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动力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22.隔室模型;.隔室模型;33.单室模型;.单室模型;44.外周室;.外周室;55.二室模型;6.三室模型;.三室模型;7.AIC 7.AIC 判据;判据;88.混杂参数;.混杂参数;99.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101010.负荷剂.负荷剂量;1111.维持剂量;.维持剂量;.维持剂量;121212.坪幅;.坪幅;.坪幅;131313.达坪分数;.达坪分数;.达坪分数;14.14.14.平蚜稳态血药浓度;平蚜稳态血药浓度;1515.蓄积系数;.蓄积系数;.蓄积系数;161616.波动度;.波动度;.波动度;171717.波动百分数:.波动百分数:.波动百分数:18.18.18.血药浓度变化率血药浓度变化率1919.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202020.绝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212121.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222222.生物等.生物等效性;效性;232323.延迟商.延迟商二、单项选择题1.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A.A.隔室模型隔室模型B.B.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C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D.D.统计矩模型统计矩模型E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2.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A.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B .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C .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D.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E .药物体内分布随时间的变化3.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A.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 .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C .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E.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长的路要走路要走.反映药物转运速率快慢的参数是4.反映药物转运速率快慢的参数是A.肾小球滤过率B.肾清除率B.肾清除率肾清除率分布容积C.速率常数D.D.分布容积分布容积E.药时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面积.关于药物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5.关于药物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具一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A.具一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短B.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途径有关C.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途径有关.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释药速率有关D.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释药速率有关E.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药物的吸收速率有关.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药物的吸收速率有关.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6.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A.给药剂量.给药剂量.尿药浓度B.尿药浓度.血药浓度C.血药浓度.唾液中药物浓度D.唾液中药物浓度.粪便中药物浓度E.粪便中药物浓度.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有7.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有A.表观分布容积最大不能超过总体液.表观分布容积最大不能超过总体液.无生理学意义B.无生理学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的真实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的真实容积.可用来评价药物的靶向分布D.可用来评价药物的靶向分布.表观分布容积一般小于血液体积E.表观分布容积一般小于血液体积.某药物的组织结合率很高,因此该药物8.某药物的组织结合率很高,因此该药物A.半衰期长.半衰期长.半衰期短B.半衰期短.表观分布容积小C.表观分布容积小D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观分布容积大E .吸收速率常数大.吸收速率常数大9.某药物口服后肝脏首过作用大,改为肌内注射后.某药物口服后肝脏首过作用大,改为肌内注射后A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B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C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D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E .t1/2和生物利用度均无变化和生物利用度均无变化10.10.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某些特点和程度的是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某些特点和程度的是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某些特点和程度的是A .分布速度常数.分布速度常数B .半衰期.半衰期C .肝清除率.肝清除率D.D.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E .吸收速率常数.吸收速率常数1111.下列模型中,属于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是.下列模型中,属于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是.下列模型中,属于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是1212.关于单室模型错误的叙述是.关于单室模型错误的叙述是.关于单室模型错误的叙述是A .单室模型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单元.单室模型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单元B .单室模型中药物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均相等.单室模型中药物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均相等C .在单室模型中药物进入机体后迅速成为动态平衡的均一体.在单室模型中药物进入机体后迅速成为动态平衡的均一体D .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称单室模型药物.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称单室模型药物E .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基本上只受消除速度常数的影响.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基本上只受消除速度常数的影响1313.关于清除率的叙述,错误的是.关于清除率的叙述,错误的是.关于清除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 .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B .清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位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血的血液中的药物液中的药物C .清除率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在研究生理模型时是不可缺少的参数D .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dX/dt)/CE .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kV1414.关于隔室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隔室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隔室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隔室的划分是随意的.隔室的划分是随意的B .为了更接近于机体的真实情况,隔室划分越多越好.为了更接近于机体的真实情况,隔室划分越多越好C .药物进入脑组织需要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对所有的药物来说,脑是周边室D .隔室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多少和药物分布转运的快慢确定的.隔室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多少和药物分布转运的快慢确定的E .隔室的划分是固定的,与药物的性质无关.隔室的划分是固定的,与药物的性质无关151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l 0.3465h-l,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A.0.693hB.1hC.1.5hD.2.OhE.4h1616.某药静脉注射经.某药静脉注射经3个半衰期后,其休内药量为原来的个半衰期后,其休内药量为原来的A.1/2B.1/4C.1/8D.1/16E.1/321717.某药静脉滴注经.某药静脉滴注经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A.50%B.75%C.88%D.94%E.99%1818..静脉注射某药物lOOmg lOO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pt,g/ml 1pt,g/ml,,则其表观分布容积为容积为A.5LB.10LC.50LD.100LE.1000L1919.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可采取的给药方式是.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可采取的给药方式是.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可采取的给药方式是A .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单次静脉注射给药B .多次静脉注射给药.多次静脉注射给药C .首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然后恒速静脉滴注.首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然后恒速静脉滴注D .单次口服给药.单次口服给药E .多次口服给药.多次口服给药20.20.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A.k B A.k B..ka C ka C..v D.Cl E v D.Cl E..AUC2121.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2222.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A .单室模型.单室模型B B B.双室模型.双室模型.双室模型 c c c.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D.D.等剂量、等间隔等剂量、等间隔等剂量、等间隔 E E E.血管内给药.血管内给药.血管内给药2323.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B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C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最小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最小稳态血药浓度D.D.增加给药频率,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增加给药频率,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增加给药频率,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 E .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2424.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时间关系式是2525.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2626.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2727..以近似生物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以近似生物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应将首应将首次剂量次剂量A.A.增加增加0.5倍B. B.增加增加1倍 C C.增加.增加2倍 D. D.增加增加3倍 E E.增加.增加4倍2828..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时,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往往采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往往采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往往采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下列软件中下列软件中不属于统计学软件的是不属于统计学软件的是A.3P97B.NONMENC.PharsightD.DAS2929.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为.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为.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为A.A.家兔家兔家兔 B B B.犬.犬.犬 C C C.大鼠.大鼠.大鼠 D. D. D.小鼠小鼠小鼠3030.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参数中.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参数中HVD 是指是指A.A.延迟商延迟商延迟商B. B. B.波动系数波动系数波动系数 C C C.半峰浓度维持时间.半峰浓度维持时间.半峰浓度维持时间 D. D. D.峰谷摆动率峰谷摆动率峰谷摆动率 3131..SFDA 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A.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 B B B.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C .体外研究法D.D.临床比较试验法临床比较试验法临床比较试验法32. I 期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期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A.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B .受试者原则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受试者原则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C .年龄以1818~~45岁为宜岁为宜D.-D.-般应选择目标适应证患者进行般应选择目标适应证患者进行般应选择目标适应证患者进行三、多项选择题1.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尿药排泄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尿药排泄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A .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泄的药物.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泄的药物B .用量太小或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大的药物.用量太小或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大的药物C .用量太大或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小的药物.用量太大或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小的药物D.D.血液中干扰性物质较多血液中干扰性物质较多血液中干扰性物质较多E .缺乏严密的医护条件.缺乏严密的医护条件2.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动力学参数须符合以下条件.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动力学参数须符合以下条件A.A.有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有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有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B .有较多代谢药物从尿中排泄.有较多代谢药物从尿中排泄C .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D.D.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零级速度过程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零级速度过程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零级速度过程E .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3.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的求法有.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的求法有A.A.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即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即C →t 作图作图B .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C lgC→→f 作图作图C .当药物代谢产物的消除速率常数大于原形药物的消除速率时,药物代谢产物产物血浆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Cm lgCm→→f 作图作图D.D.尿药排泄速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尿药排泄速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lg(△△Xu/At)Xu/At)一一tc 作图作图E .尿药排泄亏量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Xu lg(Xu∞一∞一Xu)Xu)一一t 作图作图4.多剂量函数式是.多剂量函数式是5.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水平某一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与以下因素有关.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水平某一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与以下因素有关A.A.半衰期半衰期B.B.给药次数给药次数C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D.D.负荷剂量负荷剂量E .维持剂量.维持剂量6.6.以下有关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以下有关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以下有关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体内药量随给药次数的增加,累积持续发生体内药量随给药次数的增加,累积持续发生体内药量随给药次数的增加,累积持续发生B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 .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脉注射维持剂量.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脉注射维持剂量D.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 E .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逐渐下降7.7.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A.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B .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AUC 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C .每一次给药周期的峰浓度在两次给药间隔内.每一次给药周期的峰浓度在两次给药间隔内D.D.已知吸收半衰期、已知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和给药间隔可以求出达坪分数和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程度E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8.8.关于等剂量等间隔时间多次用药,正确的有关于等剂量等间隔时间多次用药,正确的有关于等剂量等间隔时间多次用药,正确的有A.A.首次加倍可迅速达到稳态浓度首次加倍可迅速达到稳态浓度首次加倍可迅速达到稳态浓度B .达到95%95%稳态浓度,需要稳态浓度,需要4~5个半衰期个半衰期C .稳态浓度的高低与剂量有关.稳态浓度的高低与剂量有关D.D.稳态浓度的波幅与给药剂量成正比稳态浓度的波幅与给药剂量成正比稳态浓度的波幅与给药剂量成正比E .剂量加倍,稳态浓度也提高一倍.剂量加倍,稳态浓度也提高一倍9.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多剂量给药的前提是.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多剂量给药的前提是A.-A.-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B .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C .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D.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E .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10.10.可用来反映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是可用来反映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是可用来反映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是A.坪幅 B .波动百分数 C .波动度 D .血药浓度变化率.血药浓度变化率11.11.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多剂量给药缓控释制剂的质量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多剂量给药缓控释制剂的质量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多剂量给药缓控释制剂的质量A.A.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 B B B.血药波动程度.血药波动程度.血药波动程度C .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 D.AUC E D.AUC E D.AUC E.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给药剂量四、填空题1.药物在体内转运时,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属则该药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药物。

执业药师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

执业药师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A1、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的肠液中,约可吸收A、1%B、0.1%C、0.01%D、10%E、99%2、某弱酸性药物pKa=4.4,其在胃液(pH=1.4)中的解离度约为A、0.5B、0.1C、0.01D、0.001E、0.00013、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的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A、6B、5C、7D、8E、94、弱酸性药物在pH=5的液体中有50%解离,其pKa值约为A、2B、3C、4D、5E、65、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A、要消耗能量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C、有化学结构的特异性D、只能顺浓度梯度转运E、转运速度有饱和现象6、易化扩散的特点是A、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无竞争性抑制现象B、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C、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D、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E、转运速度无饱和现象7、有关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消耗能量B、需要载体C、不受饱和限度的影响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E、扩散速度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有关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B、简单扩散C、易化扩散D、吞噬作用E、孔道转运9、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的解离度C、体液的pH值D、药酶的活性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10、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11、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肝肠循环B、血浆蛋白结合率C、膜通透性D、体液pH值E、特殊生理屏障12、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C、给药途径D、生理屏障E、药物的脂溶性13、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14、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收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降低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收15、关于药物跨膜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度小,易转运B、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度小,易转运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度小,易吸收D、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度大,不易转运E、溶液pH的变化对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转运影响大16、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程度D、作用持续时间E、血浆蛋白结合率17、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最佳选择题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的分布容积C、药物吸收速度D、药物排泄量E、生物利用度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A、每4h给药一次B、每6h给药一次C、每8h给药一次D、每12h给药一次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C、吸收速率常数D、表观分布容积E、消除速率常数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药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A、与用药剂量有关B、与给药途径有关C、与血浆浓度有关D、与给药次数有关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0.05LB、2LC、5LD、10LE、20L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A、血浆浓度较低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C、血浆浓度较高D、生物利用度较小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B、Vd的单位为L或L/kg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的解离度C、体液的pH值D、药酶的活性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18、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消除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消除到零的时间19、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B、单位时间内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C、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消除D、单位时间机体内药物消除量恒定E、消除半衰期恒定20、关于一室模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各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相等B、药物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转运速率相似C、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药物浓度快速达到平衡D、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反映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低E、各组织间药物浓度不一定相等21、对药时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B、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血药浓度C、又称为时量曲线D、又称为时效曲线E、血药浓度变化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22、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依赖于A、血药浓度B、分布容积C、消除速率D、给药途径E、给药剂量23、依他尼酸在肾小管的排泄属于A、简单扩散B、滤过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膜泡运输24、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B、胆管C、汗腺D、乳腺E、胃肠道25、有关药物排泄的描述错误的是A、极性大、水溶性大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少,易排泄B、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C、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慢D、解离度大的药物重吸收少,易排泄E、药物自肾小管的重吸收可影响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26、下列关于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B、又称单加氧化酶C、又称细胞色素P450酶系D、肝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E、肝药物代谢专司外源性药物代谢27、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28、具有肝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药物是A、酮康唑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灰黄霉素E、地塞米松29、下列关于肝药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C、对药物的选择性不高D、肝药酶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简称E、个体差异大,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30、下列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加B、可能加速本身被肝药酶的代谢C、可加速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的代谢D、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E、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降低31、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胆碱酯酶32、下列关于药物体内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消除方式是体内生物转化B、药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主要依靠细胞色素P450C、肝药酶的作用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活性E、有些药物能诱导肝药酶活性33、不符合药物代谢的叙述是A、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B、所有药物在体内均经代谢后排出体外C、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器官D、药物经代谢后极性增加E、P450酶系的活性不固定34、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A、药物的活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35、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肝肠循环B、血浆蛋白结合率C、膜通透性D、体液pH值E、特殊生理屏障36、关于药物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组织间液和细胞内转运的过程B、分布多属于被动转运C、分布达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D、分布速率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E、分布速率与组织血流量有关37、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C、给药途径D、生理屏障E、药物的脂溶性38、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3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是不可逆的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是可逆的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E、促进药物的排泄40、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程度D、作用持续时间E、血浆蛋白结合率4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收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降低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收42、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2023年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2023年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最佳选择题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旳重要原因是A、吸取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旳分布容积C、药物吸取速度D、药物排泄量E、生物运用度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对旳旳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A、每4h给药一次B、每6h给药一次C、每8h给药一次D、每12h给药一次E、每隔一种半衰期给药一次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旳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到达稳态血浓度,可以初次剂量A、增长半倍B、增长1倍C、增长2倍D、增长3倍E、增长4倍5、某药旳半衰期是7h,假如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旳药物,按一定期间间隔持续予以一定剂量,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C、吸取速率常数D、表观分布容积E、消除速率常数7、恒量恒速给药最终形成旳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药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8、药物吸取抵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吸取过程已完毕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旳吸取速度与消除速率到达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到达平衡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旳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旳描述中错误旳是A、增长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抵达时间C、初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期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期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旳时间与清除率有关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旳药物,其消除半衰期A、与用药剂量有关B、与给药途径有关C、与血浆浓度有关D、与给药次数有关E、与上述原因均无关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旳关系为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旳理解,不对旳旳是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二分之一旳时间B、能反应体内药量旳消除速度C、根据其可调整给药间隔时间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0.05LB、2LC、5LD、10LE、20L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旳药物比Vd大旳药物A、血浆浓度较低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C、血浆浓度较高D、生物运用度较小E、能到达旳治疗效果较强15、下列论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旳概念不符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旳比值B、Vd旳单位为L或L/kgC、Vd大小反应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D、Vd与药物旳脂溶性无关E、Vd与药物旳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16、下列有关房室概念旳描述错误旳是A、它反应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旳快慢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C、二室模型旳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旳组织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围室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旳组织可视为一室17、影响药物转运旳原因不包括A、药物旳脂溶性B、药物旳解离度C、体液旳pH值D、药酶旳活性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旳大小18、药物消除旳零级动力学是指A、消除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B、血浆浓度到达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旳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旳药物E、药物消除到零旳时间19、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旳描述,错误旳是A、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B、单位时间内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C、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消除D、单位时间机体内药物消除量恒定E、消除半衰期恒定20、有关一室模型旳论述中,错误旳是A、各组织器官旳药物浓度相等B、药物在各组织器官间旳转运速率相似C、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药物浓度迅速到达平衡D、血浆药物浓度高下可反应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下E、各组织间药物浓度不一定相等21、对药时曲线旳论述中,错误旳是A、可反应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旳变化B、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血药浓度C、又称为时量曲线D、又称为时效曲线E、血药浓度变化可反应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22、药物在体内旳半衰期依赖于A、血药浓度B、分布容积C、消除速率D、给药途径E、给药剂量23、依他尼酸在肾小管旳排泄属于A、简朴扩散B、滤过扩散C、积极转运D、易化扩散E、膜泡运送24、药物排泄旳重要器官是A、肾脏B、胆管C、汗腺D、乳腺E、胃肠道25、有关药物排泄旳描述错误旳是A、极性大、水溶性大旳药物在肾小管重吸取少,易排泄B、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吸取多,排泄慢C、脂溶性高旳药物在肾小管重吸取多,排泄慢D、解离度大旳药物重吸取少,易排泄E、药物自肾小管旳重吸取可影响药物在体内存留旳时间26、下列有关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旳论述错误旳是A、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B、又称单加氧化酶C、又称细胞色素P450酶系D、肝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旳重要酶系E、肝药物代谢专司外源性药物代谢27、药物旳首过消除也许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28、具有肝药酶活性克制作用旳药物是A、酮康唑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灰黄霉素E、地塞米松29、下列有关肝药酶旳论述哪项是错误旳A、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C、对药物旳选择性不高D、肝药酶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旳简称E、个体差异大,且易受多种原因影响30、下列有关肝药酶诱导剂旳论述中错误旳是A、使肝药酶旳活性增长B、也许加速自身被肝药酶旳代谢C、可加速被肝药酶转化旳药物旳代谢D、可使被肝药酶转化旳药物血药浓度升高E、可使被肝药酶转化旳药物血药浓度减少31、增进药物生物转化旳重要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胆碱酯酶32、下列有关药物体内转化旳论述中错误旳是A、药物旳消除方式是体内生物转化B、药物体内旳生物转化重要依托细胞色素P450C、肝药酶旳作用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物可克制肝药酶活性E、有些药物能诱导肝药酶活性33、不符合药物代谢旳论述是A、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B、所有药物在体内均经代谢后排出体外C、肝脏是代谢旳重要器官D、药物经代谢后极性增长E、P450酶系旳活性不固定34、药物在体内旳生物转化是指A、药物旳活化B、药物旳灭活C、药物化学构造旳变化D、药物旳消除E、药物旳吸取35、不影响药物分布旳原因有A、肝肠循环B、血浆蛋白结合率C、膜通透性D、体液pH值E、特殊生理屏障36、有关药物分布旳论述中,错误旳是A、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组织间液和细胞内转运旳过程B、分布多属于被动转运C、分布达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D、分布速率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E、分布速率与组织血流量有关37、影响药物体内分布旳原因不包括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C、给药途径D、生理屏障E、药物旳脂溶性38、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旳过程称A、吸取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3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是不可逆旳B、加速药物在体内旳分布C、是可逆旳D、对药物积极转运有影响E、增进药物旳排泄40、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旳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程度D、作用持续时间E、血浆蛋白结合率41、下列有关药物吸取旳论述中错误旳是A、吸取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旳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取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取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减少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取42、丙磺舒可以增长青霉素旳疗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答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答案)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A1型题(本大题共43小题,每小题1.0分,共43.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目下方的答案栏内。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是()A. 药物的不良反应B. 药物的作用机制C. 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动力学规律D. 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E. 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参考答案: C2.关于药物简单扩散叙述错误的是()A. 不消耗能量B. 不需要载体C. 无饱和现象D. 可有竞争性抑制E. 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参考答案: D3.药物最常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 主动转运B. 简单扩散C. 膜孔扩散D. 易化扩散E. 膜动转运参考答案: B4.药物被动转运的特点是()A. 顺浓度差转运B. 消耗能量C. 需要载体D. 有竞争抑制现象E. 有饱和现象5.体液pH值的变化能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这是由于pH改变了药物的()A. 解离度B. 溶解度C. 脂溶性D. 化学结构E. 分子大小参考答案: A6.影响药物被动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 药物的分子量B. 药物的脂溶性C. 肝脏功能D. 药物的解离度E. 膜面积参考答案: C7.青霉素(小分子)通过肾小管细胞分泌排泄是()A. 主动转运B. 易化扩散C. 简单扩散D. 胞饮E. 胞吐参考答案: A8.药物的首关消除效应常见发生于()A. 舌下给药后B. 吸入给药后C. 口服给药后D. 静脉给药后 E 皮下给药后参考答案: C9.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是()A. 口服B. 直肠给药C. 静脉给药D. 舌下给药E. 肌内注射参考答案: A10.下列属于舌下给药特点的是()A. 可避免首关效应B. 吸收速度比口服慢C. 不能避免胃酸破坏D. 所有药物都易吸收E. 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参考答案: A11.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A.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分布)B. 药物剂型C. 药物的首关效应D. 体液pHE. 给药途径12.下列那种给药途径无吸收过程()A. 口服B. 舌下含服C. 肌肉注射D. 静脉注射E. 直肠给药参考答案: D13.首过消除是指()A.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中,首次进入肝脏被代谢灭活B. 药物静脉注射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而暂时失去活性C. 体循环的药物从肾脏快速排泄D. 体循环的药物经过肝脏被代谢灭活E. 体循环的药物优先分布至血流丰富的器官参考答案: A14.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A. 对药物分布有影响B. 对药物吸收有影响C. 具有永久性D. 肾小球滤过加快E. 使药物代谢加快参考答案: A15.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谢加快C.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D. 药物排泄加快E. 药物分布广参考答案: C16.某药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被另一药物竞争置换后,该药的药理作用呈现()A. 不变B. 减弱C. 增强D. 消失E.增多参考答案: C17.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A. 分子大,极性高B. 分子小,极性低C. 分子大,无极性D. 分子小,极性高E. 分子小,无极性参考答案: A18.肝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用主要在肝脏代谢的药物时需注意()A. 个体差异B. 减少药物用量C. 变态反应D.耐受性E.成瘾性参考答案: B19.药物经过代谢(生物转化)后的结果不可能是()A. 药理活性增强B. 药理活性降低C. 毒性增加D. 水溶性增加E. 毒性减小参考答案: C20.下列哪种药物是肝药酶诱导剂()A. 地西泮B. 阿司匹林C. 普萘洛尔D.苯巴比妥E. 硝酸甘油参考答案: D21.经肝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时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新增参考答案: B22.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的药物()A.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C.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D. 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E.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参考答案: C23.肝肠循环主要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A. 起效快慢B. 药效高低C. 分布D. 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参考答案: D24.排泄过程是药物的()A. 生物转化过程B. 再吸收过程C. 彻底消除过程D. 再分布过程E. 储存的过程参考答案: C25.大多数药物的消除途径不包括()A. 肝脏的代谢B. 肾脏的排泄C. 乳汁的排泄D. 随唾液排出E. 胆汁排泄参考答案: D26.尿液的pH值影响药物的排泄,是由于它改变了药物的()A. 分子结构B. 大小C. 解离度D. 解离常数E. 溶解度参考答案: C27.大多数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皮肤、粘膜B. 肾脏C. 肺脏D. 肠道E. 肝脏参考答案: B28.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可引起()A. 弱酸性药物再吸收增加B. 弱碱性药物再吸收减少C. 弱酸性药物排泄加快D. 弱碱性药物排泄加快E. 弱酸性药物排泄减慢参考答案: C29.某药物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几乎相等,表明该药物()A. 口服吸收迅速B. 口服吸收完全C.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 口服药物没有首关消除E. 静注吸收不完全参考答案: B30.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A. 随给药途径而不同B. 与血药浓度有关C. 受给药间隔影响D. 给药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E. 相对恒定参考答案: E31.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消除半衰期B. 消除速度C. 吸收速度D. 吸收进入机体的药物相对量E. 给药剂量参考答案: D32.关于时-量关系曲线的描述正确的为()A. 反映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及其规律B. 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及其规律C. 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给药剂量D. 时量曲线的升段只反映药物吸收E. 时量曲线的下降段只反映药物消除参考答案: B33.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所需时间为()A. 10小时左右B. 20小时左右C. 1天左右D. 2天左右E. 5天左右参考答案: D(50小时)34.按半衰期恒量重复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可采用()A. 首剂量加倍B. 首剂量增加3倍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 增加给药次数E. 增加每次给药量参考答案: A35.按半衰期恒速恒量给药,大约经过几个半衰期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A. 8个B. 5个C. 10个D. 2个E. 1个参考答案: B36.临床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正确的恒量给药间隔()A. 每4 h给药一次B. 每6 h给药一次C. 每8 h给药一次D. 每12 h给药一次E. 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参考答案: E37.血药浓度达到坪值时意味着()A. 药物的作用最强B. 药物的消除量最大C.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D. 药物吸收过程完成E. 药物不再消除参考答案: C3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A.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脑脊液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药物效应降低一半所需时间D. 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E. 从血浆药物浓度为原来的一半至完全消除的时间参考答案: A39.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的药物,按一定间隔时间连续给一定剂量,其坪值到达大约需要()A. 1个t1/2B. 3个t1/2C. 5个t1/2D. 7个t1/2E. 10个t1/2 参考答案: C40.血浆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参考价值是()A. 确定用药剂量B. 制定给药间隔时间C. 研制药物剂型D. 选择给药途径E. 计算生物利用度参考答案: B41.决定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A. 体内转化速度B. 作用强弱C. 吸收快慢D. 体内消除速度E. 生物利用度参考答案: D42.对生物利用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A. 给药次数B. 给药时间C. 给药剂量D. 给药途径E. 年龄参考答案: D43.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般代表()A. 口服药物被机体吸收的百分率B. 口服药物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高低C. 口服药物的溶出度D. 口服药物剂量的大小E. 口服药物的安全性参考答案: A二、A2型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pk-pd模型: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增加作用部位的效应室,共同组成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融合模型,缩写~2.药物动力学:应用领域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置方法,定量叙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3.治疗指数(ti):系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

对于临床实用药物,指不良反应的最小血药浓度(即为最高中毒浓度)与产生化疗效应的最轻血药浓度(最高有效率血药浓度)的比值。

4.紧固效应:就是指年龄、体重、体重、性别、种族、肝肾功能等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相对固定的,固定效应用参数θ表示,在回归方程中用来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均值。

5.单室模型:给药后药物一经进入血液循环,即迅速分部到全身,达到动力学的“均一状态”,此时,整个机体可以视作一个隔室,依此创建的药动学模型,称作单室模型。

6.生物耦合性:就是指一种药物的相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7.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部容积。

8.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稀释步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9.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t=0→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税金的商称作~10.群体:就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认的研究对象的全体11.滞后时间(t0或tlog):是指给药开始至血液中开始出现药物的那段时间。

12.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则表示13.负荷剂量:在临床用药实践中,为尽快达至有效率化疗目的,通常第1次给与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又称首剂量。

14.稳态血药浓度: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与从体内消除的速率相等时的血药浓度。

药理学考试重要资料精品习题集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考试重要资料精品习题集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选择题A型题: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D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E 以上均不是2、药物一旦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则:A 易穿透毛细血管壁B 易透过血脑屏障C 不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D 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E 仍保持其药理活性3、主动转运的特点:A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B 顺浓度差,耗能,需载体C 逆浓度差,耗能,无竞争现象D 逆浓度差,耗能,有饱和现象E 逆浓度差,不耗能,有饱和现象4、以近似血浆t1/2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则应将首剂:A 增加半倍B 加倍剂量C 增加3倍D 增加4倍E 不必增加5、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A 通透性B 吸收C 分布D 转化E 代谢6、药物首关消除可发生于下列何种给药后:A 舌下B 直肠C 肌肉注射D 吸入E 口服7、药物的t1/2是指:A 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D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E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剂量8、某催眠药的t1/2为1小时,给予100mg 剂量后,病人在体内药物只剩12.5mg时便清醒过来,该病人睡了:A 2hB 3hC 4hD 5hE 0.5h9、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A 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 在靶器官的浓度大小C 药物排泄的速率大小D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高低E 以上都对10、一次静注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自机体排出达95%以上:A 3个B 4个C 5个D 6个E 7个11、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物同服时,比单用该弱酸性药物:A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B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C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D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E 无变化12、甲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5%,乙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甲药单用时血浆t1/2为4h,如甲药与乙药合用,则甲药血浆t1/2为:A 小于4h B 不变C 大于4h D 大于8h E 大于10h13、常用剂量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 有效血浓度B 稳态血浓度C 峰浓度D 阈浓度E 中毒浓度14、药物产生作用的快慢取决于:A 药物的吸收速度B 药物的排泄速度C 药物的转运方式D 药物的光学异构体E 药物的代谢速度15、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A 加速药物从尿液的排泄B 加速药物从尿液的代谢灭活C 加速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的转移D A和CE A和B16、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与酶抑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A 增强B 减弱C 不变D 无效E 相反17、每个t1/2恒量给药一次,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达稳态血浓度:A 1个B 3个C 5个D 7个E 9个18、某药t1/2为8h,一天给药三次,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是:A 16hB 30hC 24hD 40hE 50h19、药物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在一定时间内药物的分布情况B 药物的血浆t1/2长短C 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消除的量D 在一定时间内药物吸收入血的相对量E 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时所需要的时间20、静脉注射某药0.5mg,达到稳态时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为0.7ηg/ml,其表观分布容积约为:A 0.5LB 7LC 50LD 70LE 700L21、对于肾功能低下者,用药时主要考虑:A 药物自肾脏的转运B 药物在肝脏的转化C 胃肠对药物的吸收D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 个体差异22、二室模型的药物分布于:A 血液与体液B 血液与尿液C 心脏与肝脏D 中央室与周边室E 肺脏与肾脏23、血浆t1/2是指哪种情况下降一半的时间:A 血浆稳态浓度B 有效血浓度C 血浆浓度D 血浆蛋白结合率E 阈浓度24、关于坪值,错误的描述是:A 血药浓度相对地稳定在一定水平称坪值,平均血药浓度称坪浓度B 通常用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血浆半衰期时,需经4~5个t1/2才能达到坪值C 坪浓度的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在每日总量相等时,用药次数不改变坪浓度D 坪浓度的高限(峰)和低限(谷)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E 首次用突击剂量,不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浓度25、药物的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 药物完全消除至零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量的药物C 药物的吸收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D 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为零E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2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t1/2等于:A 0.301/keB 2.303/keC ke/0.693D 0.693/keE ke/2.30327、离子障指的是:A 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非离子型药物则不能穿过B 非离子型药物不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不能穿过C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能穿过D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则不能穿过E 以上都不是28、pka是:A 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 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C 50%药物解离时的pH值D 药物全部长解离时的pH值E 酸性药物解离常数值的负对数29、某病人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因为:A 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B 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C 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D 病人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E 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30、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A 作用于靶器官B 在肝脏代谢C 由肾脏排泄D 储存在脂肪E 与血浆蛋白结合31、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A 副作用的多少B 最大效应的高低C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 起效的快慢E 后遗效应的大小32、时量曲线的峰值浓度表明:A 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B 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C 药物在体内分布已达到平衡D 药物消除过程才开始E 药物的疗效最好33、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A 汗腺B 肾脏C 胆汁D 肺E 肝脏34、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A 属P-450酶系统B 其活性有限C 易发生竞争性抑制D 个体差异大E 只代谢20余种药物35、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血药浓度为100μg/ml,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μg/ml,则此药的t1/2为:A 4hB 2hC 6hD 3hE 9h36、某药的时量关系为:时间(t)0 1 2 3 4 5 6C(μg/ml) 10.00 7.07 5.00 3.50 2.50 1.76 1.25该药的消除规律是:A 一级动力学消除B 一级转为零级动力学消除C 零级动力学消除D 零级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E 无恒定半衰期B型题:问题37~38A 消除速率常数B 清除率C 半衰期D 一级动力学消除E 零级动力学消除37、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速率A:38、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消除净B:问题39~43A 生物利用度B 血浆蛋白结合率C 消除速率常数D 剂量E 吸收速度39、作为药物制剂质量指标A:40、影响表观分布容积大小B:41、决定半衰期长短C:42、决定起效快慢E:43、决定作用强弱D:问题44~48A 血药浓度波动小B 血药浓度波动大C 血药浓度不波动D 血药浓度高E 血药浓度低44、给药间隔大B:45、给药间隔小A:46、静脉滴注C:47、给药剂量小E:48、给药剂量大D:C型题:问题49~52A 表观分布容积B 血浆清除率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49、影响t1/2C:50、受肝肾功能影响B:51、受血浆蛋白结合影响A:52、影响消除速率常数C:问题53~56A 药物的药理学活性B 药效的持续时间C 两者均影响D 两者均不影响53、药物主动转运的竞争性抑制可影响B:5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性可影响C:55、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B:56、药物的生物转化可影响:CX型题:5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 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B 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 加快药物发生作用D 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E 血浆蛋白量低者易发生药物中毒58、关于一级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 消除速率与当时药浓一次方成正比B 定量消除C c-t为直线D t1/2恒定E 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均为一级动力学59、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有:A 反映药物吸收的量B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窄程度C 反映药物排泄的过程D 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E 估算欲达到有效药浓应投药量60、属于药动学参数的有:A 一级动力学B 半衰期C 表观分布容积D 二室模型E 生物利用度61、经生物转化后的药物:A 可具有活性B 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C 脂溶性增加D 失去药理活性E 极性升高62、药物消除t1/2的影响因素有:A 首关消除B 血浆蛋白结合率C 表观分布容积D 血浆清除率E 曲线下面积6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是:A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B 具可逆性C 特异性低D 结合点有限E 两药间可产生竞争性置换作用二、名词解释:被动转运、离子障、首关消除、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血浆清除率、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灌流限制性清除、负荷量、坪值、半衰期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药物对肝药酶诱导与抑制作用的临床意义。

药代动力学复习题

药代动力学复习题

药代动力学复习题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2、生物药剂学与制剂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关系?3、什么是生物药剂学?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4、何为生物药剂学?研究它有什么意义?5、试述新剂型开发与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关系。

6、何为药物在体内的处置与消除?7、口服片剂吸收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问答题:1、何谓吸收?2、试述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模式对药物吸收的关系?3、人体哪些部位给药兼有局部及全身两种作用?各举例说明之。

4、人体各部位的ph约为多少?ph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如何?5、药物以何种方式或途径透过下列部位生物膜?(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眼角膜)6、影响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药物转运机制中以被动转运为重要,何故?8、何类药物在小肠转运过程中出现饱和现象及部位特性,使此类药物在服用中应注意什么?9、哪些部位的药物吸收与分子量影响不大,何故?10、一般药物以何种型式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后主要以何种方式起作用?1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值不宜过大对吸收的意义何在?试举胃肠道与皮肤吸收为例?12、小肠、大肠粘膜表面各有何特点?与药物吸收的关系如何?13、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药物饱腹服用吸收反而好?14、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有哪些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15、采用哪些方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16、对溶解缓慢或难溶性药物为增加其吸收,可采用减小粒径(为粉化)的方法,但不适合与哪些性质的药物?17、同一药物,晶型不同,影响到药物哪些性质?18、何谓微晶,固体分散物,固体溶液?19、药物的首过效应发生在体内哪些主要部位?何故?各举一例说明之,有何克服法?20、何类药物选择淋巴系统吸收?药物淋巴转运有何特点及缺点?21、有时药物用复溶媒制成的肌肉注射剂,其生物利用度反比口服者低,何故?22、影响肌注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肌肉注射可能有哪些副作用?23、有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角质层水合作用,吸收促进剂及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吸收的方法,机制如何?24、为什么双相溶解度对眼用药物释放是最重要的?25、眼部给药后,眼泪的流出如何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眼部药物吸收,粘度的作用是什么?26、药物在肺泡部位吸收的速效性有哪些特征?27、止喘药气雾剂的粒度要求在何范围内,何故?28、下列药物制成何种剂型较好,何故?(异丙肾上腺素,灰黄霉素,硝酸甘油,心得安,莨菪碱,胰岛素)29、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通过生物膜有何影响?30、药物的体内过程怎样?31、药物有哪几种吸收方式?特点怎样?32、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不同剂型口服制剂的吸收速度大小怎样?为什么?33、药物的多晶型与药物吸收有什么关系?34、生物膜的结构和特点是什么?35、药物转运机制有哪几种?36、主动转运有哪些特点?37、什么是胃排空速率?如何影响药物吸收?38、食物如何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39、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透过生物膜有何影响?40、何谓pH-分配学说?41、药物的溶解速度与其溶解度有何区别和相关性?·42、什么是药物的多晶型,与药物吸收有什么关系?43、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度与溶出度有什么关系?44、测定固体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45、评价固体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46、表面活性剂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机制是什么?47、应用药物理化性质如何提高药物消化道吸收?48、利用制剂方法如何提高和改善药物消化道的吸收?(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论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是()A 、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强度B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C 、研究药物在体内情况D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2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A 、骨架片B 、包合物C 、软胶囊D 、栓剂3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A 、1-2 个半衰期B 、2-3 个半衰期C 、3-5 个半衰期D 、5-8 个半衰期E 、8-10 个半衰期4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吸收B 、分布C 、代谢D 、排泄5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生物利用度B 、溶出度C 、崩解度D 、细度6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B 、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 、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 、胃B 、小肠C 、结肠D 、直肠8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B 、肌肉注射C 、静脉注射D 、直肠给药9 、体内药物主要经()排泄A 、肾B 、小肠C 、大肠D 、肝10 、体内药物主要经()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11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 、片剂B 、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12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A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3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14PH分配学说适用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的是A 被动扩散B 主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膜孔转运E 胞饮或吞噬15 血液中能向各组织器官运转分布的药物形式为A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B 游离药物C 药物—红细胞结合物D 药物—组织结合物E 离子型药物16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因素为A 胃肠道PhB 胃空速率C 溶出速率D 血液循环E 胃肠道分泌物17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 L ,说明A 药物吸收较好B 药物主要在肝中代谢C 药物主要在血液中D 药物主要与组织结合E 药物排泄迅速18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较好的原因是A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B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解离型形式存在C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溶解度增大D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稳定性好E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溶出速度快19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值要高的原因是A 小肠液的pH有利于药物的吸收B 小肠液的pH有利于药物的稳定C 药物在小肠液中离子型比例增大D 小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E 药物在小肠液中的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加快20药物胃肠道的主要及特殊吸收部位是A 小肠B 结肠A.直肠B.大肠E.胃21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 乳剂B.片剂C 糖衣剂C.溶液剂E.混悬剂22对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B.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C.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为V=X/CD.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E.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23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二)配伍选择题[1-5]A 、主动转运B 、促进扩散C 、吞噬D 、膜孔转运E 、被动转运1 、逆浓度梯度()2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3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4 、细胞摄取固体微粒的是()5 、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A. 胞饮B. 主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被动扩散E. 膜孔转运6.借助载体,药物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转运为7.蛋白质和某些脂肪颗粒的吸收为8.不需要载体,药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为9.借助于载体,药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为10.水、乙醇及尿素等水溶性分子的吸收为题241~245A. 生物利用度B. 代谢C. 分布D. 排泄E. 吸收11.药物由血液向组织脏器转运的过程是12.药物从剂型中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是13.药物从一种化学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的过程14.体内原型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15.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三)多项选择题1 、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A 、辅料的性质及其用量B 、药物剂型C 、给药途径和方法D 、药物制备方法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A 、主动转运B 、被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胞饮与吞噬3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A 、AUCB 、t 0.5C 、T maxD 、C max4 、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步骤一般包括()A 、选择受试者B 、确定试验试剂与参比试剂C 、进行试验设计D 、确定用药剂量E 、取血测定5 、主动转运的特征()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 、不需要载体参加C 、不消耗能量D 、有饱和现象E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6 、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的剂型是()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制剂D 、气雾剂E 、舌下片剂7 、对生物利用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要完整表述一个生物利用度需要AUC ,Tm 两个参数B 、程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C 、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应测生物利用度D 、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无关E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8.主动转运的特征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 不需要载体参加C. 不消耗能量D. 需载体参加E. 有“饱和”现象9.核黄素属于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药物,应该A. 有肝肠循环现象B. 饭后服用C. 饭前服用D. 大剂量一次性服用E. 小剂量分次服用10.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 食物的组成和性质B. 药物因素C. 空腹与饱腹D.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E. 药物的多晶型11.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选择的剂型是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系统D. 气雾剂E. 舌下片剂12.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 栓剂B. 静脉注射C. 口服胶囊D. 口服控释制剂E. 口服缓释制剂13.生物药剂学所讨论的剂型因素是A. 胃排空速度B. 处方中各种辅料的性质C. 具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D. 制剂工艺及操作条件E. 药物的理化性质14.对生物利用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B. 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C. 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D. 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提高E. 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15 载体材料对药物的溶出有促进作用原因是A 载体对药物有抑晶性B 载体提高了药物的可湿性C 载体具有扩散性D 载体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E 载体具有包容性16小肠中药物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小肠是被动吸收的主要部位B 小肠是吸收的特殊部位C 小肠吸收面积大D 药物在小肠吸收可能达到饱和E 多数药物在小肠中浓度越大,吸收越多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l、试比较各种非血管内注射药物吸收的快慢,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代动力学复习题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2、生物药剂学与制剂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关系?3、什么是生物药剂学?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4、何为生物药剂学?研究它有什么意义?5、试述新剂型开发与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关系。

6、何为药物在体内的处置与消除?7、口服片剂吸收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问答题:1、何谓吸收?2、试述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模式对药物吸收的关系?3、人体哪些部位给药兼有局部及全身两种作用?各举例说明之。

4、人体各部位的ph约为多少?ph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如何?5、药物以何种方式或途径透过下列部位生物膜?(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眼角膜)6、影响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药物转运机制中以被动转运为重要,何故?8、何类药物在小肠转运过程中出现饱和现象及部位特性,使此类药物在服用中应注意什么?9、哪些部位的药物吸收与分子量影响不大,何故?10、一般药物以何种型式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后主要以何种方式起作用?1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值不宜过大对吸收的意义何在?试举胃肠道与皮肤吸收为例?12、小肠、大肠粘膜表面各有何特点?与药物吸收的关系如何?13、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药物饱腹服用吸收反而好?14、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有哪些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15、采用哪些方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16、对溶解缓慢或难溶性药物为增加其吸收,可采用减小粒径(为粉化)的方法,但不适合与哪些性质的药物?17、同一药物,晶型不同,影响到药物哪些性质?18、何谓微晶,固体分散物,固体溶液?19、药物的首过效应发生在体内哪些主要部位?何故?各举一例说明之,有何克服法?20、何类药物选择淋巴系统吸收?药物淋巴转运有何特点及缺点?21、有时药物用复溶媒制成的肌肉注射剂,其生物利用度反比口服者低,何故?22、影响肌注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肌肉注射可能有哪些副作用?23、有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角质层水合作用,吸收促进剂及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吸收的方法,机制如何?24、为什么双相溶解度对眼用药物释放是最重要的?25、眼部给药后,眼泪的流出如何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眼部药物吸收,粘度的作用是什么?26、药物在肺泡部位吸收的速效性有哪些特征?27、止喘药气雾剂的粒度要求在何范围内,何故?28、下列药物制成何种剂型较好,何故?(异丙肾上腺素,灰黄霉素,硝酸甘油,心得安,莨菪碱,胰岛素)29、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通过生物膜有何影响?30、药物的体内过程怎样?31、药物有哪几种吸收方式?特点怎样?32、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不同剂型口服制剂的吸收速度大小怎样?为什么?33、药物的多晶型与药物吸收有什么关系?34、生物膜的结构和特点是什么?35、药物转运机制有哪几种?36、主动转运有哪些特点?37、什么是胃排空速率?如何影响药物吸收?38、食物如何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39、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透过生物膜有何影响?40、何谓pH-分配学说?41、药物的溶解速度与其溶解度有何区别和相关性?·42、什么是药物的多晶型,与药物吸收有什么关系?43、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度与溶出度有什么关系?44、测定固体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45、评价固体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46、表面活性剂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机制是什么?47、应用药物理化性质如何提高药物消化道吸收?48、利用制剂方法如何提高和改善药物消化道的吸收?(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论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是()A 、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强度B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C 、研究药物在体内情况D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2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A 、骨架片B 、包合物C 、软胶囊D 、栓剂3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A 、1-2 个半衰期B 、2-3 个半衰期C 、3-5 个半衰期D 、5-8 个半衰期E 、8-10 个半衰期4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吸收B 、分布C 、代谢D 、排泄5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生物利用度B 、溶出度C 、崩解度D 、细度6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B 、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 、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 、胃B 、小肠C 、结肠D 、直肠8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B 、肌肉注射C 、静脉注射D 、直肠给药9 、体内药物主要经()排泄A 、肾B 、小肠C 、大肠D 、肝10 、体内药物主要经()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11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 、片剂B 、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12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A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3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14PH分配学说适用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的是A 被动扩散B 主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膜孔转运E 胞饮或吞噬15 血液中能向各组织器官运转分布的药物形式为A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B 游离药物C 药物—红细胞结合物D 药物—组织结合物E 离子型药物16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因素为A 胃肠道PhB 胃空速率C 溶出速率D 血液循环E 胃肠道分泌物17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 L ,说明A 药物吸收较好B 药物主要在肝中代谢C 药物主要在血液中D 药物主要与组织结合E 药物排泄迅速18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较好的原因是A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B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解离型形式存在C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溶解度增大D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稳定性好E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溶出速度快19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值要高的原因是A 小肠液的pH有利于药物的吸收B 小肠液的pH有利于药物的稳定C 药物在小肠液中离子型比例增大D 小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E 药物在小肠液中的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加快20药物胃肠道的主要及特殊吸收部位是A 小肠B 结肠A.直肠B.大肠E.胃21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 乳剂B.片剂C 糖衣剂C.溶液剂E.混悬剂22对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B.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C.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为V=X/CD.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E.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23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二)配伍选择题[1-5]A 、主动转运B 、促进扩散C 、吞噬D 、膜孔转运E 、被动转运1 、逆浓度梯度()2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3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4 、细胞摄取固体微粒的是()5 、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A. 胞饮B. 主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被动扩散E. 膜孔转运6.借助载体,药物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转运为7.蛋白质和某些脂肪颗粒的吸收为8.不需要载体,药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为9.借助于载体,药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为10.水、乙醇及尿素等水溶性分子的吸收为题241~245A. 生物利用度B. 代谢C. 分布D. 排泄E. 吸收11.药物由血液向组织脏器转运的过程是12.药物从剂型中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是13.药物从一种化学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的过程14.体内原型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15.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三)多项选择题1 、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A 、辅料的性质及其用量B 、药物剂型C 、给药途径和方法D 、药物制备方法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A 、主动转运B 、被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胞饮与吞噬3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A 、AUCB 、t 0.5C 、T maxD 、C max4 、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步骤一般包括()A 、选择受试者B 、确定试验试剂与参比试剂C 、进行试验设计D 、确定用药剂量E 、取血测定5 、主动转运的特征()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 、不需要载体参加C 、不消耗能量D 、有饱和现象E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6 、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的剂型是()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制剂D 、气雾剂E 、舌下片剂7 、对生物利用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要完整表述一个生物利用度需要AUC ,Tm 两个参数B 、程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C 、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应测生物利用度D 、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无关E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8.主动转运的特征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 不需要载体参加C. 不消耗能量D. 需载体参加E. 有“饱和”现象9.核黄素属于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药物,应该A. 有肝肠循环现象B. 饭后服用C. 饭前服用D. 大剂量一次性服用E. 小剂量分次服用10.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 食物的组成和性质B. 药物因素C. 空腹与饱腹D.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E. 药物的多晶型11.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选择的剂型是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系统D. 气雾剂E. 舌下片剂12.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 栓剂B. 静脉注射C. 口服胶囊D. 口服控释制剂E. 口服缓释制剂13.生物药剂学所讨论的剂型因素是A. 胃排空速度B. 处方中各种辅料的性质C. 具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D. 制剂工艺及操作条件E. 药物的理化性质14.对生物利用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B. 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C. 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D. 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提高E. 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15 载体材料对药物的溶出有促进作用原因是A 载体对药物有抑晶性B 载体提高了药物的可湿性C 载体具有扩散性D 载体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E 载体具有包容性16小肠中药物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小肠是被动吸收的主要部位B 小肠是吸收的特殊部位C 小肠吸收面积大D 药物在小肠吸收可能达到饱和E 多数药物在小肠中浓度越大,吸收越多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l、试比较各种非血管内注射药物吸收的快慢,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