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民俗类非遗项目本真性阅读答案

民俗类非遗项目本真性阅读答案

民俗类非遗项目本真性阅读答案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家族特有的沙头角鱼灯舞,被改编成了各种版本的鱼灯舞,本为清一色的男子舞蹈却变成了女子舞蹈或者由男女共舞,传统的马步也不见踪影。

祖先传下来的民俗被篡改了,这让吴氏村民不解甚至不满。

民俗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是深藏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力量。

它深植于某个特定群体,在时间上,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空间上,会由一个地域传播到另一个地域。

毋庸置疑,民俗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演变,甚至消亡。

因为民俗需要一定地域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自觉参与。

如果民众的参与意识与自发性减弱了,或者可参与的人少了,那么它将可能走向消亡。

对于濒临消失的民俗类非遗,是任其固步自封、随自身发展规律经受历史的考验,还是对它进行加工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民俗研究学者对此莫衷一是。

一方面,专家认为非遗传承应该保持原真性,过于“现代化”的变相嫁接、创新、改造将使原生态的非遗变得程式化、庸俗化,失去了本真性。

很多地方的民俗歌舞申请非遗时,唯恐它太“土”或者不够“美”,于是添枝加叶、随意改造,经过乡、县、省层层改造,到了北京就面目全非了,研究民族歌舞近30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巫允明对此十分痛心。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也表示,很多地方有贴窗花的习俗,虽然有的很朴拙,但是通过剪窗花、贴窗花,人们渐渐进入春节祈福的仪式中,这才是窗花的精神旨归,朴拙也是一种美,如果都按某些外行的意愿改得同样精致,谈何“文化多样性”?但另一方面,在不断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在生产关系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中国,专家又不得不认识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发起人冯骥才所说的现状——“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灭亡”。

非遗无法抗拒社会时代变迁给它带来的影响,如果不抢救,如果不加入时代性、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或许等待它的只有消亡。

当人们在呼吁“丰富与发展也是一种保护”的时候,当古老民俗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或许加入新的元素是它的一条“生路”。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

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

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

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

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

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

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汪曾祺对民间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

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

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

如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0年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1、(2019·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

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并多以身口相传而延续。

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公布的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构成出现了“①”的发展趋势,但整体结构依然呈现“老年型”的格局。

随着老艺人的辞世,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正在消失。

因此,想要中国非遗多彩绽放,年轻力量不可或缺。

表1 第四批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材料二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因此,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要使其与时代同行。

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张喜民老人一直为后继无人而忧虑——孙子张猛一直对老腔不太上心。

直到歌手谭维维搭档张喜民为华阴老腔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并将新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带上猴年春晚舞台,张猛看后才终于开了窍。

京剧是国粹艺术,但在传承上也依然面临着社会需求与传统艺术隔膜的困境。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没有按部就班的延续传统,他另辟蹊径,将西方Popping的舞蹈元素、太极的身段与京剧的唱念做打多元融合,用新的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实践。

他说:“艺术要摆脱匠气,没有火气,流淌人气。

”但是,像华阴老腔、京剧流派面对的传承困境是当今普遍现象,我们需要有更多思考和更多探索,不断赋予其②。

材料三非遗以其独特的文化色彩,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然而,当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文明对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遗形成致命冲击、城镇化进程和传统村落的消失使一些地方民俗和技艺濒临灭绝、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断层状况导致技艺失传、多种文化观的现代人对非遗产生文化需求的距离感。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精讲速记巧练(原卷版)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精讲速记巧练(原卷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4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跟着随母亲省.亲的“迅哥儿”,我们感受到了平桥村敦厚和睦的民风;听着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着糜子、肩扛红旗的辉煌历程;而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静mù的氛围立即变得热烈,使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xǐng kàng B.shěng kàng C.xǐng rǒng D.shěng rǒng(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静mù()tián()静2.(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世卫组织指出:面对庞大的确诊感染,越早研发出安全可靠的疫苗,对人类社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越有利。

B.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C.把新冠肺炎诊疗救治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确保患者、医院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救治,这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疫情期间,在“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下,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3.(3分)小深同学由鱼灯舞而对灯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写了一段话打算向同学们介绍灯舞。

大鹏同学看了后,说条理混乱,请你按照所给的序号,选择排序正确的()①这种民间舞蹈样式多出现于汉族地区,同时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①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

后来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2021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

2021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

2021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2021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窗花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

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

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

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

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

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

高中2018届毕业班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高中2018届毕业班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完成1~3题。

民间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闪烁着朴素的哲理光辉,它的巨大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故事、大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到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丽多彩。

民间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恰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土壤。

尽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但从,仍能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

这并不是个例,由于近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在改变,许多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

“文化土壤”被蚕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民间文化活动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传承和振兴民间文化,意味着整理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历史。

实施民间典抢救濒危民间文艺、民间历史文化纪录创作等工程须深入民间生活;振兴传统民间技艺,做好现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需行走在民间。

在此还应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梳理,汲取优秀民间文化的精髓精华。

总而言之,生活是民间文化的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

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民间文化薪火相传,人才是决定因素。

而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还需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科技手段,推动民间文艺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巴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风范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传承民间文化就是延续我们的血脉,坚守民间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各地民俗活动阅读理解

各地民俗活动阅读理解

各地民俗活动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

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

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

相反,较之以物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更充分的发扬与光大。

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的做法,掩盖剥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

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人也无从成为其自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因此如何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实在是当务之急。

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

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文化的习熟与遵守。

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濡染与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北京寻常街巷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正根基于这种文化.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以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命。

当然,还需要从其它方面作努力。

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传播热心,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甘肃省武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武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的继承,并且仍然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我们今天,依旧存在。

这也就说明,没有文化的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经过长期发展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指引。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拥有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等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被否定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那个古老的时代传承给我们的精神,今后祖国的发展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发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以人们自身为主,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释放压力,并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满足的娱乐活动。

一直以来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来自于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生活,我们的历史也由这样的文化艺术构成,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来。

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娱乐文化活动,娱乐文化活动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理念经过历史的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如今,每到节庆日国家都会安排法定节假日,鼓励人们通过节日放松心情。

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例如俸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蒙古族比较著名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都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体现。

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例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避免出现破坏、损毁和遣失的情况。

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鮮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入,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识。

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这样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会使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

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一定的问题。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例如殷商时期大型的祭祀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时应当以正确审视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群众文化是经过不断继永、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杜会活动的反映。

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

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反映当下群众生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

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保证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安排法定节假日是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

B.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肯定需要制定各种法律进行约束。

C.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缺失是人们对科技信息感兴趣造成的。

D.我国有多样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其都可以被吸收和借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提出了本文论证的中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

B.文章阐述了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
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C.文章论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指出要以正确的态度审视民族民间民俗
文化。

D.文章大体呈现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解释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展群众文化要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所以人们可以从民俗中搜集一些娱
乐方式。

B.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无法稳定
发展下去。

C.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所以我国的群众文化可以有很多丰富多彩的
活动。

D.从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群众文化既需要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需要加
入一些新内容。

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开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肯定需要”说法绝对。

文中说“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束”只是针对有些需要用法律
手段进行保护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言的。

C项,“是人们对科技信息感兴趣造成的”以偏概全。

文中说的是“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鲜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且还有“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人,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

D项,“都可以被吸收和借鉴”错误,文中说“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本文应该是总分总结构。

文章第一段表明观点—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接着,第二至五段分析论证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发展群众文化;最后一段总说,再一次强调“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无法稳定发展下去”错误,从第四段来看,这样做只是有利于“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选项中的说法过于绝对。

【选材理由】从近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来看,命题者多选取歌颂普通人的美好品和高尚情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质文兼美的时文或名家经典。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选取了《残局》这篇小说,它以戒除贪念为主题,讴歌了人性美、人情美,是一篇构思精巧、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优秀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