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如何评价文明冲突论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1993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主要观点:1、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2、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
3、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4、文明、文化具有"本土化"趋势,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积极:他创造了有别于"冷战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打破了过去从政治、经济、霸权的角度谈论国际文化的旧格局,而将"文明"作为自己论点的核心范畴来界定当今世界后冷战新格局,这有可能使我们摆脱一般狭隘的地区意识,以一种新的更大的跨国际语境来看当代西方和中国的问题。
消极:首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种文化决定论。
亨廷顿不从文化之外去探寻文化差异与文化矛盾的原因,仅凭现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得出文明冲突的结论,自然是坚持了一种文化决定论的立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不愿意让人们看到文化不平等与经济、政治不平等之间的联系,更不愿意让人们触动或改变制约文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因为这一秩序更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面上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一种内涵着文化霸权的理论。
文明冲突论”正是为维护和巩固西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提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合作。
这样就将不同文化、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推向了冲突与斗争的前沿。
再次:从亨廷顿学术思想的脉络看,“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对美国本土问题在全世界的投影。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对于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引言:文明冲突论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这一理论由塞缪尔·P·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并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有人赞同其观点,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文明之间可以和平共存。
本文将对文明冲突论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正文:一、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文明冲突论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这一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历史上存在许多文明冲突的案例,如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文明冲突论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案例,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文明冲突的迹象。
全球化的进程使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但同时也加剧了文明差异的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与西方世界的摩擦,涉及到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核心问题,很难通过妥协和和解来解决。
这些现实情况再次验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
二、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然而,文明冲突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和预测所有的文明关系。
文明冲突论过于简化了复杂的文明关系。
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等多个方面。
将不同文明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冲突,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实际上,文明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
文明冲突论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明关系的影响。
文明之间的冲突并非仅仅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还受到利益、权力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争夺往往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文明冲突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文明冲突论的启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国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轰然坍塌,世界历史进入冷战后时代。
地区争端、宗教纷争和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成了冷战后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1993年夏天,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哈佛大学着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从理论的高度,提供了“文明冲突论”的判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沸沸扬扬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讨论热潮。
第一部分分析了文明冲突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梳理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内核:文明是文明冲突的基本单位;世界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重组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未来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文明冲突爆发的最可靠的保障。
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通过引入文明这一概念,赋予文明一种“文化实体”的角色,并将此作为国际政治分析的一个基本单位,让文明运动起来,实现了对全球政治的逻辑勾画。
因此,文明冲突论可以说是冷战结束以来少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之一,它不仅打开了长期以来被国际政治学界所忽视的一扇重要的“研究窗口”,而且提供了透视冷战后全球政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文明冲突论存在的问题:文明能否成为国际政治分析单位?文明之间是否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应把冷战后世界文明结构作阵营化理解?世界文明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本文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或者思想上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冷战后能否发展成为现实的国际冲突,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关注文明冲突论的学术价值。
本文认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是不能抹杀亨廷顿在理论上的贡献。
文明冲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创性思考,它提出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没有研究、事实上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文明冲突论对于冷战后的国际现象在文明视角下进行了新的思考,开始研究冷战结束以来众多地区冲突的深层根源,这对加深对冷战后国际冲突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

六、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吸取亨廷顿的理论教训,更加重视预防和解决潜在的文明 冲突。我们要以“911”事件为鉴,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水平, 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也需要 通过教育和传媒等渠道,传播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理念,以减少由于文化差 异和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以及它所蕴含的警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创造一个 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参考内容
亨廷顿(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国际政治学界引 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该理论主要预测了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以文明间的 冲突与紧张为主要线索。本次演示将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角度解读当今 世界的政治局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再解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尽管“911”事件强化了亨廷顿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因素。事实 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一种可能性。它的有效性取决于 多种因素,包括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同时,我 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而这种复杂性决定 了文明间的关系将是动态和复杂的。
参考内容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术观点。这种理论认为,未来的 世界格局将不再是以国家或意识形态为主导,而是以文化或文明的冲突为主导。 本次演示将对这个观点进行再评析,从其背景、核心观点、影响和局限性四个 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在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提出的,当时世界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化。在冷战时期,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在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逐渐被重视。在这个背景下,亨廷顿提出 了他的观点,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表现为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前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观测方式,称之为“文明冲突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他认为,未来冲突不再像以往纯粹基于意识形态构诉的斗争,而是将会是基于着各种文化和宗教区别而展开的升级和升高的斗争。
该理论一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本文将结合亨廷顿的原始著作以及相应的后续评论和拓展,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解读和探讨。
文明冲突的概念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高度综合体,是共同的历史、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和制度的总和,被限定在一个明确定义的地理边界内。
”在这里,文明的定义就不再仅仅是指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而是更加广泛、复杂的一种文化整体。
文明是超越个人或民族的概念。
基于这个信仰的人们不仅在内部维护自己的文明,而且在面对其他文明时也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文明冲突的概念是指“各种文明体制之间的一种基本性的对抗。
它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或者物质需求以及各自的文明体制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
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冲突或者一种联结的过程,它并非类似单纯的战争或者和平的问题。
“文明冲突的核心假设及其争议点在亨廷顿看来,文明冲突并非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趋势。
他认为,在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要的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亨廷顿提出了三个核心假设,分别为:文明间的对抗性比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对抗性要更明显;各个文明对自身的认同和维护优先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性不是表面上的政治和军事冲突至关。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反对者指出,亨廷顿错误地将各种文明视为单一、统一的整体,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没有注意到文明之间认同和交流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了对抗性;而且还有些批评者指出,亨廷顿的理论似乎是在为美国通过使用文明对抗和矛盾来实现其国家利益寻找理论依据。
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

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Abstract:ThisessayarguesthatHuntingto n’sconceptionofthe’clashofcivilizat ions’iscloselyrelatedtotheneo-conser vativetrendintheUS,theideologicalback groundofcurrentAmericanforeignpolicy. Accordingtotheauthor,theconnectionoft heHuntington’sthesistoneo2conservat i smhasmadeitselfaself-fulfillingprophe cyintoday’sinternationalaffairs—itb othpredictsandpromotescivilizationcla shes,ortheircurrentmanifestationinthe conflictbetweentheUSandtheMuslimworld .Theauthorfurtherindicatesthattherear edeeprootsfortheHuntington’sthesisi n America’s’civilreligion’,ortheAmer icantraditionofProtestantism.一、“文明冲突论”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于1996年发表的“文明冲突论”,试图为人们重新认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提供新的视角,其论述主旨是要人们相信,冷战后世界的根本冲突将不是以意识形态为主,或以经济为主;人类的重大分野和冲突的主要根源俏幕幕蛭拿鞯?民族国家虽然仍是世界事务中最有力量的行动者,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跨越国家疆界、信仰不同宗教、分属于不同文化的民族和族群之间,文明冲突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战场。
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美 国 学 者 塞 缪 尔 ・亨 廷 顿 因 其 1 9 年 的 文 章 93
突被 意 识 形 态 的 冲 突 所 取 代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结 束 后 , 识 形 态 的 冲 突 进 一 步 上 升 到 代 表 完 全 不 同 意 文 明 的两 个超 级 大 国之 问 的 争 斗 及 冷 战 。第 四个
Jn 2 1 u ., 0 0
V 1 2 No 2 o. 6 .
解 析 亨 廷 顿 的 “ 明冲 突 论 " 文
刘海 霞
提
钟谟 智
4 0 3 0 0 1)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研 究 生 部 / 国 哲 学 研 究 所 , 庆 外 重
要: 亨廷 顿基 于对 冷 战后 国 际 形 势 的 分 析 提 出 了“ 明 冲 突 论 ” 认 为 世 界 冲 突 的根 源 不 是 意 识 形 态 而是 文 化 文 ,
c vlz to y Hu tn tn. iiiai n b n i go
Ke r s ca h o i i z t n ;c vl e o xse c y wo d :l s f vl ai s ii z d c e itn e;C i e e cvl ain c i o i h n s ii z t i o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文明冲突论”摘要:"文明冲突"与"文明和谐"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烈话题,有的从文化角度进行探讨,有的从国际政治关系角度进行探讨等。
本文则从价值角度对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世界"文明和谐"的可能及中国面对"文明冲突"和"文明和谐"应择之路。
关键词:文明文明冲突文明和谐"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
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of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竞说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
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
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正因如此,我们打算从亨廷顿的观点本身和哲学、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一、对亨氏"文明冲突论"之价值评析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教授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并承认,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在亨氏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
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CoreStateWars);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
亨氏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为我国政界高层和学界人士广为熟知,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对亨廷顿的这些观点,我们学界乃至政界对其评价是"结论失当"。
如果要在"适当"与"失当"之间做出选择,给亨氏理论作出一个非此即彼的"说法",笔者也会说,亨氏的看法失当,是片面的,有失学术的公允、严谨,偏颇太大,如此这般。
但是,亨氏的观点,不仅仅是一个"适当"与"失当"的"理论结论"问题,而更是一个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
理由如此:其一,任何一种观点、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价值选择上,因此,亨氏的观点、学说正是基于对利益与价值作出双重权衡和选择后,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提出。
我们在理直气壮地批判他人的观点,说他的看法错误或"失当",他的论据不全面、不充分,论点不能成立时,更应当揭示其所代表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他的理论可能给世界上各国及未来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利益"、"价值"和"秩序"。
因此,未来国际中的真实的"利益安排"、"价值标准"和"秩序结构",也就由亨廷顿的"明确提醒",特别是由于他从文化大视野这一角度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本身作出了这一耸人听闻的"提醒"之后,更应当注意其观点的实质,表达自己的科学的构想,促进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其二,前述亨氏的主要观点和他的文献所详尽地表明的他在"文明冲突"方面的全部观点,都能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而笔者更关注的是,亨氏作为著名学者,对我们作了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哪些提醒或警示,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笔者看来,亨氏的"提醒"有六个方面,两大作用。
六个方面是:在冷战中形成的国际政治诸要素还会在后冷战时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前沿关注着什么;美国的战略思想动态和实际战略选择将会走向何方;文明这一"软要素"的国际政治地位和价值到底如何;正在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的中国,别人怎样认识我们,我们在怎样、应怎样认识别人(国)和世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想和抱负(应)是什么,能实现吗?两大作用是:活跃了我们的学术,使国际政治学更具活力,尽管其中产生了一些不谐迹象;激活了我国的实际国际政治抉择,尽管这些年我国政界仍主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定下的方略-颇具特色的中国国际战略,但亨氏的"文明冲突论"显然引起了我国高层政界的注意,并潜在地作出了和将会作出政治上的回应。
二、塑造"文明和谐"的理想世界是否可能?在亨氏的"文明冲突"的主张中,本已包含了少许"文明和谐"的因子,他既声称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又声称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最可靠。
"文明和谐论"确实值得关注。
因为,人及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在于"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于是社会的动物),而文化或文明是社会性中的精神物质总体。
因此,能否有文明的和谐,并最终生长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事关人类整体。
首先,除了文明间所业已存在的冲突之外,文明间过去的历史是否表明了"和谐存在"?很显然,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相互的冲突,更有和谐共存,即使冲突,也往往可能产生更优秀的文化混生物,形成文化在冲击中的交流、融合和生长。
因为,万事万物皆有冲突发生,皆有共存共处之状况,皆有斗争中的消灭、新生和发展。
哲学原理和客观事实几乎都能证明这个简单真理。
其次,中国本身的文明史就充满了不同文明的交融和生长,的确是一个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过程。
因为文化(文明)的交融,中国文化才自强不息;因为文化交融,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文明变更与文化重振的艰难双重奏,这个艰难的双重奏会使中国文化再度涅磐、新生。
为什么世界中的文化(文明)不会由这样的"冲突"向着那样的"和谐"而升华呢?三、中华文化与文明和谐亨廷顿显眼地将儒家(中国)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可能"惹麻烦"的文明,声言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
这显然是亨廷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文明的别有用意,其观点的症结在于西方文明和植根于其上的民族和国家仍以一种"征服"和"敌视"哲学在评判其他文明及其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正在实现复兴的中华文明是挑战性的,它挑战着自己数千年的历史,也挑战其它文明。
当我们的文明在历经几千年递变之后实现伟大复兴,这当然是对其他文明的挑战,但不会是破坏性而是建设性的,会极大的促进文明和谐和世界文明,因为我们既在提倡也在践行着和平共处原则。
事实上,当前的中华文化在所及的地域范围上,在影响力所及的民族或人群上,都还相当有限。
不过,当前,中国除了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外,更需要把自己文化中的精髓用活:示以弱而不弱,示以弱而存刚,示以小以养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