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1)

合集下载

第0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量学课件..

第0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量学课件..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 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 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概查和详查两种。 概查是为满足国家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规划、 制定 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规划的急需而进行的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 详查是为国家计划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各类 土地的详细准确的数据,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基 础资料而进行的调查。1984年国务院部署土地利 用详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
3.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相关问题
(6)地块编号系统 1级编码(省级): XX; 2级编码(地市级) XX; 3级编码(县级,县级市区) XX; 4级编码(乡镇、街道) XX; 5级编码(街坊、行政村) XX; 6级编码(宗地) XXX; 7级编码 XXXXXX; (1、2、3位:图斑号,4、5、6位:产权序号); 所有的编码位全部用数字表示,编号从0001-9999。 00、000、000代表相应级别划分空缺。 全部编码19位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分类
第一节
一、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分类的。如:按土地的地 貌特征进行的土分类;按土地的植被、土壤等进行的土地分 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力 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不同进行的土地分类。土 地评价分类系统是确定基准地价的重要依据。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的因素, 进行综合性的分类。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 遵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按 照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 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 第二阶段为外业工作阶段; 第三阶段为内业工作阶段; 第四阶段为成果检查验收归档阶段。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2012年04月第12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0引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对研究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1],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目的或需求。

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或土地质量好坏的鉴定,根据各指标分值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分值,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多因素、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且规模较大工作,其核心是比较土地用途要求和土地性质。

1权的最小平方法基本原理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建立目标函数,对其一致性判断矩阵A 求得最小值,即一致性判断矩阵排序向量的最优解[2][3],由权的最小平方法构成的最优化问题用向量形式可表示为:目标函数:Min J=ni =1∑nj =1∑(w i -a ij w j )2i,j=1,2…,n (1)约束条件:S.Tni =1∑a ijw j=1W i≥0⎧⎩⏐⏐⏐⏐⎨⏐⏐⏐⏐i,j=1,2…,n(2)通过求解此辅助线性规划模型而得到最佳排序向量如下:最优解W *=B -1e e TB -1e(3)其中:W i 为一致性判断矩阵排序向量a ij =a ik a jk i,j,k=1,2…,n A=(a ij )n×n ,若A 满足一致性条件:a ij =a ik a jki,j,k=1,2…,n则称A 为一致性判断矩阵,否则称A 为非一致性判断矩阵;B=ni =1∑ai 12+(n -2)-(a 12+a 21)…-(a 1n +a n 1)-(a 21+a 12)ni =1∑ai 22+(n -2)…-(a 2n +a n 2)┇┇┇┇-(a n 1+a 1n )-(a n 2+a 2n )…ni =1∑ain2+(n -2)⎡⎣⎢⎢⎢⎢⎢⎢⎢⎢⎢⎢⎢⎢⎢⎢⎢⎢⎢⎢⎢⎢⎢⎢⎤⎦⎥⎥⎥⎥⎥⎥⎥⎥⎥⎥⎥⎥⎥⎥⎥⎥⎥⎥⎥⎥⎥⎥e=(1,1,…1)T2地利用现状2.1济南市土地利用概况全市土地总面积803013hm 2,土地利用率为88.38%。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摘要:本文以西宁市区的农用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利用结构分析,并选取1996年、2003年和2008年三个时段,结合社会经济资料,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方面,计算西宁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期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提供服务。

关键字:农用地;利用结构;集约利用;西宁市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西宁市区农用地发生了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流转,2003年西宁市区新的土地利用格局形成,而后进入变化较为平稳阶段。

本文以西宁市区的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集约利用评价。

研究区概况西宁市区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大城市西宁市的主体城区,面积350km2,由城东、城中、城西和城北四区构成,三面环山,湟水河及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在此交汇贯穿其中,形成东西、南北狭长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海拔2275米,是典型的枝状高原河谷型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丰富,引水灌溉方便,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西宁市区农地结构及空间分布农用地是西宁市区的主要土地类型,2008年18556公顷,占市区总面积的53.6%,主要由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组成,占农用地面积的93%左右,用地结构见表1.tab1. 三个时段主要类型农用地的比例(%)1996—2008年期间,农用地实现了以耕地为主体向牧草地为主体的格局变化。

2000年西宁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耕地大量向牧草地和林地转换,由占农用地一半以上的面积减少到不足三分之一,而牧草地则成为最大的利用类型。

西宁市区从中心河谷地带到四周的山地,分别分布着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河谷地带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成为建设用地与农用邻接区域,地类相邻处农用地边界不规则,图斑破碎,表明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占用农用地的方式实现城市扩张。

图1为西宁市区四种主要农用地类型分布图,耕地分布于建设用地周边,地势平坦,区位条件好;园地面积小,分布于耕地之中,主要经营果园或大棚等;林地处于耕地外围的山坡上,且分布集中;最外围的是牧草地。

谈谈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

谈谈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

谈谈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家有形的财富,在国家资源中一直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展开科学、详细的调查和客观的评价,更好的分析土地价值,从而合理分配资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可靠的数据做支持,尤其是很多土地的性质和特点比较复杂多变。

随着社会形势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以及农业用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所以更需要相关部门去深入调查土地。

本文就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做了分析和探讨,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土地资源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更加的重要了,随着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时代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需要被有效利用,为了使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就需要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

因此国土部门重要的职责就是严格并详细调查土地资源,通过专业的土地数据进行评价土地。

学术界专家对于土地资源的研究是需要提高科学性和技术性,不但要侧重土地资源理论上的研究,还要着重土地实用性的研究,融入经济管理和市场管理方面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对于以后的土地评价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持[1]。

一、关于土地资源的调查1.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性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土地资源相关的专家和部门对于土地数据信息的调研、统计,目的是为了更好规划和使用的,通过测绘技术和化验技术对于土地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包括实地探测土地的土壤状况、地理气候以及周围环境参数的数据。

在土地自然状况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土地产权归属、开发价值等,可以为政府提供客观、详细的土地信息,以供规划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去开发并产生巨大价值。

对于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保护国家资源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是对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在不断地调查工作中,摸索并总结经验,改变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模式,促进土地事业更好的发展[2]。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市区外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地 14 牧草地
42 改良草地 43 人工草地
——
——
63 农村道路
其它 15 农用地
74 坑塘水面 ——
77 沟渠
87 田坎
——
50A 城市
51B 建制镇
20 城镇用地 52 农村居民点 53 独立工矿用地
54 盐田
55 特殊用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新旧地类编码对照表
2001 过渡地类 编码 过渡地类名称 111 灌溉水田 112 望天田 113 水浇地 114 旱地 115 菜地 121 果园 122 桑园 123 茶园 124 橡胶园 125 其它园地 131 有林地 132 灌木林地 133 疏林地 134 未成林造林地 135 迹地 136 苗圃 141 天然草地 142 改良草地 143 人工草地 151 畜禽饲养 152 农业设施 153 农村道路 154 坑塘水面 155 养殖水面 156 农田水利 157 田坎 158 晒谷场等 201 城市 202 建制镇 203 农村居民点 204 独立工矿 205 盐田 206 特殊用地 ——
园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2):过渡期间使用
林地
林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7):全国标准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21010-2007)。为两级分类体系。其中 一级为12类,二级为56类。
类别 类别 类别
类别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04 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评价程序流程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人地关系条件(8)土地利用程度(11)土地利用效益(6)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3.影响评价 任何产业部门的存在都离不开土地。由于部门用地的增减直接影响其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对另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规划的影响评价包括对本部门的影响和对相关部门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1.676、4.210和4.911,可见耕地面积减少尤其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影响最大。外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对GDP和人均GDP总量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4.710和18.500,说明耕地面积减少换取了GDP和人均GDP大幅度增长。
第18页/共33页
第19页/共33页
第四节 规划后评价
第20页/共33页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二、规划后评价的内容三、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第21页/共33页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规划后评价是国际的一个通行的术语。规划后评价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角度出发,独立的进行,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以免产生盲点。后评价同时要反应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增强后评价报告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后评价还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见意,促进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使后评价的成果成为未来规划制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童左贵 310106349181指导老师:冯超群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国土辽阔,从北纬53.30至4.15,南北跨49个纬度;从寒温带至赤道带,从东经73.40至135.20,东西跨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直到欧亚大陆的中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从土地利用的类型的分布来看,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

若把我国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部分,即从大兴安岭起,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盐池、永登和湟水谷地,到青藏高原东南划一界限,该线东南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农、林、渔业集中的主要产区,土地垦殖系数较高。

东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

该线西北部,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及草原,为我国主要牧区,垦殖系数低。

从我国地形情况来看,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相当复杂。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岛屿。

就我国地势而言,海拔在500米以下的约占25.2%,500~1000米的占16.9%,1000~1500米的占18.2%,1500~2000米的占6.8%,2000~3000米的占7.0%,3000米以上的约占25.9%。

我国是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共占66.1%,其中,山地占43.5%,丘陵占11.7%,高原占10.9%。

平原、盆地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3.9%。

在全国的2000多个县中,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区。

平原的海拔一般较低,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少数的超过500米,地势起伏小,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最大不超过50米,坡度在50度以下的平坦地面占优势。

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地占优势,其海拔大部分介于200~500米之间。

低山海拔约为500~1000米,中高山为1000~3500米,高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

高原系由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和平地相间组成。

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

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

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2.1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少2007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7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

我国东南部部分省平均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600人上下。

我国的耕地人均只有1.38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

而人均土地资源才是直接关系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土地产品产量的重要指标。

2.2土地类型多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形成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

从海拔500米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丘陵,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地貌多种多样。

我国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

按广义标准计算,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业人口和耕地在山区。

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林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结果。

2.3土地资源地区差异大,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差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分布并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地区。

人口、工业也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不仅限于地理分布,土地质量的分布也极不均衡。

土地资源中,低产田、低肥力土地达60亿亩以上。

高产田占21.5%,中低产田占78.5%,而中低产田的8O%分布在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现有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40%,还有近亿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

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全国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由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和土地利用上的显著差异。

2.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100亿亩左右,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

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种,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大多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还有土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但其中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的宜农荒地仅约1.2亿亩。

根据调查,我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公顷,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公顷和宜农荒地3500万公顷,人均只有0.06公顷和0.03公顷,其中,我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近几年,我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问题3.1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8%,加拿大的2.4%,俄罗斯的7.0%,美国的21%。

人均在世界排序中显然居后。

全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O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120、第114、第120和第84位。

近些年,我国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锐减到18.5亿亩,而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却年均增加1000万人。

我国虽有9.6 亿公顷的土地资源,但人均占有的陆地面积只有0.74公顷,远低於世界人均2.46公顷的水平。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耕地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将减少到18亿亩左右,人均耕地将不足1.2 亩,届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2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在过去,我国在种植方面只重视粮食生产、轻视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种植业、林业、蓄牧业、渔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许多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利用效率低下。

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在主要粮食品种上比如马铃薯等,我国每亩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亩耕地收益更是偏低。

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平均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林地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有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

草地利用水平更低,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牧草地比重小,而植被稀疏,产草量低,草场建设速度慢,人工和改良草场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水域利用水平低,在全国120万公顷的可养殖池塘中,利用面积仅占75%。

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尤以工业企业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很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亿多元,有的地区更低。

3.3土地浪费严重城镇土地至少有40%以上的潜力可挖,城市用地人均达到133平方米,比我国目前规定的人均100平方米的控制指标高出30%;村镇居民人均用地达到190平方米,超过人均用地控制指标高限(150平方米)27%。

建设项目用地普遍征多用少,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近400万亩。

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4.土地资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严重4.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根据2008年发布的《中国林业与生态建设状况公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亿公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海河等七大流域的上中游地区,尤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分布面积最广。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

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4.2土地污染4.2.1农业对土地的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于70年代末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的转型,显著特征是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000多万吨农药投入农田,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

河南省农业厅土肥站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三分之一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但由于单一使用,化肥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养分失调、保肥保水性能下降等问题。

4.2.2工业“三废”对农田的污染据统计,全国受大工业及乡镇企业“三废”污染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减产粮食近200亿吨,造成经济损失150亿元。

主要污染物质有重金属、固体垃圾、污水中的酸、碱、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