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登高》教学实录完美版

《登高》教学实录完美版

《登高》教学实录新余一中李小莲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压轴之作《登高》师:我们古典诗歌极讲究扣题。

课文的题目是“登高”,诗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写的是登高?生:“风急”。

师:对,高处的风总是比地上大一些,急一些。

生:“天高”。

师:对,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深也。

生:“鸟飞回”。

师:在地上虽说也可以看到“鸟飞回”,但在高处看得更清晰,更有感觉。

诗歌的首联一般要点题。

不过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在扣题?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是的,这非登高不可以看见,当然即使登高也不一定可以看见,因为有的看是要用想象的。

学生笑。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这也是。

“登台”二字明白地扣题,那么前面诗句是怎样的扣题?生:暗扣。

师:律诗一共四联,其内在写作理路也是有个一般性讲究的。

首联的作用是“起”,颔联是“承”,颈联是“转”(开始有同学应和),尾联呢?生:合。

师:这不是“八股”来着么?学生笑。

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染上这样的恶习——对不了解的东西深恶痛绝,一谈到“八股”,就嗤之以鼻。

其实,文章八股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这里就不多谈了。

师:大家看“起”的部分和“承”部分,有什么联系?生:都是写景。

师:那么“转”的部分是——生:抒情。

师:诗歌第一句写的是什么景?学生无语。

师:我们与第二句联系起来看,“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什么方面的景?诗人这时望向什么地方?有学生说:水。

师:对,那么,第一句诗人是望着什么?生:山。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是哪方面的景?生:山。

师:不言而喻,“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自然就是水。

同学们把第二联和第一联联系起来看,是不是“起”与“承”的关系?生:是。

师:诗歌前面四句写景,写的是自然,诗歌接下来转向写人生。

师:同学们,首联写了哪些景物?或者说写了哪些意象?生:风。

生:天。

生:猿。

师:是写猿吗?生:猿啸师:我们为什么答错了呢?看看前面景物和“猿啸”有什么不同?生:“猿啸”是声音。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什么缘故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缘故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伙儿想一想,古人要紧在哪些生活里登高?”“中秋节!”“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要紧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确实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确实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确实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专门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假如需要与天交流,一样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确实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确实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慢慢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什么缘故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快乐依旧不快乐?”“不快乐。

”“什么缘故会不快乐?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什么缘故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宽敞的自然宇宙,人会专门自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微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受。

这是一个专门重要的缘故。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专门自然的感受,在古诗里表现得专门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专门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专门自然地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那个地点指的确实是时刻了,也确实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课:商丘市回民中学丁晓红点评:李青峰张建礼师: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生:想。

师: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

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讨论交流。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生:回答。

师随机评价。

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生:悲、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

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生:风、……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

生:描述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生读。

师:略作评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啸和啼有区别吗?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

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

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

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

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

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

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

杜甫更不是李白。

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

(师生道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