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答案一、填空1.刘琨2.悼亡诗3.陶渊明4谢灵运5.永明体6.昭明文选7.左思风力8.文赋9.玄言诗10.登池上楼11.明远12.文心雕龙13.余霞散成绮14调声15.陶渊明16.水经注17.采菊东篱下18.吴均《与宋元思书》19.丘迟《与陈伯之书》20.江淹《别赋》21.孔稚珪《北山移文》22.《西洲曲》23.《与陈伯之书》24.抒情组诗25.拟人26.比兴27.太康诗风28.鲍照29.江淹30.庾信31.《水经注》32.曹操33.曹操34.阮籍35.洛神赋36.辞藻37.博物志38.西京杂记39.山海经40.世说新语41.文学批评42.典论·论文43.气44.文赋45.形象思维46.诗赋47.缘情绮靡48.诗经49.嵇康50.气韵沉雄51.洛神赋52.嗣宗二、单项选择1A、2D、3B、4A、5B、6A、7C、8B、9C、10C、11C三、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
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其中,除孔融年长,去世又早,其散文虽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但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
其他六人则年龄接近,是邺下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既具有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征。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模拟试卷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1.采诗说正确答案:采诗说:是关于《诗经》结集方式的一种说法,最早由汉代学者提出。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我国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将之献于朝廷以使国君了解民情。
如《汉书.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说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涉及知识点:先秦文学2.《左传》正确答案:《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等,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作者可能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熟知历史掌故的人,所记史实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它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左传》记事详赡生动,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涉及知识点:先秦文学3.《战国策》正确答案:《战国策》:由刘向整理编订,共33篇。
它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前460-前220)。
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它的作者已难以确考,一般认为它并非一人一时所著,大约是战国、秦汉期间的人纂集各国史料编辑而成的。
就史学价值而言,《战国策》因其有不少“增饰非实”之辞,似不如《左传》、《国语》更加信实可靠;但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涉及知识点:先秦文学简答题4.神话的基本特性。
正确答案:根据学者的普遍认识,神话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13年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

系部:___文传_____ 20_13_-2014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B卷)
出题人:贺严
适用对象:汉语言专业普通本科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曹丕;《文赋》;《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玉台新咏》
2、孔融;《七哀诗》二首;赋作《登楼赋》。
3、上官体:时代、宫廷诗人上官仪、绮错婉媚为本
4、边塞诗派:时代、题材、代表诗人、风格
5、韩孟诗派:时代、代表诗人、风格
6、小李杜:诗人、并称的原因
三、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略
3、左思、左芬
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的形成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郦道元;北魏杨炫之。
7、“四声八病”说。
8、西安。
9、志人小说。
二、名字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思想内容关注社会民生,抒写自己的怀抱,艺术上刚健有力。
2、竹林七贤:正始时期,隐居于竹林的七位隐士:阮籍、嵇康、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刘伶。
《中国古代文学》(一)下--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下(高起专)题库及答案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一、单选题(每题1分)1.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①孟德②孟起③子桓④子建2.《咏怀诗》的作者是:①阮籍②嵇康③何晏④山涛3.建安诗风的特点是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4.《洛神赋》的作者是①曹操②曹丕③曹植④曹彰5.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③《咏怀诗》④《游仙诗》6.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①曹操的《短歌行》②曹操的《蒿里行》③曹丕的《燕歌行》④曹植的《升天行》二、多选题(每题2分)1.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
论文》的作者是——————。
2.《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3.“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
4.建安“三曹”是指———、————、——。
5.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6.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建安风骨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建安辞赋繁荣的原因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五、论述题(每题25分)1、“三曹”是指何人?他们有何文学成就?2、阮籍的《咏怀诗》内容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3.论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单选题(每题1分)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2.左思的代表作是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3 .郭璞的代表作是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4.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①左思②刘琨③陆机④潘岳二、填空题(每空1分)1.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游仙诗2.玄言诗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晋代诗歌风貌2、左思的诗歌有什么特点?第三章陶渊明一、多选题(每题2分)1.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①《五柳先生传》②《桃花源记》③《归园田居》④《饮酒》二、填空题(每题1分)1.采菊东篱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考试题-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题库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成科,成为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发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建安时期战乱的现实,人命危浅,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以张扬,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悲凉慷慨,刚健清新,便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
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时间极短。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东晋的山水田园诗,均在探讨人生的价值。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为我国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百余年,诗歌艺术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各种文体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
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如《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巨著。
基本知识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
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 *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 —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 —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1.在正始作家中,阮籍代表作是82首五言咏怀诗。
2.南朝刘宋时代的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3.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代表作《七哀诗》其一4.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是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5.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6.“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是鲁迅先生对《世说新语》的评价。
7.元嘉诗歌新的特点是“尚巧似”。
8.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9.鲍照字明远。
10.建安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1.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12.“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
13.被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曹操。
14.钟嵘在《诗品》中称赞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15.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
16.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是曹植17.曹植后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中,赠诗的对象是曹彪18.“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19.刘勰《文心雕龙》中称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20.晋惠帝时,围绕权臣贾谧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被称为二十四友人21.钟嵘《诗品》中称“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是张华的诗歌。
22.被元好问称为“高情千古闲居赋,怎知安仁拜路尘”的诗人是潘岳23.《情诗》五首是张华的作品。
24.“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说的是诗人刘琨。
25.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26.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27.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28.“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说的是南朝的诗。
29.“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是鲍照对谢灵运的诗歌的评价。
研究生古代文学史考试题(后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 )A卷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
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1、赋比兴2、《春秋》“三传”3、《庄子》“逍遥游”4、《史记》“三家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一)B卷一、填空(每空 0.5分,共10分):1 、文字产生前,上古的口头文学创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经》按曲调分为风、雅、颂,其音乐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秦诸子中使用寓言较多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
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
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
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
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
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三、简答
1、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
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1、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
A、多白描,多口语,多叙态。
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
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B、平淡醇美。
笔致轻闲,意态丰满。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情理兼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
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3、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后人评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梗概多气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
其诗古直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抒发了建立功业的渴望。
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