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classroom recording of cli mbing《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韩军《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难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堂实录韩军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难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学生跟读)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

(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

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

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

师: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