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

DOI: 10.16562/ki.0256-1492.2020030701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张绍轩1,汤永杰1,郑翠美1,陈震1,郑卓1,2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510275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 519082摘要:全新世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重要阶段,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河流物源为全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提供了最主要的物质来源。
然而,珠江三角洲早全新世以来的海进-海退沉积序列反映的沉积速率变化,以及退积-进积过程和起始年代因三角洲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而存在时空差异。
此外,许多地点钻孔揭示出海-陆沉积模式转换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沉积间断。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的两个典型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岩性、粒度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区域内20余个钻孔的横向对比,对全新世的海-陆沉积环境与模式转换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全新世海相沉积底部年代为穿时性分布,在伶仃洋约为11 kaBP ,海侵沿着深切河谷深入到番禺-三水一带的年代延迟至9~8 kaBP ;高海面期不同地点存在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湾、潮坪等多种沉积环境,同时,早—中全新世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受到古地形影响,在一些地点存在许多极高沉积速率的堆积体(可达~4 cm/a )。
全新世沉积由海进的退积模式转变为海退的进积模式在大量钻孔中都有明显体现,通常表现为细粒组分的粉砂含量增多,磁化率快速升高,海洋有孔虫含量降低等;其沉积环境通常由滨海相转变为网状水系下的分流间湾、决口扇或河流冲积相。
由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转换至平原相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3 kaBP ,并且许多地点的沉积动力转换的接触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沉积间断,即晚全新世强烈的河流冲积和三角洲平原快速推进导致对原先较老沉积物的侵蚀作用。
关键词:全新世;海进海退;沉积模式;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Holoce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ransform and onset time of Pearl River Delta progradationZHANG Shaoxuan 1, TANG Yongjie 1, ZHENG Cuimei 1, CHEN Zhen 1, ZHENG Zhuo 1,2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2. Guangdong Laboratory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uhai), Zhuhai 519082, ChinaAbstract: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mainly formed in Holocene by the sediments from the Xijiang, Beijiang and Dongjiang rivers as the results of sea-land interaction. Ow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topography in the deltaic area, there remain some key questions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spatio- temporal variation in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nset time of delta progradation, variation in sedimentation rate and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patterns. Boreholes at many sit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edimentary discontinuitie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rine to fluvial environment and vice versa. In this paper,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s devoted to the lithology,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icrofossils and chronology of two typical cores, upon the correlation with over 20 cores from the region. Sea-land interaction models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deltaic sequenc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the bottom of the marine sediments is diachronous from place to place. It is about 11 kaBP in the Lingding estuary, but 9~8 kaBP in the Panyu-Sanshui area due to the time delay during sea water transgression following the incised-valley; Variou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uch as estuaries and tidal flats 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delta front facies appeared in different localities during high sea-level period. Affected by the land topography, sedimentation rate in some places may be as high as ~4 cm/a. In many drilling hol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rine progradation to retrogradation is often observed, while the fine sand components increase in content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apidly increases, and the amount of ocean foraminifera decreases. At the same time,facies changes occur from coastal facies to tributary bays, crevasse splay, or river alluvial facies under a reticulated water system. The delta front facies, mostly tide-dominated, transformed to the delta plain facies around 4~3 kaBP, with distinct discontinuities, indicating the intensification资助项目:广东省国土资源部保护与治理专项“珠江三角洲基底断裂(断块)活动性研究”(2017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花粉产量定量重建我国6 ka 以来的土地覆被(1°×1°)变化”(41630753)作者简介:张绍轩(199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第四纪沉积与古环境变化,E-mail :*******************通讯作者:郑卓(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第四纪古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E-mail :****************** 收稿日期:2020-03-07;改回日期:2020-05-20. 文凤英编辑ISSN 0256-1492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第 40 卷 第 5 期CN 37-1117/P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40, No.5of late Holocene underwater erosion by the Pearl River.Key words: Holocene;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depositional model; grain-size analysis; the Pearl River Delta珠江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包括了晚更新统和全新统,其中的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分布广泛,其海侵范围的研究认为可深入到三角洲腹地[1-2]。
罗布泊早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罗布泊早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及其地质意义罗布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最低洼处,是各大水系和盐分的聚集中心,其沉积演化规律是罗北凹地成盐成钾的重要控制因素。
本文利用罗北凹地LDK01钻孔781.5米的钻孔岩心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氧同位素分析、粘土矿物等方法,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盐类矿物形态特征和组合、构造背景等指标,划分十个阶段,对罗布泊地区自早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气候和沉积环境阶段性变化进行了探讨。
罗北凹地地区第四纪时期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洪积相、湖泊相、风成相等沉积相类型。
早更新世中期,罗布泊地区主要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发育初期淡水湖,水动力较强,滨岸带主要是粗碎屑砂砾岩沉积区,发育河流三角洲作用下的滨湖相产物。
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气候开始变得干热,发育湖泊三角洲滨浅湖相和浅湖相泥膏岩,以含石膏碎屑岩开始出现为标志。
晚更新世气候干旱,罗北发生构造抬升,造成湖泊退缩,蒸发浓缩强烈,转变为高度盐湖环境。
全新世以后,罗布泊气候变得极端干旱,盐湖逐渐变干,析出石盐等卤化物。
罗布泊盐湖沉积类型为典型陆源碎屑-化学岩型盐类沉积,湖面水体推进和退缩呈周期性交替进行,频繁变化的沉积韵律结构反映了淡水至盐水周期振荡变化。
这种古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与干旱气候周期变化以及湖盆周围山区淡水周期补给密切相关。
罗布泊凹地一系列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形成“高山深盆”地貌景观是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变形的必然结果。
其沉积记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是青藏高原隆升和干旱化研究的理想区域。
早更新世末期(1.1~0.78Ma),昆仑-黄河运动,构造挤压作用下由近南北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罗布泊沉积了一套粗碎屑沉积物。
晚更新世初期(0.15Ma)以来,发生共和运动,青藏高原主体隆起,亚洲内陆变得更加干旱。
因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罗北整体构造抬升同时发育次级断陷,于是盆地内部形成更次一级的盆地。
罗布泊湖盆演化过程为断陷-坳陷-萎缩,是一个完整的沉积构造旋回。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摘要:通过钻探资料分析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了解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关键词: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变化0 引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大亚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理及古环境变化很必要。
研究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化,对该区的规划治理、工程建设、提取海平面变化信息、了解全新世海平面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第四系沉积物组合特征,划分沉积相,根据纵向、横向剖面上分析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1 利用钻孔位置的分布区域本次分析共利用钻孔12个,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南海石化场地和考洲洋湿地(见图1)。
分布于南海石化场地的钻孔7个,分布于考洲洋湿地的钻孔5个。
钻孔详细位置见图2、图4。
图1 利用钻孔主要分布区域图2 沉积环境变化分析2.1 南海石化场地沉积环境变化南海石化场地位于大亚湾西北部沿岸地带,属山前海积平原。
本次收集南海石化场地选址阶段(1992年)勘察报告的7个钻孔,钻孔位置见图2。
根据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分别是侏罗系下统地层(J,砂岩、泥岩);第四系残积层(Qel):硬塑粉质粘土或粘土;冲洪积层(Qal+pl):硬塑粉质粘土、中密含粘性土漂石或漂石、稍密粉土;海积层(Qm):软塑淤泥质土、海滩岩、松散细砂;第四系冲积层(Qal):可塑含卵石粉质粘土。
纵剖面方向基本垂直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其中南侧的BH21孔揭露海滩岩;横剖面基本平行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
(1)全新世早期,海退过程中,河流侵蚀基准面降低,形成较大的水面比降,河水与海水发生碰撞,在河口前方强烈冲刷成坑,将冲刷的出的物质带至远河口一端沉积。
在纵剖面可以看到,由北往南,形成两处的透镜体状的②粉质粘土。
图2 南海石化场地钻孔及剖面分布图图3 南海石化场地工程地质剖面图(2)海退继续,河流侵蚀基准面继续下降,直至海退结束。
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含量的分布和污染评价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站位 布设 与样 品采 集
本 次调查 于 2 0 1 1年 1 0月 1 3 日( 秋季) 进行 , 调
查海 域 具 体 位置 及 站 位 布设 如 图 1 所示 , 共 布设 5
个 断面 2 0个站 位 , 根 据 该 海 域 地形 特 点 , 各 平 行 布 设 的断 面分别 安排 3~ 5个站 位 , 其 中处 于最 里 面 的 1~ 5号站所 在 断 面为 白沙 湾 和 哑 铃 湾 ,1 7~2 0号
范 围是 1 2 . 8~ 8 6 7 . 7 m g / k g , 平 均为 2 7 2 . 4 mg / k g , 整体 呈近 岸较 高 、 离岸较 低 的 分 布 规律 . 相 关性
分 析显 示 , 表 层水体 p H值 、 C c 【 ) D 和C 。 o 等环 境 因子 与 C v 相 关 系数 的绝对值 均较 小 , 相 关性 特 征 不
张际标 , 刘加 飞, 李 雪英 , 陈春 亮, 卢仕严 , 孙省利
(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 中心 , 广东 湛江 5 2 4 0 8 8 )
பைடு நூலகம்
摘要: 于2 0 1 1年 1 O月对 大亚湾 坝光 海域表 层 海水和 沉积 物 的酸 可挥发 性硫 化物 ( A V S ) 及相 关环 境 因子 进行 了调 查研 究. 结果显 示 , 2 O个测站 表层 海 水的 A V S含 量在 0 . 0 3 9~ 0 . 1 2 9 m s / d m 之间, 平 均0 . 0 7 0 m g / d m , 区域 分布规 律 不显 著 ; 1 2个 测站 的表 层 沉积 物 中均检 测 出 A V S , 其含量( 干重)
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初探

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防
治初探
郑淑兰
【期刊名称】《渔业研究》
【年(卷),期】2022(44)6
【摘要】根据2020年厦门大学在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的6种重金属[铜(Cu)、铅(Pb)、锌(Zn)、铬(Cr)、砷(As)、汞(Hg)]含量数据,研究保护区内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对比分析大亚湾海域近三十年来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的平面分布总体呈现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体现陆源输入的影响;近30年来,保护区内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趋于稳定,但局部海域重金属有加速累积现象。
提出严控围填海、加强污染物收集处理、控制养殖规模、倡导生态养殖、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政府投入等污染防治建议,以期为水产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总页数】8页(P573-580)
【作者】郑淑兰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P76;X55
【相关文献】
1.大亚湾表层沉积物和底栖生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生物积累
2.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3.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演变历史——以大亚湾为例
5.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新世海侵以来山东荣成朝阳港泻湖沉积层与古环境记录_周江

风是朝阳港泻湖沉积的主要动力 , 本区风速大 , 吹 时长 , 据 成山 头观 测站 的观测 资 料 1 月 平均 风速 达
第四层 , -2 .7 ~ -0 .40 m , 青灰色砂质粉砂 , 平均 粒径 1 .5 ~ 4 .0φ, 分选差 , 含贝壳碎屑和完整软体动物 贝壳 。该层为泻湖-沼泽相沉积 。
SO4 孔柱状地层层序揭示了朝阳港地区沉积环境 的演变过程和泻湖形成演变历史 , 大约在距今 7 ~ 8 ka B .P .时 , 全新世海侵 , 海水达到近滨地带 , 淹没了侏罗 白垩纪火山岩组成的平缓剥蚀面 , 形成朝阳港所在的 海湾 , 以及青矶岛岬角 。 当时海湾比较开敞 , 近岸水较 深 , 波浪在朝阳港泻湖的西和南侧侵蚀成 3 ~ 5 m 高的 海蚀崖和崖 50 ~ 80 m 宽的海蚀平台 , 由于海平面相对 稳定 , 被淹没的原始水下岸坡在波浪作用下向平衡剖 面发展 , 在今朝阳港泻湖北侧发育了水下沙嘴和沙坝 , 大约在 6 ~ 7 ka B .P .时 , 沙坝出露水面 , 坝内开始避浪 形成半封泻 湖 。 由于 泻湖口门 潮流运道 不断东 西摆 动 , 使沙坝避浪程度不断变化 , 造成泻湖发育过程中时 有粗粒砂质的加入 。 沙坝上的沙丘砂受北风影响不断 南侵 , 砂粒顺风 参入泻 湖泥中 , 故使泻湖 面积逐 渐缩 小 , 泥层中的砂质物随之增复 。如今在人为作用下(人 工坝分割泻湖 、围塘修盐田和养虾池)使泻湖纳潮量不 断减少 , 口门断面变窄和变浅 , 泻湖正不断衰亡 , 并向 封闭泻湖演化 。
海南岛全新世海岸演化过程与沉积记录

海南岛全新世海岸演化过程与沉积记录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岛屿。
其全新世海岸演化过程主要受到海面上升和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全新世早期,海面上升造成了海岸向内侵蚀和河口扩大。
这导致了河口沉积物的堆积,形成了河口扇三角洲。
随着海面上升的继续,河口扇三角洲逐渐被海水覆盖,形成了河口滩涂。
在全新世中期,海面上升速率减缓,海岸线开始向外侵蚀。
这导致了河口滩涂的退缩,河口沉积物被海水冲刷,形成了海岸侵蚀扇。
在全新世晚期,海面上升速率继续减缓,海岸线基本稳定。
海岸侵蚀扇逐渐消失,海岸线开始向外沉积,形成了海岸沉积扇。
沉积记录显示,海南岛全新世的沉积物主要由砂、砾和泥组成。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陆源,包括河流、滩涂和岛屿的岩石碎屑。
随着海面上升的不断,沉积物中含有越来越多的海洋成分,如海藻、海贝壳和珊瑚碎屑等。
这表明海洋环
境对海南岛全新世沉积物的演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海南岛全新世沉积物中还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的记录,如断层、岩层倾斜和岩层剥蚀等。
这些记录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对海南岛全新世海岸演化和沉积物演化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海南岛全新世海岸演化过程和沉积记录都显示了海面上升和地质构造活动对岛屿海岸演化的重要影响。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依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20a 来获得的大量现场观测数据和资料,对大亚湾生态环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贫营养状态发展到中营养状态,局部海域已出现富营养化的趋势,N/P比的平均值由20世纪80年代的1/1.5上升到近年的大于50,大亚湾营养盐限制因子由80年代的N限制过渡到目前的P限制;生物群落组成明显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衰退.大亚湾具有珊瑚礁、红树林、岩礁等多种海岸类型,但近年出现了石珊瑚白化现象,珊瑚礁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在大亚湾的澳头港附近水域多次发生赤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快速的退化过程.
作者:王友绍王肇鼎黄良民作者单位:王友绍(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广东,深圳,518121)
王肇鼎(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广东,深圳,518121) 黄良民(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
刊名:热带海洋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年,卷(期):2004 23(5)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大亚湾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发表时间:2019-05-05T11:16:56.3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冀英梅[导读] 全新世晚期则又进入海退的过程。
由此表明进入全新世,大亚湾海岸带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通过钻探资料分析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了解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关键词: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变化0 引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大亚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理及古环境变化很必要。
研究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化,对该区的规划治理、工程建设、提取海平面变化信息、了解全新世海平面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第四系沉积物组合特征,划分沉积相,根据纵向、横向剖面上分析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1 利用钻孔位置的分布区域
本次分析共利用钻孔12个,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南海石化场地和考洲洋湿地(见图1)。
分布于南海石化场地的钻孔7个,分布于考洲洋湿地的钻孔5个。
钻孔详细位置见图2、图4。
图1 利用钻孔主要分布区域图
2 沉积环境变化分析
2.1 南海石化场地沉积环境变化
南海石化场地位于大亚湾西北部沿岸地带,属山前海积平原。
本次收集南海石化场地选址阶段(1992年)勘察报告的7个钻孔,钻孔位置见图2。
根据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分别是侏罗系下统地层(J,砂岩、泥岩);第四系残积层(Qel):硬塑粉质粘土或粘土;冲洪积层(Qal+pl):硬塑粉质粘土、中密含粘性土漂石或漂石、稍密粉土;海积层(Qm):软塑淤泥质土、海滩岩、松散细砂;第四系冲积层(Qal):可塑含卵石粉质粘土。
纵剖面方向基本垂直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其中南侧的BH21孔揭露海滩岩;横剖面基本平行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
(1)全新世早期,海退过程中,河流侵蚀基准面降低,形成较大的水面比降,河水与海水发生碰撞,在河口前方强烈冲刷成坑,将冲刷的出的物质带至远河口一端沉积。
在纵剖面可以看到,由北往南,形成两处的透镜体状的②粉质粘土。
图2 南海石化场地钻孔及剖面分布图
图3 南海石化场地工程地质剖面图
(2)海退继续,河流侵蚀基准面继续下降,直至海退结束。
侵蚀基准面的降低,加大河流的搬运及侵蚀能力,大面积沉积微向海倾斜、厚度较大的④漂石层,漂石成份以砂岩为主,大小5cm至20cm,多呈次棱角状~亚圆形,磨圆度稍好;但分选较差,由北往南分选趋好,由粘性土充填逐步相变为砂卵石充填。
(3)全新世中期,发生海进,抬升侵蚀基准面,河流搬运及侵蚀能力降低,沉积了一套微向海倾斜、厚度较小的、偶夹卵砾石的⑤粉土层。
(4)全新世中晩期,海进继续,在激浪带沉积⑥海滩岩,在局部低洼处,形成暂时性泻湖,沉积了透镜体状薄层的⑦淤泥质土(BH11、BH19孔),海水侵入到残丘附近,大面积沉积微倾向海的海相⑧细砂层。
(5)全新世晩期,发生海退,河流搬运及侵蚀能力加强,现代海岸附近的海积细砂层之上沉积⑨含卵石的粉质粘土(图3,BH19),沿海岸形成近东西向的砂坝,小河切穿海积细砂层及海滩岩,进入冲洪积层漂石层(图3,BH18与BH21间)。
中晚期沉积的海相细砂及海滩岩出露,形成山前海积平原。
以上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大亚湾沿岸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2.2考洲洋湿地沉积环境变化
考洲洋湿地是半封闭的泻湖,前缘发育岛状沙洲—盐洲岛,本次主要利用在湿地施工5个工程地质钻孔,钻孔位置见图4。
图4 考洲洋湿地钻孔及剖面分布图
由图5可以看出,全新世以来,考洲洋湿地的同样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由于处于相对平静的港湾和泻湖,水动力作用相对较弱,第四系冲洪积层以细砂、粉质粘土为主,在近岸的河口地区可见卵石层;第四系海积层以淤泥质土及粉细砂为主。
湿地前缘的岛状沙洲出露海平面2.00~3.50m,说明在全新系晚期,本地区经历了海退。
图5 考洲洋湿地工程地质剖面图
3 结论
分析大亚湾北就沿岩南海石化场地的7个钻孔和东部考洲洋湿地的5个钻孔沉积物特征可以得知,大亚湾沿岸地区全新世早期处于海退的过程中,全新世中期则发生海进,全新世中晚期海进继续,全新世晚期则又进入海退的过程。
由此表明进入全新世,大亚湾海岸带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The evolutions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long Daya bay since the holocene
JI Yingmei
(No.7 Geological Brigade of Guangdong Province,B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Guangdong 516008)
Absrtact: We understood the evolutions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long the Daya bay since the holocene ,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Key words: The coast of Daya bay;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evolutions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参考文献:
[1]龙云作,《珠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年6月, 37-38.
[2]孙和平,业治铮,广西南流江三角洲沉积作用和沉积相[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