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记事六要素

合集下载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资料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资料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忆读书》选自《冰心选集》,文体:叙事性记叙文,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诗集《春水》、《繁星》;小说《南归》《往事》《去国》;散文(成就最高)集《同情》《冰心游记》;短篇小说《分》《关于女人》《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拾穗小札zhā》《小橘灯》《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2)《三国演义》体裁:长篇小说,出自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3)《聊斋志异》体裁: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清代,作者:薄松龄。

(4)《水浒传》体裁:长篇小说,出自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

(5)《精忠说岳》体裁:长篇小说,出自清代,作者:钱彩。

(6)《荡寇志》体裁:长篇小说,出自清代,作者:俞万春。

(7)《茶花女遗事》另一译名茶花女,体裁:长篇小说作者:小仲马,法国小说家、剧作家。

(8)《红楼梦》体裁:长篇小说,出自清代,作者:曹雪芹。

(9)《西游记》体裁:长篇小说,出自明代,作者:吴承恩。

(10)《封神榜》体裁:长篇小说,出自明代,作者:许仲琳。

(11)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柳州”唐代哲学家、文学家。

(12)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13)李清照别名李易安,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人。

(14)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指写出的文章有柳宗元那样雄健有力的风格,李贺那样的清新不凡的才气。

给加点字注拼音并解释词义。

悬念..(xuán niàn):课文指惦记,挂念。

催促(cūi cǜ):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津(jīn)津有味:形容非常有滋味,有趣味。

一知半解:知道的不全面,理解的不透彻。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厌烦: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气愤(fèn)填胸(xiōng):比喻十分生气。

兴亡盛衰:兴盛和衰亡。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liáo):精神无所寄托。

《记叙的六要素》写作经典指导

《记叙的六要素》写作经典指导

《记叙的六要素》写作经典指导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

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里,一定的环境(地点)里,还有一定的人物参加,并且有其起因、经过和结果。

因而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被称为事情的六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理叙述清楚。

一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二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三要交代哪些人干了这件事,哪些人和这件事有关系;四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五要交待清楚事情的经过;六要让别人看到这件事最后怎么样,起了什么作用。

只要把六个要素一一写清楚,文章的内容才算完整,眉目才能清晰,这样也才能很好地把中心思想表现出来。

交代清楚六要素是记叙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在作文时,怎么才能交代清楚呢?一、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条理清楚地进行分析记叙的六要素,概括了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变化过程,因此交代的时候一般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这样会让人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感受生活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

中考落榜后,我毅然背起小小的行囊,悄悄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艰辛旅程。

家乡的云渐渐飘散,亲友的视线渐渐拉长,我庆幸自己终于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然而,当我置身于偌大的都市,面对林立的高楼时,我才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总以为在农村长大的我,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完全可以适应城里的生活,但是我错了,世界上根本没有轻松的活儿让我们自主地完成。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那种场面。

在偌大的工地上,到处是鸡粪与鸡的死尸,还有满地爬动的蛆虫。

在烈日的蒸腾下,这些东西所散发出来的气味令人窒息。

但是,在这样的工地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衣裤破烂肮脏,全部光着膀子。

宽大而裸露的肩膀在烈日的暴晒下红黑红黑的闪着鳝鱼皮般的光泽,成股的汗水顺着他们黝黑黝黑而微微泛黄的肌腱凹处流淌下来,这就是我们这些装卸工!期间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稚嫩而白皙的皮肤与他们组成一幅很不谐调的画面,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少年——那就是我!我努力地干着与我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活儿,拼命地拾起二三百斤重的铁笼子。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第一题概况内容方法1. 题目扩展法: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 要素归纳法: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 段意合并法: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后把意思相关的综合到一起。

4. 摘录句段法: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段落议论句点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句通常点明中心。

议论抒情句通常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

5. 问题回答法:写人的记叙文中比较多的是人物的性格品质即中心。

6、抓关键词法:叙事的记叙文通常事件的社会意义即中心。

7、取主舍次法:一般的答题格式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文章表达主题的方法;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题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从内容上看……)2.结构:(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要把故事写完整,交代清楚“六要素”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处所;第三要素是人物,世间万物人为主;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二、灵活交代记叙要素事实上,为了避免文章的呆板和平庸,六要素的交代往往是灵活的,而灵活交代要素,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时间。

你能猜到这是什么时候么?(1)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喂。

(2)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

(3)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

可见时间的表述不一定非要直接写出几月几日几点,而可以像上面这样间接地灵活地表现出来。

2.地点:想想事件发生的地点。

(1)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人,和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

(2)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记叙要素中“时间”和“地点”的灵活运用好把握,而“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就复杂得多。

3.人物:人物”的交代是记叙文的重点,交代人物离不开描写。

记叙文中人物描写有多种类型,你能辨别以下例句所用的描写方式吗?(2)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3)她来到河边,放下篮子,将衣服从篮子里取出,摁到水中浸湿,捞出水面搁在石板上,撒些洗衣粉,就开始搓洗起来……(4)“前面的同学作了很好的发言,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我是起来发言呢,还是放弃?”我内心这样想着,“算了吧!我还是放弃!”我想,“我该坐下了。

”4.事件的起因一件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有其主、客观原因。

主导的原因有时是主观原因,有时是客观原因,有时不分主次,主客观原因共同主导事件的发生。

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

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

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还有一定的人物参加,并且有其起因、经过和结果。

因而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被称为事情的六要素。

我们要写好一件事,就必须写清楚这六个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地叙述清楚。

一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二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三要交代哪些人干了这件事,哪些人和这件事有关系;四要让别人看清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五要交代清楚事情的经过;六要让别人看到这件事最后怎么样,起了什么作用。

只有把六个要素一一写清楚,文章的内容才算完整,眉目才能清晰,这样也才能很好地把中心思想表现出来。

不然的话,读者就会对文章所写的事情不甚了解,甚至糊里糊涂,以致影响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换车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

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

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

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

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

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

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

”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

”“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

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他妈妈的病情的。

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

”“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语文:记叙文的六要素

语文:记叙文的六要素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
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答: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要
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五十七年七月是具体时间,一个闷
热的日子就是大体交代了。)
2.地点: 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等。
除了直接交代外,地点也可以间接交代(或者说这个要素是隐形的)。 •通过叙述交代 如: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行人,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
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医院) 又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她一个小纸团。(教室) 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山区)
3.人物
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 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 (1)以时间为序的文章,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时间也在推移。 概括时间要素时就要求概括性更强一些。
• 如《痛苦的一堂课》中时间词语:像往常一样……当 指针指到14点时……说完……随着……训练结束后。 答:上街舞课时。
• (2)练习:如果时间有大范围有小范围,应从大到小排列。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 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而这里的 “谁”多数时候是主要人物。 讲解: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寻找法 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然后找到对应部分的人物,再归纳人物在 这部分做了什么事情。
如《我敬佩的好老师》:
• (2)间接交代时间:

记叙文六要素:理解与运用

记叙文六要素:理解与运用

记叙文六要素:理解与运用记叙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要想写好记叙文,掌握六要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释记叙文的六要素,并通过具体示例来展示其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这些要素的能力。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及其含义1.时间(When):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点,如“2024年8月6日”,也可以是时间段,如“春天的某个下午”。

2.地点(Where):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如“学校的操场”,也可以是抽象的场所,如“在梦中”。

3.人物(Who):参与事件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如“小明”和“小明的妈妈”。

4.事件(What):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即发生的事情,如“小明在学校操场上捡到了一只钱包”。

5.原因(Why):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解释为什么事件会发生,如“小明之所以能捡到钱包,是因为他走路时总是低着头”。

6.结果(How):事件的最终结果或影响,描述事件如何结束,如“小明将钱包归还给了失主,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二、六要素的使用场景与示例分析1.时间(When)示例:《小明的一天》“2024年8月6日,小明起了个大早,准备去学校参加数学竞赛。

”分析:这里明确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时间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地点(Where)示例:《校园里的发现》“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明发现了一只躺在草地上的钱包。

”分析:地点的描述为事件提供了具体的发生场所,让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事件发生的场景。

3.人物(Who)示例:《小明的善举》“小明,一个乐于助人的小男孩,在学校操场上捡到了一只钱包。

”分析:人物的介绍让读者知道了故事的主角,以及他的性格特点,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事件(What)示例:《意外的发现》“小明在操场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证件的钱包。

”分析:事件的叙述是记叙文的核心,它直接告诉读者故事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要把故事写完整,交代清楚“六要素”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处所;
第三要素是人物,世间万物人为主;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二、灵活交代记叙要素
事实上,为了避免文章的呆板和平庸,六要素的交代往往是灵活的,而灵活交代要素,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时间。

你能猜到这是什么时候么?
(1)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喂。

(2)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

(3)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

可见时间的表述不一定非要直接写出几月几日几点,而可以像上面这样间接地灵活地表现出来。

2.地点:想想事件发生的地点。

(1)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人,和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

(2)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记叙要素中“时间”和“地点”的灵活运用好把握,而“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就复杂得多。

3.人物:
人物”的交代是记叙文的重点,交代人物离不开描写。

记叙文中人物描写有多种类型,你能辨别以下例句所用的描写方式吗?
(2)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3)她来到河边,放下篮子,将衣服从篮子里取出,摁到水中浸湿,捞出水面搁在石板上,撒些洗衣粉,就开始搓洗起来……
(4)“前面的同学作了很好的发言,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我是起来发言呢,还是放弃?”我内心这样想着,“算了吧!我还是放弃!”我想,“我该坐下了。


4.事件的起因
一件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有其主、客观原因。

主导的原因有时是主观原因,有时是
客观原因,有时不分主次,主客观原因共同主导事件的发生。

事件的起因,指主导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主要原因。

叙事过程中,我们常常抓一个原因就写,让读者感觉这个“因”不会必然导致这个“果”,所以给人虚假的感受。

因此,叙事时一定要先将许多原因进行比较,找到主导原因;如果主客观原因不分仲伯,就要简洁明了地同时交代,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导致“我”处于悬崖中部不敢向上爬,又不敢下崖的原因,除了因为悬崖陡峭令“我”恐惧之外,还因为“我”的身体确实多病。

这是两个主要原
因。

次要原因是小伙伴们都走远了,“我”也失去了支持的力量。

因此,将这些原因交代清楚了,才能突出“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己一步步走下悬崖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也才能突出这件事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或者更细致一点,指事件发生先后经历了哪几个较大的阶段。

我们要根据行为终点的变化,来准确概述事件的经过。

事件从同一起点开始,到不同的时间点停止,人物行为的性质可能是不一样的。

例如:他从家里出来——坐公交车到商场——站在柜台的大量商品前,依据此人的整体行为,我们可以判断是“购物”;如果再往后延伸,变成:他从家里出来——坐公交车到商场——站在柜台大量商品前——见一顾客购物时钱夹里有很多钱,立刻尾随跟踪。

那么此人的行为过程就不再是“购物”,而是“想要偷窃”了。

叙事时,我们要根据人物的行为起点到终点的全程,来准确定位事件的经过;根据行为终点确定,此人此时到底在做什么,定性一定要准。

在叙事过程中,要抓住最能体现中心的点进行详写,以此突出中心;一件事详写不同的点,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中心。

比如同样是写“爬山”,有的同学详写爬山摔倒后寻找不那么容易摔倒的方法,突出“做事要讲方法”的主题;有的详写爬山过程中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那所突出的主题就可能是“同学情谊暖人心”;有的同学写爬山中见到变化的风景,那么就可以将主题升华成“坚持走下去,放开心胸,去体验人生路上风景的变换”。

总之,一个事件,要注意根据中心确定将经过的哪一部分加以详写,因为这对表现不同的中心是影响很大的。

事件结果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事件本身的结局;二是事件对他人他物产生的影响。

叙事时,视角要开阔,不能只盯着事件本身生成的直接结果,更要关注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比如,同样是写“钓鱼”,有的表达“钓鱼开心”的主题;有的表达“感受美好的大自然”的主题,有的就能“钓”出“心静才能成功”的感悟。

哪一个主题更深远,得到了升华?当然是“心静才能成功”啦。

1.阅读下面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交代要素的。

(1)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宗璞《紫藤萝瀑布》
(2)他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人物:“他”的身份是什么?)——琦君《粽子里的乡愁》
(3)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李汉荣《山中访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