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DZ 一200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送审稿)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

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

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

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目次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 l 3术语 ....................................................... l 4总则 . (3)5 地质灾害分类 (3)6地质灾害分级 (4)附录A(标准的附录)常见地质灾害灾变等级分级表 (6)附录B(提示的附录)地质灾害与地震、洪水等成灾等级划分对比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DZ/×××—200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geological disaster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基础术语的定义,分类分级的原则,类别和级别。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第一章自然灾害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灾害与自然灾害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一) 灾害的概念指自然或人类社会原因引起的给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或生命、财产、精神带来灾祸的现象。

(二) 灾害的基本属性1. 灾害过程的基本属性灾害过程主要体现在致灾因子、承灾体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灾害后果的基本属性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害与利的双重性;灾害的后果往往形成复杂的灾害链。

二、灾害分类三、自然灾害及其本质属性(一)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特点潜在性、突发性、急剧性、偶发性、有限性(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三)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四、自然灾害发生的阈值:自然界部分物质瞬间进入异常运动状态的临界值,即自然灾害中异常运动发生的临界值。

五、自然灾害的分类1、按自然灾害属性的陆地自然灾害分类2、按波及范围划分的自然灾害分类3、按灾害持续时间的自然灾害分类六、自然灾害的分级•1、灾变强度:指自然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

以灾变强度来界定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将各种等级或类似的强度指标统称为灾变等级。

•2、灾度:指一次灾害事件所导致的社会损失程度。

从灾度大小来划分的损失等级,称灾度等级。

•第二节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及方法•一、自然灾害学的发展•二、自然灾害学及学科属性4、按灾害发生次序的自然灾害分类5、按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分类三、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节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二、自然灾害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第二章天文灾害⏹一、天文灾害(一)天文灾害的概念天文灾害既包括直接危害人类活动的各种天文现象,也包括作为诱发因素影响地球灾害系统的各种天文现象。

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陨石坠落、小行星碰撞、彗星碰撞、强宇宙射线冲击、地球轨道等。

⏹其中,对地球有巨大影响的主要有:⏹宇宙天体撞击地球⏹太阳活动异常⏹邻近恒星灾变等(二)天文灾害的特点⏹1、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在空间上既有全球性又有区域性⏹3、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4、能量巨大,防御困难⏹5、具有复杂的灾害链二、地球的天文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指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区域性。

4.地质灾害突发性和渐变性。

5.地质灾害与社会的同步性。

6.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7.地质灾害经济分析的“负经济学”特征。

8.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

9.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时效性、风险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按评估时间,可划分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灾前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灾情评估);根据地质灾害评估范围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各种类型评估的基本内容为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这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立体的地质灾害评估体系。

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是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地质灾害发展速率是评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发性或累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基础指标。

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确定方法:1.经验法。

2.灾害活动的动力分析与条件分析方法。

3.根据历史颇数分布确定灾害发生概率。

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确定方法:1.约束外推法。

2.模拟模型方法。

技术要求:1.一级评估应有重组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①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②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③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灾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①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②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③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灾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活动等造成危害的事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地质灾害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背景。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地质灾害标准的内容。

地质灾害标准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分类、危险性评价、防治措施、监测预警等内容。

其中,地质灾害的分类是地质灾害标准的基础,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可以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危险性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监测预警是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地质灾害标准的作用。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评价,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质灾害标准可以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质灾害标准还可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四、地质灾害标准的实施。

地质灾害标准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地质灾害标准的宣传推广,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研机构应加强地质灾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地质灾害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推动地质灾害标准的实施。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第一节地质灾害定义与基本内涵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把灾害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那种严重的破坏,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使受影响的社会超出了只利用它本身的功能加以应付的能力。

简明牛津字典定义灾害为突然发生的巨大灾祸或不幸事件。

韦氏字典将灾害定义为:一个突然发生的,造成巨大物质破坏、损失以及危难的不幸事件。

灾害管理手册的定义是: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

新华字典的定义是: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s):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不幸的地质事件。

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其次包括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瓦斯突出、矿井热害、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盐渍化、水质恶化等。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所以它具有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

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

地质作用是指促使地球内部能量以及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形式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

地质动力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

根据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除上述自然地质作用外,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展,人类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有人把这类作用称为人类工程动力作用。

因此,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动力作用导致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第一节地质灾害定义与基本内涵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把灾害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那种严重的破坏,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使受影响的社会超出了只利用它本身的功能加以应付的能力。

简明牛津字典定义灾害为突然发生的巨大灾祸或不幸事件。

韦氏字典将灾害定义为:一个突然发生的,造成巨大物质破坏、损失以及危难的不幸事件。

灾害管理手册的定义是: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

新华字典的定义是: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s):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不幸的地质事件。

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其次包括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瓦斯突出、矿井热害、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盐渍化、水质恶化等。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所以它具有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

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

地质作用是指促使地球内部能量以及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形式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

地质动力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

根据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除上述自然地质作用外,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展,人类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有人把这类作用称为人类工程动力作用。

因此,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动力作用导致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

第二,强调地质动力活动的灾害性后果。

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资源环境产生危害的不幸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

而那些对人类并没有明显危害,甚至有益的地质动力活动则是一般的地质现象,不属于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特征地质灾害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它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围绕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表现出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这些特征主要应用动力地质学的理论加以阐述。

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财产、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

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可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加以阐述。

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尽管将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但实际上地质灾害不少特征乃是二者-11 -的联合体现。

现将地质灾害的主要属性特征简述如下:一、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客观性)从根本上看,地质灾害是地球运动的产物。

它是由于地壳能量不均衡,发生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而引起的。

从地球形成以后,这种运动一直持续进行。

从灾害事件的动力过程看,在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到调整,达到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在实现平衡过程中,新的不平衡又在同时产生,一次新的灾害又开始孕育发展,因此不但造成灾害此伏彼起,而且在同一个地区常常出现断续发生或周期性活动特点。

地质灾害活动是伴随地球运动,与地球共存的自然现象,这种活动自人类出现以后一直伴随着人类,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质灾害又是与人类共存的自然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地质灾害活动是在多种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它既受地球动力活动控制,又受地壳物质性质、结构和地壳表面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

因此,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地点、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地质灾害活动是复杂的随机事件。

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自然特征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对地质灾害认识程度的反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揭示更多自然现象的规律,扩大自由王国的领域,缩小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地质灾害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还有复杂的不规则的周期性。

这种特性既可以由一个具体的灾害体活动得到反映,也可以由一个地区或区域灾害活动得到反映。

例如,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一年到几百年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活动规律,因此形成波浪起伏的灾害――时间序列。

云南省小江流域的蒋家沟,一般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每年都要发生一次或几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4年~6年发生一次。

著名的新滩滑坡,自公元100年有史记载以来,至少发生过4次大规模滑动,并堵塞了长江。

近几十年来,又先后于1935年和1985年发生规模不等的滑坡。

在全国范围内,近50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大致形成5个强弱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严重的灾害峰值年分别出现在1957年~1958年、1971年~1972年、1981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8年前后,每个周期大约为10年~14年。

三、地质灾害群发性和区域性地质灾害多呈灾害点、灾害群发生,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

但从总体看,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区域地质构造以及暴雨、地震、地形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在空间上具有群发性和区域性。

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

如1982年7月16日~29日,重庆万州地区连降暴雨,洪涝成灾,云阳县、忠县发生滑坡、崩塌5万多处。

就各种地质灾害的内部关系而言,它们都是受一定区域性条件控制。

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最突出的特点是:“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这一构造格局对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中国的地形从西向东依次降低,形成三个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和第二阶梯中部山地,崩滑流山地地质灾害90%发育在这一带;第三阶梯东部平原,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多发育在这一带。

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发展亦有西、中、东部分带的规律,这种灾害的区域性分布与经济区域的划分,城市、工厂、铁路、桥梁、水坝等工程设施分布密度,使灾害造成的经济、生命财产损失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

四、地质灾害突变性和渐变性地质灾害有突变性地质灾害和渐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突变性地质灾害是指活动比较-12 -猛烈,成灾过程比较短暂的灾害,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渐变性地质灾害是指活动过程比较漫长,成灾程度不断累积的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突变性地质灾害往往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根据守业经济观点,采用负负得正的原理评价灾害损失和减灾效益。

这是地质灾害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渐变性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恶化型,属发展经济范畴,通过规划协调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灾害、发展经济的目的。

此外,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当能量积聚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形成灾害。

针对灾害管理任务,地质灾害经济所要研究的正是地质灾害孕育发展过程中的―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关系,为减灾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地质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可防御性自然灾害是自然作用的一种形式,是按照一定规律发生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因此它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控制,并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例如: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地震以及发生在新滩和巫峡中阳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沿交通干线和城镇修建了许多防抗地质灾害的工程设施,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这一特性乃是地质灾害经济学得以建立的基础。

六、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密切相关性地质灾害与其他多种自然灾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他自然灾害常常引起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也常诱发或加剧其他灾害。

例如,暴雨、洪水常引起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地震常引起大量滑坡、地裂缝……再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江河、湖泊淤积,因此加剧了洪水灾害;火山常引起火山雷雨……基于这一特征,防治地质灾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统一规划,相互配合,综合防治,才能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

七、地质灾害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稀少,生产能力低下,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是顺乎自然以求生存,对自然界改造与破坏的程度不大。

但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愈来愈大,对地球表面环境系统演变的作用愈来愈强。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土地、矿产、淡水等资源,并将大量废料遗弃在地球表层,这是灾害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顾我国历史,一方面民族不断繁荣,社会财富在增多;另一方面,灾害也在增多,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就地质灾害来说,大约有一半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严重程度也在增长。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因此,要抑制社会与自然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就必须强化对灾害与社会同步性的认识和协调,依靠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资源政策、环境政策、减灾政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减灾工作一项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也是地质灾害减灾的根本途径。

八、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同其他许多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在对人类造成破坏的同时,有时对人类也产生一定的益处,即具有“建设性”特点。

例如,火山活动可以摧毁城镇村庄,造成严重灾难,但也同时可以形成多种矿产资源、地热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矿水资源等。

根据地质灾害破坏性与“建设性”共存特点,在灾害防治中,力求控制其破坏性,发-13 -挥其“建设性”,尽可能变害为利,或变大害为小害,取得最大的防治效益。

九、地质灾害的“负经济学”特性一般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是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发挥与新的社会生产力的获得,其任务一是从客观方面分析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二是从主观方面探讨改善或改革社会生产关系,使之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它们的研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积极的、“正”的经济效益。

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是已经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已经形成的资产或资源的破坏和损害,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如何减少灾害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破坏与损害,以及如何在灾害造成的损害发生后,努力去谋求有所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