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作家,尤以小品文闻名。
他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幽默
林语堂的多数小品文都追求幽默的情味,这成了他突出的艺术个性。
如果比照“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较多存在的感伤浪漫或教化的色彩,林语堂的幽默便显得从容睿智,行文结构也化板滞为轻松,变矫情为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如他的散文集《剪拂集》就多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裹着幽默。
(2)性灵、闲适
林语堂创造了一种散文笔调,闲适是这种笔调所形成的文体特征。
娓语式笔调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范式,他将谈话的艺术引进散文创作,不光理论上,而且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林语堂的小品文读来饶有趣味,又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文化含量较高。
总之,林语堂这种与现实拉开距离,去追求幽默、闲适与独抒性灵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左翼文坛的批评,但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后人所欣赏,并给予他较高的评价。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
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和“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他的散文以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林语堂的散文观简述及其拓展。
1. 主张“说真话”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认为,散文应该像一篇真实的日记或新闻报告,直接、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加修饰和主观色彩。
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追求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2. 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林语堂的散文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他常常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林语堂的散文不仅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如贫困、失业、教育、医疗等,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革。
4. 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散文中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呼吁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使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和繁荣。
林语堂的散文观强调散文应该说真话、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充满了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鲁迅林语堂作为一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对晚清文学的审美价值有着巨大
的影响力和深远的积极意义,他的散文艺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的散文艺术强调语言生命力。
林语堂不仅熟悉古代诗词,也赋予自己
创作散文活力和鲜明特色。
他乐于创设一种上流气质而又能够抒发心中热情的文字语言系统,使散文具有秩序性,有格式性。
其次,鲁迅林语堂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意象层次,他的语言既反映了现实世界的
隐喻,也反映出抽象的意象,以及一些文人的细节说明,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内涵。
善于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等思维手法,营造出丰富的文学空间,给读者带来洞见。
最后,林语堂受到儒家思想和揉合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在他的散文中揉合
了中西文化,表现了交融的文学空间。
林语堂在散文中以一种谦卑的态度以及深刻的境界凝集出一种文人的境界,彰显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总之,鲁迅林语堂的散文艺术必定是不可多得的,他的艺术以及思想价值深深
影响着晚清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活跃的精髓。
在今天,鲁迅林语堂的文学仍具有极具经典价值,他的文学必将成为学界、文化界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字海明,号山谷主人,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化名人。
他以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散文之王”,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一、林语堂的生平林语堂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文学,并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林语堂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致力于文化事业,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林语堂的散文作品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 独特的视角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出发,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奇,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深层次的意义。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 深入的思考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总是充满了深入的思考。
他对人性、社会、生活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剖析,从而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
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3. 优美的文笔林语堂的文笔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华丽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叙述方式,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艺术性。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非常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三、推荐几篇经典的林语堂散文1.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描写了一位老教授的一天生活,通过对他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一个智慧、平和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人物形象。
全文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优美的文笔让人叹为观止。
2. 《故乡》《故乡》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以极富感情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3. 《生命的短暂》这篇散文以生命的短暂为主题,通过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教人珍惜和感悟生命的宝贵。
林语堂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让人读后深思。
结语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经典的文学之作。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作者:肖潇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其作品贯通了中西方文化,包含了哲学、艺术、人生等多种内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林语堂散文中的“性灵”、“闲适”、“幽默”这几项艺术特点,展示了林语堂散文独有的特色,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风格和许多作家都有所不同,因此林语堂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林语堂坚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违背自我的想法,这和他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林语堂的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到林语堂的思想情感。
一、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林语堂作品的艺术特点中,包含了几个主要元素,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曾写过一篇《写作的艺术》,其中提到,“性”指的是人的个性,“灵”指的是人的灵魂与精神。
实际上,根据林语堂的描写,“性灵”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林语堂一直认为性灵文学的特征就是要有个性、重趣味、近人情,要能够自由挥洒,给读者带来超然而闲适的感觉。
林语堂将自己的性灵说真实地体现在了散文的文体层次上,不论是在“语丝”时期,或是在“论语”时期,林语堂都主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我的情感。
比如《剪拂集》中,就包含了不少“真挚勇猛”的文字,这些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露。
在三十年代,林语堂散文出现了不少精品,其中充满了“性灵”与趣味。
这种“趣”属于一种理趣,而“味”则属于散文耐人寻味之“味”。
林语堂通常能够在常人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许多创新的意图。
林语堂在《人世间》创刊号上描写了一段发刊词,其中就提到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主要特点,突出“自我”的美学。
类似于这种采用对话和闲聊的形式进行文学表达的作品也经常出现,例如《谈中西文化》、《想象的孔子会谈》等等。
这类充满闲适感的作品,读者读起来容易产生亲切感,似乎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清爽畅快。
林语堂说的散文

林语堂说的散文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林语堂的特点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精神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
自称:“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林语堂并非战士而是作家,其文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对当时、尤其是当下的读者意义重大。
1.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2.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吾国吾民》3.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4.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5.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6.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艺术》7.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个人须是人生的最后事实。
他自己本身即是目的,而决不是人类心智创造物的工具”,“如果有一种社会哲学不把个人的生活幸福,认为文明的最后目标,那么这种哲学理论是一个病态的,是不平衡的心智的产物”。
因此,在作品中刻意经营和张扬一种超拔于现实功利之上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自由,就成了林语堂闲适散文的基本内容,他的一些重要的散文集如《生活的艺术》、《我的话》、《有不为斋文集》、《无所不谈合集》等,都表现出了这个特点。
在具体行文中,林语堂则常以“我”为基本视点,通过写“我”在现实境遇中的“放逸”“清高”,展示了“我”不为俗务所羁,向往和追求个体精神超脱和人格完整的理想和愿望,在作品中既给我们展示了他高远脱俗、玄澹致远的人生境界,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静观宇宙、淡泊名利的“我”的形象。
如在《有不为斋解》中,他通过叙述“我”在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为人为文等诸多方面的“不为”,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贪图功利、不虚伪做作的精神特点,其中的“我”好像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的“达观者”;在《我的戒烟》中,他通过写“我”在戒烟的荒唐与艰难中感受到的“违背良心、戕贼天性”“不能达心旷神怡之境地”的痛苦与不人道,阐明了人之“得道”,应建立在顺应本性地生活之基础上,其中的“我”好像是一个勘破世俗与虚伪的“智者”;在《记纽约钓鱼》中,他通过写“钓”之趣和钓鱼时“我”所享受的自然之乐和领悟的人生哲理,表明他淡泊功名欲念、亲近自然、保持个人率真淳朴的性情志趣,其中的“我”好似一个洞察世事和人生的“高士”……藉此,林语堂表现了他不为“外物”所惑、崇尚自我内心自由体验的精神追求。
2、“闲淡舒适化俗为雅”的生活情趣把生活审美化,营造和追求闲淡、雅致、舒适的人生境界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表现的又一重要的精神特点。
一方面,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又不肯以世俗物质生活为满足,认为这有失风雅,太俗。
因此,他一心想做的是不避于俗又不溺于俗的“雅人”,他努力想做的便是变“俗”为“雅”,“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
其具体方法就是将生活与人生审美化,以诗意来感悟人生。
故闲适文人常常是一边享受现世的物质舒适,一边在文章中大谈精神之修养、人生之清雅,如王维等即是;但现世生活即使清贫窘迫,他们也能以生花妙笔将其“点化”得有声有色,诗情并茂,如陶渊明等。
林语堂属于前者,事业的成功,物质条件的优裕,使他可以不必过于观照现实的苦难,而可以持更加开放的心灵、雍容的态度来抒写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观照平凡人生的方方面面,以展示其从容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在舒坦的“闲适之乐”。
这在其创作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领悟:其一,将生活审美化,以诗意感悟人生。
林语堂后期(主要指1927年以后)鼓吹悠闲生活、倡导悠闲哲学,就是想引导人们从超越的角度、以审美的心态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超拔出玄淡高远的人生境界。
他较早出版的闲适散文专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一部教导人们怎样以诗意的眼光、闲淡的心境去发现和享受生活美妙的“百科全书”。
林语堂此后的散文,虽也不乏讽喻世事与人生之作,但他更多的文章是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叙写自己是怎样操持吃饭、读书、作文、品茶、吸烟、钓鱼、游名山、览胜水等闲散之事,他在行文中所表现出的闲淡平和的心境、高雅脱俗的情趣,使他所叙写的这些日常俗事都点染上他的个人风格,显现出他的个人情韵,从而在纷纭琐细、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中酝酿和超拔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和意境。
如,在读书时,他可以体味到“一种探险”和“魂灵的壮游”;买鸟后,他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天真纯朴和彼此亲和;品味秋天时,他可以体察到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的豪壮和人生之秋的古气磅薄;吸烟时,他感到了心灵的自由与灵魂的飞升;即使是躺在床上,他也可以体味到心灵清净,看见“人生变成了一幅更现实的图画”,等等。
这样,经过林语堂诗意的眼光和艺术的心态的“点化”,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都变得富于诗情与哲理,以至于在他的笔下,生活体验已升华成审美的玩味,平淡的日常生活亦转化成一种知足自娱、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其二,物质舒适与精神享受并重。
林语堂是一个讲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人,对精神的逍遥自适与物质的丰厚齐全,他采取了非常实际的态度,主张物质舒适与精神享受并重。
因为在他看来,“我们只有在正常的本能上获得正常的满足,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包括生活各方面的享受”。
因此,对于他十分崇敬的两个人,庄子和陶渊明,林语堂喜欢庄子的哲学,崇尚他的精神自由,但不喜欢他的生活,认为庄子过于愤世嫉俗,是个“避世主义者”和“弃世主义者”;而更喜爱和敬仰陶渊明,认为陶渊明不但具有庄子的超脱与自适,而且还热爱和享受了现世的人生,是个“为尘世所生,而又属于尘世”、没有逃避人生的人,是个“最理想的哲学家” 。
在具体创作中,他也毫不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舒适、享受的物质生活的肯定与沉迷。
如在《言志篇》中,他宣称他“个人理想的愿望”是:随意舒适的生活、欢乐温馨的家庭,不拘成法的好友、可口的饭菜、合自己口味的藏书,以及周围有乔木、竹树、梅花的房宅。
林语堂后来还以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概括了他的这种生活理想:“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情妇”,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兼具物质舒适和精神超脱、既具东方情调又有西方享乐的理想生活模式。
对林语堂这种兼顾物质舒适和精神超脱的享受态度,鲁迅先生曾措辞激烈地批评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渊明的好句,但我们在上海学起来可就难了……,然而要租一所院子里有一点竹篱,可以种菊的房子,租金、巡捕捐……单是这两项,每月就需银一百十四两,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
近来的文稿又不值钱,……现在算他每千字三大元罢,那么,单单为了采菊,他就得每月译作近五万三千二百字,吃饭呢?要另外想法子生发,否则,他只好‘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了”。
当然,在“炸弹满空”“河水漫野”“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代现实中,鲁迅先生的批评不无道理,况且,林语堂这种离不开物质基础的“闲适之乐”以及他常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某种满足感和炫耀之辞,使他高雅的闲适之趣的内涵常显单调、肤浅,且含有庸俗的杂质,他似乎只注意了“闲”的表象,而对发自心灵性情的深层次的“适”,探讨得还不够。
实质上,林语堂的“闲适之乐”就是在传统士人“闲适之趣”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西方现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而已。
因此,他的“闲适之乐”相对许多传统士人那种已超越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迹、臻于委顺自然、纵浪大化的精神境界而言,要庸俗和肤浅得多,但也要平实和“贴近人生本相”得多。
如今,人们在学术研究、生活态度及文化心理上对林语堂的“闲适之乐”的认同和肯定,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幽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报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
所谓达观,即对人生的缺憾报以坦然,认可了人生的相对性因而避开了绝对痛苦,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也是对利及义的超脱。
然而仅有虽超脱,但不达观,是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
幽默是温厚的,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
这种对人生的达观、温厚、超脱态度,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散文《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文中作者这样表白自己个人理想的愿望: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
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
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
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牵的家庭。
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而在楼上工作时,听见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
我要未失赤子之心的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象我一样喜欢浇水浴。
我要一块小园地,不要有遮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
……我要院中几探竹树,几探梅花。
:护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我要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不需要名及利,只要温暖舒适的家庭,可口的饭菜,合于自己口味的书,几棵竹树梅花,在明月高悬时欣赏。
多么闲适的心境,不亚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了。
这种闲适来自于对人生的达观。
正是这种达观态度,使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以追求“淡然之味”为最高境界。
如他所说:“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