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由来以及收藏品价值体现
中国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中国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1]
钱币的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最早的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
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有关古钱币的报告范文

有关古钱币的报告范文古钱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从古钱币的起源、发展、种类和收藏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钱币的起源古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那时的钱币还是以贝壳、布币等形式存在。
到了战国时期,铸造钱币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了铜钱的形式。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钱币,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铜钱。
二、古钱币的发展1.秦汉时期的铜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货币制度,开始大规模铸造铜钱。
秦代的铜钱形制规整,文字清晰,成为后世铜钱的典范。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钱: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铜钱的铸造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铜钱的形制多样,文字繁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3.唐宋元时期的铜钱:这一时期的铜钱在形制、文字和纹饰上都有所创新。
尤其是宋代的开元通宝和元代的至正通宝,都是非常重要的钱币品种。
三、古钱币的种类1.方孔钱: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中最早的形式之一,它的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孔,可以用绳子穿起来。
方孔钱在秦汉时期广泛流通,后来逐渐被圆孔钱取代。
2.圆孔钱:圆孔钱是指在钱币中央有一个圆形孔的钱币。
圆孔钱从秦汉时期开始铸造,一直延续到清朝。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元代的元宝钱了,元宝钱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3.文钱:文钱是指钱币上刻有文字的钱币。
古代的文钱往往铸有吉祥的文字,如“寿”、“福”、“财”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纪念钱:纪念钱是指为纪念某个事件或人物而铸造的钱币。
这类钱币往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四、古钱币的收藏价值古钱币作为一种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古钱币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次,古钱币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它们的收藏价值。
很多古钱币因为历史原因或者存世量较少,因此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很高。
然而,古钱币的收藏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I. 引言中国古代钱币是一种珍贵的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
作为交易媒介的同时,它们记录了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展现出中国古代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象征。
II. 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钱币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形制和材质,如孔方兄钱、刀币、布币等。
在古代封建社会,钱币的发行与统治者的权威紧密联系,通过钱币的改革和铸造,政权可以表达其政策和统治意愿。
因此,通过研究古代钱币的变迁,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III. 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价值中国古代钱币作为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们反映了古代的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
不同朝代的钱币形制、文字和纹饰都有所不同,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古代钱币的保存状况和数量也反映了时代的历史变迁,如战乱、经济危机等。
通过研究古代钱币,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真实、探究历史背后的故事。
IV.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象征中国古代钱币不仅是一种交易媒介,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首先,钱币上的文字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信仰。
如汉朝的钱币上刻有汉武帝的名讳和玺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和君权神化。
其次,钱币上刻制的动植物、器物等纹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理解和观念。
最后,钱币作为一种货币符号,代表着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V. 钱币收藏与研究的意义钱币收藏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有助于推动钱币市场的发展。
收藏家们通过收集、鉴赏和研究古代钱币,可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同时,这也促进了钱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VI. 结论中国古代钱币作为历史遗产和文化象征,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钱币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钱币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货币也经历了数次变革。
而这些钱币不仅仅代表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古代钱币的出现中国的钱币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据史料记载,在周王朝时期,已有铜质器物作为货币使用。
这些器物上的铭文记录了制作者和年代等信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货币逐渐从铜器发展到铸币。
最早的铸币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铸造的铜质货币,称为“半两钱”。
2. 历代钱币的变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中国的钱币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变迁。
随着汉代的统治,铸币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中,汉武帝的五铢钱和汉宣帝的汉无封钱被视为中国古代钱币中的珍品。
这些钱币在制作工艺和纹样上都有明显的特点。
唐代是中国钱币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的货币体系得到完善。
唐代的钱币以“开元通宝”最为流行,在当时具有极高的代表性。
随着历史的演变,宋代钱币逐渐趋于精细和标准化,包括“元宝”、“玉宝”、“金元宝”等。
元代则出现了著名的“元大洪宝”和“元通宝”,是元代钱币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的钱币则进一步精细化,铸造技术得到大幅提升。
其中,明代的宣德通宝和清代的大清铜币成为历代钱币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 钱币背后的文化内涵古代的钱币除了作为货币使用之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钱币的形制。
古代钱币中的形制多种多样,除了规范的方形外,还有刀、镰、牛、车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这些形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刀钱象征武力和权力,牛钱则是祈求丰收和安居。
其次是钱币的纹样。
古代钱币上的花纹、文字等都能代表着当时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
比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就有唐人写意的花鸟图案和楷书字体,而明代的宣德通宝则有婉约而含蓄的“宣德”二字。
最后是钱币的印章和鉴定文化。
对于古代文人雅士来说,钱币的收藏不仅是为了财富,更是为了印章和鉴定文化。
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

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中国拥有悠久的钱币文化历史,自古以来,钱币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的变迁和演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秘中国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
一、古代钱币的起源与流变古代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钱币形态是贝壳、布帛等实用物品,用于交换商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体系来方便交易。
于是,青铜器逐渐成为古代钱币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朝代和地区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钱币形态。
比如战国时期的刀币、秦朝的铜质钱币、汉代的平面铜钱等。
其中,平面铜钱成为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式,几乎囊括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二、古代钱币的文化符号意义古代钱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工具,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币上的图案、文字和铸造工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
在古代的钱币上,常见的图案包括龙、凤、花鸟、山水等,这些图案通常代表着吉祥、富贵、幸福的寓意。
由于图案的设计和铸造工艺的精湛,古代钱币往往被赋予了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此外,古代钱币上的文字也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除了铸币年号和产地等必要信息外,还常见有吉祥寓意的字词,如“寿”、“福”、“财宝”等,这些字词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解读古代钱币的历史价值古代钱币作为货币的载体,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通过研究古代钱币,我们可以了解到货币的历史演变、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首先,古代钱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币的形制、材质、重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金、银币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繁盛。
其次,古代钱币还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古钱币基本知识

古钱币基本知识引言:古钱币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不仅是货币的象征,更是历史、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古钱币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种类和收藏价值等方面。
一、定义:古钱币是指在古代用作货币流通的金属制品,通常由铜、银、金等材料制成。
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重量和图案,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古钱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通。
二、历史背景:古钱币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物交换逐渐不便。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制品作为媒介,逐渐演变成古钱币。
最早的古钱币出现在中国,后来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
三、种类:古钱币的种类繁多,每个地区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钱币种类:1. 中国古钱币:中国古代的钱币种类繁多,包括青铜钱、银钱、金钱等。
其中,青铜钱是最早出现的,它们通常有方孔,上面刻有文字和图案。
2. 罗马古钱币:罗马帝国时期的古钱币以金、银、铜为材料,上面刻有皇帝的头像和相关的象征图案。
3. 印度古钱币:印度古代的钱币以银和铜为主,形状各异,上面刻有神像、动物和文字等。
4. 希腊古钱币:希腊古代的钱币多为银质,上面刻有城邦的标志、神像和传说故事等。
四、收藏价值:古钱币作为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其价值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稀有度、保存状况、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等。
一些稀有的古钱币在拍卖市场上可以拍出天价,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然而,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了解古钱币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正确辨别古钱币的真伪和价值。
同时,收藏古钱币也需要注意保护和鉴定,以防止受到损坏或购买到伪造品。
结论:古钱币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和艺术价值。
通过了解古钱币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钱币文物的历史传承与珍品

钱币文物的历史传承与珍品钱币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经济状况。
钱币文物的历史传承与珍品展览是重要的文化活动,旨在向公众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并传承保护历史文化。
钱币文物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制度,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古代的钱币在制作工艺、文字铸造等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钱币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硬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硬币在设计和材质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钱币文物的历史传承是通过展览、研究、收藏等方式实现的。
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经常举办钱币文物展览,向公众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们了解古代货币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同时,通过学者、藏家等的研究和收藏,也有助于对钱币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藏家通过收集珍贵的历史钱币,不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更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历史文化的沧桑和变迁,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钱币文物的珍品展览中,一些罕见的古代钱币往往备受关注。
例如,中国古代的铜质钱币,在文字、图案、形状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此外,一些特殊材质制成的钱币,如金、银、玉等,也备受藏家和学者的青睐,因其材质的珍贵和独特性而成为钱币文物中的珍品。
这些珍贵的文物通过展览和研究,不仅可以为人们展示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兴衰,更可以帮助人们领悟历史变迁的深远影响,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钱币文物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历史传承与珍品展览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古代社会历史的了解,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弘扬。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钱币文物的研究、收藏和展览中,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
介绍钱币知识点

钱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它不仅代表着货币的功能,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了解钱币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经济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钱币的起源、类型、设计和收藏等多个方面介绍钱币的知识点。
1.钱币的起源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贸易时期。
最早的钱币是由金属制成的,如中国古代的铜钱和西方古代的金、银币。
钱币的出现使得贸易更加便利,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货币经济时代。
2.钱币的类型钱币根据材质、形状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金属币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币、银币、铜币等。
此外,还有纸币、贵金属纪念币、古代钱币等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钱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钱币的设计钱币的设计是钱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币的正面通常印有国家或地区的标志、头像、纪念人物等,背面则印有图案、纹饰或寓意等。
钱币的设计不仅要符合货币功能的要求,还要具有美观、独特和富有艺术性的特点。
4.钱币的收藏钱币收藏是一门广泛的爱好和学问。
通过收集和研究钱币,可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
钱币收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实物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体现。
收藏钱币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市场行情和保管等方面的问题。
5.钱币鉴定钱币鉴定是判断钱币真伪和价值的重要环节。
鉴定钱币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钱币的形状、图案、材质、重量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市场行情,以便准确判断钱币的真实价值。
总结:通过对钱币的起源、类型、设计和收藏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钱币的知识点。
钱币不仅是货币的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表现形式。
通过收藏和研究钱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体会钱币背后的价值。
同时,钱币鉴定也是钱币爱好者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钱币的真伪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币的由来以及收藏品价值体现钱币收藏收藏品钱币作为法定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这是钱币作为法定货币在流通领域中具有的职能。
然而,当抛开其作为法定货币的角色,而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文物,钱币又具有了另一种特殊的职能——收藏价值。
京视收藏网站:钱币名称由来钱币名称的由来一、以币面文字命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通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
二、以币面图案命名。
清末各省多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
三、以币体形状命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后的“方孔钱”,都是根据币体的不同形状而命名的。
四、以币体重量命名。
秦始皇时全国统一铸币“半两”和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时的“四铸”,都是以当时每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命名的。
五、以流通地域命名。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都在本区内流通,故称“边币”。
六、以译意命名。
维吾尔语“普尔”译意为钱,“普尔钱”由此得名。
七、以通称命名。
“番饼”是旧时对流入中国的银元的俗称。
过去在广东通称外国为“番”,中国旧称银币为银饼,故对外国银币称“番饼”。
八、以币材产地命名。
朱提银是汉代一种白银名称,产于云南昭通的朱提山。
后世称银为朱提,即由此而来。
九、以币材与币形结合命名。
“马蹄银”因其制作材料为银,又形如马蹄,故名。
钱:周朝有一种铲形的耕具叫钱,它的形状和汉字“大”差不多,古人经常把它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后来金属货币又仿它制造,“钱”就成为货币的通称。
泉:汉代统治者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将“钱”改称为“泉”。
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
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
白水真人: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
“泉”字由“白、水”两字组成,故称“白水真人”。
孔方兄:又称“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
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
青蚨:这是虚构出来的一种虫,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
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近。
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
这则传说寄托了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没柰何:宋人洪迈《夷坚志.支志》记载,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
光绪元年马蹄银老官板:我国明朝时把坏钱叫做“板儿”,称好钱为“老官板儿”,简称老官板。
此典出于官局铸钱每板为六十四个,板板一个模样,故有此别名。
民间谚语中给予了新的含意,用“板板六十四”来形容拘泥呆板不善随机应变的人。
除上述古钱别称外,尚还有很多代名词如紫绀,错刀和赤仄等。
铜钱,则是民国时期对历代古钱的称呼,上海人侧读作铜细的,以来区分民国流通的铜元,直到今天,还被广泛地作为财富的象征,钞票的代用词,成为我国古钱称呼中家喻户晓至今尚在使用的钱币代用词。
[1]钱币收藏价值具有艺术欣赏的功能不论是人民币金属币,还是人民币纸币;不论是普通流通人民币,还是世界各国钱币收藏品(40张)纪念性流通人民币;不论是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还是现实流通的人民币;不论是古钱币,还是外国钱币,其图案不仅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图像,也有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国卉名花,这些艺术图案都是经过著名的艺术家群体反复揣摩、精心设计的,它们都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因此,从钱币身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知识与功能从钱币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使人们受到各种教育。
从钱币人物图案上可以了解各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例如: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角券正面图案,反映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四套人民币通过不同的人物图案,反映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体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策。
从人民币名山大川、风景名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
从人民币上的轮船、火车、汽车、飞机、收割机、桥梁、水电站等图案可以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情况,这些图案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成就。
人民币上不仅有上述各种精美的艺术图案,而且作为我国的法定通货,票面上均印有国徽(第一套人民币诞生时因国微还未设计故未印国徽图案),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表明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同时也时刻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
另外,从人民币材质、印制等方面,也可以了解有关水印、油墨、印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小小钱币,知识大世界。
钱币流通的世界性,决定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宣传品,具有任何一种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因此,人民币的普及知识和教育功能是不容低估的。
史料和文物价值每一套钱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有密切关系,票面图案设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风貌,其印制铸造质量反映了当时的印制铸造技术和收藏工艺水平。
因此,从诞生和流通于不同时期的钱币票面上,就能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
例如:从第一套人民币票种多、版面杂、面额大、设计思想不统一、印制工艺上的多样性以及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等特点,可以反映其诞生年代的战时性;从诞生于60至70年代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的交通、农业、机械、钢铁工业等主景,可以反映当时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从票面看,戴草帽、扛锄头、挑筐篓(1962年版1角券)是当时农民的标准形象;拖拉机(1960年版1元券正面)、装卸机(1960年版5元券背面)、机床(1960年版2元券正面)是当时质文明的象征;井架(1960年版2元券背面)、大桥(1962年版2角券正面)是当时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产品。
通过这些人民币实物,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情况、风俗人情,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具有保值增值功能随着钱币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领域的钱币和限量发行的金属流通纪念币越来越少,受价值规律影响,这些钱币价值直线上升,并随时间推移,增值潜力越来越大。
例如:第一、二套人民币和金属流通纪念币,其市场收藏价值已超过其面值数倍,有的甚至数百倍,就连即将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也都增值数倍甚至数十倍。
因此,人民币作为收藏对象,具有明显的保值增值功能。
总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一股新的群众性的钱币收藏热潮必将更加高涨。
钱币的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和娱乐性在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也必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钱币收藏的特点与执行法定货币职能的人民币不同,钱币收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作为收藏品和文物来收藏。
执行法定货币职能而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人民币,人们只关心其真伪和币值的稳定,而不注意人民币本身的质地和货币文化的内涵,因为经过磨损和未经过磨损、设计精美和设计平常的同面额人民币交换价值相等。
但作为收藏品的钱币就不同了,收藏者关心的是钱币的质地、品相及作为艺术品和文物的文化内涵,因为对收藏者和研究者来讲,其收藏的钱币是极好的货币实物教材,可以从钱币学、货币史的角度进行学习、研究、考察,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2.收藏品价值与面值无直接关系。
作为收藏的钱币是当作一种收藏商品,其收藏价值与其面值无直接关系,而与其发行年代的远近、存世量的寡多及本身质地品相有直接关系。
一般而言,发行年代越久,存世量越少,质地品相越好,其收藏价值越大,反之,收藏价值越小。
另外,也与各枚钱币流通时间长短、流通范围大小及收回方式有关。
一般说,流通时间越短,流通范围越狭,其存世量越少,收藏价值越大。
就收回方式而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只收不付,人民币换版一般均采用此种方式;另一种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限期收兑,如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版3、5、10元券就采取这种方式收回,不言而喻,采用此种方式收回较为彻底,且有特殊的收藏品意义,故其收藏价值要大。
3.不受国界限制。
流通领域的人民币执行各种职能时,在其没有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之前,一般限在国内流通;而作为收藏品的人民币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可以作为任何国别收藏者的收藏对象。
从钱币的收藏表现出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流通领域之外的一种文化活动,是货币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延续。
钱币收藏的意义1.收藏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缓和通货膨胀。
人们收藏各套人民币和金属流通纪念币,使同额人民币由流通领域转入收藏领域,从而减轻对市场的压力和冲击。
而且这种收藏一般是永久性的,这对国家来说等于吸收了一笔长期稳定的无息存款,或者说是不用商品、黄金准备的货币发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人民币越多,越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和缓和通货膨胀。
当然,由于各套人民币尤其是早期旧版人民币受供求关系影响,其收藏交换价值要高出面值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数百倍,但这是流通领域的人民币与作为收藏品的人民币之间的交换,作为收藏品的人民币始终处于收藏领域,而与之相交换的流通领域的人民币却退出商品流通领域,从而减轻了对市场的压力和冲击。
因此,收藏人民币的人越多,收藏对象的交换价值越高,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越多,就越有利于缓和通货膨胀。
2.有利于瞥及钱币知识,提高全民防伪反假意识。
人们收藏钱币是作为艺术品和文物来收藏的,因此,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
人们在收藏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钱币的外观设计、纸张选用、印制技术、防伪技术、铸造技术以及版别的研究,这对普及钱币知识,开展群众性的防伪反假斗争十分有利。
可以说,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就是一支义务普及人民币知识,进行防伪反假宣传的特殊队伍。
3.有利于培养人们爱护钱币的良好习惯。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论品相,同面额的货币不管是新是旧,是否折污,只要不缺损,其价值均等同面额。
但作为执行收藏价值职能的货币来说就大不相同了,每位钱币收藏爱好者最关心的是收藏品的品相,都喜欢收藏尽可能全新的票币,并以专册精心珍藏,由此养成一种珍爱货币的良好习惯。
4.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质。
当然,每位钱币收藏爱好者会有其不同的心理和价值取向,但总归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人们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善举,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