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共47页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传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H—O—S理论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首先从传统贸易理论谈起,18世纪和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撑点是重商主义。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奖进限出”,即出口对国家是有利的,而进口对国家是不利的。

究其原因,可以这样说,当时国家的福利或财富,是以国家对金银的持有为基础的。

如果一国出口给外国的物品比起进口的多,那它将获得外国用金银支付的贸易差额。

这种重商主义的贡献在于鼓励出口会比较好的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而它的局限性很多,诸如它把本国的福利或财富的增加建立在外国的福利或财富减少的基础上,不可能是国际贸易得到双赢的结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限制进口的同时也就限制了国民消费,其实出口的目的也就是为购买消费品提供收入,而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的受益者只是国内生产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利益受损;再者,金银的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扩大,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斯密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比重商主义更进步的绝对优势理论。

由此步入了古典贸易理论阶段。

了解到衡量一国的财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多少后,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既然消费的商品数量增加才意味着国家财富的增加,那么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分工,即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因此,“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有利。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非常苛刻,比如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也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基本概念与内容
基本含义: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 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 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从事自己占有 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 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 得分工的好处
生产成本的比较:
三、 里昂惕夫悖论
3、评价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 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 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 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新要素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背景知识
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 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 理论考察。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 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 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 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 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 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 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 ,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综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综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H-O-S理论 里昂惕夫悖论
综述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3、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

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二)、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

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

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么?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么?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

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

一是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

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

各国在同一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又进一步表现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相对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别。

在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情况下,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家时,从相对意义看,该国专门生产其中一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时,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即将本国的生产要素都投入到生产其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

重农主义
(18世纪50-70年代)
重商主义
(16世纪-18世纪)
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1776)
保护关税说
汉密尔顿(1791)
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1817)
保护幼稚工业论
李斯特(1841)
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马歇尔(1848-1878)
超保护贸易理论
凯恩斯的支持者(1940s)
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俄林(1919-1933)
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13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1776重农主义18世纪5070年代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1817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19191933里昂惕夫之谜及相关解释1953偏好相似说林德尔1961产品生命周期说弗农1966产业内贸易说格鲁贝尔等19701985国家竞争优势说波特1990重商主义16世纪18世纪保护关税说汉密尔顿1791保护幼稚工业论李斯特1841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的支持者1940s中心外围论普莱维什1950战略贸易论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马歇尔1848187814抽象法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市场完全竞争性不存在外部经济性要素生产率不变资源禀赋不变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变完全竞争性的要求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不变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70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因 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模型,将资 源配置之道贯穿到“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理论” 的分析中去,从而实现贸易理论的新变革
三大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垄断竞争 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
8
◎“三生万物”
❖ 在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 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不断演化,从 多个研究的角度产生诸多理论流派和观点;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三个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H-O定理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在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古至今,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贸易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

新古典贸易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威尔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率。

新贸易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米勒提出的,
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结构。

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全球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技术进步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捷,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普遍,货币政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稳定,贸易政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有效。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它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