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牙合学
牙合学——精选推荐

⽛合学1.⽛合学:是关于咬合⽣理病理特性的科学,是以咬合的功能特点为中⼼,研究咬合的形态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咬合的⽣理病理特征及其与相关组织结构(例如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合:是指上、下颌⽛列间的接触关系。
咬合:是指上下颌⽛列之间的接触动作或接触过程。
3.⽛尖交错⽛合(ICO):上、下颌⽛达到其最⼴泛、最紧密接触时的⽛合关系,包括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
(⽛尖交错⽛合可称为静态咬合。
动态咬合,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之间的接触关系。
)4.上颌后⽛⾆尖和下颌后⽛颊尖对于咬合⾼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持尖。
上颌后⽛颊尖和下颌后⽛⾆尖的主要作⽤,⼀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5.前⽌接触:上后⽛⽛尖的远中斜⾯和下后⽛⽛尖的近中斜⾯。
后⽌接触:上后⽛⽛尖的近中斜⾯和下后⽛⽛尖的远中斜⾯。
(前⽌接触和后⽌接触构成⽛尖交错位稳定的前后向接触关系)6.⽛合⼲扰:咬合⾼点阻碍或⼲扰了下颌在保持⽛接触情况下所进⾏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迫使下颌发⽣偏斜运动或⾮功能接触。
7.早接触: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发⽣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甚⾄个别⽛接触,⽽不是⽛尖交错⼴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甚⾄个别⽛接触,称为早接触。
8.(后退接触位(RCP):正常情况下RCP是⼀个张⼒性边缘位置,位于ICP的后下⽅,⽔平向距离约为0.5-1.5mm,垂直向约为1-1.5mm,距离的⼤⼩和⽅向与后⽛的⽛尖⾼度有关。
)9.铰链运动: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
范围为18-25mm(上、下颌切⽛的切缘之间)10.⽛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为同⼀个位置,这种现象称为⼀位,将具有⽛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两个明显不同位置的现象,称为⼆位。
11.长正中:将CRP-CO的这种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
(CRP,正中关系位。
(即RCP)CO,正中⽛合位(即ICP))正中⾃由域:从RCP到ICP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称为正中⾃由域。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一、名词解释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保持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盘-髁复合体)紧贴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同时,下颌从该位置可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
此时下颌的位置称~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休息位/息止颌位: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称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下颌所处的位置称~4.铰链运动:开口约为18~25mm时,髁突的单纯转动。
(髁突运动:转动/铰链运动,滑动运动)5.铰链位:铰链运动过程中,髁突始终处于关节窝的生理最后位,RCP又称为(髁突的)铰链位6.铰链开口度:下颌髁突从闭口位开始作单纯转动运动,在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可有18~25mm距离,该距离称~7.正中关系(CR):髁突做铰链运动时,可使切牙处降颌约25mm,此运动范围内(铰链开口度范围内)下颌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
(RCP是CR的最上位,具唯一性)8.铰链运动与铰链位: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CR)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在铰链运动的过程中,髁突不离开后退接触位这一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置,故又可将后退接触位称为(髁突的)铰链位(hinge position),在该铰链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开口范围,称为铰链开口度,其在上下颌切牙切缘之间可达18~25mm9.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用鼻下点到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表示。
牙合学重点总结

咀嚼系统:又叫口颌系统,是口腔颌面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包括:咀嚼肌、TMJ、颌骨、牙、牙周组织及有关的神经、血管,它们是由中枢神经控制的一个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体。
支持尖: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与对颌中央窝接触,有支持颌间距离的作用,通常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上颌后牙颊尖与下颌后牙舌尖有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P位的作用,同时具有切割食物的作用,故称为引导尖,又名剪割尖。
功能性的外斜面:支持尖外斜面在尖窝交错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约1mm 不与对颌接触,当下颌侧方运动时,与相对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个部分称为FOA。
下切牙与上切牙舌面前伸时的接触部分称FOA。
有保护颊舌软组织作用,支持尖的外斜面是咬合接触的储备区。
引导斜面:上颌切牙和尖牙舌面是下颌运动的主要引导部分,称为引导斜面。
长正中:CRP-CO的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
正中止:无论在支持尖还是引导尖上,那些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称为正中止接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
肌接触位: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将随升颌肌群作用方向而向前上运动,下颌在升颌肌群收缩作用下的闭口运动轨迹称为肌力闭合道,该闭合道的终点,即肌收缩引导下闭口至咬合刚一接触时的颌位。
生理he:舒适、健康,口颌系统有效行使功能没有病理症状的he型。
尖牙保护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上下后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相互保护he:牙尖交错位时,后牙有接触前牙应轻接触或不接触,被描述为相互不保护he,即接触的后牙保护了未接触的前牙。
正中关系: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he干扰: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了下颌在保持牙接触情况下所进行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而迫使下颌发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接触,称为he干扰。
牙合 学讲义一章二章

上下颌骨
2. 下颌骨(mandible) 下颌骨( ) 颌面部诸骨中唯一能动者。 颌面部诸骨中唯一能动者。 下颌骨与颅骨没有骨性联结, 下颌骨与颅骨没有骨性联结,它 通过肌肉、 通过肌肉、韧带和其它软组织悬 吊在上颌骨及颅骨上, 吊在上颌骨及颅骨上,这保证了 下颌骨在功能运动中的灵活性。 下颌骨在功能运动中的灵活性。
前言 四、研究及学习牙合 学的基本方法 综合性非常强的发展中学科 理论与实践结合 发展的观点 五、考试方法 复习题中抽取试题
前言 六、参考书
• 王毓英(1985),《牙合 学》 王毓英( ),《 ), • 徐樱华(1989),《实用牙合 学》 徐樱华( ),《 ), • 王惠芸(1990),《牙合 学》 王惠芸( ),《 ), • 马绪臣(1998),《颞下颌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 马绪臣( ),《 ), 颞下颌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 • Jeffrey P.Okeson(1998)
讲座二: 讲座二: 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学运动机制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
1. 下颌骨髁状突
前面观
前斜面较小为功能面, 前斜面较小为功能面,是
关节的负重区, 关节的负重区,许多关节病最 早破坏此区
后面观
外侧斜面是关节压力集 中处, 中处,它的改建活动大于
内侧斜面
颞下颌关节
2. 颞骨关节面 颞骨鳞部的关节面, 颞骨鳞部的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
牙合
学
occlusion
概念 学是一门以咬合为中心, 牙合 学是一门以咬合为中心,口颌系 统的生理病理学。 统的生理病理学。 咬合(occlusion)即牙合,指上、下牙 咬合( )即牙合,指上、 列间的接触关系,包括运动和静止的。 列间的接触关系,包括运动和静止的。
对牙合学的认识和感悟

对牙合学的认识和感悟哎,牙合学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它就是研究我们牙齿咬合的学问。
说白了,就是研究我们嘴巴里这群小家伙是怎么相互配合的。
想想吧,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咬东西,嘴巴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颗牙齿都在它的位置上默默地工作。
要是咬合不对劲,那可真是“闹心”了!想象一下,吃个苹果,结果一咬就咬到嘴巴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说到牙合,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整牙的朋友。
嘿,他们的那一口整齐的牙齿,真是让人羡慕啊!不过,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牙合学可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哦。
它能影响到我们的咀嚼、说话甚至是面部的美观。
咬合不正还会导致一些奇怪的声音。
比如,吃个东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旁边的人一脸疑惑,这就尴尬了。
牙合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嘴巴。
大家可能不知道,牙齿其实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
如果有谁不乖,整个家庭的和谐就会受到影响。
牙齿之间的关系就像人际关系,有些牙齿“爱争吵”,这时候就得好好调整调整。
有的牙齿会咬得比较紧,有的则松松垮垮的,这样可不行,得让它们找到最佳的“默契”。
牙合学还告诉我们,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多么重要。
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刷牙就是为了好看,其实刷牙可不仅仅是为了美丽,更是为了健康。
想象一下,牙齿之间积聚的那些细菌,真是个不速之客,绝对让你肠子都悔青了。
别以为刷个牙就完事,牙缝里也得好好清理清理,不然小细菌可不客气。
提到牙合,肯定少不了正畸这块。
正畸医生简直是现代的“牙齿魔法师”。
他们能把那些歪歪扭扭的牙齿变得整整齐齐,像是画家的画笔在瓷砖上轻轻一划。
通过一系列的矫正器和牙套,牙齿就能乖乖地排成一行。
看到那种焕然一新的效果,真是让人心潮澎湃,忍不住想给他们竖个大拇指。
不过,整牙的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
有些小伙伴在整牙期间,嘴巴里的金属器件“咯吱咯吱”的声响,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吃东西的时候更是个技术活,咬东西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把自己的牙套弄坏。
牙合学 教案

牙合学教案教案标题:牙合学教案目标:1. 了解牙合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牙合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知识。
3. 能够识别和分析牙合学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对牙合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起学生对牙合学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咬合方式?为什么牙合学对我们的口腔健康很重要?”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他们对牙合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知识讲解:1. 介绍牙合学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口腔健康和咀嚼功能中的重要性。
2. 解释牙合学的基本术语,如中线、牙弓、咬合关系等,并通过示意图或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介绍牙合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牙合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典型的牙合学问题案例,如牙齿拥挤、错颌畸形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供专业建议。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牙合学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答案,加深对牙合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牙合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牙合学,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源。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其他牙合学相关的内容,如正畸学、口腔种植学等。
2. 提供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牙合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领域。
教案评估: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问答题作为教案评估工具,检验学生对牙合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牙合学的知识。
牙合学(2)

牙合学(2)《牙合学》第一章一、何谓支持尖与引导尖及其解剖特点是什么?支持尖:下后牙颊尖和上颌后牙舌尖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而下后牙舌尖和上后牙颊尖的主要作用,一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1、从牙冠的颊舌向测量,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55%--60%,有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2、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
二、为什么说尖---窝三点接触是最稳定的接触形式?1、颊舌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A 、B、C接触点):从冠状面观察,牙尖交错位时,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A点;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B点;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颌舌尖颊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C点。
当A、B点接触C点无接触,或B、C点接触A点无接触时,由于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的夹角,使得整个牙的接触比较稳定,咬合关系比较稳定,而当A、C接触B点无接触时,咬合关系不稳定。
因此B 点的接触十分重要。
ABC接触点为颊舌向的稳定点。
2、近远中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终止点和平衡点):近远中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又称为闭合的终止点和平衡点。
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闭合终止点;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平衡点。
如果在闭合时,平衡点与闭合终止点同时接触,则闭合的力相等而方向相反,达到稳定;若平衡点先于终止点接触,平衡点则成为闭合的偏移点。
三、试述下颌运动中咬合的接触特点?咀嚼运动咬合期的牙合接触是以ICP为中心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接触时间很短每天上下牙平均接触时间仅为17分钟左右。
咬合动态接触的主要特征是有咬合面的引导作用,除尖牙保护牙合者的引导作用外。
其他多个牙的引导,通常在建牙合初期,机体可通过一定的生理性磨耗,来建立这种一致的咬合引导模式。
牙合学名词解释

牙合学名词解释
牙合学是牙齿形态学和牙髓功能学的综合性研究。
它是将牙齿形态学、牙龈分类学(俗称架构学)、牙齿测量学、牙侧状况学、特殊牙列学(即牙齿歪斜)、正畸学、口腔矫正学(即复杂口腔修复)和磨削学等研究领域中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综合研究、整合、交叉应用的科学。
牙合学的主体任务是使牙齿及软组织的机构具有正常的生理正常性,使牙齿及软组织的组织形态具有正常的牙合特性,使牙齿及软组织的物理性质具有正常的牙合特性,以及使牙齿及口腔器官的医学功能具有正常的状态。
牙合学的具体内容是查明牙齿及软组织的形态变化,掌握硬、软组织牙合特性,发现不良牙合及软组织,采取相应的优化治疗措施,维持牙齿及软组织机构的稳定性及正常的功能。
牙合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牙齿几何形态及组织牙合特性、硬、软组织及牙齿的修复,口腔矫正术,牙齿的替换等。
牙合学的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如光学测量、超声波内部检查、电子磨牙机械、磨牙工具、电子磨牙等技术手段,可以从细微的牙合细节检查中发现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牙合学现代(牙合)学的观点认为,(牙合)不仅指上、下颌牙列之间的静态接触或者动态咬合接触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在功能和功能紊乱中控制牙接触的咀嚼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生物学关系,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是咀嚼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和牙齿三者的之间相互作用的整合。
由于咀嚼系统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特征(颌骨肌特征、颌骨大小与形态、牙齿的萌出顺序)由遗传决定并在生长和发育中其功能关系逐渐成熟,一旦建牙合过程完成后,咀嚼系统会因骨骼系统和咀嚼肌的改建、功能和功能紊乱而不断进行调整。
在全口固定义齿修复或者种植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时,有几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包括牙合与颌位、牙导、牙合型等,正确理解和区分它们是现代牙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固定修复中正确应用这些概念对维护口颌系统的健康和治疗口颌系统疾病十分重要。
本文就现代牙合学的基本概念与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相互关系进行简要说明,以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
1现代牙合学中容易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01牙尖交错牙合与牙尖交错位牙间交错接触是指相对牙的牙尖、窝和边缘嵴之间的接触。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是指牙齿处于交错接触时下颌骨的位置,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指的是在ICP时的牙间交错接触状态。
在咀嚼闭合相的末期和开口相的初期,牙接触位是ICP,牙接触特征是ICO。
在自然牙列,ICP牙合接触点数目,以磨牙最多,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次之,前牙最少。
并且,牙接触点的数目在轻咬和重咬之间大致相差两倍。
牙接触数目和面积的增加是在牙周间隙内牙齿压缩的结果,在健康牙周组织,对单个牙可以是100 μm数量级大小的间隙。
在牙周疾病和牙槽骨有丧失的情况下,此值会更大。
但是,区别ICP和ICO属于学科的范畴而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不过认识到牙接触数目的增加对完成修复体的解剖形态是有意义的,以保证修复体在紧咬时不至于承受过大的载荷。
由于ICO是一种上下颌牙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由该咬合关系所确定的牙尖交错位,是许多下颌功能运动的起始点或终止点,在所有下颌位置中该颌位的重复性最好,常被作为对咬合进行检查、诊断和评价的基准。
02正中牙合的概念在过去的教科书中,正中牙合(centric occlusion,CO)与ICO的概念指的是同一回事,和ICP的临床评价的目的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在临床上发现ICO时的下颌位置不一定在正中,下颌髁状突的位置会发生偏移现象,现在已统一采用ICO的概念来描述上下颌牙列在保持最大牙尖交错时的一种接触状态。
03援正中关系与正中关系(牙合)Preston在1999年出版的修复牙科学词汇(glossary of prosthodontic dentistry,GPD)中,将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定义为髁状突处于生理上可接受的诱导的下颌位置,此时,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上位,髁状突的前斜面与关节盘中间带的承载面保持接触,正对关节结节后斜面。
该位置独立于牙接触而存在,具有可重复性,这是它不同于其它颌位的地方,也称为下颌后退位或者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图1),临床用于转移上下颌关系。
但是,从长久来看,由于颞下颌关节软硬组织各组成部分的改建和适应,正中关系并不总是一个恒定的位置。
正中关系牙合(centric relation occlusion,CRO)是指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的牙接触位置。
(图2)04CRO与ICO的关系CRO与ICO可以是同一种牙合接触关系或者不是。
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的牙接触(CRO)往往处于比在ICP时更为后退的位置。
Posselt在1952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中,确定了在自然牙列状态下的颌骨关系,发现RCO和ICO大约只有10%是重合的。
在临床实践中,对自然牙列、固定义齿(包括种植义齿)的咬合评价通常以ICO的牙合标准进行评价,对总义齿的治疗通常因为要将工作模型按照正中关系转移到咬合架上进行排牙和调整,按照定义,上下义齿牙之间人工牙的排列是按照CRO的牙合标准进行的,此时恢复的下颌位置实际上就是正中关系时的下颌位置,应称为正中关系牙合,与自然牙列所不同的是,总义齿要求具有良好的牙合关系,而大部分自然牙列的正中关系牙合实际上只有部分后牙的牙合保持接触。
05下颌姿势位下颌姿势位(postural jaw position,PP)是指当个体站立或者坐直,颌面部肌群处于松弛状态时的下颌位置,此时,在上下牙列或者颌骨之间存在可变的间隙,称为freeway间隙或者息止牙合间隙。
姿势位由颌骨的重量和颌骨姿势肌群的粘弹性以及肌牵张反射所决定。
由于肌梭受牵张导致支配闭合肌梭外肌纤维的α运动神经元被激活,反射性地引起闭合肌的收缩。
PP代表了颌面部姿势肌群的平衡状态,对于评价面下三分之一高度以及为有牙列和无牙颌患者确定牙合的垂直高度是非常重要的,与freeway间隙相结合,构成确定治疗计划和评价语音交流效果的基本要素。
06援种植义齿牙合与牙合设计(1)种植义齿牙合的特征:种植义齿牙合兼有自然牙列和修复牙列的特征,但由于种植义齿修复时,支持修复体牙合力的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完全的骨性结合,即骨整合,这一结构上的差异使种植体支持的义齿所承受的牙合力与天然牙支持的修复体有很大的差异。
种植义齿与自然牙列或其它修复牙列相比,由于解剖因素的限制,种植体的位置尽管理论上可以在最适位置对种植体进行自由定位,但往往选择范围常常是有限的。
在上部修复结构和种植体之间需要保持一种最合理的关系,即能使承载力沿种植体长轴传递,使修复体支架的转矩最小化,在同时达到ICP咬合接触的情况下,反复加载会造成种植体牙合的接触频率显著高于自然牙合的接触频率。
(2)种植义齿牙合的设计:由于种植义齿承载下刚度变化的差异与天然牙列不同,具有不可让性而不是天然牙齿和软组织的粘弹性特性,容易因为机械过载导致对牙合牙或者修复体的明显松动。
种植体缺乏牙周膜和常规的伤害性反馈机制,是造成骨整合丧失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在种植体上存在的水平向牙合力对牙种植体具有潜在性破坏作用,由于破坏力值的大小很难估计,在考虑临床修复时对种植体的位置、载荷的大小、速度与频率以及骨质量、体积和形状、种植体和上部结构设计等这些因素都应充分估计到。
比如临床上可以采用可摘的上部结构以减轻转矩效应,同时保持牙合力的广泛均匀分布并且尽量将悬臂梁的长度控制在10mm以内等。
进行单一种植体修复或者小单位的种植桥修复,上部结构上的牙合型应该选择组牙功能牙合而不是尖牙保护牙合。
在全牙列重建时,应尽量达到稳定的”平衡牙合”,采用低平的牙尖角降低种植体在咀嚼中的水平向载荷,减小局部载荷,保持修复体的稳定。
牙合面宽度在非美学区域减径,以有利于轴向载荷的传导。
如加大下颌后牙区颊侧的覆盖比例,但保持天然牙舌侧的外形,使正中咬合区对应在下颌后牙中央窝区;上颌后牙区颊侧因为考虑美学原因需要加宽,将舌侧减径,使种植体位于牙冠中央窝内,与对牙合天然牙的颊尖保持接触。
(3)种植义齿相互保护牙合的概念:在上下牙列缺失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牙合力的轴向传导、减小侧向分力、增强义齿的固位和稳定出发,逐步形成了种植义齿相互保护牙合的概念。
包括渐进性骨承载、前后牙相互保护、工作侧与非工作侧相互保护、组牙功能牙合的原则、在非美学区域减小咬合面的宽度、尽量使牙冠的承力区与牙槽嵴的主承力区保持一致等减少对骨整合的损害,维持种植体的负荷在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最终为种植体和种植修复体的长期稳定提供保证。
此外,对种植义齿一定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评价和调整,这是预防种植义齿可能发生过度负荷的重要保证。
07援最适牙合关系目前还没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协调的自然/修复牙列的最适牙合特征是什么。
应当承认,即使在功能和结构特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具备稳定的牙合关系,对口颌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的牙合就是个体的最适牙合标准。
一般认为,在无症状对照组和颞颌关节病患者之间存在的主要牙合异常的特征就是存在显著的水平位置关系的异常,即前后牙覆盖关系与RCP-ICP之间的滑动。
比如,大于1.75mm以上的RCP-ICP滑动,过度的前牙覆盖关系,存在单侧后牙反牙合等。
可以认为,与那些TMDs不相关的牙合的特征可以作为个体的最适牙合标准,包括:适合个体的牙合垂直距离以实现美观、发音、咀嚼和吞咽功能;使牙合接触与稳定的髁位相协调,即关节的运动要流畅。
要保持这种稳定的ICP牙合接触关系,在理想修复的全口牙列,前牙要具备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后牙除应具备必要的功能性外侧斜面(即后牙的侧向功能运动储备)外,应达到具有稳定的颊舌向ABC接触点和近远中向的闭合终止点与平衡点接触(如图3和图4),这种接触关系对保持牙合的稳定是必要的。
08援牙导的问题(1)前导或后导:牙导的物理特征随牙齿排列和牙弓间关系而不同。
前导由前牙垂直(覆牙合)和水平方向(覆盖)的关系所提供。
后导由支持尖斜面的关系,特别是对牙合磨牙的关系所确定。
在牙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牙齿的倾斜或者移位,以及前后向牙合平面(Spee曲线)和侧向牙合平面曲度(Wilson曲线)的改变,后导可能增加。
牙导因个体而不同,直接影响下颌向上颌牙齿的接近角和离开角,即在咀嚼中牙合的功能角度的大小。
(2)尖牙导:上颌尖牙的舌斜面具有理想的导斜面外形,有突出的轴嵴,可以提供近中或者远中的牙导,根据与对牙牙合接触的斜面的不同,上颌尖牙远中斜面上的侧导可以直接将同侧(工作侧)的下颌导向远中,而其近中斜面上的初始牙接触可以将下颌导向近中侧。
但尚未有临床研究证实是否会影响髁状突与关节盘的关系。
在口颌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紊乱中,如果前牙导限制了下颌向前的运动分量(如深覆牙合的情况)或者因为在下颌闭口中限制向前滑动的尖牙远中导的原因,使下颌闭口运动会按照更偏远中的途径达到牙接触。
这种更偏远中的达到牙接触的途径使髁状突转动运动占优势,髁状突可以在关节盘后带区的下方产生更多的旋转,并且转向前内方,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盘突结构失调的情况发生。
沿尖牙近中斜面的近中导可以允许髁状突转动和滑动,下颌容易沿更向前的途径闭合,在更向前的位置达到牙齿接触。
理论上讲由于这种转动和滑动的结合会促进髁状突、关节盘与关节结节后斜面的紧密贴合,维持这种接触关系对保持牙合的稳定是有益的。
但是,在下颌的侧方运动中,近中尖牙导和远中尖牙导的关系以及在髁状突的效应比较复杂,而且与颌骨肌的活动和盘髁关系相关联,目前还没有肯定的临床研究结论。
有些报道认为远中尖牙导与同侧(工作侧)髁状突向外向后的运动有弱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