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合集下载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在纸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已经转移到中央银行手中,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央银行控制。

中央银行利用它所控制的货币发行权来影响货币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货币政策的逻辑基础是:随着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名义社会总产出,从而社会总需求,也会变动,并最终导致实际总产出的变动。

然而,如果在货币总供给增加时,货币总需求也增加,新增货币供给并不投入流通因而并不形成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新需求,而是被人们以现金形式持有,那么,这时货币政策还会有作用吗?这样,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争论,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关于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争论。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

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

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

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 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已摘录

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已摘录

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已摘录----53a31c80-7161-11ec-ae67-7cb59b590d7d深刻认识货币流通规律为了纪念改革30年,通货膨胀的乌云笼罩着世界,中国的CPI和PPI指数超过了8%。

毫无疑问,通货膨胀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货币流通规律,慎重选择调控时机,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出台调控政策。

货币流通规律对市场机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首先源于货币的一般等价性。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调节着供给和需求,具有调节供给和需求、影响市场价格的功能。

货币的调节功能完全取决于货币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一旦货币成为交换媒介,货币就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这些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货币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货币是在一般等价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发展和成熟。

正如我们所知,第一批作为一般等价物,如牲畜、皮革和贝壳,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种形式只固定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商品上,或具体化为货币形式。

起初这是偶然的。

但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货币形式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汇商品上,而这些商品实际上是当地的自然产物。

”交换价值rm;或固定在当地可转让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限制,商品的价值日益发展为人类一般劳动的体现,货币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转移到自然适合履行一般等价物社会功能的商品,即,贵金属。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

例如铁、铜、金和银,它们都被用作货币。

金属的发现和使用,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金属逐步进入交换领域之后,人们便发现了金属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自然属性,即金属不宜腐烂变质,易按重量进行分割,并适于携带等等。

最初使用较多的是铜金属,而后随着金银的出现就逐步取代了铜,因为金银更具有执行这种社会职能的自然属性。

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而用于交换则是普通商品。

自考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考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部分名词解释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

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

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

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

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

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

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

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

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

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

他批评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一贯地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

但由于作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又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缺陷。

他运用抽象方法时,往往不仅抽象掉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也常常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研究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经过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的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价值理论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

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

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交换价值和价值。

李嘉图在本书中强调只有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批评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但是他没有再前进一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书中常常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代替交换价值的概念,用“绝对价值”、“真实价值”说明相当于价值的内容。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辨析关键词:价格价值辨析摘要: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值决定价格。

然而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遇到了困难,分析发现,价格首先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交换价值并不等同于价值,因此价格也并非完全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同时,提出“交换价值=自然价值+劳动价值”的公式和“负价值”的概念。

一、概念的提出辨析价格和价值关系之前,先来解决概念问题,价格(Price)在的日常应用之中,价格一般指进行时,买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

角度来说,价格泛指买卖双方就买卖商品的订立的兑换比率,举例说:假如买卖过程中,商品甲换得两个单位的商品乙,一单位的商品甲的价格便为两单位的商品乙,而一单位的商品乙的价格则为半单位的商品甲。

由于以交换为主流的买卖方式,买卖双方其中一方会以金钱,因此商品的价格便可以以金钱作为单位,不同商品的价格亦因单位相同而能够比较。

留意一件商品的价格,与其用途或传统观念的“价值”并无必然的直接关系。

在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件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供应及,商品甲即使在用途上较商品乙少,但亦能因为其供应量与需求比例小,而较商品乙有更高的价格。

价格本质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不相一致的情况。

在简单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转化为,商品价格随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所以通过货币职能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各种职能,同样,没有货币,也不可能有商品流通。

可见,货币和商品流通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而马克思以“货币或商品流通”作为这一章的标题。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实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各种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在,商品价值就不象扩大价值形式那样表现在一系列等价物上,而只是表现在一种货币商品上。

货币并没有价格,它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所有者在用金估量商品价值时,丝毫不需要实在的金。

虽然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的货币,但是它要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基础。

两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与价值尺度职能的矛盾。

如果有两种商品例如金、银充当货币,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一切商品就会有金价格和银价格。

当金银比价固定不变时,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

当金银实际比价变化时,就会造成整个商品价格混乱。

价格形式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金价值共同决定的。

前面关于相对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也适用于价格变化的规律。

第一,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提高或降低会使价格提高或降低。

第二,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提高或降低会使商品价格降低或提高。

价格与价值量的矛盾。

价格形式包含了同价值量背离的可能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但价格水平不一定反映价值量。

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一种商品出现许多价格,有的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

这些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仍然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只是表现得不够准确。

因为价格只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外在表现形式就不可能完全反映内在的价值量。

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不仅在量上不一致,而且在质上也不一致,即有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考点导航(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备考重点引起价格变动的五种因素:商品的价值量(正比);供求关系(具体因素);纸币发行量;货币自身的价值(成反比);国家政策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实际上是讲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一)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导致价格上下波动1、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间接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比如,中秋节的月饼和情人节的玫瑰。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1)表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①需求对价格的影响:——成正方向变动表现: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图示:略②供给对价格的影响:——成反方向变动表现: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图示:略(2)启示:①生产者:商品生产者必须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②政府:政府控制物价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从供给和需求思考对策)决定影响价值————→价格←————供求(交换价值)(二)价值决定价格(决定因素:成本)——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

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注意:质量不决定价格)【特别提醒】价值决定价格与市场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这样形成的价格,既反映商品价值,又反映商品的供求状况,对消费者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都具有灵敏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值决定价格”是从价格的决定因素讲的。

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看,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从价格的影响因素看,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一、首先要理解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定义。

1、商品价格,是指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资产的价格。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2、货币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价值形式的特点:它是商品价值形式最后发展阶段。

与一般等价物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黄金上。

(似乎还没有人把“货币价值”的概念确切地说出来,我在网上也没有查到,所以只能给出货币价值的形式帮助了解。


二、其次,提到价格和价值,那么就得知道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事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理解它们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越小,价格就越低。

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一般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但是,商品价格的每次变化并不都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化。

这是因为,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除了商品的价值外,还有供求关系的变化、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纸币发行量的变化、竞争和垄断等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

因此,不能说商品价格的每一次变化都反映了商品价值的变化。

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又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其自身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同时商品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和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为什么说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答:因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越小,价格就越低。

所以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五、学会反向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动不成正比?
例如,1元=1匹布假设商品价值不变:
货币的价值提高了一倍,那么也就是1元货币可以买到过去2元货币才能买到的布匹,即1元=2匹布,那么1匹布的价格就是0.5元。

也就是说货币价值提高,商品的价格降低了。

货币的价值降低一半,那么1元货币就只能买到过去0.5元货币能够买到的布匹,即1元=0.5匹布,那么1匹布的价格就是2元。

也就是货币价值降低,商品的价格提高了。

于是得出,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如何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答:1、在物物交换时,商品没有价格,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称为交换价值,有了货币以后,商品交换以货币为煤介,这时候,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表示,称为价格。

商品的价值大,其价格就高,价值小,其价格也低,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2、商品交换中,如果供求平衡,那么价格就完全由价值决定,价值大,价格就高,价值小,价格就低,也就是它们成正比。

如果供求不平衡(比如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

商品的价格除了由价值决定以外,还要受供求变化的影响,比如供大于求时其价格就略低于价值。

供小于求时,其价格又略高于价值。

另外,商品价格的高低也与货币本身的价值大小有关系。

比如,货币本身的价值大(含金量高),商品的价格也就低,如果货币本身含金量低(即不值钱),那么商品的价格也就高,这就是成反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