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知识重难点和学习引导

合集下载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恩之情;(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2)象征手法的分析与运用;(3)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2)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地坛”在文中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巩固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 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与某个地方”的作文。

五、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关于描写地方的作品,如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对地方的描写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坛,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坛的历史氛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发言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个人思考,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以作者与母亲在地坛公园的往事为线索,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2.2 课文主题分析:本文以地坛为背景,通过讲述作者与母亲在地坛的种种往事,表达了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以象征手法为主线,地坛象征生命的源泉,母亲象征无私的爱,通过讲述地坛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沧桑和母爱的永恒。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1.2 分析和欣赏作者对母爱的描绘和赞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2 深入剖析作者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1.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主题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1.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2.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剖析象征手法和主题。

3.2.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中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开头部分,理解作者对地坛的初识感受。

2. 详细分析文章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地坛的美。

3. 通过作者对地坛中人物的描写,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地坛人文环境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感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具体描写进行深入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章,注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了解作者对地坛的感情。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解读地坛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地坛的美。

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详细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地坛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对地坛人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这些人物对作者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坛景物描写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我与地坛》文本。

2. 作者史铁生的相关介绍资料。

3. 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初识地坛。

2. 第二课时: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感受地坛之美。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并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写作手法;(3)将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我与地坛》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2)提问: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或地方的文字;(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 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写作内容、手法运用等方面。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的生死观。

三、教学准备
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及作者生平资料;
2. 相关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文本阅读与分析:
(1)让学生阅读全文,划出关键语句和段落;
(2)结合史铁生的生平资料,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主题。

3. 难点解析:
(1)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2)通过举例说明史铁生的生死观,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

4. 课堂活动:
(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感悟;
(2)通过写小短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写一篇关于生命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相关推荐《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投影仪、电脑、或录音机(地坛图片、史铁生头像、满文军《读你》、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二、预读课文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3. 写作背景介绍: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解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文解析:评估学生在课文解析环节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史铁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入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史铁生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可能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赏析文中细腻而深沉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生命思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之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有一位作家,他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却找到了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我与地坛》,看看他是如何在地坛这个特殊的地方,实现自我救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探究思考:
• 1如何理解“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 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 影”?
• 2“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给我带来什么 样的人生体悟?
• 3如何理解“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4如何理解第7自然段里的地坛6个“譬如”
的景物描写?作者解决了“怎样活”的问 题了吗?
史铁生理解了生死之后连用六个“譬如”句, 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 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 的含义是什么?
肆意雕琢
不生命是美丽的
我与母亲
• 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 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
我: 上(地坛)
母亲 :送
(忧)
在(地坛) 找
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文中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 我才有余暇设想,……”,“设想”对刻 画母亲有什么作用?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 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 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 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 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 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 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 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 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 红红的,看着我。……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两天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 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 不到了……

↔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 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 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 生命的律动。
读准下列字音:
wú sù bō
tuì tān pĭ
荒芜 宿命 剥蚀 淡褪 坍圮
qì ɡèn juē chà luō
玉砌 亘古 撅
杈捋
tuì xī sū
蝉蜕 窸窸窣窣
cáo zhuó
嘈杂 雕琢
yù cù
xiá xiàn lǚ
熨帖 猝然 余暇 羡慕 步履
jí juàn kè
狼藉 隽永 恪守
• 我要扼住命运 的咽喉,它休 想使我屈服!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 安定门外,是明清 两代皇帝祭祀皇地 祗的所在,也是中 国历史上连续祭祀 时间最长的一座地 坛。
•一、有关地坛

我与地坛
•二、有关母亲

我与母亲
我与地坛
• 地坛的遭遇如何? • 我又是在什么精神状
态下来到古园的?请 在第三段中找出一个 词来概括? • 作者为什么会失魂落 魄呢?
无论干什么都要踏实,不张扬,以坚忍的 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 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 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 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 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 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 为一体。
——贝多芬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 弦》 、《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 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史铁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 自己的名字:“心血倾 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 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 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 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 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 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 去向。”这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 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 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 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 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 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不去设想,就不能懂得母亲的 爱心。
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 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 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1969年去延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 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 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