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

合集下载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阅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后,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全球政治格局,并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性但又引人深思的观点。

亨廷顿在书中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上我们对于国际关系的认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书中对于文明的划分以及对不同文明特点的阐述,让我对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将世界文明分为八大主要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这种划分方式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以中华文明为例,其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强调家庭、社会和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西方文明则注重个人主义、理性思维和法治精神。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

伊斯兰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和宗教根源。

亨廷顿认为,这种冲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于“文明的冲突论”,我也并非完全认同。

虽然文化差异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冲突,但将其视为冲突的根本原因似乎过于绝对。

在很多情况下,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才是冲突的直接导火索,而文化差异更多地是被利用或者放大,成为冲突的借口和工具。

同时,我认为亨廷顿在书中对于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和借鉴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尽管不同文明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学习和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024年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范文

《2024年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范文

《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种文明间的冲突现象愈加引人注目。

不同文化、文明间的差异导致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与误解。

这种“文明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与政治层面,也深深地体现在传播学领域中。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出发,对“文明的冲突”进行一种传播学阐释。

二、文明冲突的传播学背景文明冲突的传播学背景主要表现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价值观冲突等方面。

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符号、习俗等文化元素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信息的误解和扭曲,进而引发文明间的冲突。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为了更好地阐释“文明的冲突”,我们需要借助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跨文化传播理论强调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由这些交流所产生的意义。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差异被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障碍。

通过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差异,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文明的冲突与传播过程文明的冲突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信息传递的障碍和误解。

首先,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被误解或扭曲。

这种误解可能源于对符号、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元素的误解。

其次,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导致文明冲突的重要原因。

不同文明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产生差异,从而引发冲突。

五、解决文明冲突的传播学策略为了解决文明冲突,我们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多语言、多文化的传播方式,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差异。

六、结论“文明的冲突”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明冲突的根源和表现。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冲突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冲突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冲突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篇章,其中充满了争斗、和平、合作与交流。

从古代的部落冲突到现代的国际战争,文明之间的摩擦与碰撞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通过探索历史上的文明冲突,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人类的过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未来的走向。

文明冲突的根源文明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竞争:在历史上,大多数战争都是围绕土地、农业资源、水源等展开的。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两河流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曾吸引了多个文明在此交汇与冲突。

在这些文明之间,资源的竞争无疑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文化差异:不同的文明往往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等。

__当这样的差异常常遇到时,难免引发误解与冲突。

__例如,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因宗教信仰引发的冲突,体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紧张关系。

3.权力斗争:在一些历史阶段,文明的扩张往往伴随着权力的斗争。

诸如罗马帝国的扩张和蒙古帝国的征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以增强国家实力,而导致与其他文明的直接冲突。

4.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竞争常常是冲突的重要推手。

例如,近代以来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时代,不同国家为了争夺市场和资源而进行的战争,成为了历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历史案例分析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根源在于雅典等希腊城邦拒绝成为波斯的附庸。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冲突,也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

希腊的民主与波斯的专制形成鲜明对比,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的激烈对抗。

罗马与凯尔特人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中,与凯尔特人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

__凯尔特人以部落为单位,拥有丰富的文化,但面对罗马的军事力量,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

__罗马的征服虽然使得地方经济得到发展,但同时也消灭了许多本土文化,使得西欧的短期内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最为惨烈的文明冲突。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之前,我对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话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棋盘之中,各个文明就像是不同的棋子,它们的每一步移动都充满了策略和变数。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好像突然之间,我看待世界的视角被一下子拓宽了。

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碰撞,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去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游玩,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看到了它们相互融合的努力。

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另一边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清真寺,圆润的穹顶和精致的花纹诉说着另一种信仰的庄严。

而在不远处的繁华商业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射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准备歇歇脚。

店内的布置充满了当地特色,木质的桌椅散发着岁月的痕迹。

我旁边坐着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安静地喝着咖啡,看着报纸。

不一会儿,一群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穿着时尚的潮流服饰,头发染着各种鲜艳的颜色,耳朵上戴着夸张的耳钉,嘴里说着流利的英语,还夹杂着一些当地的方言。

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回荡,与那位安静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一位服务员过来为他们点餐。

年轻人点了一些新奇的咖啡饮品,还对服务员提出了各种特殊的要求,比如要少糖、多奶泡之类的。

而那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要了一杯最传统的咖啡,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服务员有些手忙脚乱,既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老人能尽快喝到他熟悉的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丝紧张的气氛。

年轻人觉得服务员动作太慢,不够专业;老人则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对年轻人的急躁和挑剔有些不满。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亨廷顿在书里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一把重锤,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思维。

书中所描述的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出国旅行,我来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

刚下飞机,我就被那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街景给吸引住了。

街道两旁的房子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与我熟悉的国内建筑截然不同。

我满心欢喜地拖着行李箱,准备去入住提前预订好的酒店。

在去酒店的路上,我需要乘坐当地的公交车。

一上车,我就发现车里的氛围有些异样。

人们的眼神交流很少,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旁边坐着一位裹着头巾的女士。

车子启动后,我试图和她搭话,想问问还有多久能到我要去的站点。

可当我用英语开口问她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当时就有点尴尬,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过了一会儿,又上来了一位背着大包小包的老人。

车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可愣是没有一个人起身让座。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想着在咱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主动让座的。

但在这儿,好像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

好不容易到了我要下车的站点,我赶紧站起来往车门走去。

可能是我动作有点急,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个小伙子。

我连忙说了句“对不起”,可他却瞪了我一眼,嘴里还嘟囔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

到了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也不太顺利。

前台的工作人员态度有些冷淡,对于我提出的一些关于周边景点和美食的问题,回答得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那几天的旅行中,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我开始思考,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吗?不同的文明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世界,去评判他人的行为。

但当我们真正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环境中时,才会发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非如此。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思绪万千。

亨廷顿在书中所阐述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分析,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可随着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居然慢慢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咱们就说我身边的事儿吧。

我生活的小区,那可真是个小小的“世界”。

有本地的老住户,也有从外地搬来的新邻居;有传统保守的大爷大妈,也有时髦前卫的年轻人。

这不同的人群,可不就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嘛。

就拿小区里的广场舞来说吧。

每天傍晚,小区的广场上就会聚集一群大妈们,放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舞动着。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安静的居民来说,可就成了个大麻烦。

本地的一些大爷大妈觉得,广场舞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所认同的“文明”。

可那些新搬来的住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工作了一天,就想回到家有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放松。

他们认为广场舞的噪音打扰了他们的生活,这与他们追求的“文明”相冲突。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有好几次,双方差点吵起来。

本地的大妈们觉得新住户不理解她们,新住户又觉得大妈们太自私。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书中所说的文明的碰撞和冲突。

还有小区的垃圾分类问题。

政府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件好事,对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冲突”。

一些居民,特别是年纪大的,习惯了以前随便扔垃圾的方式,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根本不愿意去分。

而年轻一些的住户,接受新事物快,觉得垃圾分类是文明的体现,应该积极响应。

于是,在垃圾桶旁边,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指导、劝说,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分错垃圾而发生一些小争执。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观念和习惯,真的就像是不同的文明在碰撞。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陷入这种“冲突”之中。

比如说,我喜欢在周末睡个懒觉,可楼下的小孩一大早就在那里嬉戏打闹,让我没法好好休息。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大冒险。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刻,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多了几分复杂和多元。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回想起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或许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来感受这种“文明的冲突”。

那是一次去东南亚的旅行,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

我落脚的第一个城市,有着繁华的市场和热闹的街道。

那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走在街头,浓郁的香料味弥漫在空气中,街边的小摊贩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大声吆喝着。

我好奇地张望着,试图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有一天,我在一个小餐馆里用餐。

餐馆的老板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

然而,当我点餐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小麻烦。

我习惯了按照自己的口味和习惯来点餐,而对于当地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并不了解。

我试图向老板解释我想要的口味和食材搭配,老板则一脸困惑地看着我,努力理解我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隔阂。

不是因为老板不友好,也不是因为我故意刁难,而是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饮食的理解和期待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所追求的那种标准化、精致化的餐饮体验,与当地那种注重原汁原味、传统做法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碰撞。

老板耐心地向我解释每一道菜的特点和做法,试图让我接受他们的美食传统。

而我,虽然心中有些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也在努力尝试理解和接受他的建议。

最终,我点了一份当地特色的咖喱菜肴。

当那道菜端上桌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外观和味道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那浓郁的咖喱味,混合着各种奇特的香料,让我的味蕾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差异,更是两种文明在饮食文化上的体现。

我所代表的现代、快节奏的文明,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当地的文明,则更注重传承和传统,坚守着他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烹饪方式和口味。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6篇)导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为90年代中国大部分普通知识分子所熟知,“文明冲突论”这一语态组合的概念更是深入骨髓。

有幸得到这本经典,自然要细细拜读。

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塞缪尔的文章文明的冲突?和《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如果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两文,并藉此引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学术竞说,亨廷顿因此闻名于世。

而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则是对其93年的这篇文章文明点冲突?的扩展,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关于世界政治更全面、更精确和更详尽的分析。

这本书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个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

冷战之后的世界由七个或八个主要的文明构成。

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
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指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

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中国有句老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亨廷顿不会不知道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造成的血缘、形体、肤色等的种族差异远比几千年的文明差异更难弥平。

我一直认为民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民族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制度和民族观的不同,所以任何民族都不会被轻易同化,甚至是不会被同化。

第二部分讲述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的对比。

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

西方文明正在衰弱,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
比于其他文明日益减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我认为亨廷顿的这一观点客观地分析了当今全球发展的状况和大的趋势,有很大的分析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亨廷顿认为受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

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

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

第四部分,标题为文明的冲突。

这也是全书的核心。

他首先指出,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文明的冲突就是全球规模的部落冲突。

并且提出了断层线战争。

阻止断层线战争升级为全球战争,主要依靠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的利益和行动。

现代热议的事件确实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几乎恰恰发生在文明之间的断层线上。

地区冲突、民族冲突等等。

第五部分,标题为文明的未来。

亨廷顿认为西方的生存有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的西方认同,以及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看做是独特的而非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挑战。

他在书的结尾指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障。

从他开始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及的国际关系理论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

招致来的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支持他的观点的人认为他的观点深刻且具有前瞻性。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指出:亨廷顿是西方最优秀的政治学家之一,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文明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冷战结束以来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布热津斯基认为,是一本理性的杰作,思想开阔、想
象丰富、发人深省,它将使我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是如此之大,认为他激进绝对,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明的差异不会造成战争,反而会有助于避免战争。

并且大部分中国学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这与亨廷顿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冲突无不关联。

亨廷顿将儒家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需要警惕的文明,并认为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

这一点不敢苟同。

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必然讨不出他的美国立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美国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

因此在本书众,他的思想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

比如美国国内不断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他们只要看到中国政府在管理上稍微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大呼中国雄狮对他们造成了威胁。

而当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长期以世界警察自居,对于世界事务指手画脚,并对中国的内政妄加评论,特别是在对台立场上,长期压制中国,这时候,他们就看不到了“文明的冲突”呢?这不明摆着是带着有色眼睛来看世界吗?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了。

他们认为人类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而亨廷顿所界定的“文明”,归根到底在于宗教,而宗教是什么?无非是利益的载体。

所以大多数国内批评家用“利益冲突论”来相对应“文明冲突论”。

读完这本书觉得是一本推理性和说服力都很强的书,
很能表现出亨廷顿教授那种睿智与咄咄逼人的气势。

在我的认知当中,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有好多独特的地方。

书本身就是充满推理和论证力的,所以会不知不觉中对西方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亨廷顿很习惯于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注意论证其观点,这样就显示出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这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混沌思维倾向区别了。

最后,它也给予了我在全球视野中看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现实而又不失简单,而且提出一个假设必须要在未来中验证其效果。

最后亨廷顿的被广泛转述的名言“文化是相对的,而道德是绝对的。

”在世界范围内的演讲中,无数次地提倡各个文明之间的共处、宽容、互不干涉,以及各个文明内部的道德、法律和秩序的重建。

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不同的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地共处,比方说冷战VS冷和平,而种族
冲突将会普遍存在。

他强调,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这其中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最可能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

他甚至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应对这两种文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说,国内的大部分批评“文明冲突论”的专家,并没有从本质上去认真解读亨廷顿思想的核心价值,这即便从“中华文明”的民族性拥护的立场,也无法维护他们的不负责任。

当然,我也完全不想为“文明的冲突”范式做出正面的辩护,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一范式究竟是伪命题,还是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被后来的新范式所超越。

亨廷顿说,“美国的政治智慧不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是从我们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

最需要的不是创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护起那些已经存在的
制度。

”其实“制度化”在西方世界哲学和政治领域根深蒂固,美国人拍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唤起广泛共鸣,其基于“体制化”的宿命性阐释才是最最切中命脉的,否则这个故事在《基督山伯爵》原著面前根本一文不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