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3篇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3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上课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理清__思路和结构,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讨论与指导相结合,体味作者传达的感受,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仔细观察纹川地震中图片,体味感受并交流。
二、整体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我”进入地坛时的心境?(身体残缺而精神颓废)2、地坛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特点?第一处描写:古园历尽沧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宁静为我提供了思考审视自我心灵的场所;古园的荒芜衰败与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谋而合让我有宿命的感觉,教案《上课教案》。
第二处描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微观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机,让作者感受到卑微纤细的生命主体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栖身地的荒芜,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让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内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第三处描写:园子里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满劫数的,但亦时时洋溢生命的律动: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
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显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它们生命力顽强,历久弥坚。
这些激励着“我”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不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我”在地坛悟出了什么?我们又该悟出什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
1.1.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4年,后被收录在同名散文集中。
1.1.3 该作品以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1.2 作品特点1.2.1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1.2.2 以小见大,通过地坛这个载体,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和命运的无常。
1.2.3 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3 教学意义1.3.1 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史铁生及其作品,提升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1.3.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1.3.3 通过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人生和命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结构2.1.1 文章分为三部分:作者与地坛的渊源、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感、作者对母亲的认识和怀念。
2.1.2 文章以时间为序,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
2.1.3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地坛这个载体,表达了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2.2 重点词汇与短语2.2.1 词汇:荒芜、蔓延、蔓延着、萧索、苍凉、凝神、沉淀、喧嚣、默契、幽深、斑驳、闪烁、轻盈、飘逸、驻足、凝视、虔诚、落寞、孤寂、拯救、宿命、冥想、启示、感悟、宁静、深邃。
2.2.2 短语:荒凉的岁月、凝神的时刻、喧嚣的世界、默契的配合、幽深的记忆、斑驳的岁月、闪烁的光芒、轻盈的步伐、飘逸的身影、驻足观望、凝视远方、虔诚的信仰、落寞的心情、孤寂的背影、拯救命运、宿命的安排、冥想的境界、启示录、感悟人生、宁静的心灵、深邃的思考。
2.3 主题思想2.3.1 作品以地坛为线索,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人与内心的关系。
2.3.2 通过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人生的苦乐、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真谛。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2.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等作品。
2. 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3. 阐述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与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象征意义的看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史铁生的生平介绍。
2. 史铁生的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 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欣赏《我与地坛》的文章之美。
2.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 探讨文章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和谐与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五章:拓展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我眼中的地坛”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2. 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给出写作指导。
2. 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品味散文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
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
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
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
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
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3. 写作背景介绍: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解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文解析:评估学生在课文解析环节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介绍:史铁生及其代表作。
作品主题探讨:人生、亲情与自我认知。
人物形象分析:母亲与作者的形象描绘。
情感表达解读:作品中的情感流动与转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纽带。
散文的叙事手法与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隐藏与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段落与句子。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图片、视频等。
文学作品材料:提供相关散文供学生阅读。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引出《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4.2 作品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解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人物形象与关系。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
4.4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
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与创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作品与评价意见。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以《我与地坛》为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安排学生参观地坛公园,体验作品的现场感,并写下感受。
6.2 活动实施文学创作比赛:为期一周,学生提交作品,教师进行评选。
地坛公园参观: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学生自由参观并记录感受。
第七章:学生作业与辅导7.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加深对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地坛、母亲给我生命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领悟、鉴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心,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研读
(一).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二.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提问: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
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2.文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不幸瘫痪,痛苦万分,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
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的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__喜欢并经常去地坛?
明确:在人口密集的喧嚣的大城市,有这宁静的世外桃源般的地坛,正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提问: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明确:
地坛 ------------------ 我
荒芜冷落 ------------------ 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 ------------------ 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 ------------------ 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 ------------------ 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 精神不便
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
--------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
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4.十五年来史铁生思考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明确: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 __要出生?
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
5.作者思考的结果如何?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
^
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也就是说,“ __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答,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
比如,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生命活跃其间。
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地坛是作者的人生上的导师。
他用自己的历经沧桑,荒芜并不衰败来开导作者,提高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6.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