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排水系统现状及改善措施

合集下载

浅谈城市排水雨水管网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

浅谈城市排水雨水管网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

浅谈城市排水雨水管网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北京、天津、武汉等多个大城市先后遭遇大暴雨袭击,造成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些现象暴露了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

因此,2014年2月10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自发布日起正式实施。

主要修编目的为与即将新编或修订的有关规范进行协调和衔接,提高城市地下管道设计排水能力和城市内涝防治能力。

结合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问题以及实际排水工程设计工作中的一些认识理解,本文对新版规范中新增和修改的部分条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1.城市排水系统的存在问题我国多数城市老城区排水管网多为合流制,新建区域为分流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造,部分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已经基本完善。

但近几年城市暴雨内涝问题的频发,有必要分析城市排水系统的存在问题,修订城市排水的相关规范,制定城市暴雨内涝的应对措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1缺乏城市排水基础数据城市排水现状普查是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大量相关工作都是基于现状基础数据而开展的,只有依据准确有效的数据资料,对现状城市排水能力的准确评估,才能制定合理的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指导城市排水设计。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对地下管网的管理意识薄弱,大部分城市缺乏准确、全面的管网基础数据。

同时,由于各区域和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分割,各项基础数据也未能整合形成整体的数据库。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规划的编制、暴雨强度公式的修编以及暴雨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等工作的开展就受到极大制约,各项工作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针对不同城市管网和基础建设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水力模型使模拟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能够科学指导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和不完整性,未能广泛引入管网水力模型计算。

1.2缺乏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

浅谈城市排水现状及解决对策

浅谈城市排水现状及解决对策

浅谈城市排水现状及解决对策【摘要】:城市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强,城市的污水越来越严重,因此越来越重视城市排水的设计与管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的进程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文章对城市排水的管道施工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城市排水;管道施工;污水处理;设计引言: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市政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污水处理和雨水等主要内容,因此要做好城市排水工作的施工设计与管理,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质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环境。

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1.1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一般情况下,雨水井的位置是在行车道上,另外一些排水干管也设置在行车道上,如果碰上雨水井的宽度较小,就很对对其进行夯填压实,再加上施工过程中的疏忽,因此常常会出现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给施工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出现返工现象,从而增加工程的造价;除此之外,检查井出现变形和下沉,对人们的健康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1】1.2 管道位置偏移积水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

1.3不合理的污水处理设计城市排水的污水设计有些不能满足城市的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污水的处理不彻底,大大浪费了城市的水资源。

相应的解决对策2.1施工技术控制城市排水的施工主要包括沟槽的开挖、管道安装以及检查井的安装,对于沟槽的开挖,严禁对槽底的土壤进行翻动,开挖完成之后,要设置一定距离的高程,以方便在槽底进行支撑结构的施工工作。

如果施工过程不小心使槽底的土壤发生翻动,就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进行加固的木板要紧贴牢靠,不要被水浸湿,影响加固质量。

【2】沟槽开挖完毕之后,就要开始管基的施工,首先管基的垫层要按照设计图纸宽度和厚度进行摊铺,摊铺完毕之后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浇筑过程中要均匀,防止产生离析现象,浇筑过程中模板采用钢模板,并在浇筑过程中,随时复核槽底的标高和模板顶部的高程,浇筑完成之前要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管理,不允许进行踩踏对垫层造成破坏。

武汉排水系统现状及其改善

武汉排水系统现状及其改善

2地面硬质化, 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
• 雨水落地后的自然过程不外乎是,下雨——土 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 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 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 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 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 管网才能排走。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市城区 面积1615.14平方公里,在市区核心区684平 方公里内地面硬化率达90%以上(山、水除外), 核心区外930平方公里地面硬化率达70%。
浅谈武汉排水系统 现状及其改善措施
武汉排水系统
• 武汉的排水水系,根据排水规划,结合历史排放体 系和地区汇水特征,共分为86个排水水系。其中中 心城区25个水系,远城区61个水系。 • 伴随着武汉城市的快速发展,排水系统的建设步伐 一直没有停止。据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的最新资料 显示:截至2010年,该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建成区 425平方公里,有黄孝河、常青、汉口沿河等22个 排渍水系,汇水总面积1374.46平方公里;排水管网 总长度6307.16公里,污水处理厂截污管167公里, 管涵平均每年增长近170公里 。
解决方案
• • • • • 1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2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湖泊为代价 3充分利用湖泊优势,适当联通湖泊 4雨污分流 5绿化
1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部分城市排水现状
城市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东京 巴黎 一般地区排水标准 一年一遇 一年一遇 一至三年一遇 十至十五年一遇 五至十年一遇 五年一遇 重要地区排水标准 一年一遇 三至五年一遇 十年一遇
存在的主要问题(渍水成因)
• • • • • 1 设计标准低:管网基本上按一年一遇设计 2地面硬质化,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 3 施工影响 4泵站建设的缺位 5湖泊数量与面积锐减

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养护及改进建议

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养护及改进建议

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养护及改进建议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果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将会导致城市污水堆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养护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当前城市排水系统检查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够大幅度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检查养护工作的实效性,确保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发挥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标签:城市排水系统;检查养护;改进措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排水系统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给排水系统的运行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一旦排水系统出现故障,其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将给人们的生产和活动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防范排水系统的故障问题,应加大检查养护力度,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断优化排水系统结构,提高排水系统的使用性能,致力于给城市居民创建良好的生活空间。

1、城市排水系统运行现状分析1.1排水设施落后在城市建设中普遍侧重于经济发展,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关注度稍有不足,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老旧和损坏现象十分常见,使用性能大幅下降,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尤其以排水系统最为突出,在雨季来临时雨水无法顺利排出,城市街道上蔓延大量积水,水深甚至超过1m 以上,人们的出行极为不便,出行效率相当低下,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1.2排水系统疏于管理养护城市排水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后难免会出现老化问题,需要经常进行检查和养护,将老化管线和设施予以更换,这样才能维持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

但是用于排水系统的养护资金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经常会发现资金被侵占和挪用的情况,排水设施和管道得不到更新,发生事故的概率大幅度上升,一旦爆发事故将会引起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1.3城市建设缺乏有效规划从城市规划建设现状来看,科学性与合理性都比较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排水系统的功能,这是由于城市中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建筑工程,产生的垃圾被随意堆放,极易污染城市环境,破坏排水设施,使得排水系统无法继续使用,若不能正视这一问题,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的检查和养护,那么一旦排水系统瘫痪,地表水位就会随之上涨,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大受影响。

图文:武汉完善排水系统任重道远

图文:武汉完善排水系统任重道远

图文:武汉完善排水系统任重道远武汉两江交汇,湖泊众多,可谓“得水独厚”,但逢雨必淹让这座城市优于水却又忧于水,这其中下水道承载了太多的责任。

尽管短期内很难彻底告别“逢暴雨必渍水”,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完善升级,构建符合城市特点、利于市民生活的“城市良心”,势在必行。

提高设计标准推广先进理念针对目前“逢雨必渍”的情况,很多人质疑武汉市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偏低,与外国那些动辄可以跑汽车、或空间宏大可探险的下水道相比,武汉略显寒碜。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介绍,目前,武汉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能应对小时强度34.5毫米,日强度100毫米的降雨,在此范围内不会形成渍水。

该局2010年5月印制的《排渍手册》显示,武汉排水工程常用设计标准是按暴雨强度的重现期确定。

重现期越大、暴雨强度越大,设计标准越高、管网越粗。

建国初期,武汉市的排水工程标准较低,为“一年半遇”,管网较细。

目前新建的标准为“一年一遇,个别重要、低洼地区为“一年2—5遇”,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城市的设计标准。

事实上这个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武汉的现实需求。

武汉市水务部门曾表示,日降雨量或小时降雨量超出“一年一遇”标准的情况,在武汉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

遭遇短时暴雨,城区大部分积水在半小时左右就可排干,一旦遭遇长时间强降雨,排水管网运行效率就远远不足。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处长丁杰认为,“当然设计标准越高,应对渍水的能力越强,但要考虑武汉市的现实情况,目前的标准是符合武汉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所副总工程师陈雄志表示,武汉在规划时遵循了“都市流域”的理念,但在推广时并不容易。

“像小区蓄水池等临时蓄水设施,在社区的推进并不理想,这些凹下去的设计,垃圾进去不好清扫,还需要一些配套。

”加大投入弥补历史欠账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周婕指出,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太多的东西,湖泊变成栋栋高楼大厦,原来的低洼地带成了闹市区,而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沉重的历史欠账,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调研报告

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调研报告

思政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共16页拷问“城市的良心” 直击城市排水系统——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09汉语言文学1班陈默 200942302120 一、前言(我的思考)去某地“看海”,成了今年夏天的网络流行语。

“表现疲软”的城市排水系统应付不了一场暴雨,让表面光鲜的城市脆弱得不堪一击。

“桂林因大雨城区严重内涝,部分学校停课”、“广西暴雨频致城市内涝官员承认城建不完善”、“暴雨考验城市防洪能力排水系统脆弱内涝严重”等这样的报道在这个夏天频频见诸报端,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马路为何瞬间成河,是今年的雨水太大还是说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实在是太脆弱了,排水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筋络”。

我们的排水系统出了什么毛病,是年久失修,是设计标准不匹配建设速度,快速扩张的城市步伐中,城市设计又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我是来自福建的学生,家在一个小山城里,四面环山,但它在今年夏天也出现了内涝的现象,排水系统不给力,从自己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原本热闹非凡的美食街积水严重,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均在漫过膝盖的水中艰难跋涉。

7月30日的这场暴雨让我印象深刻,整个永安小城似乎都陷入了汪洋之中。

望着那浑浊的“洋面”,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月前武汉大雨导致全城内涝,微博上出现最无奈的话语:“各大院校普遍被淹,爱玩的‘童鞋’在操场上尽情畅游,至于是否有人在操场上摸到武昌鱼不得而知。

”还有一张浙江杭州“水漫金山”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疯狂转载,从图片上看,建在湖面上的九曲回廊都已经被水淹没了。

而杭州网民“浮夸翁”在转载照片的同时不忘调侃一句:“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据统计,今夏6月至7月,我国有14座城市被淹,其中包括南京、北京和武汉。

这个夏天里的一场雨也引起了一轮观点“热战”,直击要害。

对于城市排水系统这个话题虽说我是初次涉猎但却并不陌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我们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虽然人们很容易将深埋地下的东西忽略,但却暴雨降临永安,街道水流成河,排水系统不给力1思政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共16页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城市排水现状和内涝原因及对策

浅谈城市排水现状和内涝原因及对策

浅谈城市排水现状和内涝原因及对策近几年,频频发生城市积水、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伤亡事故,站在城市里淌河、看海、划船、戏水,成了近几年城市的一道风景。

城市频频内涝,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的种种问题。

作为给排水人,在此从专业的角度谈谈城市排水工程的现状及内涝原因。

一、城市排水的意义城市排水管道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它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涝、防洪的骨干工程。

它的任务是及时收集、输送城市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

其作用是及时可靠地排除城市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使城市免受污水之害和免受暴雨积水之灾,从而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和生产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排水现状我国排水系统发展较晚。

改革开放前,我国给水排水一直作为福利性的公益设施,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给水工程数量少、规模小,排水处理工程近于空白。

改革开放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用水量急增,水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水环境污染加剧,使得城镇供水与排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使我国加大了排水系统的投入与建设。

目前,我国给水排水工程投资逐年增多,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中给排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然而,我国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中一直倾向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对城市给排水体制关注的比较少,城市给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城市给排水管网领域的现代科学与技术已大大落后,与先进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理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也使得我国的排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工作严重滞后;2、规划滞后;3、排水体制规划混乱。

三、国外雨水排水系统1、日本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

政府规定,在新开发的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m3的雨洪调蓄池。

武汉南湖排水设施工程(3篇)

武汉南湖排水设施工程(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市南湖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南湖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湖排水设施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措施。

一、工程背景南湖,作为武汉市第三大城中湖,曾是碧波荡漾、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观。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发展,南湖水质逐渐恶化。

为改善这一状况,武汉市于2019年4月启动了南湖排水设施工程,旨在提升南湖水质,恢复生态多样性。

二、工程概况南湖排水设施工程主要包括四大子项:初雨处理厂建设、管网工程、生态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

1. 初雨处理厂建设:初雨处理厂日调蓄规模达9万吨,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有效减少面源污染进湖。

2. 管网工程:总长度7.2公里的管网工程,有效收集南湖周边的雨水,在经处理达标后再通过南湖连通渠、巡司河,排入长江。

3. 生态工程: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绿化提升等措施,恢复南湖生态多样性。

4. 智能化系统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排水设施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管理。

三、问题现状在前期摸排中发现,南湖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初期雨水污染:城市快速发展,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 配套污水管道不健全:部分区域污水管道老化、破损,导致污水直排入湖。

3. 周边地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区域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雨水与污水混合排放。

四、解决方案1. 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通过建设初雨处理厂,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减少面源污染。

2. 管网改造:对破损的污水管道进行修复,完善雨污分流系统,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3. 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绿化提升等措施,恢复南湖生态多样性。

4. 智能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排水设施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管理,提高排水设施运行效率。

五、工程意义南湖排水设施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南湖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解决南湖水质恶化问题,还能提升城市形象,为武汉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武汉排水系统现状及其改善措施摘要: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排水系统的建设对城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武汉,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武汉的排水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在近几年的几次大雨中,武汉多地被淹。

本文将对武汉排水系统在规划、建设及后期人为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的排水经验,对武汉排水系统作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达到改观武汉排水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雨污分流;下水道On Wuhan drainage systems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Abstract: The urban drainage system is part of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rainage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the city. In Wuhan, due to a number of reasons, Wuhan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heavy rain, Wuhan flooded.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Wuhan drainage system in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post-huma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learn from draining experience some success at home and abroad, to make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Wuhan drainage system, to achieve improved Wuhan drainage system purposes.Keywords: urban drainage system,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sewer1.引言城市排水是指城市中排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以及排放等设施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城市排水按其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雨。

城市排水系统需要及时地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污水和降雨,否则将积水为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所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提高城市排水效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据统计,武汉中心城区武汉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的总长度有6300余公里,这些排水管道就像这个城市的血管。

但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管网的压力与日俱增,当遭遇大暴雨时,武汉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在近几年的大雨中,武汉各地出现看海趣闻,一场场大雨让武汉从江城变成了“海”城,面对“遇雨则涝”的现象,我们不禁思考,武汉作为全国大城市,缘何会出现这种怪圈?我们不得不对武汉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对武汉现有排水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武汉排水系统的改善方案,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2.武汉的排水系统的建造与现状武汉的排水水系,根据排水规划,结合历史排放体系和地区汇水特征,共分为86个排水水系。

其中中心城区25个水系,远城区61个水系[1]。

伴随着武汉城市的快速发展,排水系统的建设步伐一直没有停止。

据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的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该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建成区425平方公里,有黄孝河、常青、汉口沿河等22个排渍水系,汇水总面积1374.46平方公里;排水管网总长度6307.16公里,污水处理厂截污管167公里,管涵平均每年增长近170公里[1]。

1990年以来,武汉市排水管网的设计原则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城乡兼顾、蓄排结合、以排为主、保护水资源和环境。

武汉市排水管网现状的排水体制,老城区多为雨污合流制,新建区(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按雨污分流制实施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

根据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目标、城市的暴雨特征、下游受纳水体环境要求以及城市发展的水平等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排水系统体制。

对属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合流区,要创造雨、污分流的改造条件,使排水分流区面积比例达到85%。

武汉市排水工程常用设计标准是以暴雨强度的重现期确定的,重现期越大,暴雨强度越大,设计标准越高。

选用重现期一般是根据地区的地形条件和重要性,同时与城市经济实力有关。

1980年后,新建的排水工程一般为P=1(年)(即30分钟降雨量不超过25毫米,60分钟降雨量不超过34.5毫米,120分钟降雨量不超过46毫米的雨水,在此设计标准内,地面不会出现渍水)。

不同的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降雨量(毫米)[2]80年代新建和改造一大批骨干设施,如汉口黄孝河、机场河治理工程,沿江天津路排水工程,武昌徐家棚、下新河、复兴路等排渍工程,汉阳鹦鹉大道排水工程,青山倒口湖许家村地区排水工程等。

相应修建后湖、常青、天津路、鹦鹉洲、四小闸、倒口、许家村等10座大、中型排水泵站(直接入江),新增抽排能力303.4立方米/秒,新增排水管网400余千米。

1998—2002年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增抽排能力流量48 立方米/秒,新增排水主干管、渠200多公里。

建成武昌晒湖、沙湖地区、硚口古田地区、汉阳鹦鹉洲地区等区域性骨干排水工程。

先后建成发展大道、惠济二路、中山大道、江汉路、沿江大道、东湖路、石牌岭、二七路、解放大道上下延线、古田二路、京汉大道、武青三干道、长丰大道、墨水湖北路等道路排水工程和栅栏口立交排水配套工程。

治理晒湖“龙须沟”,完成常青路机场河、水果湖等明改暗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排渍防涝体系。

3.渍水的成因3.1设计标准低:管网基本上按一年一遇设计作为一座老城,武汉很早就有了地下排水系统,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这种标准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如管网、箱涵等排水系统的口径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

而且,这些管网改造起来也并不容易,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通讯等共计7大类17种,分属不同的机构和单位,并且管线不断增多延伸,地下管网权属的复杂性也加大了下水道的改造难度,几乎每一项改造都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3.2地面硬质化,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雨水落地后的自然过程不外乎是,下雨——土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

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市城区面积1615.14平方公里,在市区核心区684平方公里内地面硬化率达90%以上(山、水除外),核心区外930平方公里地面硬化率达70%。

3.3 施工影响最近几年,武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尤以大型交通工程为主,5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繁荣的背后是时代发展的阵痛。

施工方为赶进度,往往忽略排水管网建设。

不仅事前很少主动去了解,挖断后也不通报告知,直到水务人员巡查时才能发现,更多时候是下雨导致渍水,影响到居民生活时才能发现。

水务部门要求恢复管网,施工方却不愿多花时间和成本对排水管网进行迁移改造,往往一再拖延。

除了野蛮施工,还有泥沙、渣土不经两级沉淀就直接排入下水道,临时排水管网口径小、雨水收集口不足,这些都加大了下水道的压力,对排渍产生影响。

3.4泵站建设的缺位武汉市现有泵站的能力,只有规划的56%。

现有排水规划设计标准是历史降雨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结果,按照规划建设完成的地区,比如循礼门隧道、中山路隧道等都未出现明显渍水。

不过,如今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现有排水设施的总体排水能力尚低于实际需要的60%。

同时,已建设的泵站、涵箱、涵洞等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管理,排水能力被局限。

例如,东湖排水通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东湖港至武钢排水通道,二是长达18公里的罗家港排水通道。

因武钢不再在东湖取水,因此第一个通道的排水功能基本丧失,而罗家港明渠则在近5年内没进行任何清淤,不仅自然出水沟被堵塞,明渠内亦杂草丛生,建筑渣土堆积,排水功能被严重削弱。

3.5湖泊数量与面积锐减武汉湖泊的减少,大大减小了城市的调蓄能力。

1950年代,武汉市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城中湖有127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

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城中湖也缩减为38个。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从220平方公里增加到475平方公里[3]。

天上的雨水没有减少,调蓄的湖泊在减少,城市建成区面积却在增加,如果抽排能力没有加强,渍水就不可避免。

湖泊对雨水调蓄功能的减弱,是城市排水的一大损失。

4.国内外城市中值得借鉴的排水系统的典范。

100多年前德国将现代排水系统引入青岛,德国人巧妙地设计和严格的施工质量使得很多路段的管道至今仍在沿用。

德国人在青岛修建了“深隧道”式的管道,“深隧道”式的管道在国外十分普及,其排水效率十分高。

因此青岛被认为是管道设置最合理的城市。

青岛率先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修建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了雨水管道的通畅。

德占时期,德国人在青岛修建了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0.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好几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

有不少路段都有暗渠。

在老城区12条道路下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这些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仍能管用。

德式排污管道设计巧妙,管道为倒置的鸭蛋型,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呈“V”型,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水流速更快,即使污水流量比较小,污水依然能保持一定的速度,使得污水中所夹杂的污物被冲击得没有沉淀的机会,有效保证了管道的畅通。

同时,德国人心思缜密,排水管道的整体建筑材料为水泥,但管道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上了一层瓷砖,瓷砖表面光滑且经久耐用,能减小摩擦,防止污水对管道的腐蚀。

德国人与清政府签订的租借期为99年,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是按百年来规划的,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有着长远计划。

虽然德国因为一战的失败而退出了青岛,但在其统治的17年里,它为青岛构建了一个现代的排水系统轮廓,奠定了现在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的基础。

巴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