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年级上册语⽂⽂⾔⽂词类活⽤归纳 很多同学⼀看到语⽂⽂⾔⽂就头⼤,更别说整理⽂⾔⽂知识点了,为此,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初中⼋年级上册语⽂⽂⾔⽂词类活⽤,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年级上册语⽂⽂⾔⽂词类活⽤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中却经常⽤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
如:"⽇削⽉割,以趋于亡"中的"⽇""⽉",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天天、⼀⽉⽉,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样 2、⼈皆得以⾪使之⾪:像对待奴⾪⼀样 3、君⼦博学⽽⽇参省乎⼰⽇:每天 ⼆、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作动词。
活⽤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象,泰然不⾁⽽肥矣"中的"⾁",就是吃⾁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2、屠⼤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3、流⾎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4、⼤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5、范增数⽬项王。
⽬:⽰眼⾊ 三、名词使动⽤法 ⽂⾔⽂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欲以⼒⾂天下之主"中的"⾂",就是名词作动词,⾂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服。
) 1、先破秦⼊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法 在⽂⾔⽂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师"的意思。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同学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文言文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代人、事、物。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到……去”。
2、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然后”“就”。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
3、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用词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对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要准确翻译。
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

常见文言句式:
考试说明规定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其他重要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 言 句 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 1、用“者”、“也” 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 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 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练习二
1、指出下边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A
)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指出“于”不表被动的一项( A、而君幸于赵王。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
)
• 一、宾语前置 • 宾语前置有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 置两种情形。 •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 • (二)介词宾语前置
• • • • • • •
“于”译为“向”,表对象。 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耻学于师。(《师说》) “于”译为“在”,表范围。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译为“在”,表对象。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 列传》) •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 传》)
1.于+名词 “于”译为“在”,表处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 传》)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整)初中文言文_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2、为与此同类《公输》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4、号为楚《涉世家》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涉世家》(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5、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楼记》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14、何以(何)战《曹刿论战》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祭)《涉世家》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16、不见我于王《公输》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状语后置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伤仲永》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权劝学》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楼记》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3、遂率子荷担(子)者三夫《愚公移山》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7、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涉世家》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楼记》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省略主语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5、(我)还自《伤仲永》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涉世家》14、(殿下)诚宜开圣听《出师表》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二)省略谓语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涉世家》(三)省略宾语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4、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6、投(之)以骨《狼》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9、上使(之)外将兵《涉世家》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涉世家》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涉世家》12、与(之)俱来《隆中对》13、将以(之)攻宋《公输》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四)省略介词“于”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3、驱之(于)别院《童趣》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9、急湍甚(于,比)箭。
《与朱元思书》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涉世家》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涉世家》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五)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2、一()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四、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涉世家》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五.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楼记》)●但(惟)……耳:只不过……罢了。
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2)《涉世家》:4、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