cusp)。
支持尖与引导尖
特点: 1. 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60%,有 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2. 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 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 支持尖高且锐。
讲座三: 牙合 的解剖生理
内容 一、牙列 二、牙冠牙合 面的解剖生理 三、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
牙合的解剖生理
一、牙 列
牙列 (dentition,牙弓 dental arch)
牙列
内容: 牙列的外形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纵、横牙合 曲线及牙合 平面
(一)牙列的外形 观察方法:前牙的排列
基本类型: (另有混合形)
尖圆形
椭圆形
牙列的外形
方圆形
牙列的外形
关于牙弓的形态,各地的构成比不同
尖圆形
椭圆形 方圆形
一般认为椭圆形、混合形多见。
混合形
牙列的外形
一般认为,牙列形态、面形与牙形 是一致、协调的,这样较理想。
面形与骨形、肌张力有关
(二)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以牙体长轴冠方来描述
下牙列的牙合 面 牙列牙合 面是一个曲面
1) 面部三等分
发际 眉间点 鼻底点 颏下点
5. 牙列与面部标志
眼外眦 口角
2) 眶耳平面(Frankfort plane) 又称面横平面(颅面分界)
眶下缘最低点
外耳道上缘
当人坐正、头直立 时,此平面与地面 平行。
牙列与面部标志
牙列与面部标志
眶耳平面是口腔医学重要的参考平面 可用作颅面分界 进行颅骨测量时,要求与地面平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章 咀嚼肌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黄丹
咀嚼肌
狭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翼外肌 广义: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 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时上提下颌, 称闭颌肌
2
舌骨上肌群肌内的着力点主要在颏部, 收缩时可下降下颌骨,故称开颌肌
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它是前伸下颌的, 但前伸时需要开颌,因此它也参与开颌 运动
①肌质量 ②肌长 ③羽状角 ④肌纤维长 ⑤肌节数
19
⑥生理横切面积
⑦最大收缩张力
2.骨骼肌肌构筑设计的功能意义:
20
(1)肌的生理横截面积可决定其产生最大张力的潜能;肌的长度或肌纤维的长 度直接影响该肌收缩时可能产生的最大速度和动幅;肌纤维内连续排列的肌节数 和平均长度反映整条肌纤维在长度-张力曲线范围内的功能活动。 (2)肌的羽状结构是影响肌收缩速度、收缩幅度及收缩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运动单位的募集与运动调控
30
运动单位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运动调控的“大小原则”:不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最小、 慢缩抗疲劳型向最大、快缩易疲劳型的顺序募集。
三、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和结构特征
1.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
咀嚼肌运动单位神经支配率低,运动单位的范围较局限,可 认为咀嚼肌在运动的控制上有更集中的结构,对精细运动有较好 的调控能力 不同咀嚼肌的运动单位数量和大小也不同
咀嚼肌的深部和前部以慢缩型运动单位居多,且运动单位范围较 局限 咀嚼肌的浅层和后部以快缩型运动单位多见,运动单位范围相对 较大 相对于含快缩型运动单位较多的肌区而言,富含慢缩型运动单位 的肌区是精细调节肌力和抗疲劳的最佳装备
二、咀嚼肌的收缩特性

34
肌收缩时,以张力变化(Tension Changes)为主或以缩短( Shortening)为主 一种是在肌收缩之前就加上的负荷,称前负荷;一种是在肌收缩后才 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24
肌重值:颞肌后部 >咬肌浅部>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积:咬肌浅部 >颞肌后部>颞肌前部 > 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肌重比率:咬肌深部 >咬肌浅部=颞肌前部 >颞肌后部 长度:颞肌后部肌纤维 >咬肌深部肌纤维
2、咀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25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咬肌浅部=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而颞
2、咀嚼肌运动单位的构成特征:
1、咀嚼肌一个运动单位所包含的肌纤维并非只含一种 MyHC异构体,可由不同异构体的肌纤维组成 2、咀嚼肌运动单位中存在大量混合型纤维和多种MyHC异 构体,故不能简单讲运动单位分为慢缩抗疲劳型、快缩抗 疲劳型、快缩易疲劳型。
四、咀嚼肌运动单位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3.根据肌纤维收缩蛋白构型分类:
14
依肌纤维关键收缩蛋白MyHC分子进行分类,并以此明确鉴定其收缩性 能。含有不同类型 MyHC的肌纤维在收缩力量、收缩速度和抗疲劳方面有 明显区别。 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MyHC异构型有11种,不同类型转变ATP为能 量的速度不同,肌纤维收缩速度亦不同。
(二)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特点 1.咀嚼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这种多层次腱板为肌纤维附着提供了广泛的场所, 同时也使肌纤维的排列和方向更具多向性
23
不同咀嚼肌的构筑指数也不相同
1、闭颌肌较开颌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截面积 2、闭颌肌在肌节长度上明显短于开颌肌 3、闭颌肌存在较大的羽状角和相对较短的肌纤维以及较短的力臂
同一咀嚼肌各部的肌构筑指数亦不同
咬肌和颞肌的构筑特征
咀嚼肌的混合型纤维主要为MyHC-Ⅰ型和MyHC-Ⅱa型联合表达MyHCcardiacα, MyHC-Ⅱx共存于MyHC-Ⅰ型和MyHC-Ⅱa型中。 此结构的意义在于咀嚼肌可以在连续范围内精细调整其收缩力量和速度,满 足咀嚼肌的不同功能需求。
3.咀嚼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特征
各型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构成比有所不同 Ⅰ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70%,其在开颌肌中占40-50% ⅡA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30%,其在开颌肌中占 50%
10
一、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分成不同类型,以反映它们不同的生理功能
11
1.根据肌纤维能量代谢方式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时获得能量的方式分为: 氧化纤维(Ⅰ型纤维)、糖酵解纤维(ⅡB型纤维)及氧化糖酵解纤维(ⅡA型纤维); 因三种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泽,故也成为红纤维、白纤维和中间型纤维。
2、运动单位的类型及特性
根据运动神经元的放电性质和肌纤维的反应特性,运动 单位可分为:


1、慢缩抗疲劳性(S型):多支配Ⅰ型纤维。此型运 动单位收缩张力小,收缩时间长于50ms,不易疲劳。
2、快缩易疲劳纤维(FF型):支配ⅡB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速度快,收缩张力大,但极易疲劳。 3、快缩抗疲劳纤维(FR型):支配 ⅡA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张力大,收缩较快,且不易疲劳。
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可以明显区分这三种纤维
12
Ⅰ型纤维以有氧代谢为主; ⅡB型纤维以无氧糖酵解提供能量;ⅡA型纤维介于两者中间
2. 根据肌纤维生理特性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速度和抗疲劳特性分为
13
1、慢缩纤维(Ⅰ型纤维):参与耐力运动和维持肢体姿势 2、快缩抗疲劳纤维( ⅡA型纤维):适合持久的快速运动 3、快缩易疲劳纤维(ⅡB型纤维):适合爆发性的短时、高张力的快速运 动
15
咀嚼肌肌纤维较肢体肌和躯干肌纤维细小,且Ⅱ型肌纤维较Ⅰ型肌纤维横 断面积小。含相同或不同MyHC成分的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也大同小异.
16 2.咀嚼肌肌纤维型的构成特征
咀嚼肌含有MyHC异构型纤维种类较肢体肌和躯干肌多,且含有大量混合 型纤维。 混合型纤维即指单根肌纤维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yHC异构体。
四、颌骨异常及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1、颌骨异常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五、影响咀嚼肌功能的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食物性状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3、骨密度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4、其他
二、咀嚼肌对合、颅面形态的作用
(一)、咀嚼肌对牙合、颌位的作用 (二)、咀嚼肌对颅面形态的影响
位置: 是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 位于下颌支内侧面,有浅,深两头 浅头: 起自上颌结节和腭骨锥突 深头: 起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内锥突 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 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在下颌角后下缘,翼内肌和咬肌以肌腱相连
功能: 上提下颌,参与闭口, 辅助下颌前伸 也辅助下颌侧方运动
四.翼外肌 (lateral pterygoid)
位置: 位于颞下窝, 具有两个头, 上头: 起于蝶骨的颞下嵴及颞下面, 部分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的前缘,部分和 下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下头: 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肌束向后外行,和上头的 部分纤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功能: 开口
水平位 牵引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 单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偏向对侧,
51
(二)常用肌电信号参数
二.颞肌 (temporalis)
位置: 位于颞窝, 起于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的深面, 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纤维
三部分纤维聚成扁腱,经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 牙远中部。
功能: 上提下颌骨,闭口, 后部纤维收缩有后退下颌的功能, 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三.翼内肌 (medial pterygoid)
第四节
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48

骨骼肌在发挥功能时,肌纤维收缩,将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通过肌电传感器导入肌电图(Electromyogmphy,EMG)仪,
再经过电信号放大并显示于示波器上,形成 一种波形,称为
EMG
一、肌电信号记录
表面(Surface)电极和针(Pin)电极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舌骨上肌群

7
78Biblioteka 咬合是维持口颌系统肌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
咀嚼肌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咬合不断变化,其功能也在持续调整以适 应 改变。当所受咬合改变超出生理范围,则出现肌群的功能异常和病变。 久之还会引起其他肌群的异常,包括头、面、颈部肌群。
9
第一节
咀嚼肌的结构和生物力学
咀嚼肌
属于骨骼肌,具有骨骼肌的共同特 征,即由平行排列的多核细长纤维(肌 细胞)构成。 骨骼肌纤维主要由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粗、细两 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 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 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 蛋白组成。 粗、细肌丝穿插重叠排列形成肌节,是肌纤维收缩、舒张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咬肌(嚼肌) (masseter)
位置: 可分浅,中,深三层 浅层: 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前2/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 中层: 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支的中分 深层: 起于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和下颌支的上面 功能: 上提下颌骨, 并使下颌微向前伸, 且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二、早接触与牙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1、早接触可造成升合肌活动降低 2、早接触可导致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 3、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三、长期缺牙对咀嚼肌的影响
偏侧咀嚼→咀嚼肌张力不平衡→惯用侧转动、非惯用侧滑动→长期引起 咀嚼肌强度、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松紧度及磨牙牙合面的磨耗不一致→
下颌位置偏移及咬合关系紊乱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神经支配率表示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