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新、选)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3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3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__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滑坡两种类型,全镇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有___个,包括滑坡___个、崩塌___个,分别占灾害总数的___%和___%。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崩塌和滑坡大多发生于雨季内(5~___月)。

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二)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简况我镇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___月,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主要是月山村、盖山村、虎山在汛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方坍塌现象,我镇相关部门与所在地村(社区)委员会积极参与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较好的地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和工作,汛前及时预报,及时疏散、转移群众。

由于措施得当,整个雨季中并未造成人员受伤。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⒈降雨趋势预测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

我镇1~___月降雨量偏少;___月降雨量正常稍偏多,全年雨季在___月中旬前后开始;主汛期为6~___月;9~___月降雨量正常至偏多,有一般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雨季在___月中旬前后结束。

⒉人为致灾因素变化我镇近年来城镇发展迅速,房屋、公路、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逐年增强。

辖区内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工程,均可能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段。

磷矿采空区、采砂场、采石场也将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区。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特征及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预测,预测我镇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1.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类型仍以自然因素诱发的中小型山体滑坡和崩塌为主,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建设、采矿等)诱发的崩塌、滑坡等灾害。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三篇)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三篇)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____年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灾害。

____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不当的人类活动,地质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

为了应对____年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制定合理、可行的现场处置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本次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的目标是:1. 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快速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3. 提升社会抗灾能力,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4.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长期影响。

三、具体措施1. 预警与监测体系的建设地质灾害的预警与监测体系的建设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我们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和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减少其影响。

2.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医疗、救援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加强灾害应急救援的能力和装备的提升,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展开救援行动。

3.灾害现场指挥体系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灾害现场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指挥权限和责任。

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将各方资源集中,组成统一的指挥团队,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工作。

4.灾害现场救援与疏散在地质灾害现场,我们将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首要任务,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救治伤员、撤离被困人员,并对受灾地区进行安全疏散。

5.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的快速恢复地质灾害造成了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的严重损失,我们将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生产能力的迅速恢复。

6.社会防灾意识的提高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增强社会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四、资源保障1. 财政资金地质灾害处置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将加大对地质灾害处置的财政投入。

2024年煤矿煤矿地质灾害治治理方案

2024年煤矿煤矿地质灾害治治理方案

2024年煤矿煤矿地质灾害治治理方案2024年煤矿煤矿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一、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有效的煤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是防范和治理灾害的关键。

2024年,我们将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采取以下措施:(一)完善监测手段:引进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如遥感、无人机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提升预警能力:建设煤矿地质灾害预警平台,整合各种监测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快速预警,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应对。

(三)健全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包括灾害预警等级划分、发布渠道和方式等,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二、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整治煤矿地质灾害隐患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治,采取以下措施:(一)建立台账:对煤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并建立隐患整治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时限。

(二)加强监管:加大对煤矿地质灾害隐患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煤矿企业的日常巡查和抽查,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发现和整改。

(三)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减少灾害隐患的发生。

三、加强煤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煤矿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

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煤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采取以下措施:(一)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煤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高队员的技能和素质。

(二)加强装备建设:增加煤矿救援装备的投入,包括救生器材、通信设备等,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三)加强演练训练:定期组织煤矿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响应速度和协同作战能力。

四、加强煤矿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煤矿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防范灾害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煤矿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采取以下措施:(一)建立科研机构:加强煤矿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

地质灾害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在地表或地下发生的由地质、气象等因素作用引起的破坏性
事件,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且具有一定规模,在山区地势较高、地质构造较复杂等地区特别突出。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至关重要。

1. 多元化的遥感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是预防与治理的第一步。

利用航空航天技术,结合遥感和地
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点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种多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有效防范灾害的发生。

2. 防治策略的科学制定
根据地质灾害点的具体特点,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防治。

例如,可以通过加固和改善地质灾害点周围环境,增加抗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3. 社会宣传与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在灾害点周边建立灾害防治示范基地,向当地居民普及灾害知识,增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4. 定期巡检与维护管理
建立地质灾害点定期巡检和维护管理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灾害点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同时,及时修复破损设施,防止地质灾害点发生灾害。

结语
地质灾害点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防和治理地
质灾害的目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全面的管理,我国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将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早上九点,我坐在办公室里,外面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而我则要开始着手编写一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每一份方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

一、项目背景这个项目位于我国某山区,这里山势险峻,地形复杂,近期因为连续的暴雨,引发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二、防治目标1.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预警;2.制定防治方案,落实防治措施;3.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地质灾害;4.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三、防治措施1.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我们要组织专业队伍,对项目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查明隐患点,评估灾害风险,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地质灾害预警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仪器实时收集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范措施。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具体包括:(1)滑坡治理:对滑坡体进行加固,防止滑坡发生;(2)泥石流治理:修建拦石坝、导流渠等设施,减少泥石流对居民区的影响;(3)排水工程:完善排水设施,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地质灾害风险。

4.地质灾害监测我们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定期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6.地质灾害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四、实施步骤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2.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定防治方案;3.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4.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5.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活动。

五、预期效果1.查明地质灾害隐患,降低地质灾害风险;2.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3.确保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第1篇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地质现象。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治理方案。

二、治理目标1.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质灾害风险;2. 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为全国地质灾害治理提供示范。

三、治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 科学治理,注重实效;4. 公众参与,群防群治。

四、治理范围及内容1. 治理范围:本项目治理范围包括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潜在威胁区域及已发生地质灾害区域。

2. 治理内容:(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地质灾害应急避险;(5)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及培训;(6)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发。

五、治理措施1.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1)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及成因;(2)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划分风险等级;(3)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

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定期巡查;(2)采用无人机、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3)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预警信息。

3.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排水、削坡、护坡等;(2)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加强治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治理效果。

4.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1)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2)建立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3)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最新版本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最新版本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最新版本
一、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1 灾害等级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地质灾害划分为轻微、一般、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

1.2 应急响应级别
•Ⅰ级响应:特别重大地质灾害或灾情发生
•Ⅱ级响应:重大地质灾害或灾情发生
•Ⅲ级响应:一般地质灾害或灾情发生
•Ⅳ级响应:预警信号发布、预防准备
1.3 任务分工
•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协调、调查评估、疏散转移、救援救治等工作
•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意见
•受灾群众:配合政府工作,听从指挥,迅速有序疏散,减少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1 预防措施
•清理河道,加固次生灾害危险地段
•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风险意识
2.2 处置措施
•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流程
•建立高效率的信息通讯系统,确保信息畅通
•提前准备应急物资和救援力量,以应对各类地质灾害情况
2.3 救援救治
•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紧急救援,尽快转移受灾群众
•设置临时救援点和医疗点,对伤员进行救治
•进行事后评估和信息整理,及时总结经验,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结语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常见且危害巨大的一种。

只有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才能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希望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广大民众都能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共同努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过程和现象引发的对人类生活、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本文将以我国常见的滑坡灾害为例,探讨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首先,地质灾害治理应以预防为主。

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安置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并掌握滑坡的形势和动态,提前预警,尽早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2.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3.加强土地规划和用地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过度开发和建设活动。

其次,地质灾害治理要采取综合措施。

具体来说,滑坡灾害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固地质灾害易发区。

采取加固措施,如植被恢复、地质体加固等,提高易发区的抗灾能力。

2.构建地质灾害防护工程。

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护坡、护坡浆喷石网等,能够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3.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前做好预案和演练,确保发生灾害时能够高效组织救援。

最后,地质灾害治理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在治理滑坡灾害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1.科学选择治理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治理方法,确保在尽量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治理效果。

2.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遗址。

合理利用滑坡灾害遗址,进行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同时,不同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

在实施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隐患排查,加强规划管理,采取加固和建设防护工程,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保护环境等措施。

最终达到减轻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工程概况1、1号站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

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

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

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

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

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

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

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1、地形地貌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

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

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

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

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

(附图1)图1XX市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覆盖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晚更新冲积层(Q3al),场地内均匀分布,厚度随地表起伏有所不同;下伏基岩奥陶系石灰岩等。

结合地貌特征,勘察场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1层杂填土(Q4ml)1-2层素填土(Q4ml)2-3-1层淤泥质黏土(Q4al)2-3-2层黏土(Q4al)2-5-3层粉土(Q4al)5-3-4黏土(Q3al)11-2-2层强风化石灰岩(O1m+x)11-2-3层中风化石灰岩(O1m+x)11-2-3A层破碎中风化石灰岩(O1m+x)3、水文地质条件工程线沿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孔隙水)和承压水(碳酸盐裂隙岩溶水)。

潜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水位埋深1.8~3.50m,水位标高29.35~30.45m,含水层主要为粉土2-5-3层及杂填土1-1层,局部位于黏土2-3-2层里。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人工开采方式排泄。

地下水动态季节性变化显著,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低点;7、8月是降雨高峰期,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达到最高点,变化幅度约为1.0~2.0m。

承压水,属于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贮存于灰岩裂隙中。

本次设置两个观测孔,观测结果显示,D2S13XZ16号孔该层地下水稳定水头埋深6.35m,稳定水头标高25.93m,D2S13CZ10未观测到水位。

说明场地内裂隙岩溶水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取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和裂隙的充填情况。

裂隙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径流在丘陵区受地形控制,由高处流向地处平原区,但在平原区受人工开采影响,岩溶水表现为由四周流向开采降落漏斗中心的汇流型径流,水力度较大;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

地下水动态一般每年雨季降水高峰期后一到两个月(8、9月)岩溶水达到最高点,随后水位逐渐下降,至次年旱季末(4、5月)水位下降至最低点,年变幅在5.0~10.0m。

(附图2)图2XX市地区区域水文地质图三、工程建设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1、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质剖面图可知,区间隧道结构顶板随隧道起伏穿过的土层依次为:黏土5-3-4层、中风化灰岩10-1-3层、全风化页岩10-7A-1层、全风化页岩10-7B-1层、全风化灰岩11-1-1层。

结构位于穿越软硬不均地层,软硬不均导致围岩稳定性差,开挖后自稳时间短,易发生坍塌现象。

盾构机位于黏性土层中时,围岩稳定性较差;该层黏土粘粒含量较大,初始掘进速度较快,但易造成刀盘处聚集泥饼,掘导致进速度急剧下降;本区间多次穿越软硬不均地层,软硬不均会导致掘进速度下降。

在上软下硬地层盾构掘进速度的下降会导致上方土体流失过多造成坍塌和地面下沉等情况。

⑵2号站在采空区附近,受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终采时间较长,且采空塌陷区域被处理,后期施工可能会遭受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⑶岩溶地层,岩溶洞隙上存在一定厚度的土层,在地下水频繁作用下,形成土洞进而引起地面塌陷,影响地铁结构基础稳定;构筑物底板下岩体破碎或存在溶沟、溶蚀裂隙、溶洞,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在溶蚀作用下,它们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可能影响构筑物基础稳定。

施工过程中对基底土层的扰动、爆破震动以及地下水控制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水位波动,将增加诱发岩溶塌陷的风险;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经过岩溶地质时,如有空洞会导致盾构机刀盘沉降等险情⑷特殊性粘土,填土1-1层,成分复杂,力学性质较差,易坍塌;黏土2-3-3层,软塑~可塑,局部夹粉土层,自稳能力差,受扰动后力学性质较差,易坍塌;黏土5-3-4层具有弱~中等膨胀性,其胀缩具有可逆性,地铁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一般会经历雨季、旱季,容易使土体中含水量发生反复变化,造成膨胀土的反复胀缩变形,土体在胀缩变形过程中能产生较高的膨胀力,造成围岩压力增大,增加支护结构的受力,造成围岩失稳。

2、涌水、涌砂灾害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灰岩裂隙中。

裂隙岩溶水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取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和裂隙的充填情况。

裂隙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径流在丘陵区受地形控制,由高处流向地处平原区,但在平原区受人工开采影响,岩溶水表现为由四周流向开采降落漏斗中心的汇流型径流,水力度较大。

2号站及七里沟车站围护结构采用了止水措施,但桩插入岩层深度有限,无法完全截断承压水,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基坑突涌的可能性。

3、滑坡1号站及2号站的地层分为1-1层杂填土(Q4ml)1-2层素填土(Q4ml)2-3-1层淤泥质黏土(Q4al)2-3-2层黏土(Q4al)2-5-3层粉土(Q4al)5-3-4黏土(Q3al)11-2-2层强风化石灰岩(O1m+x)11-2-3层中风化石灰岩(O1m+x)11-2-3A 层破碎中风化石灰岩(O1m+x)。

填土1-1层,成分复杂,力学性质较差,;黏土2-3-3层,软塑~可塑,局部夹粉土层,自稳能力差,受扰动后力学性质较差,;黏土5-3-4层具有弱~中等膨胀性,其胀缩具有可逆性,地铁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一般会经历雨季、旱季,容易使土体中含水量发生反复变化,造成膨胀土的反复胀缩变形,土体在胀缩变形过程中能产生较高的膨胀力,造成围岩压力增大,增加支护结构的受力。

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基底土层的扰动、爆破震动以及地下水控制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水位波动,将增加土方滑坡的风险。

四、地质灾害预防治1、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的预防治⑴区间隧道位于软硬不均地层及粘性土层中,围岩稳定性差掘进过程中易发生坍塌。

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掘进情况调整掘进参数,防止对设备造成损坏。

隧道穿越的黏土层,在盾构机掘进的过程中,易因黏着造成盾构设备或管路堵塞,应根据掘进情况,对盾构设备及输送管路及时进行清理。

在掘进过程中加强地面沉降监测。

⑵2号站在采空区附近,后期施工可能会遭受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开挖面的监测,发现空采区及时处理。

⑶岩溶地层,结构底板下岩体破碎或存在溶沟、溶蚀裂隙、溶洞,可能影响构筑物基础稳定。

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刀盘沉降等险情。

在施工前应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对区间以及结构内部岩溶底层进行注浆处理。

⑷1号站及2号站地层成分复杂,填土自稳能力差,受扰动后力学性质较差,易坍塌;黏土胀缩具有可逆性,地铁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一般会经历雨季、旱季,容易使土体中含水量发生反复变化,造成膨胀土的反复胀缩变形,土体在胀缩变形过程中能产生较高的膨胀力,造成围岩压力增大,增加支护结构的受力,造成围岩失稳。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快施工进度、加强对开挖土方的支护。

2、涌水、涌砂灾害在基坑内布置降水井,开挖时时刻监测是够有突涌水头,如发现应采取及时封堵措施。

在降水过程中当基坑抽水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基坑外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如引起周围地面产生沉降开裂、临近建(构)筑物出现开裂、管线破裂产生等现象。

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对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对地面沉降变形监测,对基坑和周围建筑物变形监测等,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既有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安全。

3、滑坡1号站及2号站的土层成分复杂力学性质较差,开挖过程中易发生滑坡。

故施工时应加强支护措施以保证边坡安全,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如遇结构底板在填土层时,由于填土层无法满足基地要求,应把填土层进行处理(如置换)五、结语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种地质灾害。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条件和可能性,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保证安全文明施工。

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项目书记、项目总工、安全总监组员:生产副经理、副总工、安质部部长、工程部部长、物资部部长、现场安全员、现场施工技术员。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