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洞相关知识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1.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2. 双龙洞的历史渊源3. 双龙洞的地理特征4. 双龙洞的主要景点介绍5. 双龙洞的传说故事6. 双龙洞的文化价值7. 双龙洞的科学价值8. 双龙洞的生态环境保护9. 游览双龙洞的注意事项10. 双龙洞的发展前景与规划展望1.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北的永康市境内,是一处以溶洞为主的风景区。
其面积为18000平方米,洞内长度近2000米,是浙江省三大溶洞之一。
2. 双龙洞的历史渊源:双龙洞建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人文和自然遗产。
曾经是当地居民躲避自然灾害、弹丸之地和土匪藏身之地。
3. 双龙洞的地理特征:双龙洞主要由两个大洞,分别是上龙洞和下龙洞,中间通过隧道相连。
洞内布满了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石形,形状各异,造型美丽。
洞内还有地下河和大型瀑布。
4. 双龙洞的主要景点介绍:双龙洞的主要景点有童话世界、反重力室、瑶池仙境、水簾洞、禹王桥等。
童话世界是一个由玻璃、泡沫等制作的神秘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幻想的童话里。
5. 双龙洞的传说故事:传说神龙入洞,护佑当地百姓不受灾害。
洞内有一个神秘的葫芦形钟乳石,据说是神龙留下的葫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居民会来到洞里祈求神龙保佑平安幸福。
6. 双龙洞的文化价值:双龙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
洞内保存着许多石器、石棍和石斧等史前文化遗迹,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7. 双龙洞的科学价值:双龙洞既是一处独特的自然奇观,也是一处重要的地质科学试验场地。
洞内的石笋、石柱等等地质构造,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是研究地质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科学学科的优秀实验室。
8. 双龙洞的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双龙洞景区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注重保护洞内石形、古迹和自然生态,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在游客游览洞内的过程中,也会被引导保持环境清洁,不随意破坏景区生态环境。
双龙洞资料

双龙洞资料双龙洞位于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中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洞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
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
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6 ℃,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旅游、康体休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AAAA 级旅游区。
双龙洞传说有个关于双龙、冰壶两洞的爱情传说,知者不多,说与列位听听,或可增加游玩雅兴。
在北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名叫鹿田。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大龙和小龙,就出生在这里。
他俩自幼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幸得乡邻们帮助,才得以长大成人。
要说这青山绿水确实养人,这大龙与小龙一对苦命兄弟,虽说从小吃的是野果野菜,却长的腰圆臂壮,煞是结实,怎见得兄弟俩好处,有诗为证:一个浓眉大眼,炯炯双目亮如电,一个神清气爽,凝眸不怒自生威;一个虎背熊腰、力拨泰山,敢上高山搏猛虎,一个气宇轩昂、势夺千均,可下深海擒蛟龙;一个勤劳朴实,日作夕歇善耕种,一个吃苦耐劳,晨猎暮归能持家。
真个是:一对龙虎兄弟,两个性情中人。
在这鹿田村中,还有一个姑娘名叫冰壶。
与哥俩一样也是自小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他们仨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也许是从小喝这北山清泉的缘故,这冰壶姑娘年方十八,却出落得一朵花似的,甚是招人喜爱,有诗为证:秋水盈盈两眼,春色淡淡双蛾,唇若樱桃红绽,发如乌云巧盘,莫道浅窝盛酒少,多少英雄皆醉倒,众疑月殿降嫦娥,恰是人间美西施!这冰壶姑娘不仅人长的出众,而且心灵手巧,心地善良。
俗话说,日久生情。
这大龙、小龙与冰壶姑娘从小玩到大,耳厮鬓磨,难免就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出了深厚的感情。
这大龙与小龙一样,都深深地爱上了冰壶姑娘。
而在冰壶姑娘眼中,大龙与小龙又是同样的出色,一样地令她爱慕,实在让她难以取舍。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常用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常用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常用知识点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常用知识点梳理《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归纳一、多音字。
曲:qū(曲折) qǔ(乐曲)转:zhuàn (转圈) zhuǎn(转弯)二、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三、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四、词语解释。
盘曲:盘旋曲折。
明艳:明亮鲜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样。
五、句子理解。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比较,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
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
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
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双龙洞相关知识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
进10米,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
内洞约有22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
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
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
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
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
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
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
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
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
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叫做“一线天”,因为只有一缕阳光。
双龙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周的山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版)

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版)
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版)
双龙洞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是一处以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闻名的旅游景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双龙洞的美景和相关信息。
1. 概述
双龙洞是一处岩石溶洞,长约300米。
洞内有多个巨大的石钟乳、石笋等石灰岩地质景观,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形态各异的石龙,使得这个洞穴得名“双龙洞”。
2. 洞内景观
进入洞穴后,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石钟乳,宛如一串串水晶珠子,闪耀着自然的光芒。
继续前行,可以看到壮观的石笋,形状各异,有的像树,有的像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两条仿佛栩栩如生的石龙,一条蜿蜒盘旋,另一条腾空而起,宛如欲欲欲飞的神龙。
3. 传说故事
双龙洞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古代,金华地区经常遭受水灾。
一次特大的洪水中,一个名叫林静的姑娘被洪水冲走,最终被洪水带到了双龙洞。
在洞穴中,林静遇到了一条受伤的大龙,
她用自己的羊皮护理好了这条大龙,并在洞穴中生活了一段时间。
后来,洪水过后,林静被外界发现,她的故事传遍了金华。
人们相信,她的出现让洞穴中的石龙变得更加灵气。
4. 实用信息
地质:金华市武义县
开放时间:上午9点到下午5点
门票价格:成人票30元,学生票半价,儿童免费
注意事项:进入洞穴时要注意安全,可穿舒适的鞋子,建议携带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
5.
双龙洞以其自然奇观和美丽传说而闻名。
如果你正在计划金华之行,不妨安排一天时间游览双龙洞,欣赏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传说中的英雄故事。
四年级下语文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四年级下语文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
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二、多音字转zhuàn 绕一转zhuǎn 转弯调diào 调子tiáo 调节三、词语杜鹃移动额角登陆石钟乳石笋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昏暗挤压宽广观赏浙江罗列窄小浓郁肩膀臀部变化多端源泉四、词语解释盘曲而上: 曲折环绕地向上走。
本文指公路在山中盘旋地绕着圈儿通向山上。
明艳:鲜艳明丽。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气势:本文形容山高大雄伟的样子。
一团漆黑: 形容光线非常暗。
蜿蜒: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的先后顺序2.“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排比。
金华双龙洞景点介绍

金华双龙洞景点介绍
金华双龙洞景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洪塘街道,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旅游度假景区。
它是一个拥有精致风景的独具特色的景区,现已成为金华市观光旅游的重要景点。
一、双龙洞历史渊源
双龙洞拥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唐代,堪称目前,金华市第一大洞穴,现存了许多古时建筑遗迹,墓牌,祭祖的石刻,以及宋至明时期画记。
二、景区古色古香
双龙洞景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古时建筑,由於是在洞穴里兴建,所以有它深不可测,古色古香的特点,精致怪异的建筑让人拍案叫绝,百戏台,鱼鳜宫,朝阳殿,古塔宫等众多古建筑,带领游客上下其中,穿行深洞,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三、景区自然景观
双龙洞景区内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在洞穴里可以俯瞰胜景,碧水细流,绵延潜入,湖水犹如一面镜子,无边无际,双龙之间太湖色彩斑斓,远山睥睨,在洞穴里缭
绕的清流,低处的山涧,上面的峰峦,与古建筑更加互相映衬。
四、景区活动
游客们可以在双龙洞景区里体验一场采药宴,站在古塔宫上远眺群山,亦可登上双龙峰,看海景,金华双龙洞还有许多项目可供游人选择,比如竞技射击,云霄滑道,潜水探险,攀岩训练,骑马,等等,让游客们在这超凡脱俗的地方体验到最纯正的心情,获得极致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
进10米,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
内洞约有22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
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
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
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
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
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
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
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
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
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叫做“一线天”,因为只有一缕阳光。
双龙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周的山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35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
平方米。
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
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
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近5000多字的游记。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