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的特性。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

据。

1 /

实验器材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

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

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

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

2 /

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

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

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

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

3 /

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

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

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

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做小鼓

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

具备的特点。

实验器材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纸、报纸、

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实验过程:

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

牛皮纸、棉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4 /

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实验结论及反思评

价: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

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水传声实验实验人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实验器材水槽水砂纸石块

实验过程: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

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5 /

实验名称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实验器材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

实验过程: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第一个瓶装满水,第二个瓶比第一个瓶稍微少装一点水,第三瓶比第二瓶少

装一点,以此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

3、用铅笔或钢笔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4、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瓶内的装水量、敲击瓶子的力度使得声音的高低、大小

都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6 /

实验器材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

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实验过程: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

2、3号。在1号、2号

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

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

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

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

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

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

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7 /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

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

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

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

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

蜡烛,就看不到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8 /

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

的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名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

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器材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

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第三位同学分

别将桌上的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白纸之间。观察白纸上的情况并做记录。

实验现象:玻璃能让光全部通过;毛玻璃、矿泉水能让光部分通过;书本、卡纸

不能让光通过。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透明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部分光通过;

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将物体分为透明、9 /

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类。

实验名称影子的形成(影子产生的条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有挡光的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实验器材手电筒、

铅笔、白纸。

实验过程:

1、拿手电筒对着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

2、使手电筒发光,在手电筒和白纸之间不放置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

3、让手电筒照射铅笔,观察在铅笔后的白纸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实验现象:手电筒不打开,对着铅笔,没有影子;打开手电筒,没有铅笔,没有

影子;打开手电筒,对着铅笔,白纸上才会有影子。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有光,没有挡光的物体,没有影子;没有光,有能挡光

的物体,也没有影子;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才有影子。因此,有光,有挡光

(不透明)的物体,是产生影子的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要有一个能显影的地10/

方,如屏幕、白墙等。

实验注意:此实验最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实验效果才更明显。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大约

1mm)、手电筒、白纸、直尺、铅笔、橡皮泥。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也可以在镜子下面粘上橡皮泥,

固定在桌子上);

2、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

隙照在镜子上;

3、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可以观察到呈现在白纸上的一条直线光束。

这时请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用尺子比着画出镜子反光的路线。

4、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让学生动态观察光的反射现象。11 /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单缝板照到平面镜上之后改变了原

来的传播路线。实验结论:光遇到镜子等强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被

反射后的光线仍沿直线传播

名称镜子反射光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胶布。

实验过程: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

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发现夹角减

小,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1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